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 知识点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 知识点复习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上第一章知识点复习
科学并不神秘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的任务: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科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现象
(3)科学研究要善于观察,勤于实验。
二、科学改变了我们对自然的认识
伽利略对教堂吊灯的摆动发现了“摆的等时性”。
奥斯特偶然发现电流使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最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古希腊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第谷和开普勒等人通过长期的天文观测和分析,并找到了行星运动规律。
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了肉汤变质是空气中的细菌引起的,否定了“自然发生说”。
道尔顿、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认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
三、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1.科学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例如:白色污染、汽车尾气的污染、核电站泄露造成的污染、克隆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
科学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第二节 科学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测量的含义: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1、测量工具:刻度尺(注意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长度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等。
国际单位是米。
3、单位换算:1千米== 1000米 ,1米=10分米 =100厘米 =1000毫米, 1米=103毫米=106微米 =109纳米
4、感受长度的大小:1臂展≈身高=160厘米;1步幅≈0.5米;1拃≈20厘米;1指宽≈1厘米。
教室长10步幅,约5米;课桌长4拃,约0.8米;科学课本厚1指宽,约1厘米。
5、特殊长度单位:纳米、光年。1光年=9.4653×1012千米
6、刻度尺的构造
示意图
最小刻度(分度值) 指每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
量程 指一次所能测量的最大范围。
注意事项 测量所能达到的精确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的。
★7、长度的测量
①选正确: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量程和准确度的刻度尺。
②放正确:①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如零刻度线已磨损,可以用其他的整数刻度线量起),
②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
③看正确: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可斜视。
④读正确:读数时要估计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由倒数第二位决定的。
⑤写正确: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8、其他的测量仪器有声纳、雷达、激光测距仪
★★9、长度的特殊测量法。
*积累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
1、要测科学书内一张纸的厚度:①先将科学书除去封面后压紧,用刻度尺测出总厚度为L;②数出测量部分的张数n;③可算一张纸的厚度d=L/n。 。
2、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①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用刻度尺测量出缠绕细铜丝的总长度为L;②数出缠绕部分铜丝的圈数为n;③用总长度除以圈数得出铜丝的直径d=L/n。
*滚轮法:测量操场的周长。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二周长X圈数。
*化曲为直法:测地图上的公路、铁路、河流长,测硬币周长等。方法:用一根没有弹性的棉线与待测的曲线完全重合,然后把棉线拉直,测出棉线上起点和终点间的直线距离即可。
*平移法:测球的直径,测圆锥的高等。
★9、长度测量误差分析
①测量时皮尺拉的太紧,测量结果会偏小; ②测量时皮尺拉的松弛,测量结果会偏大;
③钢尺夏天和冬天相比,测量结果夏天比冬天小; ④木尺受潮以后,测量结果会偏小。
二、体积的测量
1、体积的概念: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2、体积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米3
(1)固体体积:米3、分米3、厘米3 等 符号:m3 dm3 cm3
(2)液体体积:升、毫升。 1升 =1分米3= 1000毫升 ; 1米3 = 1000升 ;1毫升 = 1厘米3
(注:固体体积不可用升、毫升表示,升、毫升只能表示液体体积)
3、体积的测量:
(1)液体体积的测量:测量工具—— 量筒或量杯(注意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相同点:量筒和量杯都没有零刻度线。不同点:量筒的刻度均匀,量杯的刻度不均匀,刻度上密下疏。
(2)量筒的使用方法:
★4、量筒的使用方法:①看:使用前注意量程和最小刻度。②放: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③看:视线与 中央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④读:不需要估读。⑤记:写下数值以及单位。
★5、误差分析
俯视,会使读数偏大;仰视时,会使读数偏小。(虎大羊小)
量筒越细,刻度间隔大,读数才准确。(小量程一般较精确)
★★★6、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测量:
①排水法(在水中下沉的物体)
②沉坠法或针压法(浮在水面的物体)
例如:测小石块的体积。所用器材:小石块、量筒、细线等。
