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大单元教学设计)01课标解读 02教材分析 03学情分析 04学习目标 05情境任务 06课时安排 07难点突破 08跨学科学习 09背诵清单 10复习设计 11大事年表 12 分类速查13 单元评价01【课标解读】1.2022年课标要求〖导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 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的变革。〖内容要求〗“1.2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2.2022年课标解读⑴了解中华民国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⑵了解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理解孙中山创建同盟会以及提出三民主义思想的合理性和先进性,认同孙中山革命先行者的地位。了解武昌起义史实和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了解中华民国的史实,也通过本课子目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侧面反映了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前期采取的措施,也充分地体现了课标的精神。而中华民国的创建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共同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公然采取一系列复辟帝制的对内独裁、对外卖国的手段,这些复辟活动引发全国人民的反对,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导致北洋军阀分裂割据,中国陷入动乱之中。本单元教材4课内容整合为三课。第3单元 《第1课 孙中山与革命志士的奋斗》的教学: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第9课《辛亥革命》第一部分“革命志士的奋斗”,共有三个子目,即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革命志士的奋斗。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尤其是早期思想的转变,即从“医人”到“医国”,促使他朝着民主革命的方向努力。孙中山的革命实践包括:组建革命团体兴中会,策划反清起义,成立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辛亥革命。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第3单元 《第2课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的教学:本课包含第9课“武昌起义”一目和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中的“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目。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武昌起义的爆发,武昌起义的成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标志着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之后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肯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但很快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中国从此开始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第3单元 《第3课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军阀割据》的教学:本课包含第10课子目: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四个子目: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第10课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中国从此开始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四个子目突出两条主线:一是北洋政府对内逐步实现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二是民主革命者和广大人民逐步清醒,奋起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袁世凯上台之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甚至公然复辟帝制。为了维护共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进行了“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与北洋军阀展开不懈的斗争。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⑶能结合语文、地理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近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02【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本单元由四节正课组成。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在孙中山等人的推动下,革命思想广为传播,革命团体不断出现,各地革命活动蓬勃发展。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1911年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的手中。袁世凯上台后,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他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遭到举国反对。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2、单元大概念架构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史实。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4、本单元教材体例(1)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2)设计插图增强感染力;(3)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4)设计正文楷体内容补充说明;(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6)设计“问题思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8)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9)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03【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八年级上册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清晰地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对于清政府接下来的发展比较感兴趣。但是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派这一群体还比较陌生,在授课过程中还需通过革命党人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革命党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04【学习目标】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理解孙中山创建同盟会以及提出三民主义。2.通过阅读教材,分析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进一步理解革命的艰难性、复杂性与长期性。3.通过阅读教材,掌握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4.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等史实,理解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延续,感悟孙中山等革命派作出的顽强努力和坚定的革命精神。5.尝试阅读近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尝试运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论证,有根据地说明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二.学习重难点:重点:1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2.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3.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4.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性05【情境任务】情境1、以历史发展时间轴,编写简要的历史大事年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空观念。情境2、观察并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二次革命形势图》、《护国战争形势图》,从历史地图中辨识、获取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情境3、通过解读人物扫描《孙中山》、章炳麟、邹容和《革命家》、陈天华和《猛回头》《警示钟》、知识拓展:三民主义、徐炳麟、秋瑾、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湖北军政府、知识拓展:用手枪逼出来的都督、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清帝退位诏书、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文、宋教仁遇刺、1914年底,北洋政府在北京举行祭天活动、蔡锷、知识拓展:护法运动等图文资料,获取有效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认识图文资料是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情境4、搜集这一时期相关的图片,将历史图片进行分类,配上文字说明。在此基础上,开展“图说历史”的活动,以黑板报、手抄报、历史图集等方式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情境5、观察并绘制近代历史地图。根据不同的学习主题,观察形势图(如二次革命形势图、护国战争形势图),绘制示意图(如二次革命中支持革命党的省份示意图),展示绘制出的历史地图,解说图中的历史信息。——家国情怀。情境6、观看近代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如《临时大总统》《武昌起义》《秋瑾》《宋氏三姐妹》《十月围城》《辛亥革命》,撰写观后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情境7、举办故事会,讲述中国近代历史上人物的故事如孙中山、黄兴、秋瑾、蔡锷等,弘扬中华民族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情境8、比较近代历史上的同类史事并绘制图表,用板报等形式展示。比如,比较分析《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探讨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史料实证、唯物史观。情境9、课后活动示例:(一)活动主题:“辛亥革命是成是败”辩论赛(二)活动目标:①掌握搜集和研习史料的基本方法。