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联读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联读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秋思》联读
第一部分: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背景,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
2.通过对比,理解诗词意思,学习诗词创作的手法。
3.通过两首诗词的对比,感悟两位诗人在创作时不同的心境。 4.通过对两首诗词对比,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第二部分:重难点
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学习诗歌写作技巧。
2.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难点:
1.通过两首诗词的对比,感悟两位诗人在创作时不同的心境。 2.通过对两首诗词对比,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课时:两个课时
第三部分:教学任务 课前:
预习任务
1.朗读并背诵《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秋思》 2.同样是写景,思考他们有什么不同。
课上:
第一课时
检查同学们的预习任务(全班背诵两首诗词) 提问1:两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
《次北固山下》:明亮;《天净沙 ·秋思》:凄凉。
一、导 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对比阅读训练。由于是第一次训练,我已经列好了关 键词,请大家顺着这个思路进行比较并做好笔记。
二、作者背景(这个部分由教师来讲解。) ppt 出示背景资料:
《次北固山下》(10min)
王湾考上进士、游历山河时,此时的他正值青年,满腹才华,春风得意,心 怀天下大志,笔下自然有无限壮美山河所以诗人才能,敏锐地捕捉到海日残夜、 江春旧年的变化。
盛唐时期,国家统一,开元盛世,政治清明,繁荣安稳。
明确:
《天净沙 ·秋思》
元朝初年经历了朝代更迭,国家动荡,生活不稳定。加之统治者又对儒生高 压打击使得元朝文人空有一腔热血与才华得不到施展。诗人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在穷困潦倒的羁旅途中写下这首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 ·秋思》家乡以 及天涯游子壮志难酬的悲苦之情。
《次北固山下》
在他的诗篇中展现出的还有唐代诗歌中的意气风发积极昂扬的气象。以磅礴 开阔的壮美之势展现着大唐山河的壮美,展现着大唐诗人的壮志,展现着大唐盛 世的壮丽。少年意气风发的诗人其心境和情感自然是生机勃勃、充满力量和抱负 的。
小结:
《次北固山下》
作者正值青年,青春洋溢。所处时代也是国泰民安的鼎盛王朝。本诗的情感 自然是积极、昂扬的。
《天净沙 ·秋思》
作者漂泊无定,遭受打压。所处时代动荡不安,此时,正值秋季。所处环境 无不萧瑟,一如全词的风格,凄凉悲苦。
二、文体部分(20min)
请大家以文体为切入点,根据提示自行对比。(3min)
《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天净沙 ·秋思》是元散曲小令。
律诗包含五个基本要素即: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直观地传达给 听众。
元散曲,其实是结合了音乐和词,形式较为自由,它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 和词的内容,将情感元散曲小令,形式活泼、短小精练,天净沙是其曲牌名,秋 思是题目。
好,有没有同学来分享一下你的对比结果。(3min) 《次北固山下》(6min)
明确:是一首标准的五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一句都是五个字,体现了格律 诗的简洁美和整饰美,这首诗的八个句子中。
声调的使用和谐优美。“行舟”二字皆为平声,声音平缓。加上是水上行舟, 后面点明“潮平”“风正”的状态,都是二声十一声的形式。节奏整齐。读的时 候仿佛与诗人一般站在船上看着壮美的风景;也能感受到作者行于绿水青山中的 悠闲淡然之感。
颈联对仗工整,堪称千古名句,可以说全诗语言流畅,排句的布局和问句的 使用都流露出诗人沉着、冷静、自信的气度和独特的风格。
《天净沙 ·秋思》(6min)
明确:全曲仅用28个字就表达了作者深沉复杂的情感。
每句字数不等,长短错落。长短句连用使元曲情感更有力度。前三句写景, 采用意象(名词)并列形式,构成不同画面。意象的点染,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空 间。最后两句抒情,字数由少变多,情感逐渐增强。“断肠人”三字更是将诗人 孤独凄苦的情感上升到最高处。
