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上科学《第一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培优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七上科学《第一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培优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由于钢的热胀冷缩,用同一把钢制刻度尺去测量同一块玻璃,在冬天和在夏天的测量结果比较(  )
A.一样大 B.夏天的测量结果大一些
C.冬天的测量结果大一些 D.无法判定
2.小科自制了一支温度计,刻度在0℃时水银柱长5cm;在100℃时,水银柱长25cm。用这支温度计去测量一杯30℃的水时,水银柱长度为(  )
A.6cm B.10cm C.11cm D.8cm
3.四次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分别为:2.12cm、2.13cm、2.14cm、2.35cm。则测量结果应取(  )
A.2.1cm B.2.13cm C.2.19cm D.2.185cm
4.若要测量一个不规则形状的厚壁玻璃瓶的容积,下列哪种方法测得结果最准确(  )
A.用刻度尺测量瓶的长、宽、高,利用公式,计算瓶的容积
B.将瓶灌满水后,再将水倒入烧杯中,估算水的体积即为瓶的容积
C.量筒中水的体积为V1,将水倒满瓶,剩余水的体积为V2,V1﹣V2即为瓶的容积
D.将瓶口密封后浸没在盛满水的大烧杯中,用量筒测出溢出水的体积即为瓶的容积
5.小科用示数在刻度线以下的体温计依次给甲、乙、丙三位同学测体温,记录数据分别为:36.8C、36.8C和37.2℃。过后发现全程忘记甩体温计,于是想甩过后全部重测,老师说,你只需再重测一个同学的体温即可。小科应去测谁的体温呢?(  )
A.甲同学 B.乙同学 C.丙同学 D.甲、乙同学中任何一个
6.有一支刻度不清的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时液柱的高度为2.5厘米;插入1标准大气压下沸腾的水中时液柱的高度为17.5厘米。那么这支温度计液柱的高度为8.5厘米时,被测物体的温度为(  )
A.40℃ B.37℃ C.50℃ D.33℃
7.对以下实验导致的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用累积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时没有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
B.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数值比真实值要大
C.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
D.用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时,若裁判员将其卷尺拉得太松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8.某同学用刻度尺量出一本书的厚度为1.30厘米,这本书共有260页。则每张纸的厚度是(  )
A.0.05毫米 B.0.05厘米 C.0.10厘米 D.0.1毫米
9.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相平,读数为3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2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
A.大于10mL B.小于10mL C.等于10mL D.无法确定
10.一只量筒有50毫升水,里面放入一木块,静止时一半浸入水中,量筒的读数是56毫升,则这块木块的体积是(  )
A.6厘米3 B.0.6分米3 C.12厘米3 D.12分米3
11.要给体温计消毒,应采用下列的哪种方法(  )
A.用蘸了酒精的棉球擦 B.用自来水冲洗
C.在沸水中煮 D.在酒精灯火焰上烧
12.如图是小科用量筒和水测量金属块体积的实验,小科将金属块从量筒上方一定高度匀速放下,直至完全浸入水中并沉至量筒底部的过程中,图中能反映液面高度h和金属块下降时间关系的图像是(  )
A.B. C.D.
