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知识点梳理】1.简述三国魏晋隋唐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变化?(1)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2)魏晋南北朝①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②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中国本土化。(3)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4)唐朝①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②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亲派。2.民间反佛与政府灭佛的史实?(1)反佛: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2)灭佛: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发展史实?(1)建安文学:以曹操父子为代表。(2)田园诗:东晋陶渊明,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等。(3)南朝骈文:骈文在形式.上讲究对偶,多用四六句式,所以也称“四六文”。(4)南北朝民歌:以《木兰诗》和《敕勒歌》为代表。(5)绘画: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代表作《洛神赋图》《女史箴图》4.唐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发展表现?(1)诗歌进入黄金时期,李白(盛唐,浪漫主义,诗仙)、杜甫(唐由盛转衰,诗圣,现实主义)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2)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3)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行书.(4)隋唐时期:代表是颜真卿和柳公权(楷书)。(5)绘画:吴道子,被尊为“画圣”,《送子天王图》。5.雕塑三大史实?反映佛教传播。甘肃敦煌莫高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6、简述魏晋隋唐的科技成果?(1)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提出了因地、因时制宜的观念。(2)南朝祖冲之,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3)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4)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5)唐朝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6)唐朝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7)唐高宗时组织人编写《唐本草》 ,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7.简述魏晋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况?(1)佛教的中外交流:①东汉后期到北朝:有中亚、印度的高僧来华。晋法显和唐朝玄奘前往天竺,研学佛教思想,促使佛教本土化。③日本的空海来华和唐朝的鉴真东渡日本(日本的唐招提寺),促进中国周边国家的佛学传播。(2)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的表现:①唐首都长安是当时国际大都市。②日本、新罗向唐朝派遣大量的遣唐使和留学生。【巩固提升】1.隋唐时期开展了大规模翻译和注解佛经的工作,不少僧人常常把佛教的思想比附儒、道,为此撰写了不少宣传中国伦理纲常的佛教经典;在僧侣队伍中还出现了很多“孝僧”“儒僧”等等。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呈现本土化特征 B.佛教注重维护礼乐制度C.儒道思想日益同质化 D.佛教文化有强大吸引力2.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七首》中写道:“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戴叔伦在《塞上曲二首·其二》中写道:“但愿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主要体现了( )A.战争的残酷场面 B.强烈的入仕意愿 C.深厚的家国情怀 D.对劳动者的同情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成就斐然。《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代表了某一领域的成就。这一领域是( )A.数学 B.农学 C.医学 D.天文学4.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流行的骈文,提倡在先秦两汉古文基础上,写“词必已出”“文以载道”的新散文。这场运动持续到宋代,历时二百多年。这场古文运动( )A.恢复儒学正统地位 B.有利知识阶层壮大C.强调表达真情实感 D.满足封建统治要求5.唐代有一位诗人一生创作大量诗歌,忧国忧民,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与赞颂,抒发了高度的爱国情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6.豪放纵逸的李白在其许多作品中融入了道教思想的元素;沉郁顿挫的杜诗,则以儒家学说的积极方面为其创作基础;而王维、储光羲等人的田园山水诗,又常常流露出佛教“静”“空”思想的痕迹。这一现象( )A.表明儒家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得益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C.凸显了诗歌创作世俗化倾向 D.反映了唐朝国内政局的变动7.唐代玄樊和尚口述、辩机编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樊沿古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其中提及了一百多个城邦,还有许多不同的民族的风俗人情。该书( )A.促进了中外的技术交流 B.史料价值低可信度不高C.记述了佛教在各地传播 D.有利于研究阿拉伯文化8.东晋顾恺之是中国艺术史上第一位画论与画作兼有传世的画家,其所提出的传神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思想,被艺术家们奉为创作与品评的准则。他的《洛神赋图》再现了洛神飘逸委婉之美,洋溢着无拘无束的浪漫情怀。顾恺之画论形成的原因是( )A.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 B.受佛教众生平等的影响C.门阀政治使得阶层固化 D.受魏晋玄学思潮的启发9.《西游记》中孙悟空是道教出身,七十二变就是向菩提祖师学的。“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既体现了佛法无边又存在着一定的等级观念。这从侧面折射出魏晋隋唐时期( )A.佛教开始传入 B.佛道教广泛传播 C.儒学正统丧失 D.“三教合一”趋势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道二教迅速发展,儒学已经远不如两汉时期兴盛。……唐初,太宗李世民立孔庙为国学,尊孔子为“先圣”,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教授儒家经典的学校,大力推行儒学。唐太宗令颜师古撰写《五经定本》,领行全国,成为官定统一课本。又令孔颖达等人撰写《五经正义》,此书在高宗朝撰成,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考试依此答卷。——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材料二:陈寅恪指出:“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这种前后两期的划分及其特点不仅体现在社会政治领域,也同时体现在文化学术方面。