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精准联盟2023-2024学年八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期中质量调研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精准联盟2023-2024学年八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期中质量调研

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精准联盟2023-2024学年八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期中质量调研
1.(2024八下·北仑期中)下列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事例是(  )
A.在山谷中叫喊可以听到回声
B.大声讲话会惊动鱼缸中的鱼儿
C.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
D.放在钟罩内的手机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答案】C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答】A、在山谷中叫喊可以听到回声,是指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不符合题意;
B、大声讲话会惊动鱼缸中的鱼儿,说明液体可以传声,不符合题意;
C、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用转换法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符合题意;
D、放在钟罩内的手机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2024八下·北仑期中)下列关于电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与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靠近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则毛皮与玻璃棒相互吸引
B.验电器的原理是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C.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子在物体之间发生了转移
D.在有些地毯的编织过程中,往往夹杂一些不锈钢丝,这是为了使地毯更耐用
【答案】D
【知识点】摩擦起电
【解析】【分析】(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2)验电器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
(3)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并没有创造电荷;
(4)人在地毯上行走时,由于鞋底会与地毯摩擦从而会产生电荷,电荷如果不能及时导走,会吸引空气中的灰尘。
【解答】A、毛皮与橡胶棒摩擦时,二者分别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此时橡胶棒带负电,毛皮带正电;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此时将毛皮与玻璃棒靠近,因它们带有同种电荷,所以会相互排斥,故A错误;
B、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B错误;
C、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在摩擦过程中一个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另一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所以,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子在物体之间发生了转移,故C正确;
D、当人在地毯上走过时,脚与地毯之间相互摩擦会使地毯带上电荷,带电体会吸收灰尘等轻小物体,如果加一些不锈钢丝可以将由于摩擦而使地毯所带的静电导入大地,使地毯不易沾上灰尘,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2024八下·北仑期中)如图乙是小安同学自制的潜望镜,利用它能在隐蔽处观察到外面的情况,用它正对如图甲的光源“F”,则观察到的现象是(  )
甲 乙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首先要弄清潜望镜的原理,是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从低处看见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总之是平面镜成像。
【解答】根据潜望镜中使用的是两块平面镜;第一个镜子成正立等大、左右颠倒的像,第二个镜子成正立等大,左右再次颠倒的像,最后的像就是跟原物完全一样的像。
故答案为:B。
4.(2024八下·北仑期中)水平轨道上有A、B两辆小车,小车B的侧面竖着一平面镜如图所示,若 A 车静止,B车沿轨道以速度 v向右运动,则平面镜中 A车的像相对地面将以速度 (  )
A.2v向左运动 B.2v向右运动 C.v向左运动 D.v向右运动
【答案】B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时“物像等距”分析解答。
【解答】因为平面镜成像时像距与物距相等,当平面镜以速度 v沿水平方向向右靠近A车时,则A 车在平面镜中的像也以速度v向右面镜,平面镜中A车的像相对地面的速度是平面镜移动速度的2倍,故平面镜中A车的像相对地面将以速度2v向右运动,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5.(2024八下·北仑期中)学校的录播教室被一种单向透视玻璃分隔成上课和观摩两个功能区,坐在观摩室的听课教师通过单向透视玻璃进行观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上课区域的光照强一些,观摩效果更好
B.从上课区域射向透视玻璃的光只发生折射
C.听课教师能看到上课的情景,是由于上课区域的光能透过透视玻璃
D.学生在透视玻璃中看到了自己的像,此时的透视玻璃相当于平面镜
【答案】B
6.(2024八下·北仑期中)排箫又叫“参差”,是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如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排箫发出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竹管长度参差不齐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
C.演唱会上,观众手机静音是从声源处减弱噪音
D.悦耳动听的箫声可能是噪音
【答案】B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3)防治噪声的途径,从三方面考虑: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4)从环保角度,一切影响人们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想听的声音造成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排箫发出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竹管长度参差不齐,竹管内的空气柱的长度不同,空气柱振动时的频率不同,所以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
C、开会时把手机调为静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
D、悦耳动听的箫声如果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就是噪声,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7.(2024八下·北仑期中)小明家所在的小区安装了自动售水机,售水机既可以通过刷卡闭合“感应开关”接通供水电机取水,也可以通过投币闭合“投币开关”,接通供水电机取水;光线较暗时“光控开关”自动闭合,接通灯泡提供照明。以下如图简化电路符合要求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设计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刷卡和投币都可以使电动机工作;光控开关控制照明灯。
【解答】由题知,售水机既可以通过刷卡闭合“感应开关S1”,接通供水电机取水,也可以通过投币闭合“投币开关S2”,这说明刷卡和投币互不影响,故感应开关S1和投币开关S2应是并联的,S1、S2都能控制电动机;光线较暗时“光控开关S3”自动闭合,接通灯泡提供照明,这说明灯泡能独立工作,故灯泡与电动机是并联的;只有D图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2024八下·北仑期中)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解答】A B C、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虚像,光路图不能从水中进入空气;故ABC错误;
D、 树木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9.(2024八下·北仑期中)如图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听小骨上有听觉感受器,可以传递声波
B.耳蜗是听觉感受器,听觉形成在大脑皮层
C.③是听神经,与口腔相连,使儿童易想中耳炎
D.④鼓膜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
【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图中①听小骨、②耳蜗、③听神经、④鼓膜。
【解答】A、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听小骨可以传递声波,A错误。
B、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可见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听觉形成在大脑皮层,B正确。
C、③听神经连接②耳蜗和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咽鼓管与口腔相连,儿童的咽鼓管短,因此,儿童易患中耳炎,C错误。
D、④鼓膜的作用是当声波传送来时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D错误。
故答案为:B。
10.(2024八下·北仑期中)非洲地区人民会用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制作“光导照明灯”(如图),其结构主要包括采光部、导光部及漫射部。为了将更多的太阳光“导”入屋内并照射向各个方向,以下方案中照明效果最好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
【解答】导光部分不透明且光滑可以较好的反射光线,漫射部分透明可以让光线透过,粗糙有利于发生漫反射,将更多的太阳光“导入”屋内并照射各个方向,故ABD不符合题意,只有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1.(2024八下·北仑期中)如图,电源电压不变,两只电表均完好,开关S闭合后,发现只有一只电表的指针发生偏转,若电路中只有一个灯泡出现了故障,则可能是(  )
A.电压表指针发生偏转,灯泡短路
B.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灯泡短路
C.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灯泡断路
D.电压表指针发生偏转,灯泡断路
【答案】D
【知识点】家庭电路的故障分析
【解析】【分析】首先判断电路的结构,并确定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的对象;然后假设一个电表有示数,再根据断路或短路以及仪表指针偏转情况进行判断。
【解答】根据电路图可知,两灯泡串联,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测量L1两端电压;
如果电压表指针发生偏转,则电流表示数为零,据此可判断电路故障为断路;电压表有示数,说明电压表与电源两极相连,因此电路故障为灯泡L1断路;