13.有两支温度计的下端玻璃泡容积相同玻璃管内径不同,当它们插入同一杯热水中时(  )
A.内径粗的水银柱上升得快,示数较大 B.内径细的水银柱上升得快,示数较大
C.水银柱上升的高度相同,示数相同 D.内径细的水银柱上升得快,示数相同
14.运动会在喜庆、热烈、团结的氛围中开幕。同学在运动场上努力拼搏的身影依旧留在我们的脑海。百米冠军来了,我们测测他的脉搏。他30秒的脉搏为50次,则该同学的心率和心跳一次所用的时间分别为(  )
A.50,0.6秒 B.100,0.6秒
C.50,1.67秒 D.100,1.67秒
15.小金制作了一个简易气体温度计,如图所示。烧瓶里是气体,瓶塞密封不会漏气,瓶塞上面细弯管中有一段液柱。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B.周围温度升高时,液柱将向左移动
C.将弯管变粗,可以提高该温度计的灵敏度
D.将烧瓶变小,可以提高该温度计的灵敏度
16.某同学在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酒精浓度 0(清水) 0.25% 1% 10% 20%
每10秒水蚤心跳次数(平均值) 35 45 30 23 死亡
A.酒精浓度太高会导致水蚤死亡 B.酒精浓度对水蚤心率没有影响
C.水蚤心率随酒精浓度升高而升高 D.水蚤心率随酒精浓度降低而降低
17.春天百花开,蜜蜂采蜜忙,当然还有比蜜蜂还要忙碌的人儿——果农们。一年之中除了水果成熟的季节,要数翻整土地、播种水果的春天最忙。我国土地辽阔,水果的种类也是各式各样。不同水果的生长季节也不尽相同。比如草莓就比较适合现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面小题。草莓成熟时节,气温逐渐升高,买回来的草莓容易腐烂变质。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一个草莓园里采摘了同一品种、大小相近的新鲜草莓,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组别 实验材料 环境温度 其他环境条件 保存时间 变质个数
甲 草莓50个 4℃ 相同 2天 无
乙 草莓50个 常温 2天 46个
A.草莓容易腐烂变质的原因是某些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
B.设置乙组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
C.该实验选用50个草莓的目的是减少实验的偶然性
D.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低温能抑制某些微生物的繁殖,保鲜瓜果蔬菜
18.“为30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正脊筛查”列入2023年浙江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该项目可以获得学生的脊柱曲度、体质指标等相关健康信息。“正脊筛查”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19.该项目化学习小组为了研究“Ni是龙陵秋海棠生长必需的元素”而设计了下列四组实验方案,其中最合理的一组是(  )
A. B.
C. D.
20.实验室中的两瓶试剂,一瓶是蒸馏水、另一瓶是石灰水,因失去标签而无法区别。小海建议:将两瓶液体各取少许分别倒入试管中,用吸管向液体中吹气进行区别。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与假设 B.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合作与交流
21.小科做了如下实验来研究温度、光照和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编号 环境条件
1 室温(2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2 室温(20℃),黑暗中,适量浇水
3 低温(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4 低温(0℃)黑暗中,适量浇水
5 室温(20℃)光照充足,不浇水
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比较1号和3号,可研究温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B.比较1号和2号,可研究光照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C.比较2号和5号,可研究光照和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D.比较1号和5号,可研究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22.模型法指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下列属于模型法的是(  )
A.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身体 B.测量科学书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C.用三色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 D.参照动物分类方法对植物分类
23.将某种细菌接种到盛有细菌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在无菌环境下培养24小时。其处理方法、培养温度和现象结果如下表,表中不能成为对照组的是(  )
编号 处理方法 培养温度 现象结果
① 接种细菌 40℃ 全部表面变浑浊
② 接种细菌,上面覆盖醋酸 40℃ 全部表面变清晰
③ 接种细菌 0℃ 全部表面变清晰
④ 无接种细菌 40℃ 全部表面变清晰
⑤ 接种细菌,上面盖上吸有抗生素的纸片 40℃ 纸片周围清晰,其余表面浑浊
A.编号①和编号② B.编号①和编号③
C.编号①和编号④ D.编号②和编号⑤
24.在定义一个概念时采用比值的形式定义称为比值定义法。下列概念采用比值定义法的是(  )
A.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B.身体上没有脊椎骨的动物称为无脊椎动物
C.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D.地球仪是表示地球和地球表面地理状况的模型
二.填空题(共8小题)
25.如图甲所示,被测物体的长度是    厘米;由图乙中的四次测量数据可知,该塑料盒的体积为    厘米3。
26.下列属于直接观察的有    (填序号,下同),属于间接观察的有    ,属于定性观察的有    ,属于定量观察的有    。
①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质的流动②老师清点教室里穿校服的人数
③妈妈用手摸小华的额头,了解小华是否退烧④用体温计测得小华的体温是39℃
27.科学研究、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是    和    ,以此更好地了解有关自然现象及其成因,也可以使自然现象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再现。
28.媒体报道某餐馆的一道名菜含有黄樟素。①小科认为微量黄樟素可能会导致癌症;②他准备了A、B两组老鼠,A组长期喂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B组喂正常食物;③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患癌症。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以及得出结论。上文①应属于科学探究方法的哪一步?   。
(2)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说明假设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3)以上科学探究活动中,组    (A或B)是对照实验中的对照组。
29.水稻喜高温、多湿,幼苗发芽最适温度为28~32℃,但今年有些地区由于气温普遍比以往稍低,且发生了水稻秧苗白化的现象(叶呈现黄白色)。下列各项中能更好探究水稻白化病的发生与是由光照引起的还是温度引起的是    。
组别 水稻苗/株 光照 温度/℃
① 200 有 30
② 200 无 30
③ 200 有 25
④ 200 无 25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0.阅读下面材料,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下列问题:
A、一次,小柯发现有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运食物。观察思考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昵?