②运用“论从史出”学习方法,初步形成重证据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③以辩论赛的方式多角度地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和判断,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三)活动过程:①做好班级动员工作,提前明确主持人、场务和机动人员等,并将班级有秩序地均分为两组,两组各确定四位主辩手。②引导全体学生提前准备,如确定正方反方、搜集资料、准备论点论据等。③自主搜集材料,组织语言,形成文稿,并预设对方的论点论据,做好充分应付准备。④两组按照常规辩论流程进行,结束后,其他学生可自由发表观点。⑤教师提供相关史料并做总结发言,点评整个辩论赛从准备到现场的呈现。同时深化学生对辛亥革命影响的认识和理解。(四)活动说明:本活动结合本课的重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展开。活动涉及培养学生的历史表述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人文情怀,让学生感受“论从史出”的学习方式;以课堂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搜集材料、归纳分析,辩证地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初步形成在具体时空下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在以后的历史学习中加以应用。06【课时安排】(三课时同步教案——见同步教案+一课时单元复习)4课时①单元主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②线索及课时分配:线索一:探索的准备:第3单元 《第1课 孙中山与革命志士的奋斗》第1课时:课本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第9课《辛亥革命》中的第一部分“革命志士的奋斗”(革命旗帜“三民主义”)线索二:探索的成果:第3单元 《第2课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第2课时:第9课《辛亥革命》中的“武昌起义”以及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中的“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满清统治终被推翻,民主共和深入人心)线索三:探索的失败:第3单元 《第3课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军阀割据》第3课时: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中的“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以及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窃国大盗逆潮流,军阀割据民遭殃)第4课时:单元复习07【难点突破】难点一、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怎样理解这句话?【参考答案】(1)成功(性质和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失败(结果):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失败的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发动群众也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尤其在当时的农村。)难点二、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社会条件。【参考答案】(1)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地改变,革命果实反被袁世凯窃取。因此,复辟封建君主制度的社会基础尚存。(2)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处心积虑复辟帝制,他用最高统治地位及兵权加强独裁统治。其地位、兵权和实力是他得以复辟帝制的主要原因。(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为独霸中国,积极支持袁世凯称帝。(4)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的涣散导致反袁斗争软弱无力,致使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得不到有效遏制。此外,袁世凯上台后,为制造复辟的思想舆论,推行尊孔复古逆流也起了一定作用。难点三、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参考答案】①民族主义没有彻底地、明确地反对帝国主义的思想。②民权主义规定的“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无法实现的。③民生主义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是用改良的办法,没有和农民的要求联系起来。④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决定了资产阶级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难点四、正确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参考答案】(1)目的: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共和制度。(2)原则:自由平等、主权在民、三权分立。(3)对中国民主化进程的贡献。①倡导主权在民的原则,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②公民享有民主权利,体现出新生政权对人权的尊重。③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资产阶级力图通过法律形式防止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与要求。08【跨学科学习】地理学科:二次革命战争形势图、护国战争形势图法律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语文学科:《革命军》、《警示钟》、《猛回头》09【背诵清单】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背诵清单与思维导图】核心概念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1911年武昌起义,因为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主题内容1.对三民主义的深度理解:内容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对应内容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思想内涵 推翻清王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核定全国地价,逐步实现土地国有地位 前提 核心 发展补充2.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及代表性的事件:器物(技术)------------------制度------------------思想文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近代化探索的特点:分为三个阶段,层层递进,不断深化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知识框架】必背点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2、1895年,孙中山联络陆皓东发动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海外,发展革命。3、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它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机关报:《民报》(2)政治纲领与指导思想:政治纲领(十六字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 创立民国(废除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改革土地制度)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前提) 民权主义(核心) 民生主义(补充发展)作用: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兴中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中国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相同点:都提出了推翻满洲贵族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不同点:中国同盟会提出了平均地权。4、转变:医人到医国、改革到革命必背点二、资产阶级革命人物及著作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猛回头》和《警世钟》第9课 辛亥革命(1911年)【知识框架】必背点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萍浏醴起义: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2、安徽安庆起义:徐锡麟、秋瑾3、广西镇南关起义:孙中山、黄兴4、广州黄花岗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意义: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必背点二、辛亥革命:1、首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2、经过: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全国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4、评价:(一朵没有果实的花、近代第一次历史巨变)(1)成功:①推翻了清朝统治,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终结。②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2)失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3)不足:不敢公开反帝。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1912年)【知识框架】必背点一、中华民国建立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建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反映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到民主的发展趋势。2、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民国纪年 = 公历—1911)民国38年=公元 1949 年必背点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过程:(1)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帝退位。(2)1912年3月,袁世凯北京就职;(3)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2、原因:(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原因)(2)北洋新军的强大,袁世凯掌握清政府军政大权(3)袁世凯得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3、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实现三民主义进行的斗争形式:发表通电(或宣言);进行谈判;制定纲领;立法等必背点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时间: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体现民权)2、性质: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3、内容:(1)主权在民:国家主权属于国民;(2)国民平等:国民一律平等;(3)三权分立: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委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司法独立等。