如果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则电压表无示数,据此可判断电压表被短路,因此电路故障为灯泡L1短路;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2.(2024八下·北仑期中)如图是小明设计的火警报警装置简易电路图。为可变电阻,过压报警器检测到间电压高于警戒值时,会触发蜂鸣器报警。为热敏电阻,一般有两种: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正温度系数热敏电和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要做到低温时电铃不响,火警时产生高温,电铃响起,则说法正确的是(  )
A.必须是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B.当高温时阻值增大,、之间电压升,报警器响起
C.环境温度不变时,使可变电阻增大,、之间电压减小
D.为了提高灵敏度,应适当减小可变电阻的阻值
【答案】A
【知识点】电阻和电阻的串联、并联
【解析】【分析】分析电路的连接,过压报警器检测AB间电压:
A、要做到低温时电铃不响,火警时产生高温,电铃响起,即温度变低(升高)时,AB间电压降低(升高),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和分压原理分析;
B、根据A项解答判断当高温时Rt的阻值如何变化,由分压原理确定热敏电阻电压变化,由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判断A、B之间电压变化,据此分析;
C、由串联分压原理分析回答;
D、根据电阻的串联和欧姆定律,得出AB的电压表达式,,据此分析。
【解答】 由图知,热敏电阻与可变电阻串联,过压报警器检测AB间的电压;已知过压报警器检测到AB间电压高于警戒值时,会触发蜂鸣器报警:
A、要做到低温时电铃不响,火警时产生高温,电铃响起,即温度变低(升高)时,AB间电压降低(升高),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热敏电阻的电压变大(减小),由串联分压原理可知,热敏电阻的阻值应变大(减小),即用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故A正确;
B、由A项解答可知,当高温时热敏电阻Rt的阻值应减小,故B错误;
C、环境温度不变时,使可变电阻增大,根据串联分压原理可知,A、B之间电压也增大,故C错误;
D、根据电阻的串联和欧姆定律可得,A、B之间电压为:
----①
由①知,在温度变化同样的情况下(即Rt的阻值变化相同),当R增大时,UAB变大,更易触发蜂鸣器报警,故为了提高灵敏度应适当增大可变电阻R的阻值,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3.(2024八下·北仑期中)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光反射规律,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B.实验中,纸板不必与平面镜垂直
C.多次改变入射角是为了减小误差
D.入射光线垂直于平面镜时,入射角为0°
【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A、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在光屏看到反射光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
B、过入射点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叫法线,根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分析;
C、根据一次实验得出结论有偶然性,多次改变入射角是为了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D、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据此分析。
【解答】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故A错误;
B、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若实验中纸板ENF与平面镜不垂直,则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故B错误;
C、多次改变入射角是为了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故C错误;
D、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入射光线垂直于平面镜时,入射角为0°,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4.(2024八下·北仑期中)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虚线框内所有电阻均未知。闭合开关,电流表示数为。如果用一个的定值电阻替换,虚线框内的电阻均保持不变,则电流表示数将变为(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分析】由欧姆定律变形公式可求并联的总电阻,再根据并联电阻的特点可求虚线框内所有电阻的等效电阻,用一个2Ω的定值电阻替换R,虚线框内的电阻均保持不变,再根据并联电阻的特点求出此时并联的总电阻,最后又欧姆定律可求电流。
【解答】 由可得,并联的总电阻:

虚线框内所有电阻的等效电阻为R',由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
代入数据,
解得R'=4Ω;
用一个2Ω的定值电阻替换R,虚线框内的电阻均保持不变,此时并联的总电阻R″:,代入数据,,
解得,,
电流表示数将变为:

故答案为:B。
15.(2024八下·北仑期中)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小
B.电压表示数不变、电流表示数变大
C.电压表示数和电流表示数的比值不变
D.电路中和的乘积变大
【答案】D
【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分析】 由电路图可知,R1与R2串联,电压表V1测电源的电压,电压表V2测R2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根据电源的电压可知滑片移动时电压表V1示数的变化,根据滑片的移动可知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和R1两端的电压变化,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知电压表V2示数的变化,进一步可知电压表V2示数和电流表的比值变化。
【解答】 由电路图可知,R1与R2串联,电压表V1测电源的电压,电压表V2测R2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因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所以,滑片移动时,电压表V1的示数不变;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的过程中,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小,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小,
由由U=IR可知,定值电阻R1两端的电压变大,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所以,滑动变阻器R2两端的电压变小,即电压表V2的示数变小;
由电压表V2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大可知,电压表V2示数和电流表的比值变小;
电路中U总和I总的乘积变大,综上所述,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6.(2024八下·北仑期中)如图,为了探究声音的三个特性,某班同学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边缘,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它,听声音看现象,从而得出了声音的   与振动   有关。以上探究方法叫   。下列研究问题的方法不是采用这种方法的是   。
A.小孔成像实验中像的大小与小孔的形状、物到孔的距离、像到孔的距离的关系
B.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空气流动快慢、液体表面积大小的关系
C.用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
【答案】大小;频率;控制变量法;C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物体的振动频率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在探究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据此对各选项逐一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
【解答】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也不同,从而得出声音的音调和振动频率有关;实验过程中,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控制钢尺的振幅不变,这种探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A、小孔成像实验中研究像的大小与小孔的形状、物到孔的距离、像到孔的距离的关系时,涉及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的关系,因此应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
B、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因此应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
C、用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这个实验是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没有应用控制变量法,而是采用了转换法;
故答案为:C。
17.(2024八下·北仑期中)静止的动车桌面上有杯水(杯子固定在桌面上),一束斜射到水面上,保持入射光方向不变,当动车向右加速的瞬间,由于   (选填:“水”、“杯子”或“桌子”)具有惯性,入射角将会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水;减小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动车加速,杯中的水具有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水面会荡向车子的后面,作出变化后的水面的法线,根据图示比较变化前后的入射角,判断入射角的大小变化。
【解答】动车向右加速,杯中的水具有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水面会荡向车子的后面,水面会前低后高,作出变化后的水面的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即为入射角,比较变化前后的入射角,由下图可知,入射角将会减小。
18.(2024八下·北仑期中)在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时,冰蓉同学选择了如下器材:
蜡烛(模拟所视物)、水凸透镜(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光具座等。
(注:水凸透镜的凸起程度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或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
(1)她安装并调整好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当向水凸透镜内注入水,使透镜更凸后,发现光屏上已无烛焰清晰的像,若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在水凸透镜前放置一块   透镜;若撤去放置的透镜,应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水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2)根据上述实验,可知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   。
【答案】(1)凹;靠近
(2)晶状体较正常人眼更凸或变厚(或像成在了视网膜之前;或晶状体偏折能力强或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中招的热点.