步骤:①在量筒中加入适量(适量的含义:加入的水能完全浸没物体,且水和石块的总体积不会超过量筒的量程)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
②用细线系住小石块,轻轻放入量筒中,读出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V2。
③计算:小石块的体积V= V2—V1
(先测V2再测V1时,取出小石块时会带出少量水,使结果有误差,小石块体积偏大)
( 测量不规则物体时,若被测量物体能溶于水或能吸水,则测量得出的体积均偏小)
规则固体体积的测量:用刻度尺测量,然后用体积公式计算。
三、温度的测量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测量工具:温度计。它的原理是: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酒精沸点78℃,故不能测沸水;水银熔点-39℃,故北方冬天不适用)
3、常用单位:摄氏度,符号用“0C”表示,即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0C,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0C,把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
读数方法:37℃,读作:37摄氏度;-52.3℃ 读作:零下52.3摄氏度
★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①根据测量目的,选择量程适当的温度计。观察它的最小刻度。
②玻璃泡与被测物充分接触,但不要碰到容器内壁或底部。
③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物体。
④读数时眼睛平视液面(视线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⑤记录读数:注意单位及是否零下。
★5、体温计:①测量范围35—420C,最小刻度0.10C;②玻璃泡大,玻璃管较细,准确度高;玻璃泡与玻璃管中间有一段细小的弯曲,(体温计取出时,弯曲部分会自动断开,水银柱不会回落)因此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 体温计
最小刻度(分度值) 一般为1°C 0.1°C
刻度范围 一般为0 ~ 100°C 35 ~ 42°C
结构 玻璃泡容积相对比较小,毛细管粗细均匀 (1)玻璃泡容积大而内径很细;(更精确) (2)玻璃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 (可离开被测物读数)
读数时 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可以离开被测物体;用之前需要甩(不甩示数只升不降)
6、其他的温度计:电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色带温度计、卫星遥感测温度、红外线测温仪等。
7、测量过程中会错误与误差
项目 含义 特点
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一定存在,不可避免
错误 由于错误地使用工具、错误的测量方法或错误的读数方法造成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可以避免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用更加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②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8、补充:伽利略温度计
1、工作原理: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2、现象:环境温度升高时,管内液柱下降;环境温度降低时,管内液柱上升;
3、缺点:①受大气压影响,测量不准确;②不易携带。
4、提高精确到的方法:玻璃泡做得更大一些;玻璃管做得更细一些。
第三节 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一、科学探究的一般环节:提出问题——建立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
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1)控制变量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其中一个变量,而保证其他变量不变。
(2)类比法:从熟悉事物的属性中推论出不熟悉事物具有相同属性的方法。
(3)等效替代法:将一些难以观察测量的量用其他同类型量替换。
(4)转换法:将不易研究测量的量用有因果关系的量来体现。
★★★三、科学实验探究题考点
(一)、实验材料选择的要求
1、种子:籽粒饱满
植物:同种植物,生长状况相同
动物:健康状况、性别、年龄基本相同
2、数量相同且一般为多个
(二)、实验设计时需要遵守的原则
1、对照原则:设置对照,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
2、等量原则:每次实验所加试剂量相同
3、单一变量原则:要研究量为唯一变量,其他量控制相同
4、平行重复原则:实验的对象(样本)尽量多一些。目的是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5、多次实验的目的:
①为了得到一个结论:多次实验是为了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②了得到一个数据:多次实验是为了求平均值,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三)、科学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问题模式:研究对象与变化因素是否有关呢?
表述格式(疑问句): (1)........和......是否有关?
(2)........因素对........的影响?
2:建立猜想或假设
表述格式(注意“可能”两字): (1)........可能受.....的影响
(2).......可能和.......有关
3、实验结论:
表述格式: (1)在.......相同时,........怎样........怎样。
相同因素条件下,研究对象和变化因素有关时,应具体写出两个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相同因素条件下,研究对象和变化因素存在何种规律。
4、实验方案的评价(不足之处)
没有设置对照实验? 答案:缺少对照实验
没有遵循等量原则? 答案:每次实验应加入等量的试剂。
(3)实验样本选择1个而不是多个?
答案:样品数量太少,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不具有普遍规律。
(4)实验次数只有一次,没有重复实验?
答案:只有一次实验,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不具有普遍规律。
(5)对比实验中有两个变量?
答案:存在两个变量,不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6)实验操作是否符合规范、实验器材选择是否合理、实验数据选取是否具有代表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