(4)限制权力:参议院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有弹劾总统,否定总统决定的权力,限制临时大总统权力。4、意义: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5、辛亥革命两大重要成果: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1912-1928)【知识框架】必背点一、二次革命(1913年,是保卫辛亥革命成果、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1、直接原因(导火线:袁世凯阻止国民党组阁,建立独裁统治,刺杀宋教仁,制造宋案。根本原因: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2、过程: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失败。必背点二、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1916年)1、对内独裁:(一转正,二解散,三修改)(1)1914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2)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3)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为总统制。(4)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2、对外卖国:袁世凯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3、复辟帝制:1915年底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1916年为“洪宪元年”,元旦登基。必背点三、护国战争(1915年底)1、原因: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维护共和制度;2、经过: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组织护国军讨袁;3、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这一事件说明:袁世凯复辟帝制违背了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4、孙中山救人到救国的转变,体现了其舍身忘我,一心救国,不畏难险的爱国品质。必背点四、军阀割据:1、局面: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有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以唐继尧为首的滇系军阀,以陆荣廷为首的桂系军阀。2、目的:为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3、内容:对内:连年混战,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对外: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4、影响:破坏了经济,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第3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思维导图10【复习设计】第3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复习设计】复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和总结归纳,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2.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和图片史料,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3.通过阅读教材和识读文字史料,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通过阅读教材,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5.通过阅读教材和表格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6.通过本课相关史实的学习,理解孙中山为探索救国之路作出的贡献与艰辛曲折。7.认识辛亥革命前后是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跌宕时期。核心素养 1.历史解释: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初步形成历史概念。2.时空观念:从时空观念上把握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了解历史的时序。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探究三民主义、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之间的关系。4.家国情怀:认识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作出的贡献,厚植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包括四课,即“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创建”和“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教材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分解。本节复习前三课讲述的是宏观意义上的“辛亥革命”,本次复习把内容重新整合,线索更清晰。课时 1复习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纲领、辛亥革命的经过及影响、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复习难点 1.三民主义;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3.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4.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军阀割据。考向定位 1.结合历史资料,考查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的关系。2.联系当前实际,从历史价值观角度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3.结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考察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研读史料教学准备 提前制作课件及评价检测【复习过程】【复习导入】问题1: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哪些重要事件呢?它们分别意味着什么?1.国难深重: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史,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教师解说】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背后体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危机不断加深。因而相对应地,我们也学习了中华民族的反侵略史和探索史。问题2.奋起抗争,艰难探索:中华民族的反侵略史与探索史【教师解说】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探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都没有探索成功。【过渡语】这些探索都失败了,那么谁还能救中国呢?让我们来看看资产阶级革命派能否挽救中国。(设计意图:单元知识整合,将近代史中国社会各阶层挽救民族危亡联系起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个人的命运要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结合起来)【复习环节】环节一、自主复习(限时)【教师活动】教师:请同学们用8分钟的时间阅读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至第11课的课文,完成下列问题。(一)【基础认知】1.应知应会(1)1894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创建 ,《民报》是其机关报。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 。(2)“民族”“民权”“民生”合称“ ”,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3)早期的反清武装起义有: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绍兴起义、镇南关起义、 起义。(4)1911年10月10日, 取得胜利。(5)辛亥革命胜利表现: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 ,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6)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是:胜利果实被 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7)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8)袁世凯武力镇压国民党,孙中山、黄兴等发动“ ”,最终革命失败。(9)1916年护国战争胜利,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 的动乱之中。2.知识结构3.易混易错1、兴中会:资产阶级革命派第一个团体,同盟会是政党,同盟会是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成立的。2、注意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报纸,出版的书籍与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报纸,出版的书籍的区别。3、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民族主义,“创立民国”是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是民生主义。民族主义是前提,民权主义是核心, 民生主义是保障。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注意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帝制,而不是封建制度。5、评价辛亥革命成功与否: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失败指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6、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民国元年从1912年算起。知道公元某年(1912年以后),推算民国多少年,用公元某年减去1911年;知道民国某年,推算公元多少年(指1912年以后),用公元某年加上1911年。(二)【能力提升】【命题点1】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命题点2】从政治、思想、经济和文化角度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命题点3】 袁世凯是如何一步步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学生活动】学生:学生开始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学生派出三个代表进行公布自主学习的答案。