【解答】解:由题干中实验中“使透镜更凸后,发现光屏上已无烛焰清晰的像”可知: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
近视眼相当于焦距变短,物体到眼睛的距离不变的时候,由于焦距变短相当于物距增大,如不佩戴凹透镜,要想使像呈在视网膜上应减小像距,即应将光屏靠近水凸透镜.
答:(1)凹,靠近.(2)晶状体较正常人眼更凸 或变厚(或像成在了视网膜之前;或晶状体偏折能力强或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
19.(2024八下·北仑期中)图甲是小伟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电路图。图乙是他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知:他每次控制电阻的两端电压为   V不变。若电源电压为,实验中的阻值分别为、、、、,那么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至少为   。
甲 乙
【答案】2.5;20
【知识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解析】【分析】 (1)根据图乙中实验数据描绘出的I-R关系图象求出电流与对应的积分析;
(2)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和分压原理求解。
【解答】 (1)由乙图数据可知:当R=5Ω、10Ω、25Ω时,
对应的电流分别为0.5A、0.25A、-0.1A,
此时U=IR=5Ω×0.5A=0.25A×10Ω=0.1A×25Ω=2.5V;即他每次控制电阻的两端电压为2.5V;
(2)每次控制电阻的两端电压为2.5V时,电源电压为 4.5V,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特点,滑动变阻器需要承担电压为2V,变阻器分得的电压为电压表示数的倍,当实验中R的阻值最大为25Ω,利用分压原理,可得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至少为:

20.(2024八下·北仑期中)如图所示,电源电压12V,电压表接“0~15V”,电流表接“0~0.6A”。闭合开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至中点时,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当滑片移至最上端时,电流表的示数为,且。
(1)的滑片向上移动时,电压表示数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电流表示数   。
(2)的阻值为   ;
【答案】(1)变大;变小
(2)10
【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分析】 (1)由电路图可知,R1和R2串联,电压表测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根据滑片的移动可知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变化,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特点可知电压表示数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电流的变化;
(2)根据两次电流比先计算出I2,再根据串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列出电路中的电流的表达式,联立即可求出R1的阻值。
【解答】 (1)由电路图可知,R1和R2串联,电压表测滑动变阻器R2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R2的滑片向上移动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大,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大,
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可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变大,即电压表的示数变大;
由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小,即电流表的示数变小;
(2)由题知,I1:I2=3:2,且I1=0.6A,所以,
当滑片在中点时,由串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有:,即:-----------①
同理,当滑片在上端时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全部连入电路,
则:,
即:----②
解①②可得:R1=10Ω,R2=20Ω。
21.(2024八下·北仑期中)如图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阅读并回答。
使用说明书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 (2)复位后用棒锤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受。 (3)液晶屏显示甲、乙接受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
(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
(2)一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使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的数值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一同学想验证声速与气体温度的关系,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并使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在甲、乙之间加温,发现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则声速随气体温度的增大而   。(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4)如图,已知,,液晶显示屏上显示:,则此时声速为   。
【答案】(1)0
(2)不变
(3)变大
(4)320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1)因为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乙距离相等,声音的传播速度相等,根据速度公式可计算比较时间;
(2)由于乙和甲的距离是不变的,所以乙接收到的时间总是比甲晚一定的时间;
(3)声速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所以在相同距离内,时间减少;
(4)设声速为v,利用速度公式和题中的时间差列出一个方程,就可以求解出声速。
【解答】 (1)如果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的距离和与乙的距离是相等的,且由于声速相同,所以声音从铜铃到达甲、乙的时间相同,因液晶屏显示甲、乙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故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0;
(2)因为铜铃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所以铜铃离乙的距离总是比甲正好远甲、乙间的距离,由于乙比甲远的距离是一定的,所以声音传到乙和甲的时间差是不变的,即液晶显示屏的数值不变;
