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 6.1价值与价值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必修四 6.1价值与价值观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价值与价值观
导入新课
你将开启一场沙漠之旅,你需要准备哪些物品?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属性?

食物
骆驼
地图、定位设备等
满足人的需要
价值
你认为人怎样活才有价值?
价值观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
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政治认同:认同人的价值在于贡献,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科学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领。
法治意识:明确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公共参与: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实现美好人生。
重点 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
难点 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
问题导引
一、价值与价值观
1.价值的含义及本质是什么?
2.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是一回事吗?你是怎样认识人的价值?
3.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有哪些?
4.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知讲解
涵盖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特征)
一、价值(哲学)
1.价值的含义及本质:
(1)含义: 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新知讲解
高度抽象和概括
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哲学上的价值
个别(特殊)
一般(普遍)
营养价值
环保价值
医疗价值
文学价值
价值
新知讲解
(2)本质:价值是一种意义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是构成价值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例如:西红柿生长在野外,没有与人发生关系时,并不具有价值,后来人们逐渐发现了它能观赏和食用,它才具有价值。
客体 ——西红柿 主体 ——人
功能和属性 需要
观赏和食用
是否任何事物都具有价值呢?
事物的属性
人的需要
满足
问题导引
(1)含义:
2.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有何不同
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
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他人、社会的需要
他人、社会的属性
物的价值:
事物的属性
人的需要
满足
人的价值:
人的属性
人的需要
满足①
满足②
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
自我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
两方面内容:
(2)特点: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新知讲解
价值
物的价值
人的价值
人的
属性
他人社会需要
事物的
属性
人的
需要
满足
满足
满足
在人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中,构成价值的双方,一方是社会的人,另一方是客观事物
客观事物在满足人和社会的需要时,是无意识的、被动的
在人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中,物只充当满足人的需要的角色,因此这种满足关系是单向的
在人的价值中,构成价值双方的都是人,涉及的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
在人的价值中,一个人在满足社会或他人的需要时,则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
在人的价值关系中,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是相互满足的,这种满足关系是双向的
两者的价值构成不同
两者满足主体需要的方式不同
两者的价值关系不同
新知讲解
既然人的价值有两方面的内容,那么如何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呢
3.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
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
最根本的是看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在今天,人生价值主要看对人类、社会、国家和人民的贡献
哲理总结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着。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
要求我们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把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放在第一位,同时坚持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人的价值哲理及方法论要求
陆鸿,自幼因病身患残疾,成长道路上,遭遇过太多的不公与磨难。但他却活成了一只破茧的蝴蝶,冲破束缚的蚕壳,用力挥舞着翅膀,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
40年的心历路程与不懈努力,不仅让陆鸿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还帮助了厂里30多名残疾人,走出人生阴霾,实现人生价值。
从“脑瘫”到“厂长”,从“连狗都不如”到“人大代表”,再到感动中国人物,陆鸿用实际行动证明,天生我材必有用,残疾人也有大用处。
探究问题:结合陆鸿的经历,说说价值观对人有哪些影响?
残疾人也有大用处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二)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1.价值观
对于同一事物,人们的价值观往往有差异。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同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注意
合作探究
课本73页阅读与思考:导致人们不同的认识和评价的原因是什么?
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和实践水平的限制。
主观因素:立场、知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等。
客观因素:客观事物的复杂性。
实践因素:实践能力和水平。
新知讲解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
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选择正确——成功  选择错误——失败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天生我材必有用,残疾人也有大用处。
新知讲解
(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价值观不同,人们在面对公义与私利、生与死等冲突作出的选择也不同
正确的价值观
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错误的
价值观
作出错误的人生选择
对社会作出贡献



人生误入歧途
哲理总结
价值观导向作用的原理及方法论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表现在:一方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要求我们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
原 理
方 法 论
新知讲解
个人
利益
个人
利益
  这一价值观主张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它强调集体利益即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它不排斥个人利益,而是重视和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强调发挥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使之成为推动整个国家、民族进步的动力
集体主义   价值观
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
新知讲解
核心价值观
3.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 。
新知讲解
探究问题:
①陆鸿的思想观念体现了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为何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如何有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厂之初,陆鸿就立下承诺:工厂招人,残疾人优先。一般人可能会觉得残疾人的工作效率比正常人慢得多,但是陆鸿眼里,每个人都可以扬长避短,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陆鸿总能发现大家的闪光点,比如腿脚不好的,手没问题就可以学设计、做运营、做客服;聋哑人、盲人,就做操作工;智力上有缺陷的,就去干体力活。他除了提供工作机会,也会经常组织员工去吃饭、唱歌、旅游,让大家融入社会,体验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至今,已有50多位残疾人在陆鸿的带领下走上独立自强、脱贫致富的道路,他的工厂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虽然厂里都是一些残疾员工,但是陆鸿始终相信,诚信经营才是立身之本,在产品质量上,一点也容不得马虎。正是这份对于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让陆鸿在行业里赢得了好口碑,去年一年的营业额达到了近1400万,他的产品还远销英国、美国等7个国家。