学生:学生开始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学生派出三个代表进行公布自主学习的答案。【自主复习】参考答案(一)【基础认知】一、应知应会(1)中国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政党;(2)三民主义;(3)黄花岗;(4)武昌起义;(5)民族民主革命;(6)袁世凯;(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8)二次革命;(9)军阀割据纷争(二)【能力提升】【能力提升】参考答案【命题点1】(1)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与政治上的软弱和妥协。(3)没有一个坚强的政党和彻底的革命纲领(如旧三民主义未明确反帝,未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领),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也没有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4)武昌起义后大量旧官僚和立宪党人混入革命阵营,他们对革命的破坏。【命题点2】.政治上,以法律的形式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文化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言论、集会、结社、出版等自由权利为进步知识分子进行先进思想传播创造了条件,他们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为后期的新文化运动提供条件。【命题点3】①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皇帝”这个称号在中国存在了2132年。(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开始到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止)②孙中山提出辞职,推荐袁世凯: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在袁世凯通电声明拥护共和后,1912年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④袁世凯在北京就职:袁世凯以北方秩序不易维持等为借口,不肯南下,迫使临时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⑤临时政府迁往北京:1912年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教师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针对【自主学习】中有问题的题目进行讲解)(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学生当堂进行检测。通过对课本的学习,能够巩固夯实基础知识。同时学生回答完基础知识后,小组进行展示,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同时能够对当堂的检测进行点评,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修改并讲解。)环节二、活动探究刚才通过【自主复习】我们对孙中山早期活动、三民主义、武昌起义、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创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复辟、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等相关的基础知识有了一个了解,那么接下来,以四人为一个小组,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结合【活动探究】的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完成相应的问题。【教师活动】活动探究1: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学生活动】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学生开始回答相应的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1:结论:(设计意图:通过图示,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梳理,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教师活动】活动探究2:武昌起义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学生活动】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学生开始回答相应的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2:结论:①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作了比较长时间的准备;②同盟会的支持;③湖北革命新军的支持;④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为武昌起义的胜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时机。⑤湖北有较好的社会基础。张之洞,在湖北创办了汉阳铁厂、两湖书院。近代工商业和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形成新的阶级和新的知识阶层,建立了具有近代色彩的“湖北新军”,这些因素在客观上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基础。(设计意图:通过对武昌起义胜利的原因解释,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教师活动】活动探究3: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异同点?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3:项目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时间政治派别领导人物性质主张口号或纲领结果作用启示【学生活动】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学生开始回答相应的问题。结论:项目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中期 1898年 1911年政治派别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人物 奕圻、李鸿章等 康有为、梁启超 孙中山性质 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主张 学西方技术(器物) 学西方制度(君主立宪制) 学西方制度(民主共和制)口号或纲领 自强、求富 变法图强 三民主义结果 都以失败告终,都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侵略,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启示 ①无论是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或革命派都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都不能使革命获得成功;②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③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成功(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形式归纳近代化探索三大事件的内容,学生更能够清晰地比较出他们的异同点,更容易掌握基础知识。)【教师活动】活动探究4:比较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4:事 件 二次革命 护国战争相同点不同点 领导者不同斗争结果不同斗争说明的问题【学生活动】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学生开始回答相应的问题。结论:事件 二次革命 护国战争相同点 都是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而发动的,都采取了武装斗争的形式不同点 领导者不同 孙中山、黄兴 蔡锷、李烈钧、唐继尧斗争结果不同 被袁世凯镇压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斗争说明的问题 ①复辟帝制失败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②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行为都是注定要失败的。③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多次斗争,虽然保留了民国虚名,但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④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中国民主革命的形势继续向前发展,革命需要新的阶级领导(设计意图:比较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活动】活动探究5: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社会条件。【学生活动】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学生开始回答相应的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5:结论:(1)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地改变,革命果实反被袁世凯窃取。因此,复辟封建君主制度的社会基础尚存。(2)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处心积虑复辟帝制,他用最高统治地位及兵权加强独裁统治。其地位、兵权和实力是他得以复辟帝制的主要原因。(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为独霸中国,积极支持袁世凯称帝。(4)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的涣散导致反袁斗争软弱无力,致使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得不到有效遏制。此外,袁世凯上台后,为制造复辟的思想舆论,推行尊孔复古逆流也起了一定作用。[来(设计意图:认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原因之一,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教师活动】活动探究6: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学生活动】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学生开始回答相应的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6:结论:(1)尽管袁世凯手握大权和北洋军,但他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这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民主思想觉悟程度提高,使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没有长期生存的思想基础。(3)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由拥袁到反袁。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4)北洋军阀内部发生变化,袁世凯众叛亲离,帝国主义也改变了对袁世凯的支持。(设计意图:探讨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环节三、巩固提升【教师活动】(教师小结并升华),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时间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辛亥革命引发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北洋政府对内独裁专制,对外投靠帝国主义。