(3)甲和乙之间的距离一定,由于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所以声音传播到甲和乙的时间都会减少,所以时间差也会减少,即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变小。则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说明声速随气体温度的增大而变大;
(4)设声速为v,则声音从铜铃传到甲的时间为:,
声音从铜铃传到乙的时间为:,
由题意知:t2-t1=1.875×10-3s,
所以;
解得,v=320m/s。
22.(2024八下·北仑期中)如图所示是分别测量定值电阻和小灯泡两端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后得到的关系图线。现将和串联在三节干电池的两端,则通过电路中的电流是   ,此时的电阻是   。
【答案】0.5A;
【知识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解析】【分析】将R和L串联在三节干电池的两端,可知电源电压的值;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且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根据图象读出符合要求的电流与电压值;根据欧姆定律求出此时L的电阻。
【解答】 由题知,电源由三节干电池组成,则电源电压U=1.5V×3=4.5V,
现将R和L串联在三节干电池的两端,
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且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所以,由图象可知,当电路中的电流I=0.5A时,UR=2.5V,UL=2V符合;
由欧姆定律可得此时L的电阻:

23.(2024八下·北仑期中)如图所示,有一条经过平面镜反射过点的反射光线且平行于主光轴入射到凹透镜上,为像点,请确定点光源的位置,并补全光路图。
【答案】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像对称,画出光源S的位置;连接SO,可得入射光线;在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解答】 作像点S'关于镜面的对称点S,即为光源S的位置;连接SO,可得即为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如图所示:
24.(2024八下·北仑期中)阅读短文《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回答问题。
不知道你的手机用多久了?如果用的时间够久的话,指纹识别模块(Home键或手机背盖处的指纹识别模块)是不是已经磨损了?或者你的手指上有汗或手指脱皮,是不是指纹识别就失效了?利用超声液指纹识别,就不会出现上面说的哪些情况。具体来讲,超声波指纹识别属于第三代指纹识别技术,其工作原理与声呐探测海底深度类似。超声波能穿透材料,而且材料的不同,超声波被反射、吸收的情况会有变化,产生的回波自然也就不同,皮肤与空气对超声波的阻抗不同,就可以区分指纹波峰和波谷的位置,也就做出指纹的三维图象。超声波指纹识别的优点很明显:首先,手指无需接触指纹模块,也就不会出现指纹模块被磨损的情况,这也意味着超声波指纹识别模块可以隐在手机内部,手机外观也就会得到提升;其次,超声波的识别深度是可以穿过手指表皮的,手指脱皮也不用怕识别不了,如果手指有水或汗液,照样能识别;最后,在安全性上,因为超声波识别的是三维图象,像以前那样只需一张指纹平面图是无法蒙混过关的。
(1)超声波指纹识别是通过超声波获取指纹信息,以下各项应用中与此类似的是____;
A.超声波焊接器 B.超声波清洗器
C.医生用B超诊断病情 D.医生用超声波击碎结石
(2)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若6s后收到回声信号,则海底深度为   m;
(3)放大手指局部,表面是凸凹不平的。图甲是超声波指纹识别系统,手机发出超声波遇到手指上A、B、C、D、E五个位置,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根据时间,求出手指与手机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指纹的大致形状,则该处指纹的大致形状是图乙中的   ()。
甲 乙
【答案】(1)C
(2)4500
(3)A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 (1)声可以传递信息,声可以传递能量,通过声获得一些消息,属于声传递信息,通过声引起其它物体的运动,属于声传递能量;
(2)知道超声波在水中的速度和时间,根据s=vt求出海底深度;
(3)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等,知道传播时间,根据s=vt判断传播距离,可以判断指纹情况。
【解答】 (1)超声波指纹识别是通过超声波获取指纹信息,说明声能传递信息。
A.超声波焊接器,是超声波焊接器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的振动传递到两个需焊接的物体表面,在加压的情况下,使两个物体表面相互摩擦而形成分子层之间的熔合,超声波引起物体振动,这属于声能传递能量,故A不符合题意。
B.超声波清洗器,是超声波清洗器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引起水的振动,水的振动引起污垢振动,污垢脱离机械,达到清洗的目的,说明声能传递能量,故B不符合题意。
C.医生用B超诊断病情,B超向人体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碰到人体的内部器官发射回来,通过发射回来的超声波得到一些人体内部的器官状况,说明声能传递信息,故C符合题意。
D.医生用超声波击碎结石,是碎石机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的振动引起结石振动,结石被振碎,随尿液排出体外,这是超声波引起结石的运动,属于声能传递能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若6s后收到回声信号,
根据得,超声波运动路程为:s'=vt=1500m/s×6s=9000m,
所以海底深度为:;
(3)手机发出超声波遇到手指上A、B、C、D、E五个位置,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ms、0.36ms、0.30ms、0.36ms、0.26ms,
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相同,根据得,手机到B和D点距离最大,并且这两点到手机距离相等,手机到A和C点距离变小,并且这两点到手机距离相等,手机到E点距离最小。
A、如图,B和D到手机距离最大,并且两点到手机距离相等,A和C到手机距离变小,并且两点到手机距离相等,E点到手机的距离最小,故A符合题意;
B、如图,B到手机距离最大,并且两点到手机距离不相等,故B不符合题意;
C、如图,B和D到手机距离最小,故C不符合题意;
D、如图,D到手机距离最小,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5.(2024八下·北仑期中)在信息化时代,相机和手机都是常用的图像采集设备。
甲 乙
(1)如图甲所示,用相机拍照时,在芯片上所成的像是   的实像。镜头靠近人时,此时像会   (选填“靠近”或“远离”)镜头。用相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伸缩镜头,使像消晰地成在芯片上,这个操作过程便是“调焦”,如图乙所示。
(2)小敏同学发现手机不能“调焦”但成像也基本清晰,她将手机拿到哥哥工作的大学实验室去探究,实验数据如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判断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____。