——摘编自陈寅恪《论韩愈》材料三:陈寅恪先生说过:吾国历史上,“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摘编自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初儒学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从文化学术的视角说明唐代两个阶段特征的内涵。结合唐宋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理解。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不少僧人常常把佛教的思想比附儒、道,为此撰写了不少宣传中国伦理纲常的佛教经典”“孝僧”“儒僧”可知,隋唐时期的佛教融入了很多中国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故选A项。材料中涉及佛教吸收儒家思想文化,宣传中国伦理纲常,但是不能体现对礼乐制度的维护,排除B项;“同质化”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C项;“佛教文化有强大吸引力”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2.答案:C解析:这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故选C项。材料未提及“战争的残酷场面”“入什意愿”以及“对劳动者的同情”,故排除A、B、D三项。3.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也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它成书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千金方》是唐朝医药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部中医学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本草纲目》是李时珍所著的集中国16世纪前本草学大成的中医典籍,由此可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代表的是医学领域,C项正确;材料和数学、农学、天文学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流行的骈文,提倡在先秦两汉古文基础上,写‘词必已出’‘文以载道’的新散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主张抛弃骈文的文章形式,主张使用新散文。新散文更加强调表达真情实感,促进了唐宋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儒学自汉武帝以后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尽管魏晋以来受到佛道二教的冲击,但主流地位仍在,排除A项;韩愈等人所发起的古文运动与知识阶层的壮大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古文运动的影响只是局限于文化上,没有完成封建统治要求,排除D项。故选C项。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B项正确;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A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6.答案:B解析:唐代诗人的作品中既有儒家,也有道家乃至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体现出当时的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在于思想的包容互鉴,而非儒家思想的地位变动,排除A项;唐朝诗歌受儒、佛、道思想的影响,材料并没有提及诗歌创作的世俗化,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7.答案:A解析:玄奘和尚从长安出发西行游历西域,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交往,促进了中外的文化交流,A项正确;该书所记内容是玄奘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虽有主观成分,却是珍贵的史料,可信度较高,排除B项;C选项中“各地”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古代中亚和南亚(尤其是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排除D项。故选:A。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由于佛寺的大量修建,僧侣人数的迅速增加以及官府的土地赏赐与信徒的宅舍土地施舍日多”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僧人越多社会劳动力就越少,僧人在古代很多朝代不用纳税会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C项正确;中国古代儒学占据正统地位,排除A项;唐朝中期均田制遭到破坏,排除B项:;唐朝中期租调制无法维持,排除D项,故选C项。9.答案:D解析:《西游记》记载的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依据信息看出儒佛道逐渐“三教合一”,选D。A错在“开始”;B项中只有佛道思想,从题干材料“等级观念”还反映出儒学,排除;C错在“丧失”。10.答案:(1)原因:唐初政治统一;唐初统治者重视编修儒家经典;教育儒学化;科举制的发展。(2)内涵:“前一个阶段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旧局面”指唐初儒家思想走向统一;“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是指开启了儒学复兴的新局面,重新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理解:唐宋时期吸收外来文化,捍卫本土儒学正统地位。唐代虽然实行儒释道三教并行,但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佛教虽有很大发展,但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完成了本土化。宋代复兴儒学,强调儒学为现实服务,逐渐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解析:第(1)题原因,根据材料一“唐初,太宗李世民立孔庙为国学,尊孔子为‘先圣’,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教授儒家经典的学校,大力推行儒学。”可知唐初政治统一;唐初统治者重视编修儒家经典;根据材料一“唐太宗令颜师古撰写《五经定本》,颁行全国,成为官定统一课本。”可知教育儒学化;根据材料一“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考试依此答卷。”可知科举制的发展。第(2)题内涵,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佛道思想冲击了儒学,隋唐时期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故“前一个阶段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旧局面”指唐初儒家思想走向统一;“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是指开启了儒学复兴的新局面,重新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理解:根据材料三“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并结合所学可从儒家思想始终占据主流地位,并不断发展的角度进行说明。结合所学可知,唐宋时期吸收了外来文化,但仍然捍卫本土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虽然实行儒释道三教并行,但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佛教虽有很大发展,但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完成了本土化。宋代复兴儒学,强调儒学为现实服务,逐渐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