B、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知识经验,小柯提出了许多假设:蚂蚁可能爱吃甜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软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小昆虫。
C、小柯针对“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一假设,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把一只蚂蚁放进培养皿中,仔细观察蚂蚁的行为。
D、小柯按照实验设计完成了实验,发现蚂蚁都聚集在甜食附近。
E、经过几次重复实验后,得出了结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F、然后他把探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进行了交流。回答:
(1)小柯设计实验的变量是    。
(2)上述步骤中属于获取事实与证据的是    。
(3)小柯在E步骤几次重复实验,目的是    。
31.为了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小夏利用桌上的粗细均匀的铅笔,用刻度尺测量得到铅笔直径(内径)为D1,他将厚薄均匀的这张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并固定测得外径D2,如图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d的表达式是    。下列几种测量方法:
①为了测长为细铜丝直径,将其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数出圈数,并用刻度尺测出线圈总长度,然后算出直径;
②为了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先用量筒测出适量水的体积,再测出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然后算出小石块的体积;
③为了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先用天平称出50枚大头针的质量,然后算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与该题方法同类的有    。
32.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右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0 80
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33.小科家进行装满时用到两卷规格不同的细铜丝,有一卷的商标上标注了铜丝直径d1=0.8mm,另一卷上的产品说明标签已脱落,此时小科身边没有刻度尺。
(1)小科设计了以下测量步骤。
①将两卷细铜线分别缠绕在两支相同的圆铅笔上,缠绕相同的长度L1。
②数出d1=0.8mm 缠绕的圈数为n1,另一种铜线缠绕的圈数为n2。
③另一种细铜丝的直径为d=   (用以上字母表示)。
(2)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小科一共测了三次,每次铜丝都重新绕过,产生误差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3)在实验中巧妙地把一些比较抽象、难以观测的量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容易测量的量来认识,这种科学方法叫转换法。以下四个实验没有使用转换法的是    。
A.用刻度尺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时,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B.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时,需要用排水法进行测量
C.用棉线与不规则曲线重叠,通过测量棉线长度来确定曲线的长度
D.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水温,通过观察水银柱的长度变化知道温度高低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由于钢的热胀冷缩,用同一把钢制刻度尺去测量同一块玻璃,在冬天和在夏天的测量结果比较(  )
A.一样大
B.夏天的测量结果大一些
C.冬天的测量结果大一些
D.无法判定
【解答】解:由于钢的热胀冷缩程度比玻璃的大,夏天温度升高,由于热膨胀钢尺的长度变大,所以测量值比玻璃的实际值偏小;
冬天由于钢尺的收缩,尺子长度变小,所以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大。因此对于同一块玻璃的测量,其冬天的读数比夏天大,所以选项A、B、D都不正确。
故选:C。
2.小科自制了一支温度计,刻度在0℃时水银柱长5cm;在100℃时,水银柱长25cm。用这支温度计去测量一杯30℃的水时,水银柱长度为(  )
A.6cm B.10cm C.11cm D.8cm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温度计在0℃时水银柱长5cm;在100℃时,水银柱长25cm,所以1cm水银柱表示的温度为=5℃,用这支温度计去测量一杯30℃的水时,水银柱的变化长度为=6cm,故水银柱长度为5cm+6cm=11cm,故C正确。
故选:C。
3.四次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分别为:2.12cm、2.13cm、2.14cm、2.35cm。则测量结果应取(  )
A.2.1cm B.2.13cm C.2.19cm D.2.185cm