1 2 3 4 5 6 7
物距/m 10.00 5.00 2.00 1.00 0.50 0.10 0.05
像距/cm 0.500 0.501 0.502 0.503 0.505 0.526 0.556
A. B. C. D.
【答案】(1)缩小;远离
(2)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u>2f,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凸透镜成实像时遵循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
(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以及其应用来解答此题。
【解答】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镜头靠近人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会远离透镜,像要变大。
(2)由表中数据可知,当物距u>0.50m时,像距v保持在0.5cm=0.005m左右,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可知,当物距远大于2倍焦距时,像距就越接近焦距,即手机镜头的焦距约为0.005m,故选D。
26.(2024八下·北仑期中)如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甲 乙
(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
(2)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   (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他可以将蜡烛和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3)如图乙所示,将玻璃板与水平桌面成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让蜡烛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将看到蜡烛在玻璃板后的像会向____运动。
A.水平向右 B.水平向左 C.竖直向下 D.竖直向上
【答案】(1)确定像的位置
(2)不需要
(3)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1)实验时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既能看到物体的像,也能看到像一侧的代替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本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像的位置,而若是点燃后方蜡烛则无法分辨像与后方蜡烛的真实火焰,影响实验效果,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
(3)根据物像相对于镜面对称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1)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本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像的位置,而若是点燃后方蜡烛则无法分辨像与后方蜡烛的真实火焰,影响实验效果,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没有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这说明了像和物大小是相等的;
(3)当蜡烛A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时,根据物像相对于镜面对称的性质,蜡烛A在平面镜中的像做竖直向下运动,故C正确。
27.(2024八下·北仑期中)小金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实验器材:电源(电压恒为),电流表、电压表各一只,开关,三个定值电阻(、、),两只滑动变阻器(甲“ ” 乙“ ”),导线若干。
甲 乙 丙
(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图甲电路的连接。
(2)实验中小金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两电表的指针始终处于图乙所示的状态,则电路故障可能是   。
(3)排除故障后,多次改变的阻值,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如图丙所示的图象,得到的结论是   。
(4)在上述实验中,小金用的电阻替换的电阻,为了完成实验,他应该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   端移动(选填“”或“”)。
【答案】(1)
(2)定值电阻断路
(3)在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4)A
【知识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解析】【分析】(1)电压表应与定值电阻并联;
(2)左表为电压表,示数满偏,说明电压表与电源连通;右边为电流表示为0,说明电路断路或总电阻很大,据此判断故障所在;
(3)分析图丙,得出电流和电阻的反比例关系;
(4)根据分压原理,确定滑片移动的方向。
【解答】(1)将电压表并联在定值电阻的两端,如图所示;
(2)乙图中,左表为电压表,示数满偏,说明电压表与电源连通;右边为电流表示为0,说明电路断路或总电阻很大,由此可知,与电压表并联的定值电阻断路了;
(3)由图丙所示图象可知: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值的乘积为0.5A×5Ω=0.25A×10Ω=-----=2.5V保持不变,是一个定值,这说明:在电压不变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4)在探究导体的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2.5V不变,当小金用10Ω的电阻替换5Ω的电阻时,根据串联电路电阻特点可知,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大,由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小,根据U=IR可知,此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变小,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知,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变大,为保持定值电阻的电压不变,应减小电路中的电流,由欧姆定律可知,应增大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他应该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A端移动,使电压表示数为2.5V。
28.(2024八下·北仑期中)如图所示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从山崖驶向大桥的过程中,当火车头距离桥头150m处鸣笛,鸣笛5s后火车头到达桥头,此时车头的司机听到来自山崖的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按330m/s计算)
(1)计算火车的速度;
(2)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的距离。
【答案】(1)火车的速度:
v;
(2)声音传播的路程:
s声=v声t=330m/s×5s=1650m,
司机鸣笛时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
则:2s=s声-s车,
所以。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1)已知火车头距离桥头的距离和鸣笛时间,利用公式可计算火车的速度;
(2)声音和火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司机鸣笛时火车车头距山崖距离的2倍,据此可求出鸣笛时火车头距山崖的距离。
29.(2024八下·北仑期中)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定。
(1)若只闭合开关时,电流表的示数是,求此时总电阻;
(2)此电路电源电压是多少;
(3)当、、都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是多少。
【答案】(1)由图知,若只闭合开关S时,R1与R3串联,电流表测电路中电流,
所以电路的总电阻:
R=R1+R3=30Ω+15Ω=45Ω;
(2)由欧姆定律可得,电源电压:
U=IR=0.1A×45Ω=4.5V
(3)由图知,当S、S1、S2都闭合时,R2与R3并联,电流表测干路电流,
由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知,U2=U3=U=4.5V,
由欧姆定律可知,通过R2的电流:

通过R3的电流:

由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可知,干路电流:
I'=I2+I3=0.15A+0.3A=0.45A,即电流表示数为0.45A。
【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分析】 (1)若只闭合开关S时,R1与R3串联,由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求此时总电阻;
(2)根据欧姆计算计算电源电压;
(3)当S、S1、S2都闭合时,R2与R3并联,电流表测干路电流,根据欧姆定律和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计算干路电流。
30.(2024八下·北仑期中)图甲是一个电子拉力计原理图。硬质弹簧右端和金属滑片固定在一起(与间的摩擦不计)。电压表量程为0~3V,、是一根长为6cm的均匀电阻丝,阻值,电源电压。
图甲 图乙
(1)要保证电压表能正常工作,电路中至少应为   。
(2)当拉环不受拉力时,滑片处于端,闭合开关后电压表的示数是多少?
(3)已知该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所受拉力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若,通过计算说明,开关S闭合后,当电压表指针指在处,作用在拉环上水平向右的拉力为多大?此拉力器的量程为多少?