1、阶段特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主要表现:(1)革命纲领:三民主义;(2)革命政党:同盟会;(3)革命成果:创建中华民国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中外联系:辛亥革命受到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4、关键词:一大口号 三民主义一条主线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个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两个团体 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个人物 孙中山、黄兴、袁世凯七次革命行动 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小结,使学生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家国情怀。)【学生活动】完成第三部分【巩固提升】的相关练习题(3分钟左右)1.“自强求富”、“变法维新”、“三民主义”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救亡与探索 B.斗争与屈辱 C.侵略与反抗 D.半殖民地化的过程2.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应分别出自( )A.《时务报》、《申报》 B.《时务报》、《民报》C.《天演论》、《民报》 D.《国闻报》、《申报》3.孙中山在上书李鸿章失败后,终于认识到:“和平之法,无可复施”。同时他也注意到,中国历史是沿着分裂、混乱、统一、专制的圈子反复循环,国家和人民无辜受难。为此,他主张( )A.走民主共和之路 B.走君主立宪之路C.走君主专制之路 D.走社会主义之路4.下列一组漫画选自1911年10月13日出版的《神州日报》,对漫画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革党之轰击 新军之哗变 官场之逃避 上海报馆之忙碌A.辛亥革命获得民众广泛支持 B.辛亥革命以上海为领导中心C.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军阀统治 D.新闻媒体高度关注武昌起义5.“起义的失败给同盟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斯役”发生于( )A.南京 B.武昌 C.广州 D.安庆6.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初,入同盟会者激增,“一日附者率数千”,趋炎附势之徒也竞相加入,借以获得进身之阶。这反映了( )A.民主革命任务完成 B.辛亥革命潜藏危机C.民生主义初步实现 D.军阀割据局面形成7.图示法是研究和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根据学生的剧本示意图,判断该剧本名称为( )A.走向共和 B.师夷长技 C.国家统一 D.变法图强8.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以下历史事件与其发生地点连接正确的是( )①黄花岗起义 ②武昌起义 ③中华民国建立 ④袁世凯复辟帝制a.南京 b.武汉 c.广州 D北京A.①-d②-b③-a④-c B.①-b②-d③-c④-aC.①-c②-b③-a④-d D.①-b②-a③-d④-c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的共同点的是( )A.都由孙中山号召或领导 B.都是武装斗争C.矛头都指向北洋军阀 D.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10.读下表,造成其中项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1914年至1918年项目 农户 耕地 荒地 军费变化 减少1500多万户 减少2600多万亩 增加49000多万亩 增加5000多万元A.黄花岗起义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军阀割据1.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变法维新”是指戊戌变法、“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反映的是探索救国的道路,因此历史主题为救亡与探索,A项正确;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反映的是中国人民的斗争与屈辱、侵略与反抗、半殖民地化的过程,排除BCD项。故选A项。2.B【详解】据题干“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和所学知识可知,“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是维新派梁启超的思想,应该出自《时务报》。材料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的信息体现的是三民主义思想,应该出自《民报》,B项正确;《申报》原名《申江新报》,是1872年英商美查同伍华特、普莱亚、麦洛基合资创办,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与题意不符,排除AD项;《天演论》是英国赫胥黎原著,严复翻译的政论文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B项。3.A【详解】据题干“孙中山在上书李鸿章失败后,终于认识到‘和平之法,无可复施’。”和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失望之余,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武力方式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之后孙中山建立革命团体——兴中会、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走民主共和之路,A项正确;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戊戌变法,主张走君主立宪之路,排除B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主张推翻清王朝的君主专制,所以走君主专制之路不合题意,排除C项;1956年三大改造,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之路,排除D项。故选A项。4.D【详解】根据题干中四幅漫画可知,在武昌起义爆发之际报馆的忙碌体现了新闻媒体对武昌起义的关注,D项正确;漫画中并未体现民众对于辛亥革命的态度,且根据所学辛亥革命并非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项;辛亥革命是以武汉为中心,排除B项;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北伐战争发生于1926年,排除C项。故选D项。5.C【详解】据题干“起义的失败给同盟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可以判断出是“黄花岗起义”。1910年,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商讨在广州举行起义,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苦战一昼夜,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后来,将收殓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历史上也将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广州起义,南京是中华民国成立的地点,排除A项;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题干反映的是和武昌起义一样重要的广州起义,排除B项;安定起义是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的事件,排除D项。故选C项。6.B【详解】据题干“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初,入同盟会者激增,‘一日附者率数千’,趋炎附势之徒也竞相加入,借以获得进身之阶。”可知题干材料中反映的加入同盟会的人不是真正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革命党人,只是为了借此获得升迁的门路,说明辛亥革命潜藏着失败的危机,B项正确;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国,但是资产阶级并未掌握国家政权,而是落到了大军阀袁世凯的手中,因此民主革命任务完成说法错误,且与题意无关,题干未涉及民主革命任务完成的信息,排除A项;辛亥革命没有实现“平均地权”的目的,因此民生主义初步实现说法错误,且与题意不符,题干未涉及民生主义的信息,排除C项;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既有历史遗留原因,也有帝国主义干预的因素,和辛亥革命没有直接关系,与题意中的辛亥革命潜藏危机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7.A【详解】根据图示关键词“武昌首义”“清朝告终”“民国建立”“约法颁布”和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剧本名称应为走向共和,A项正确;师夷长技反映的是洋务运动这一历史事件,而洋务运动的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90年代,这在“武昌首义”之前,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武昌首义”前的清朝,已经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与本题主旨不符,排除C项;变法图强反映的是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排除D项。故选A项。8.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11年,黄兴等人在广州发动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湖北新军在武昌发动武昌起义,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5年末,袁世凯在北京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由此可知,C项正确;经上述分析,题干历史事件与其发生地点连接正确的是①-c②-b③-a④-d,ABD项说法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9.C【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题干“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的共同点的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矛头指向封建腐朽没落的清王朝,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的矛头指向北洋军阀袁世凯,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1911年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二次革命是孙中山等国民党人于1913年发动反对袁世凯的武装革命,又称为“讨袁之役”;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群豪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南下,筹划讨袁,1915年底,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可见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都是由孙中山号召或领导的武装斗争,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10.D【详解】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农户和耕地面积在1914年到1918年大幅度减少,荒地面积增加,军费开支巨大,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军阀纷争有关,北洋军阀的割据局面给中国带来巨大影响,破坏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土地荒芜,D项正确;1911年,黄兴等人黄花岗起义,排除A项;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发生于1913年,排除B项;护国战争发生在1915年,排除C项。