【解答】解:分析四次测量数据可知2.35cm这个数据与其它三个相差较大,是一个错误的数据,应该去掉,这个物体的长度结果为=2.13cm,故B正确。
故选:B。
4.若要测量一个不规则形状的厚壁玻璃瓶的容积,下列哪种方法测得结果最准确(  )
A.用刻度尺测量瓶的长、宽、高,利用公式,计算瓶的容积
B.将瓶灌满水后,再将水倒入烧杯中,估算水的体积即为瓶的容积
C.量筒中水的体积为V1,将水倒满瓶,剩余水的体积为V2,V1﹣V2即为瓶的容积
D.将瓶口密封后浸没在盛满水的大烧杯中,用量筒测出溢出水的体积即为瓶的容积
【解答】解:A、玻璃瓶不规则,用刻度尺测量玻璃瓶的长、宽、高,利用公式,计算玻璃瓶的容积误差较大,故A不符合题意;
B、将玻璃瓶灌满水后,再将水倒入烧杯中,玻璃瓶壁挂水,估算出水的体积小于玻璃瓶的容积,故C不符合题意;
C、原量筒中的水为V1,将水倒满玻璃瓶,剩余水为V2,V1﹣V2即为玻璃瓶的容积,此方法测得的结果最为准确,故C符合题意;
D、将玻璃瓶浸没在盛满水的脸盆中,用量筒收集溢出的水,水的体积减去玻璃瓶材料的体积等于玻璃瓶的容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小科用示数在刻度线以下的体温计依次给甲、乙、丙三位同学测体温,记录数据分别为:36.8C、36.8C和37.2℃。过后发现全程忘记甩体温计,于是想甩过后全部重测,老师说,你只需再重测一个同学的体温即可。小科应去测谁的体温呢?(  )
A.甲同学
B.乙同学
C.丙同学
D.甲、乙同学中任何一个
【解答】解: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则温度降低时,水银柱不能通过这个位置流回液泡,即体温计的示数要么不变,要么升高,而只有升高时读数才是准确的;
根据题意可知,在测量甲的体温前,示数在刻度线以下,而测量甲的体温后为36.8℃,即此时示数增大了,那么甲的体温准确;
测量乙的体温后,示数保持不变,则乙的体温可能低于36.8℃,也可能等于36.8℃,即乙的不准确;
测量丙的体温为37.2℃,示数升高了,那么丙的体温准确。
比较可知,只需再次测量乙的体温即可。
故选:B。
6.有一支刻度不清的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时液柱的高度为2.5厘米;插入1标准大气压下沸腾的水中时液柱的高度为17.5厘米。那么这支温度计液柱的高度为8.5厘米时,被测物体的温度为(  )
A.40℃ B.37℃ C.50℃ D.33℃
【解答】解:当液柱的高度为8.5cm时,根据 得到:

解得:L=40℃。
故选:A。
7.对以下实验导致的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用累积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时没有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
B.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数值比真实值要大
C.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
D.用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时,若裁判员将其卷尺拉得太松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解答】解:A、若在绕金属丝时,没有密绕而是留有间隙,会使测量的线圈长度偏大,导致测得的直径偏大,故A正确;
B、刻度间隔小了,会使测量值大于真实值,即测量结果将会偏大,故B正确;
C、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否则温度计示数会降低,测量结果偏小,故C错误;
D、用皮卷尺测量跳远距离时,将尺拉得太松,尺子未正常伸长,导致距离读数偏大,故D正确。
故选:C。
8.某同学用刻度尺量出一本书的厚度为1.30厘米,这本书共有260页。则每张纸的厚度是(  )
A.0.05毫米 B.0.05厘米 C.0.10厘米 D.0.1毫米
【解答】解:书本纸张的张数为n=张=130张,
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0.01cm=0.1mm。
故选:D。
9.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相平,读数为3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2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
A.大于10mL B.小于10mL C.等于10mL D.无法确定
【解答】解:量筒内原有液体的体积是按照正确的读数方法读出的,记为V1;倒出部分液体后,剩余液体体积记为V2,俯视读数会造成剩余液体的体积V2读数结果偏大;倒出液体的体积记为V3,则V3=V1﹣V2=30mL﹣20mL=10mL,因为V2偏大,所以V3偏小,即倒出液体的体积应该大于10mL。
故选:A。
10.一只量筒有50毫升水,里面放入一木块,静止时一半浸入水中,量筒的读数是56毫升,则这块木块的体积是(  )
A.6厘米3 B.0.6分米3 C.12厘米3 D.12分米3
【解答】解:木块一半浸入水中,木块此时排开水的体积为56mL﹣50mL=6mL=6cm3,
所以木块的体积V=2×6cm3=12cm3。
故选:C。
11.要给体温计消毒,应采用下列的哪种方法(  )
A.用蘸了酒精的棉球擦 B.用自来水冲洗
C.在沸水中煮 D.在酒精灯火焰上烧
【解答】解:
A、酒精棉球既不会胀破温度计,又起到消毒的作用。方法正确;
B、自来水起不到消毒的作用。方法错误;
C、沸水的温度超过42℃,体温计会胀破。方法错误;
D、酒精灯的火焰温度远超过42℃,体温计会胀破。方法错误。
故选:A。
12.如图是小科用量筒和水测量金属块体积的实验,小科将金属块从量筒上方一定高度匀速放下,直至完全浸入水中并沉至量筒底部的过程中,图中能反映液面高度h和金属块下降时间关系的图像是(  )