【答案】(1)30Ω
(2)当拉环不受拉力时,滑片P处于a端,闭合开关后电压表的示数是0V
(3)作用在拉环上水平向右的拉力为200N,此拉力器的量程为0~600N。
【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分析】(1)根据串联电路特点与欧姆定律求出电阻阻值。
(2)根据电路图分析答题。
(3)由串联电路特点与欧姆定律求出与电压表并联的电阻阻值,然后求出弹簧的伸长量,再求出拉力大小;最后由图象求出拉力器的量程。
【解答】 (1)电压表示数为3V时,
电路电流:,
此时电阻R0的阻值:

(2)由图示可知,滑片在a端时,电压表所测电压为零,电压表示数为0V。
(3)电路电流:,
与电压表并联电阻的阻值:

弹簧的伸长量:,
由图乙所示图象可知,此时拉力为:200N;
由图乙所示图象可知,拉力器的量程为:0~600N;
1 / 1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精准联盟2023-2024学年八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期中质量调研
1.(2024八下·北仑期中)下列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事例是(  )
A.在山谷中叫喊可以听到回声
B.大声讲话会惊动鱼缸中的鱼儿
C.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
D.放在钟罩内的手机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2.(2024八下·北仑期中)下列关于电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与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靠近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则毛皮与玻璃棒相互吸引
B.验电器的原理是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C.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子在物体之间发生了转移
D.在有些地毯的编织过程中,往往夹杂一些不锈钢丝,这是为了使地毯更耐用
3.(2024八下·北仑期中)如图乙是小安同学自制的潜望镜,利用它能在隐蔽处观察到外面的情况,用它正对如图甲的光源“F”,则观察到的现象是(  )
甲 乙
A. B. C. D.
4.(2024八下·北仑期中)水平轨道上有A、B两辆小车,小车B的侧面竖着一平面镜如图所示,若 A 车静止,B车沿轨道以速度 v向右运动,则平面镜中 A车的像相对地面将以速度 (  )
A.2v向左运动 B.2v向右运动 C.v向左运动 D.v向右运动
5.(2024八下·北仑期中)学校的录播教室被一种单向透视玻璃分隔成上课和观摩两个功能区,坐在观摩室的听课教师通过单向透视玻璃进行观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上课区域的光照强一些,观摩效果更好
B.从上课区域射向透视玻璃的光只发生折射
C.听课教师能看到上课的情景,是由于上课区域的光能透过透视玻璃
D.学生在透视玻璃中看到了自己的像,此时的透视玻璃相当于平面镜
6.(2024八下·北仑期中)排箫又叫“参差”,是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如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排箫发出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竹管长度参差不齐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
C.演唱会上,观众手机静音是从声源处减弱噪音
D.悦耳动听的箫声可能是噪音
7.(2024八下·北仑期中)小明家所在的小区安装了自动售水机,售水机既可以通过刷卡闭合“感应开关”接通供水电机取水,也可以通过投币闭合“投币开关”,接通供水电机取水;光线较暗时“光控开关”自动闭合,接通灯泡提供照明。以下如图简化电路符合要求的是(  )
A. B.
C. D.
8.(2024八下·北仑期中)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9.(2024八下·北仑期中)如图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听小骨上有听觉感受器,可以传递声波
B.耳蜗是听觉感受器,听觉形成在大脑皮层
C.③是听神经,与口腔相连,使儿童易想中耳炎
D.④鼓膜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
10.(2024八下·北仑期中)非洲地区人民会用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制作“光导照明灯”(如图),其结构主要包括采光部、导光部及漫射部。为了将更多的太阳光“导”入屋内并照射向各个方向,以下方案中照明效果最好的是(  )
A. B.
C. D.
11.(2024八下·北仑期中)如图,电源电压不变,两只电表均完好,开关S闭合后,发现只有一只电表的指针发生偏转,若电路中只有一个灯泡出现了故障,则可能是(  )
A.电压表指针发生偏转,灯泡短路
B.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灯泡短路
C.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灯泡断路
D.电压表指针发生偏转,灯泡断路
12.(2024八下·北仑期中)如图是小明设计的火警报警装置简易电路图。为可变电阻,过压报警器检测到间电压高于警戒值时,会触发蜂鸣器报警。为热敏电阻,一般有两种: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正温度系数热敏电和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要做到低温时电铃不响,火警时产生高温,电铃响起,则说法正确的是(  )
A.必须是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B.当高温时阻值增大,、之间电压升,报警器响起
C.环境温度不变时,使可变电阻增大,、之间电压减小
D.为了提高灵敏度,应适当减小可变电阻的阻值
13.(2024八下·北仑期中)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光反射规律,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B.实验中,纸板不必与平面镜垂直
C.多次改变入射角是为了减小误差
D.入射光线垂直于平面镜时,入射角为0°
14.(2024八下·北仑期中)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虚线框内所有电阻均未知。闭合开关,电流表示数为。如果用一个的定值电阻替换,虚线框内的电阻均保持不变,则电流表示数将变为(  )
A. B. C. D.
15.(2024八下·北仑期中)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小
B.电压表示数不变、电流表示数变大
C.电压表示数和电流表示数的比值不变
D.电路中和的乘积变大
16.(2024八下·北仑期中)如图,为了探究声音的三个特性,某班同学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边缘,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它,听声音看现象,从而得出了声音的   与振动   有关。以上探究方法叫   。下列研究问题的方法不是采用这种方法的是   。
A.小孔成像实验中像的大小与小孔的形状、物到孔的距离、像到孔的距离的关系
B.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空气流动快慢、液体表面积大小的关系
C.用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
17.(2024八下·北仑期中)静止的动车桌面上有杯水(杯子固定在桌面上),一束斜射到水面上,保持入射光方向不变,当动车向右加速的瞬间,由于   (选填:“水”、“杯子”或“桌子”)具有惯性,入射角将会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8.(2024八下·北仑期中)在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时,冰蓉同学选择了如下器材:
蜡烛(模拟所视物)、水凸透镜(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光具座等。
(注:水凸透镜的凸起程度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或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
(1)她安装并调整好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当向水凸透镜内注入水,使透镜更凸后,发现光屏上已无烛焰清晰的像,若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在水凸透镜前放置一块   透镜;若撤去放置的透镜,应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水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2)根据上述实验,可知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   。
