资源简介 《空气有质量吗》教学设计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仍需要借助直观的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在学习本课前,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前几节课的学习,对空气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空气是否有质量这个问题,他们可能并没有深入思考过。部分学生可能根据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气球充气后变重,猜测空气有质量,但也有学生可能认为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质量。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有趣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一种物理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空气是有质量的,并且知道空气的质量很轻。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出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猜想。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设计并实施实验,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以及如何测量空气的质量。(一)教学重点设计并实施实验,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空气有质量且质量很轻的结论。(二)教学难点理解质量的概念,明确空气具有质量这一物理属性。对实验中出现的误差进行分析和解释,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多媒体课件、天平(精确到 0.1g)、皮球、打气筒、绿豆、回形针、小塑料桶、电子秤、透明密封袋、夹子、记录表、实验视频。(一)趣味游戏,导入新课(5 分钟)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小游戏 ——“平衡大挑战”。(教师出示一个简易天平,天平两端分别放着一个空塑料瓶和一个装有少量沙子的塑料瓶,此时天平不平衡)你们看,现在天平不平衡了,谁能想办法让它平衡呢?(邀请学生上台尝试,通过在空塑料瓶中加入适量的物品,如小石子、纸张等,使天平达到平衡)刚才同学们通过往空塑料瓶中加入东西,改变了它的重量,从而让天平平衡了。那大家想一想,我们周围无处不在的空气有没有重量呢?也就是说,空气有质量吗?(板书课题:空气有质量吗)设计意图:通过趣味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让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物体的重量和平衡的关系,为后续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做好铺垫。(二)联系生活,引发猜想(5 分钟)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例如,我们去超市买水果时,会用秤来称水果的重量;我们背书包时,能感觉到书包有一定的重量。那你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空气有没有质量呢?(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一,有的同学认为空气有质量,因为气球充气后会变重;有的同学则认为空气没有质量,因为空气看不见摸不着。那空气到底有没有质量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空气是否有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暴露自己的前概念,为后续的实验探究和概念建构奠定基础。(三)实验探究,验证猜想(20 分钟)设计实验方案(1)同学们,我们要验证空气是否有质量,应该怎么做呢?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2)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案?(邀请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3)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总结并完善实验方案:实验器材:简易天平、皮球、打气筒、绿豆。实验步骤:自制一个简易天平,将天平调至平衡。(向学生介绍简易天平的制作方法:用一根筷子作为天平的横梁,在横梁的中间系上一根细线,将两个相同的塑料盘分别挂在细线的两端)在天平的一端放上一个未充气的皮球,另一端放上一些绿豆,使天平保持平衡。(此时,向学生强调天平平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绿豆的数量来使天平达到平衡)用打气筒给皮球打入 10 筒空气,再把皮球放回天平的一端,观察天平的变化。如果天平不平衡,向放皮球的一端加入绿豆,直至天平再次平衡。记录加入绿豆的数量。重复以上步骤,再给皮球打入 10 筒空气,观察天平的变化,并再次记录加入绿豆的数量。实验注意事项(1)在使用打气筒给皮球打气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对着人打气。(2)在调整天平平衡时,动作要轻缓,避免天平晃动过大影响实验结果。(3)加入绿豆时,要一颗一颗地慢慢加,直到天平平衡为止,同时要注意记录加入绿豆的数量。(4)小组内成员要分工合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学生分组实验(1)各小组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2)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天平的变化,记录好每次加入绿豆的数量,并思考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实验结果汇报与分析(1)各小组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数据,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的表格中)(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每次给皮球打入 10 筒空气后,天平都会向皮球一端倾斜,需要加入一定数量的绿豆才能使天平再次平衡;而且第二次加入的绿豆数量比第一次多)这说明了什么呢?(学生讨论后回答:说明皮球打入空气后变重了,增加的重量就是充入的空气的质量,所以空气是有质量的)为什么第二次加入的绿豆数量比第一次多呢?(学生思考并回答:因为第二次又打入了 10 筒空气,皮球里的空气更多了,所以质量也更大了,需要加入更多的绿豆才能使天平平衡)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细节,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四)深入研讨,拓展认识(10 分钟)认识质量的概念(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空气是有质量的。那什么是质量呢?(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思考质量的含义)(2)讲解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一种物理属性,它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举例说明质量的不变性,如一块橡皮泥,无论把它捏成什么形状,它的质量都不变;一杯水,无论它是液态还是固态,它的质量也不变)感受空气质量的轻(1)我们知道了空气有质量,那空气的质量和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相比,是轻还是重呢?(学生自由回答)(2)教师出示一个电子秤,先称出一个皮球的质量,然后给皮球充满空气,再称出皮球的质量,让学生观察两次称重的结果。(学生发现充满空气的皮球比未充气的皮球质量增加得很少)(3)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感受到空气的质量非常轻。虽然空气有质量,但由于它很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感觉不到它的重量。思考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1)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每个小组得到的数据可能不完全相同,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2)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教师总结:实验误差: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测量工具的精度、实验操作的准确性等因素,可能会导致实验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例如,天平的灵敏度不够高,加入绿豆时数量的估计不准确等。空气泄漏:如果皮球或打气筒存在漏气的情况,那么充入皮球的空气量就会减少,从而影响实验结果。其他因素:如实验环境的温度、湿度等,也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改进实验方法(1)为了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可以对实验方法进行哪些改进呢?(学生思考并回答)(2)教师总结并介绍一些改进方法:使用更精确的测量工具,如电子天平,可以更准确地测量物体的质量。在实验前,仔细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确保皮球和打气筒没有漏气的情况。多次重复实验,取平均值,以减小实验误差。设计意图:在学生得出空气有质量的结论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研讨质量的概念、空气质量的轻重以及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拓宽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让学生思考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知识应用,拓展延伸(5 分钟)同学们,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空气是有质量的。那你们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空气有质量这一知识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例如:热气球是利用加热空气使其密度变小,从而产生浮力上升的;飞机的机翼设计利用了空气的流动产生升力,而空气的质量对升力的大小有一定的影响;在气象学中,通过测量空气的质量和压力等参数,可以预测天气变化等)接下来,请大家发挥想象力,想一想如果空气没有质量,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设计意图:通过知识应用和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让学生想象如果空气没有质量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空气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六)课堂总结(5 分钟)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从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等方面进行总结)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了空气是有质量的,并且质量很轻。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一种物理属性,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释。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布置课后作业: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空气有质量。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空气质量的知识,如空气质量的好坏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等。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同时,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空气质量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通过趣味游戏导入新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注重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在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环节,部分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