A. B.
C. D.
【解答】解:根据题意,小科将金属块从量筒上方一定高度匀速放下,直至完全浸没可分为三个阶段段;
第一阶段:铁块在水面上方,此过程中金属块没有浸入水中,水面的高度不会改变,故C错误;
第二阶段:金属块从开始进入水中到全部浸没,此过程中,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越来越大,可知液水面高度匀速升高,故AB错误;
第三阶段:金属块完全浸入水中,深度增加,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水面高度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13.有两支温度计的下端玻璃泡容积相同玻璃管内径不同,当它们插入同一杯热水中时(  )
A.内径粗的水银柱上升得快,示数较大
B.内径细的水银柱上升得快,示数较大
C.水银柱上升的高度相同,示数相同
D.内径细的水银柱上升得快,示数相同
【解答】解:同一杯热水说明最后温度计示数应该相同,故AB错误;
玻璃泡中水银量相等,说明水银受热后膨胀程度相同,即增大的体积是相同的,内径的不同影响的是水银柱升高的高度。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慢并且高度较低;内径细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快并且高度较高,故C错误,D正确。
答案为:D。
14.运动会在喜庆、热烈、团结的氛围中开幕。同学在运动场上努力拼搏的身影依旧留在我们的脑海。百米冠军来了,我们测测他的脉搏。他30秒的脉搏为50次,则该同学的心率和心跳一次所用的时间分别为(  )
A.50,0.6秒 B.100,0.6秒
C.50,1.67秒 D.100,1.67秒
【解答】解:心率是心脏一分钟跳动的次数,他30秒的脉搏为50次,那么60秒就是100次,心率是100,心跳一次所用的时间:30秒÷50次=0.6秒/次。
故选:B。
15.小金制作了一个简易气体温度计,如图所示。烧瓶里是气体,瓶塞密封不会漏气,瓶塞上面细弯管中有一段液柱。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B.周围温度升高时,液柱将向左移动
C.将弯管变粗,可以提高该温度计的灵敏度
D.将烧瓶变小,可以提高该温度计的灵敏度
【解答】解:AB、烧瓶内的气体受热膨胀时推动细弯管中液柱向左移动,遇冷收缩时,液柱在大气压作用下向右移动,所以该温度计利用了气体的热胀冷缩,A错误、B正确;
C、弯管变细,烧瓶内气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移动的更远,灵敏度更高,C错误;
D、烧瓶变大时,温度变化相同时,瓶内气体体积的变化更明显,温度计灵敏度更高,D错误。
故选:B。
16.某同学在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酒精浓度 0(清水) 0.25% 1% 10% 20%
每10秒水蚤心跳次数(平均值) 35 45 30 23 死亡
A.酒精浓度太高会导致水蚤死亡
B.酒精浓度对水蚤心率没有影响
C.水蚤心率随酒精浓度升高而升高
D.水蚤心率随酒精浓度降低而降低
【解答】解:由图中可知当酒精的体积分数分别是( 清水)、0.25%、1%、10%、20%,对应的水蚤心率分别是35、45、30、23、0( 死亡)。表明水蚤心率很容易受到酒精浓度影响,即水蚤心率会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当酒精的体积分数达到20%时,水蚤会因为酒精浓度过大,神经系统被完全麻醉而导致心跳停止(心率是0),引起死亡。
故选:A。
17.春天百花开,蜜蜂采蜜忙,当然还有比蜜蜂还要忙碌的人儿——果农们。一年之中除了水果成熟的季节,要数翻整土地、播种水果的春天最忙。我国土地辽阔,水果的种类也是各式各样。不同水果的生长季节也不尽相同。比如草莓就比较适合现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面小题。草莓成熟时节,气温逐渐升高,买回来的草莓容易腐烂变质。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一个草莓园里采摘了同一品种、大小相近的新鲜草莓,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组别 实验材料 环境温度 其他环境条件 保存时间 变质个数
甲 草莓50个 4℃ 相同 2天 无
乙 草莓50个 常温 2天 46个
A.草莓容易腐烂变质的原因是某些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
B.设置乙组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
C.该实验选用50个草莓的目的是减少实验的偶然性
D.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低温能抑制某些微生物的繁殖,保鲜瓜果蔬菜
【解答】解:A.草莓容易腐烂变质的原因是某些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分解草莓内的有机物,正确;
B.设置乙组的目的是形成对照,错误;
C.该实验选用50个草莓的目的是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正确;
D.通过该实验4℃保存2天没有变质的,常温保存2天,46个变质的,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低温能抑制某些微生物的繁殖,保鲜瓜果蔬菜,正确。
故选:B。
18.“为30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正脊筛查”列入2023年浙江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该项目可以获得学生的脊柱曲度、体质指标等相关健康信息。“正脊筛查”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解答】解: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权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正脊筛查”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收集事实与证据。