19.(2024八下·北仑期中)图甲是小伟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电路图。图乙是他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知:他每次控制电阻的两端电压为   V不变。若电源电压为,实验中的阻值分别为、、、、,那么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至少为   。
甲 乙
20.(2024八下·北仑期中)如图所示,电源电压12V,电压表接“0~15V”,电流表接“0~0.6A”。闭合开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至中点时,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当滑片移至最上端时,电流表的示数为,且。
(1)的滑片向上移动时,电压表示数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电流表示数   。
(2)的阻值为   ;
21.(2024八下·北仑期中)如图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阅读并回答。
使用说明书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 (2)复位后用棒锤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受。 (3)液晶屏显示甲、乙接受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
(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
(2)一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使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的数值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一同学想验证声速与气体温度的关系,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并使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在甲、乙之间加温,发现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则声速随气体温度的增大而   。(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4)如图,已知,,液晶显示屏上显示:,则此时声速为   。
22.(2024八下·北仑期中)如图所示是分别测量定值电阻和小灯泡两端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后得到的关系图线。现将和串联在三节干电池的两端,则通过电路中的电流是   ,此时的电阻是   。
23.(2024八下·北仑期中)如图所示,有一条经过平面镜反射过点的反射光线且平行于主光轴入射到凹透镜上,为像点,请确定点光源的位置,并补全光路图。
24.(2024八下·北仑期中)阅读短文《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回答问题。
不知道你的手机用多久了?如果用的时间够久的话,指纹识别模块(Home键或手机背盖处的指纹识别模块)是不是已经磨损了?或者你的手指上有汗或手指脱皮,是不是指纹识别就失效了?利用超声液指纹识别,就不会出现上面说的哪些情况。具体来讲,超声波指纹识别属于第三代指纹识别技术,其工作原理与声呐探测海底深度类似。超声波能穿透材料,而且材料的不同,超声波被反射、吸收的情况会有变化,产生的回波自然也就不同,皮肤与空气对超声波的阻抗不同,就可以区分指纹波峰和波谷的位置,也就做出指纹的三维图象。超声波指纹识别的优点很明显:首先,手指无需接触指纹模块,也就不会出现指纹模块被磨损的情况,这也意味着超声波指纹识别模块可以隐在手机内部,手机外观也就会得到提升;其次,超声波的识别深度是可以穿过手指表皮的,手指脱皮也不用怕识别不了,如果手指有水或汗液,照样能识别;最后,在安全性上,因为超声波识别的是三维图象,像以前那样只需一张指纹平面图是无法蒙混过关的。
(1)超声波指纹识别是通过超声波获取指纹信息,以下各项应用中与此类似的是____;
A.超声波焊接器 B.超声波清洗器
C.医生用B超诊断病情 D.医生用超声波击碎结石
(2)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若6s后收到回声信号,则海底深度为   m;
(3)放大手指局部,表面是凸凹不平的。图甲是超声波指纹识别系统,手机发出超声波遇到手指上A、B、C、D、E五个位置,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根据时间,求出手指与手机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指纹的大致形状,则该处指纹的大致形状是图乙中的   ()。
甲 乙
25.(2024八下·北仑期中)在信息化时代,相机和手机都是常用的图像采集设备。
甲 乙
(1)如图甲所示,用相机拍照时,在芯片上所成的像是   的实像。镜头靠近人时,此时像会   (选填“靠近”或“远离”)镜头。用相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伸缩镜头,使像消晰地成在芯片上,这个操作过程便是“调焦”,如图乙所示。
(2)小敏同学发现手机不能“调焦”但成像也基本清晰,她将手机拿到哥哥工作的大学实验室去探究,实验数据如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判断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____。
1 2 3 4 5 6 7
物距/m 10.00 5.00 2.00 1.00 0.50 0.10 0.05
像距/cm 0.500 0.501 0.502 0.503 0.505 0.526 0.556
A. B. C. D.
26.(2024八下·北仑期中)如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甲 乙
(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
(2)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   (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他可以将蜡烛和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3)如图乙所示,将玻璃板与水平桌面成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让蜡烛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将看到蜡烛在玻璃板后的像会向____运动。
A.水平向右 B.水平向左 C.竖直向下 D.竖直向上
27.(2024八下·北仑期中)小金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实验器材:电源(电压恒为),电流表、电压表各一只,开关,三个定值电阻(、、),两只滑动变阻器(甲“ ” 乙“ ”),导线若干。
甲 乙 丙
(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图甲电路的连接。
(2)实验中小金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两电表的指针始终处于图乙所示的状态,则电路故障可能是   。
(3)排除故障后,多次改变的阻值,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如图丙所示的图象,得到的结论是   。
(4)在上述实验中,小金用的电阻替换的电阻,为了完成实验,他应该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   端移动(选填“”或“”)。
28.(2024八下·北仑期中)如图所示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从山崖驶向大桥的过程中,当火车头距离桥头150m处鸣笛,鸣笛5s后火车头到达桥头,此时车头的司机听到来自山崖的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按330m/s计算)
(1)计算火车的速度;
(2)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的距离。
29.(2024八下·北仑期中)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定。
(1)若只闭合开关时,电流表的示数是,求此时总电阻;
(2)此电路电源电压是多少;
(3)当、、都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是多少。
30.(2024八下·北仑期中)图甲是一个电子拉力计原理图。硬质弹簧右端和金属滑片固定在一起(与间的摩擦不计)。电压表量程为0~3V,、是一根长为6cm的均匀电阻丝,阻值,电源电压。
图甲 图乙
(1)要保证电压表能正常工作,电路中至少应为   。
(2)当拉环不受拉力时,滑片处于端,闭合开关后电压表的示数是多少?