故选D项。(设计意图:通过对本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提升。)【课堂总结】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在孙中山等人的推动下,革命思想广为传播,革命团体不断出现,各地革命活动蓬勃发展。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1911年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的手中。袁世凯上台后,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他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遭到举国反对。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1)政治:辛亥革命宣告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颁布,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进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与北洋军阀政府展开了不懈的斗争。(2)经济: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工商业发展,鼓励兴办实业,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3)思想: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优点:1、通过对本堂课的授课,能够贴近课程标准中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2、通过整堂课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得学生对基础知识,语言组织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3、学生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提升其阅读素养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4、在实际测评中关注个体学生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升成绩。缺点:难点突破的效果不够明显,需进一步加强。11【大事年表】中国近代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事年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时间 历史事件1894年 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8月 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1906年冬 萍浏醴起义1907年夏 浙皖起义1911年4月 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10日 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武昌起义”“双十革命”)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正式成立1912年2月12日 清帝退位,清朝灭亡1912年3月11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913年2月12日 二次革命1915年底 护国战争开始1916年3月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12【分类速查】一、“第一”类1.孙中山创建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兴中会。2.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中国同盟会。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二、著作类1.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2.邹容的《革命军》。3.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三、宗旨类1.孙中山创立的兴中会的宗旨是“振兴中华”。2.孙中山创立的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四、革命类1.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二次革命:1913年,孙中山、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结果被袁世凯镇压下去。3.护国战争: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五、起义类1.广州起义:1895年10月,陆皓东等谋划广州起义,消息泄露,起义失败。2.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3.安庆、绍兴起义:1907年夏,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革命党人秋瑾在浙江绍兴策应,结果失败。4.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筹划的起义,袭取镇南关,最终失败。5.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黄兴领导的革命党人与清军激战,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6.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3【单元评价】第3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选择题1.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它使革命派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成为民主革命的鲜明旗帜。“它”指的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扶清灭洋” C.三民主义 D.民主与科学2.李华同学阅读了某历史人物传记,下面是传记的目录(节选),据此推断他阅读的传记是( )……第二章 踏上民主革命的征途 39……第四章 推翻封建帝制 创建中华民国 111第五章 坚决捍卫共和国 135第六章 掀起国民革命高潮 153……A.《李鸿章传》 B.《康有为传》 C.《孙中山传》 D.《陈独秀传》3.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客观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以下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B.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C.1913年孙中山等人发动二次革命D.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4.“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压倒了“帝国苍穹保”,显示了此时新声胜旧声。在这两种旋律的背后,是王朝的逝去和民主共和时代的到来。为“揖美追欧,旧邦新造”“民主共和时代的到来”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 )A.林则徐 B.左宗棠 C.孙中山 D.李大钊5.1911年,上海的一首竹枝词写道:“武昌起义众心惊,报馆齐张革命声。争向门前探捷报,望平街上路难行……但看某城光复矣,眉飞色舞竟忘餐。”这表现出民众( )A.推动了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B.支持辛亥革命C.反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D.声援北伐战争6.少年时代的瞿秋白在常州府中学堂念书。一天传来一则消息,他十分高兴,立即拿起剪刀剪下辫子,连跑带跳地对母亲说:“皇帝倒了,辫子剪了!”据此推测,这则消息是( )A.维新变法开始 B.辛亥革命爆发C.新文化运动兴起 D.中共一大召开7.有学者认为,虽然中华民国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当家作主的现实,但民众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说,如果没有辛亥革命创造的这种社会氛围和民众心理状态,“五四运动”很难发生。材料表明,辛亥革命( )A.加速“五四运动”爆发 B.激发国人爱国情感C.提升群众救亡意识 D.推翻封建专制制度8.如图是中国人民邮政为纪念某一事件发行的一组邮票。这一事件( )A.结束了封建制度 B.推翻了清王朝统治C.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 D.以民主科学为旗帜9.据史料记载:1645年6月15日清朝颁发剃发令;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剪辫令。两则法令颁布后,民间均流传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该口号的两次流传说明( )A.民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 B.民众都受儒家思想影响C.民众都对清朝政权不满 D.民众都要追求民主自由10.以下是中国近代一位历史人物的年谱(部分)。空白处的内容应为( )A.创办《民报》 B.领导辛亥革命C.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领导护国战争11.1935年,电影《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该影片获奖的时间换算成民国纪年是( )A.民国二十年 B.民国二十二年C.民国二十四年 D.民国二十六年12.以下为某历史人物的部分生平,下列选项中还可以补充进去的是( )A.1906年,发动安庆起义 B.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C.1915年,发动护国战争 D.1919年,领导五四爱国革命运动13.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既称民贼。与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宣统帝下诏退位B.袁世凯复辟帝制 C.李烈钧云南独立 D.张作霖盘踞东北14.袁世凯就职大总统后,不断破坏责任制内阁,一度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甚至公然复辟帝制,这反映了( )A.戊戌变法的局限性 B.辛亥革命的必要性C.民主革命的艰巨性 D.“五四运动”的广泛性15.如图是1916—1925年北洋政府财政支出预算表。导致军费支出增加是因为当时( )A.军阀割据混战 B.抗击列强侵略 C.卷入一战旋涡 D.镇压农民起义二、综合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近代名人名言(摘录)人物 名言李鸿章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梁启超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孙中山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材料二 从19世纪后期开始,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了争取国家独立,实现民族复兴,他们不断探索寻找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纲要》(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三位近代名人的思想主张。