故选:D。
19.该项目化学习小组为了研究“Ni是龙陵秋海棠生长必需的元素”而设计了下列四组实验方案,其中最合理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答】解:根据题干信息:该项目化学习小组为了研究“Ni是龙陵秋海棠生长必需的元素”,得出Ni是变量,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含Ni无机盐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培养液不能含有沙土,因为沙土中含有包括Ni离子在内的无机盐,会干扰实验结果。
故选:C。
20.实验室中的两瓶试剂,一瓶是蒸馏水、另一瓶是石灰水,因失去标签而无法区别。小海建议:将两瓶液体各取少许分别倒入试管中,用吸管向液体中吹气进行区别。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与假设 B.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合作与交流
【解答】解:小海建议:将两瓶液体各取少许分别倒入试管中,用吸管向液体中吹气进行区别,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故选:B。
21.小科做了如下实验来研究温度、光照和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编号 环境条件
1 室温(2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2 室温(20℃),黑暗中,适量浇水
3 低温(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4 低温(0℃)黑暗中,适量浇水
5 室温(20℃)光照充足,不浇水
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比较1号和3号,可研究温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B.比较1号和2号,可研究光照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C.比较2号和5号,可研究光照和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D.比较1号和5号,可研究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解答】解:A.1号和3号形成了以温度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可研究温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正确;
B.1号和2号形成了以光照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可研究光照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正确;
C.2号和5号有两个变量——水分和光照,不能形成对照实验,错误;
D.1号和5号形成了以水分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可研究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正确。
故选:C。
22.模型法指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下列属于模型法的是(  )
A.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身体
B.测量科学书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C.用三色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
D.参照动物分类方法对植物分类
【解答】解:A.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身体,采用的是观察法,故A错误;B.测量科学书本中一张纸的厚度,采用的是测量法,故B错误;C.用三色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采用的是模型法,故C正确;D.参照动物分类方法对植物分类,采用的是分类法,故D错误。
故选:C。
23.将某种细菌接种到盛有细菌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在无菌环境下培养24小时。其处理方法、培养温度和现象结果如下表,表中不能成为对照组的是(  )
编号 处理方法 培养温度 现象结果
① 接种细菌 40℃ 全部表面变浑浊
② 接种细菌,上面覆盖醋酸 40℃ 全部表面变清晰
③ 接种细菌 0℃ 全部表面变清晰
④ 无接种细菌 40℃ 全部表面变清晰
⑤ 接种细菌,上面盖上吸有抗生素的纸片 40℃ 纸片周围清晰,其余表面浑浊
A.编号①和编号② B.编号①和编号③
C.编号①和编号④ D.编号②和编号⑤
【解答】解: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在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D不是单一实验变量,一共有醋酸、抗生素两个变量。
故选:D。
24.在定义一个概念时采用比值的形式定义称为比值定义法。下列概念采用比值定义法的是(  )
A.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B.身体上没有脊椎骨的动物称为无脊椎动物
C.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D.地球仪是表示地球和地球表面地理状况的模型
