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

资源简介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知识点梳理】
1.秦统一的条件?
①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③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④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⑤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2.秦统一的过程
时间:公元前230—前221年
策略: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
秦朝的建立: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对边疆地区: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了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3.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确立皇帝制度:通过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特点:皇权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②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丞相:管行政、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太尉:管军事、无实权;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掌管奏章和图书典籍),三公均为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特点: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大权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
③彻底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广郡县制。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④县(道)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⑤统一车轨、文字、货币、法律和度量衡。
⑥修建驰道、直道,颁行法律。
⑦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4.郡县制的特点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5.郡县制的意义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发展;
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6.秦暴政的表现?
①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
②求仙访药,巡游、封禅,征发繁重;
③刑法严苛。接受李斯的建议,实施“焚书坑儒”。
④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
7.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
【巩固提升】
1.秦朝通过战争征服的地方,如“河南地”、五岭等,人心不稳,与中原文化差异又大。为此,秦朝通过设置郡县,使国家观念深入这些地区。这说明秦朝在上述地区实行郡县制旨在( )
A.增进华夏认同观念 B.提高行政效率
C.强化对边地的控制 D.扩大统治版图
2.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
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3.秦朝负责监察职能的中央官员是( )
A.皇帝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4.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了“天下”为“天命”的赐予的观念。这说明( )
A.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 B.秦朝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
C.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 D.秦朝意在打破原有的权力逻辑
5.秦朝的统一,对后世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政治局面
B.拓展了疆域,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C.使全国有了统一的法律制度
D.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
6.秦代的《司空律》规定,(农户)一家不得同时有二人以上劳役抵罪、赎刑;《戍律》规定,不要把一家中的劳动力同时征发去服戍边的徭役。这些规定是为了( )
A.实施轻徭薄赋 B.确保农业生产
C.废除严刑峻法 D.践行仁政思想
7.秦朝徭役繁重,刑罚残酷无比,人民动辄犯禁,于是出现了“天下愁怨”的社会现象。这将导致( )
A.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B.国家法制遭到破坏
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地方体制弊端显现
8.有关“秦并有天下”的说法,司马迁在《史记》中反复强调。《秦始皇本纪》和《李斯列传》两次载李斯语“今皇帝并有天下”,“今陛下并有天下”,然而《史记》却不采用董仲舒说“今陛下并有天下”。原因可能是司马迁认为( )
A.“陛下并有天下”有待商榷 B.李斯、董仲舒的时代背景不同
C.评价皇帝不能从众迎合顺从 D.秦的统一更具重要的历史意义
9.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这些举措(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管理
B.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地位
C.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
D.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0.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道路网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美)陆威仪《哈佛中国史》
(1)提取上图信息,判断其所对应的朝代,并说明主要理由。
(2)概述上图道路网呈现的主要特点,分析说明其主要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秦朝征服的“河南地”、五岭等,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人心不稳,因此中央在这些地区实行郡县制,是为了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提示:郡县制加强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使国家法令能有效传达到地方),C项正确;A项是实行郡县制带来的影响,并非实行郡县制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提高行政效率,而且这也非秦在五岭等地实行郡县制的目的,排除B项;秦朝在这些地区实行郡县制旨在巩固统治版图,并非扩大统治版图,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周秦之变”指的是秦朝与西周相比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郡县制,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折射出我国由贵族政治进入到官僚政治,C项正确;我国原始社会后期实行了禅让制,夏朝实行了世袭制,故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不能体现“周秦之变”,排除A项;“周秦之变”不是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而是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排除B项;礼乐与法律治国都是国家治理的方式,不涉及政治体制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选D;秦朝时期,皇帝拥有绝对权力,丞相负责行政,太尉负责军事,三者均与题干不符,故排除ABC。
4.答案:D
解析:据题干可知,周代王权与神权统一,秦朝时淡化了“君权神授”的天命观,说明秦朝意在打破原有的权力逻辑,故选D项。周代天命观念没有逐渐消亡,排除A项;秦始皇标榜功德以淡化天命观不等于“秦朝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排除B项;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5.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对后世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故D正确;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政治局面、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使全国有了统一的法律制度不是最深远的影响,故ABC错误。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秦代《司空律》“(农户)一家不得同时有二人以上劳役抵罪、赎刑”和《戍律》“不要把一家中的劳动力同时征发去服戍边的徭役”可知,秦朝的律令会尽量避免造成农户家中劳动力缺少的情况出现,以免耽误了农业生产,这说明秦朝非常注重农业生产,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实施轻徭薄赋,与材料时空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秦朝灭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暴政因此秦朝从未废除严刑峻法,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仁政思想来源于儒家学派,而秦朝时期主要使用的是法家学说,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A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秦的暴政,结果就是阶级矛盾尖锐化。
8.答案:D
解析:李斯的“今陛下”指秦始皇,董仲舒的“今陛下”指汉武帝,司马迁两者对比,取秦始皇而舍汉武帝,认为秦始皇的统一功绩更具重要历史意义,D项正确。“有待商榷”,不准确,司马迁已经取秦始皇而舍汉武帝,有自己的取舍,A项错误。材料讲两个皇帝的统一天下的功绩,并非时代背景,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评价皇帝不能从众迎合顺从”的信息,C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使蒙恬渡河取高阙”“筑长城及南越地”可知,秦始皇在统一之后,平定岭南,设郡实行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并派遣人成守,北击匈奴,修驰道长城,加强了北部边防,有助于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对边疆的管理,并不能完全体现加强对地方官员管理,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的是对边疆的管理,无法体现皇权至上,排除B项;维护长治久安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1)历史时期:秦朝
理由:从疆界范围判断;从都城判断;从行政区划(郡)判断。
(2)特点:以咸阳为中心;道路网延伸到边疆地区或者道路网四通八达。
作用:政治上,巩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经济上,促进了经济交流,推动了经济发展;文化上,促进了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解析:(1)第一小问历史时期,根据材料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该道路网出现于秦朝。第二小问理由,从地图疆界范围判断、从都城判断、从行政区划(郡)判断等其为秦朝。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地图信息可知,以咸阳为中心,道路网延伸到边疆地区或者道路网四通八达。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秦朝道路交通的相关知识可知,政治上巩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经济上促进了经济交流,推动了经济发展,文化上促进了文化交流,民族关系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