(2)请任意选取其中一位名人的事迹说明材料二的观点。(3)综合上述探究,谈谈近代名人名言带给你的感悟。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初次举行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摘编自《孙中山自述》材料二:20世纪初,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各种革命团体如光复会、华兴会等纷纷成立,孙中山又组建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1906—1910年,先后爆发了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1)据材料一中信息,指出当时人们对革命党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信息,概括革命形势高涨的原因。(3)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巨变。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向几千年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制度”宣战的战果是什么?18.阅读材料,解析问题。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文宣言书材料二 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保证以后,威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材料一图中的“中华民国”成立于何时?“孙文”是谁?(2)材料二中袁世凯得到了孙中山的什么保证?(3)从材料二中找出有关辛亥革命成功和不成功的两方面的信息。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注;图一为黄兴绝笔书;图二为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图三为清帝退位诏书)(1)根据材料一,在下面的史料分类中填入恰当的图片序号。其中图二、图三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什么?影像史料: ;文献史料: ;材料二:宣统帝退位后,南京临时政府派蔡元培、宋教仁等为迎袁专使,赴京迎接袁世凯南下就职。袁世凯不肯离开他的北京老巢,表面上表示“极愿早日南行”,暗地里却指使亲信部队在北京制造“兵变”,纵火抢劫,造成混乱。接着,保定、天津等地也发生类似事件……在这种形势下,南京参议院只得作出让步,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摘编自八年级上册教科书(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有何影响?材料三:1915年12月,袁世凯公然宣布复辟封建帝制,激起各阶层民众的反帝反封建情绪,各地酝酿的武装反袁斗争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人联名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武装讨伐袁世凯。革命党人也在广东、上海、四川等地组织民众打击袁世凯势力。最终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摘编自殷俊燕《云南护国首义档案》(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护国运动胜利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识。1.C【详解】根据材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可知“它”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纲领,1905年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C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排除A项;“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排除B项;民主与科学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排除D项。故选C项。2.C【详解】根据“成立中国同盟会”“推翻封建帝制,创建中华民国”,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孙中山建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创建中华民国,C项正确;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排除A项;康有为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排除B项;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排除D项。故选C项。3.A【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客观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属于历史解释,A项正确;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1913年孙中山等人发动二次革命,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项;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属于历史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4.C【详解】根据材料“民主共和时代的到来”可知为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华民国,C项正确;林则徐主持虎门销烟,排除A项;左宗棠主要兴办洋务和收复新疆,排除B项;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属于共产党的创立者之一,排除D项。故选C项。5.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辛亥革命全面爆发,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材料“武昌起义众心惊,报馆齐张革命声。争向门前探捷报,望平街上路难行……但看某城光复矣,眉飞色舞竟忘餐。”表现出民众支持辛亥革命,对革命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乐观期待,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指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1900年义和团运动已经失败,排除A项;1912年3月,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材料“1911年”时,袁世凯还没有窃取革命果实,排除C项;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与材料时间“1911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6.B【详解】根据材料“皇帝倒了,辫子剪了!”和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清朝的辫子是满族统治的象征,辛亥革命后,剪辫子成为象征革命胜利和摆脱封建统治的举动。因此,瞿秋白听到“皇帝倒了”后剪辫子,说明这则消息是辛亥革命爆发,B项正确;维新变法开始是1898年,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与材料“皇帝倒了,辫子剪了!”不符,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民国已经建立,与材料“皇帝倒了,辫子剪了!”不符,排除C项;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清朝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7.A【详解】根据材料“虽然中华民国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当家作主的现实,但民众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说,如果没有辛亥革命创造的这种社会氛围和民众心理状态,“五四运动”很难发生”,明显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思想观念的影响,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促进中国政治文明发展,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加速了“五四运动”的爆发,A项正确;材料主旨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加速“五四运动”爆发,并没有体现激发国人爱国情感,排除B项;材料主旨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加速“五四运动”爆发,辛亥革命并没有提升群众救亡意识,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8.B【详解】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0年,黄花岗起义爆发,起义虽然失败,但体现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湖北军政府是武昌起义后建立的,所以题干所反映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B项正确;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结束了封建制度,排除A项;辛亥革命主要由革命党人发动,并未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宣传了民主和科学思想,与辛亥革命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9.C【详解】据题干“1645年6月15日清朝颁发剃发令;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剪辫令”和所学知识可知,1644年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清军随后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1645年6月15日清朝颁发剃发令,百姓因不满清政府的统治而流传“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剪辫令是对清朝统治的废除,百姓因支持孙中山的做法而流传“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两次口号的流传都反映出民众都对清朝政权不满,C项正确;1645年6月15日清朝颁发剃发令不符合当时民众的传统,民众不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排除A项;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剪辫令反映民众对自由、平等和民主的追求,儒家思想提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排除B项;1645年6月15日清朝颁发剃发令违背了当时民众儒家思想的传统,并不是追求民主自由,排除D项。故选C项。10.C【详解】根据题干年代尺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年谱是孙中山的年谱。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称“黄埔军校”,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所以空白处内容应为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C项正确;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时创办《民报》,排除A项;领导辛亥革命是1911年,排除B项;领导护国战争是1915年底,排除D项。故选C项。11.