【解答】解:A.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不是比值定义法,故A不符合题意;
B.身体上没有脊椎骨的动物称为无脊椎动物,不是比值定义法,故B不符合题意;
C.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是比值定义法,故C符合题意;
D.地球仪是表示地球和地球表面积况的模型,不是比值定义法,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共8小题)
25.如图甲所示,被测物体的长度是  9.60 厘米;由图乙中的四次测量数据可知,该塑料盒的体积为  6 厘米3。
【解答】解:(1)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物体从0刻度线开始到9.60cm测量结束,故物体的读数是9.60cm;
(2)由题意可知,塑料盒的体积等于塑料盒加金属环加水的体积减去金属环加水的体积,即V=60mL﹣54mL=6mL=6cm3。
故答案为:9.60;6。
26.下列属于直接观察的有  ②③ (填序号,下同),属于间接观察的有  ①④ ,属于定性观察的有  ①③ ,属于定量观察的有  ②④ 。
①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质的流动
②老师清点教室里穿校服的人数
③妈妈用手摸小华的额头,了解小华是否退烧
④用体温计测得小华的体温是39℃
【解答】解:(1)直接观察是不用借助仪器,用肉眼观察,因此属于直接观察的是:
②班长清点早上迟到的人数,③妈妈用手摸小华的额头,了解小华是否已退烧;
( 2 )间接观察是指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用照相机、摄像机等工具进行的观察,因此属于间接观察的是:①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质的流动,④用体温计测得小华的体温是39C;
(3)定性观察是对物质性质的观察,因此属于定性观察的是:
①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质的流动,③妈妈用手摸小华的额头,了解小华是否已退烧;
( 4 )定量观察是对物质组成及含量的观察,因此属于定量观察的是:
②班长清点早上迟到的人数,④用体温计测得小华的体温是39C。
故答案为:②③;①④;①③;②④。
27.科学研究、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是  观察 和  实验 ,以此更好地了解有关自然现象及其成因,也可以使自然现象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再现。
【解答】解:科学研究、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是观察和实验,以此更好地了解有关自然现象及其成因,也可以使自然现象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再现。。
故答案为:观察;实验。
28.媒体报道某餐馆的一道名菜含有黄樟素。①小科认为微量黄樟素可能会导致癌症;②他准备了A、B两组老鼠,A组长期喂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B组喂正常食物;③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患癌症。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以及得出结论。上文①应属于科学探究方法的哪一步? 作出假设 。
(2)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说明假设是  错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3)以上科学探究活动中,组  B (A或B)是对照实验中的对照组。
【解答】解:(1)作出假设是指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提出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因此①小科认为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应属于科学探究方法的作出假设。
(2)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说明假设是错误的。
(3)正确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一是从变量的控制分析,最接近自然状态的是对照组,人为控制变量的为实验组;二是从实验结果分析,结果已知的为对照组,结果未知的为实验组。故A组长期喂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为实验组,B组喂正常食物属于对照组。
故答案为:
(1)作出假设
(2)错误
(3)B
29.水稻喜高温、多湿,幼苗发芽最适温度为28~32℃,但今年有些地区由于气温普遍比以往稍低,且发生了水稻秧苗白化的现象(叶呈现黄白色)。下列各项中能更好探究水稻白化病的发生与是由光照引起的还是温度引起的是  C 。
组别 水稻苗/株 光照 温度/℃
① 200 有 30
② 200 无 30
③ 200 有 25
④ 200 无 25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答】解:水稻喜高温、多湿,幼苗发芽最适温度为28~32℃。表中①②形成以光照为变量的对照,可探究光照对水稻白化病的影响。①③形成以温度为变量的对照,可探究温度对水稻白化病的影响。
故选:C。
30.阅读下面材料,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下列问题:
A、一次,小柯发现有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运食物。观察思考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昵?