曲的演唱、表演和声音的变化都能够更直接地触动人的情感,使人通过音乐 的力量在听觉上与马致远的情感产生共鸣。
小结(2min)
律诗是通过凝练的语言和规范的形式展示情感的力量,而曲则是通过音乐的 表现形式更直观地打动人心。
第二课时
三、意象与意境(20 min)
请大家根据提示,自行对比。(3min)
意象是古代诗歌中的核心内容。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将自身的情感、思想、 人生态度等折射在客观景物、事物之上,赋予它们人的形态、品格或思维等,此 时的客观物象便转变为主观意象,其内蕴深厚、审美价值突出。
同学分享(3min)
明确:
《次北固山下》(6min)
诗人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等为意象描绘出北固山下壮丽的景色,青山 高大,绿水清澈。由青山到绿水,由潮平到风正,镜头也由高到低由远及近地不 断转换,江水浩渺与江岸齐平;风和日丽下一叶船帆高高挂起,又和江面形成垂 直的角度,一高一低,一纵一横,一大一小,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立体开阔。
每一处景物都是时间和空间的完美结合,展现出行云流水般的顺畅自然,呈 现出立体动态的“镜头之美”。
《天净沙 ·秋思》(6min)
桥、水、家之前又冠以“小”“流”“人”这样极具生活气息的场景,与前面 的枯藤、老树、昏鸦形成强烈的对比。主人公置身的道是古道,吹的风是西风, 牵的马是瘦马,暖阳也即将落山,这个场面又与前文“小桥流水人家”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更加烘托出诗人孤独、凄凉的秋思之情。这些跳跃性的意象似断实联 构成了一个个镜头,诗人将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景叠加整合在一起。镜头由近转 远,由大转小。最后一句“夕阳西断肠人在天涯”展示的镜头,背景无限放大, 独自前行的诗人更显渺小更加凸显出漂泊异乡的人愁肠寸断的悲苦与寂寞。
小结(2min)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意境有“写境”和“造境”之分,这是理想
派与写实派的区别。
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对环境的描写就是写境,是对真实看到的青山绿水、 潮平帆正、月落曰升的自然描写。王湾所选的意象组成的意境是壮阔的情感自然 充满希望和力量。
马致远曲中的环境是在写景的同时又多了一层造境,是为作家心中理想的、 凸显情感的环境创作,而马致远是将十个凄凉的意象刻意叠加,营造出、的意境 就显得苦闷、凄凉,情感自然更加浓烈。
四、相同点:写作手法 (15 min)
请同学们思考,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又有什么样的区别 呢 ( 3min)
明确:
(6min)《次北固山下》融情于景。诗人把旧年的残冬作为新春的起始点, 说明了新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也展现了万物更替、冬去春来、周而复始的 自然哲理。此句对仗工整,情感细腻丰富,又饱含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 的艺术力量。尾句诗人自问自答,将情感寄托于鸿雁传书中,鸿雁可以托书,归 雁可以寄情,此时此刻,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获得人生体悟的诗人,除了寄托对家 人的思念,应该还有自己的豪情壮志以及对于美好景色的赞美。
(6min)《天净沙 ·秋思》借景抒情,都是哀景。“枯”“老”“昏”等这些饱 含情感色彩的形容词使本就萧瑟的秋色之景蕴含着断肠人无限凄凉悲苦的情感。 全曲无一“秋”字,却勾勒出了一幅凄楚动人的秋郊夕照图。萧瑟、凄清、万物 衰败的秋景。这秋景在给作者带来寒凉之感的同时,也触动了作者内心的苦楚。 作者通过以景托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展现其漂泊之苦和悲秋之恨。
因此,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用到这两种写作手法,增强我们文章的感染力。
第三部分:总结(5min)
王湾在诗歌中表达的并非单纯的思乡之情,还有欣赏江南美景的欢欣及身处 开元盛世、意气风发的豪情壮志的抒怀。
马致远借景抒发的也不仅仅是思乡之愁,亦有“断肠人在天涯”抑郁不得志
之悲,以及漂泊无依之苦,或许还有对故国的眷念之情,这层层情感使整首诗笼罩 着凄凉之感。
在学习任何一首古诗词时,都要深入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挖掘出作者更 深层的意蕴。
第四部分:拓展(2 min)
家乡的亲人收到王湾寄的信,回信中又会说些什么;而独自踏上“天涯”之 路的马致远,他又会发生什么事。
请同学们进行思考,写200字的回信/续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