新知讲解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是什么: 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最大公约数”)。
(1)基本内容(遵循):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新知讲解
2.为什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新知讲解
3.怎么样:
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②使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新知讲解
谈谈:青年学生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勤奋,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
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
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
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课堂小结
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
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人的价值: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地位
内容
重要性
如何做
课堂练习
1.某学校学生自发组成的“爱心社”提出:“不要问别人为自己做些什么,而要问自己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不要问国家能为我们做些什么,而要问我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上述材料表明(  )
A.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有一定的客观条件
B.人生价值的实现不需要考虑社会和他人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D.人生价值的实现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为前提
C
课堂练习
2.被誉为“最美老太太”的俞匡章,97岁时决定做志愿者,99岁生日时,她把亲手织的99顶帽子捐给了有需要的人。老人从另一个维度诠释了志愿精神。志愿服务并非是年轻人的专利,只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哪怕活到一百岁,照样可以从事志愿服务。她的事迹从哲学上表明(  )
①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 
②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③人生的价值就在于社会对个人的认可 
④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社会给他的荣誉大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课堂练习
3.电视台的一档亲子节目播出之后,引起观众热议。有人认为,这档节目有利于传递亲子沟通的意义,唤起一些人的家庭理念;有人却认为,让孩子过早地暴露在公众的视线中,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地方。上述争论体现了(  )
A.任何事物都有缺点和优点两个方面
B.不同的人的社会意识总是不同的
C.不同价值观体现了真理的相对性,无对错之分
D.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D
课堂练习
4.靖江猪肉脯是以猪腿肉为主要食材的传统名吃,菜品色泽棕红,光泽美观,口味香甜,食而不腻,成品为片型,采用传统工艺,配以多种天然香料,经过十多道工序精心加工而成。这表明(  )
①猪肉的价值是由人的不同需要决定的
②肉脯的发明是建立在猪肉自身特有的属性上
③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④猪肉的属性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B
课堂练习
5.一捆秸秆能做什么?过去可能就是烧火做饭喂牛沤粪。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一捆秸秆能变身纤维,织出与普通纯棉无异的布料;变身板材,搭建起纹理漂亮防水隔热的美丽小屋;提取聚乳酸,制成可降解塑料袋和一次性餐具……近年来,琳琅满目的秸秆制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生活中。上述变化说明( )
①科技进步赋予自在事物满足人类需要的属性
②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
③随着实践的深入人类能发现事物越来越多的价值
④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人的认识和价值选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课堂练习
6.马克思说:“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这说明(  )
①价值观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实现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③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④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和奉献社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课堂练习
7.2020年8月31日,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发布了江西省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这表明(  )
①人的价值就在于满足社会的需要
②对人的价值评价归根到底看贡献
③价值观是人们拥有美好生活的向导
④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课堂练习
8.中国正进入“微经济时代”。有观点认为,“微经济”除了指小微企业这样的“微实体”外,还包括像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涉及民生问题的“微福利”。关注微福利,就是关注民生;关注微经济,就是关注宏观经济政策的落脚点。关注“微经济”,从唯物史观看是因为(  )
①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对社会发展起导向作用
②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
④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B
课堂练习
9.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奋斗目标。某校高二(5)班班长张某组织班上的学生以“怎样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有同学发言说:“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天蓝、山青、水绿’的美好愿景,宣传环保理念没有价值,真正有价值的是实际行动。”
运用“价值与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评析这位同学的观点。                         
提示:①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我们投身环保实际行动,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美好愿景具有积极意义,因而是有价值的,从这一点上看,这位同学的观点有一定道理。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导。宣传环保理念,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选择正确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对建设美丽中国同样具有积极意义,也很有价值。所以,这位同学认为宣传环保理念没有价值的观点是错误的。
课堂练习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展开浩繁的丹青史书。字里行间皆是“家国”。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无论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诚执着,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誓言,家国情怀都是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是集家庭情感与爱国精神于一体的交融共生。它早已沉淀为中华儿女的内在品格,根植于民族文化的血脉深处,像川流不息的长江黄河,奔涌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河道,澎湃着强大的内在力量。
  “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价值和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认识和处理家与国的关系。
(2)校报开展“读懂家与国的辩证法,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主题征稿活动,请你列出两条写作要点。
课堂练习
 (1)①认识到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在为国家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实现家庭的幸福美满,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认识到国与家对彼此的重要意义,将爱国与爱家相结合。③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认识到国家利益高于家庭利益,当两者产生矛盾时,自觉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2)①家是温馨的港湾,情感的归宿;千千万万个小家都好,国家和民族才能好。②爱家不能小家子气,更不应局限于小情怀、小浪漫之中。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