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是民国元年,所以根据公元算民国纪年,应该是用公元年份减1911,得到民国年份,所以1935-1911=24,即民国24年,C项正确;民国二十年是1931年,排很长A项;民国二十二年是1933年,排除B项;民国二十六年是1937年,排除D项。故选C项。12.B【详解】根据图表信息“上书李鸿章、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成立中国同盟会”可知,描述的是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事迹,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B项正确;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排除A项;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排除C项;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 广大群众、 市民、 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爱国运动, 发生在1919年5月4日,与孙中山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3.B【详解】据题干“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既称民贼。”和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B项正确;宣统帝下诏退位是1912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是1915年,排除A项;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革命者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排除C项;张作霖盘踞东北是在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割据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14.C【详解】根据题干“袁世凯就职大总统后,不断破坏责任制内阁,一度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甚至公然复辟帝制”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致使革命进程出现反复,这说明革命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民主革命具有艰巨性,C项正确;题干与辛亥革命有关,没有涉及戊“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排除AD项;题干描述了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复辟帝制,公然开历史倒车的情形,没有涉及辛亥革命的必要性,排除B项。故选C项。15.A【详解】据题干“是1916—1925年北洋政府财政支出预算表”可知北洋军阀的军费预算开支在整个财政开支中的比例逐年提高,所学知识可知,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有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其他如滇系军阀唐继尧,桂系军阀陆荣廷。这些军阀为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连年混战,中国陷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A项正确;1916-1925年间列强忙于战争和战后恢复,没有发起大规模的列强侵略,排除B项;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排除C项;在1916- 1925年之间,没有出现农民起义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16.(1)李鸿章:“自强”。梁启超:“变法维新”。孙中山:革命。(2)示例:李鸿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民族危机,李鸿章利用先进西方技术富国强兵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3)要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详解】(1)主张:李鸿章:根据材料“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可知其主张为“自强”。梁启超:根据材料“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知其主张为“变法维新”。孙中山:根据材料“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可知其主张为革命。(2)事例: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任选一个名人事迹展开论述,阐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了争取国家独立,实现民族复兴,他们不断探索寻找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即可。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的评价相关知识可选李鸿章,阐述如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民族危机,李鸿章利用先进西方技术富国强兵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3)感悟:根据材料“为了争取国家独立,实现民族复兴,他们不断探索寻找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可知要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17.(1)由大多认为是乱臣贼子到有识之士同情革命党人。(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发表革命著作进行宣传:组建革命团体和政党;创立革命理论。发动武装起义(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宣告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在初次举行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庚子失败之后,‘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可知,当时人们对革命党人的态度从大多数人认为是乱臣贼子到有识之士同情革命党人。(2)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庚子失败之后”可知,这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导致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使得革命形势高涨;根据材料二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可知,有识之士发表革命著作进行宣传,推动革命形势高涨;根据材料二中“各种革命团体如光复会、华兴会等纷纷成立,孙中山又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可知,革命党人组建革命团体和政党,使得革命形势高涨;根据材料二中“提出了‘三民主义’”可知,革命党人创立革命理论,推动革命形势高涨;根据材料二中“先后爆发了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可知,革命党发动武装起义,为革命形势高涨准备了条件。(3)战果:根据题干“向几千年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制度宣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8.(1)时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2)保证: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孙中山就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3)信息:清帝退位,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但是,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了。【详解】(1)时间: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人物:依据所学可知,“孙文”是孙中山。(2)保证: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保证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孙中山就推举袁世凯做临时大总统;(3)信息:由材料“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可知,清帝退位,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但是,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19.(1)图二;图一、图三;重大成果:成立中华民国、推翻清政府。(2)现象: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阻碍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3)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遭到全国人民反对(或全国各阶层民众的反对);革命力量组织明确,声势浩大,得到全国响应(或革命党人的不懈努力);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袁世凯手下众叛亲离。(答其中两点即可)(4)认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与民主共和建设历程具有曲折性;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答其中一点即可)【详解】(1)序号:根据题干“图二为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是影像史料;根据题干“图一为黄兴绝笔书和图三为清帝退位诏书”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和图三是文献史料成果:根据材料“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和清帝退位诏书”可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是成立中华民国、推翻清政府。(2)现象:根据材料“在这种形势下,南京参议院只得作出让步,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可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阻碍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3)原因:根据材料“1915年12月,袁世凯公然宣布复辟封建帝制,激起各阶层民众的反帝反封建情绪,各地酝酿的武装反袁斗争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人联名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武装讨伐袁世凯。革命党人也在广东、上海、四川等地组织民众打击袁世凯势力。”和所学知识可知,护国运动胜利的原因是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遭到全国人民反对(或全国各阶层民众的反对);革命力量组织明确,声势浩大,得到全国响应(或革命党人的不懈努力);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袁世凯手下众叛亲离。(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与民主共和建设历程具有曲折性;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镇压二次革命军阀割据护国战争袁世凯复辟帝制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