B、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知识经验,小柯提出了许多假设:蚂蚁可能爱吃甜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软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小昆虫。
C、小柯针对“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一假设,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把一只蚂蚁放进培养皿中,仔细观察蚂蚁的行为。
D、小柯按照实验设计完成了实验,发现蚂蚁都聚集在甜食附近。
E、经过几次重复实验后,得出了结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F、然后他把探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进行了交流。回答:
(1)小柯设计实验的变量是  食物类型 。
(2)上述步骤中属于获取事实与证据的是  CD 。
(3)小柯在E步骤几次重复实验,目的是  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
【解答】解:(1)小柯针对“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一假设,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因此该实验有两个变量是糖和盐(食物类型)。
(2)在实验过程中CD属于获取事实与证据。
(3)实验时,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因素引起的误差,常需要设置重复组,求其平均值。
故答案为:
(1)糖和盐(食物类型)
(2)CD
(3)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因素引起的误差
31.为了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小夏利用桌上的粗细均匀的铅笔,用刻度尺测量得到铅笔直径(内径)为D1,他将厚薄均匀的这张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并固定测得外径D2,如图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d的表达式是   。下列几种测量方法:
①为了测长为细铜丝直径,将其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数出圈数,并用刻度尺测出线圈总长度,然后算出直径;
②为了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先用量筒测出适量水的体积,再测出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然后算出小石块的体积;
③为了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先用天平称出50枚大头针的质量,然后算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与该题方法同类的有  ①③ 。
【解答】(1)由于纸带的厚度太小,所以无法直接用刻度尺来进行测量,因此要用累积法来完成实验;
可将纸带紧密绕在铅笔上,然后数出纸带的圈数n;n圈纸带的厚度为圆柱外径与圆柱形铅笔的直径差的二分之一,即:;
(2)①③属于累积法取平均值,②是排水法,不是累积法,故选①③。
故答案为:;①③。
32.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右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 .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0 80
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受到相同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
【解答】解:(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是造成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的主要原因;
(2)当玻璃板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的,这是转换的研究方法;
(3)同样的撞击下,单层玻璃后的玻璃球比双层玻璃后的玻璃球运动的距离远,所以结论是: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故答案为:(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3)受到相同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33.小科家进行装满时用到两卷规格不同的细铜丝,有一卷的商标上标注了铜丝直径d1=0.8mm,另一卷上的产品说明标签已脱落,此时小科身边没有刻度尺。
(1)小科设计了以下测量步骤。
①将两卷细铜线分别缠绕在两支相同的圆铅笔上,缠绕相同的长度L1。
②数出d1=0.8mm 缠绕的圈数为n1,另一种铜线缠绕的圈数为n2。
③另一种细铜丝的直径为d= ×0.8mm (用以上字母表示)。
(2)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小科一共测了三次,每次铜丝都重新绕过,产生误差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每次绕线的松紧程度不同 。
(3)在实验中巧妙地把一些比较抽象、难以观测的量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容易测量的量来认识,这种科学方法叫转换法。以下四个实验没有使用转换法的是  ABC 。
A.用刻度尺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时,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B.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时,需要用排水法进行测量
C.用棉线与不规则曲线重叠,通过测量棉线长度来确定曲线的长度
D.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水温,通过观察水银柱的长度变化知道温度高低
【解答】解:(1)将两卷细铜线分别缠绕在两支相同的圆铅笔上,缠绕相同的长度L,数出d1=0.8毫米缠绕的圈数为n1,另一种铜线缠绕的圈数为n2,则没有标签的细铜丝的直径为:d′=×0.8mm;
(2)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小科一共测了三次,每次铜丝都重新绕过,结果三次测量结果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最有可能是每次绕线的松紧程度不同;
(3)A、用刻度尺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时,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没有采用转换法;
B.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时,需要用排水法进行测量,测量排开水的体积得出小石块的体积,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
C.用棉线与不规则曲线重叠,通过测量棉线长度来确定曲线的长度,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
D.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水温,通过观察水银柱的长度变化知道温度高低,采用了转换法;
所以,以下四个实验没有使用转换法的是AC。
故答案为:(1)×0.8mm;(2)每次绕线的松紧程度不同;(3)AB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