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依、尽”等11个生字,会写“依、尽”等10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壮丽。4.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认识“依、尽”等11个生字,会写“依、尽”等10个字。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教学课时]2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重点)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3.能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4.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一、图片导入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很多风景秀美的地方。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第四单元,就展现了祖国各地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本单元的第一课《古诗二首》,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吧!二、初读古诗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3.出示会认字:(1)采取多种形式认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2)这么多的生字,你们能帮它们找找朋友吗?(学生进行口头组词练习。)三、初读《登鹳雀楼》,感受节奏过渡: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四大名楼是什么吗?(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1.引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板书:登鹳雀楼)2.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据义断音,读好停顿:登/鹳雀楼。简要介绍鹳雀楼:鹳雀楼在我国的山西省永济市,因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而得名。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并留下了千古名篇《登鹳雀楼》。从此以后鹳雀楼便名扬四海,与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并称为我国四大名楼。3.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字季凌。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品:《登鹳雀楼》《凉州词》等。4.朗读古诗: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见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打开课本,一起读读这首诗吧!(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小组比赛读。)(4)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停顿。四、品读古诗,想象画面1.引导读诗:写景的诗就像一幅画,作者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圈出诗人登上鹳雀楼之后看到的景物。学生圈画后回答,教师相机出示景物图片:白日、山、黄河、海。2.学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小组交流,理解诗意,说说看到了什么景象。(1)“白日”指的是傍晚时分落山的太阳。“依”指挨着,靠着。“尽”是完的意思。“入海流”就是流入大海。(2)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依着群山渐渐西沉,慢慢看不见了,滔滔黄河水向着大海奔流而去。3.学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王之涣在鹳雀楼里欣赏美景,他会想些什么呢?(1)理解诗词含义。“欲”是想要。“穷”是穷尽。“更”是再的意思。“千里目”就是“目千里”。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看得远。(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更高的城楼。(3)出示图片,进一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4.思考:“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奋发向上,不断进取)五、引导朗读,背诵古诗1.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诗人所看到的,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心里所想的。看图朗诵,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读出来。2.看图练习背诵,接上下句背诵,指名背,分组背。3.古诗小结,完成填空。《登鹳雀楼》描写了诗人登上( )看到的壮美山川和所感,向我们揭示了( )的人生哲理。六、指导书写1.请同学们观察“依、尽、黄、层”,我们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预设:“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尽”上下结构,上宽下窄。2.范写指导:(1)依:“亻”两笔在横中线上侧相接;“衣”的横不宜过长,长撇从横画中部起笔,撇至“亻”侧,竖提的竖段在竖中线左侧,末笔捺要舒展。(2)尽:“尺”罩住下方两点,上半部略扁些,撇捺要舒展;下方两点斜向平行,都收笔于竖中线。(3)黄:上部扁、宽,中下部长、窄;第四笔横长,在横中线上侧,“由”竖在竖中线;下部的撇点上合下开,底部持平。(4)层:“尸”从上、左包围“云”,全字上窄下宽,“云”两横上短下长,上横在横中线上,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示书写姿势。4.书写展示,集中点评,及时改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