(3)已知该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所受拉力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若,通过计算说明,开关S闭合后,当电压表指针指在处,作用在拉环上水平向右的拉力为多大?此拉力器的量程为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答】A、在山谷中叫喊可以听到回声,是指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不符合题意;
B、大声讲话会惊动鱼缸中的鱼儿,说明液体可以传声,不符合题意;
C、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用转换法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符合题意;
D、放在钟罩内的手机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答案】D
【知识点】摩擦起电
【解析】【分析】(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2)验电器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
(3)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并没有创造电荷;
(4)人在地毯上行走时,由于鞋底会与地毯摩擦从而会产生电荷,电荷如果不能及时导走,会吸引空气中的灰尘。
【解答】A、毛皮与橡胶棒摩擦时,二者分别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此时橡胶棒带负电,毛皮带正电;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此时将毛皮与玻璃棒靠近,因它们带有同种电荷,所以会相互排斥,故A错误;
B、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B错误;
C、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在摩擦过程中一个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另一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所以,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子在物体之间发生了转移,故C正确;
D、当人在地毯上走过时,脚与地毯之间相互摩擦会使地毯带上电荷,带电体会吸收灰尘等轻小物体,如果加一些不锈钢丝可以将由于摩擦而使地毯所带的静电导入大地,使地毯不易沾上灰尘,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答案】B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首先要弄清潜望镜的原理,是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从低处看见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总之是平面镜成像。
【解答】根据潜望镜中使用的是两块平面镜;第一个镜子成正立等大、左右颠倒的像,第二个镜子成正立等大,左右再次颠倒的像,最后的像就是跟原物完全一样的像。
故答案为:B。
4.【答案】B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时“物像等距”分析解答。
【解答】因为平面镜成像时像距与物距相等,当平面镜以速度 v沿水平方向向右靠近A车时,则A 车在平面镜中的像也以速度v向右面镜,平面镜中A车的像相对地面的速度是平面镜移动速度的2倍,故平面镜中A车的像相对地面将以速度2v向右运动,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5.【答案】B
6.【答案】B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3)防治噪声的途径,从三方面考虑: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4)从环保角度,一切影响人们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想听的声音造成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排箫发出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竹管长度参差不齐,竹管内的空气柱的长度不同,空气柱振动时的频率不同,所以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
C、开会时把手机调为静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
D、悦耳动听的箫声如果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就是噪声,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7.【答案】D
【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设计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刷卡和投币都可以使电动机工作;光控开关控制照明灯。
【解答】由题知,售水机既可以通过刷卡闭合“感应开关S1”,接通供水电机取水,也可以通过投币闭合“投币开关S2”,这说明刷卡和投币互不影响,故感应开关S1和投币开关S2应是并联的,S1、S2都能控制电动机;光线较暗时“光控开关S3”自动闭合,接通灯泡提供照明,这说明灯泡能独立工作,故灯泡与电动机是并联的;只有D图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解答】A B C、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虚像,光路图不能从水中进入空气;故ABC错误;
D、 树木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9.【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图中①听小骨、②耳蜗、③听神经、④鼓膜。
【解答】A、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听小骨可以传递声波,A错误。
B、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可见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听觉形成在大脑皮层,B正确。
C、③听神经连接②耳蜗和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咽鼓管与口腔相连,儿童的咽鼓管短,因此,儿童易患中耳炎,C错误。
D、④鼓膜的作用是当声波传送来时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D错误。
故答案为:B。
10.【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
【解答】导光部分不透明且光滑可以较好的反射光线,漫射部分透明可以让光线透过,粗糙有利于发生漫反射,将更多的太阳光“导入”屋内并照射各个方向,故ABD不符合题意,只有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1.【答案】D
【知识点】家庭电路的故障分析
【解析】【分析】首先判断电路的结构,并确定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的对象;然后假设一个电表有示数,再根据断路或短路以及仪表指针偏转情况进行判断。
【解答】根据电路图可知,两灯泡串联,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测量L1两端电压;
如果电压表指针发生偏转,则电流表示数为零,据此可判断电路故障为断路;电压表有示数,说明电压表与电源两极相连,因此电路故障为灯泡L1断路;
如果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则电压表无示数,据此可判断电压表被短路,因此电路故障为灯泡L1短路;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2.【答案】A
【知识点】电阻和电阻的串联、并联
【解析】【分析】分析电路的连接,过压报警器检测AB间电压:
A、要做到低温时电铃不响,火警时产生高温,电铃响起,即温度变低(升高)时,AB间电压降低(升高),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和分压原理分析;
B、根据A项解答判断当高温时Rt的阻值如何变化,由分压原理确定热敏电阻电压变化,由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判断A、B之间电压变化,据此分析;
C、由串联分压原理分析回答;
D、根据电阻的串联和欧姆定律,得出AB的电压表达式,,据此分析。
【解答】 由图知,热敏电阻与可变电阻串联,过压报警器检测AB间的电压;已知过压报警器检测到AB间电压高于警戒值时,会触发蜂鸣器报警:
A、要做到低温时电铃不响,火警时产生高温,电铃响起,即温度变低(升高)时,AB间电压降低(升高),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热敏电阻的电压变大(减小),由串联分压原理可知,热敏电阻的阻值应变大(减小),即用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故A正确;
B、由A项解答可知,当高温时热敏电阻Rt的阻值应减小,故B错误;
C、环境温度不变时,使可变电阻增大,根据串联分压原理可知,A、B之间电压也增大,故C错误;
D、根据电阻的串联和欧姆定律可得,A、B之间电压为:
----①
由①知,在温度变化同样的情况下(即Rt的阻值变化相同),当R增大时,UAB变大,更易触发蜂鸣器报警,故为了提高灵敏度应适当增大可变电阻R的阻值,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3.【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A、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在光屏看到反射光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
B、过入射点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叫法线,根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分析;
C、根据一次实验得出结论有偶然性,多次改变入射角是为了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D、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据此分析。
【解答】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故A错误;
B、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若实验中纸板ENF与平面镜不垂直,则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故B错误;
C、多次改变入射角是为了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故C错误;
D、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入射光线垂直于平面镜时,入射角为0°,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4.【答案】B
【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分析】由欧姆定律变形公式可求并联的总电阻,再根据并联电阻的特点可求虚线框内所有电阻的等效电阻,用一个2Ω的定值电阻替换R,虚线框内的电阻均保持不变,再根据并联电阻的特点求出此时并联的总电阻,最后又欧姆定律可求电流。
【解答】 由可得,并联的总电阻:

虚线框内所有电阻的等效电阻为R',由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
代入数据,
解得R'=4Ω;
用一个2Ω的定值电阻替换R,虚线框内的电阻均保持不变,此时并联的总电阻R″:,代入数据,,
解得,,
电流表示数将变为:

故答案为:B。
15.【答案】D
【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分析】 由电路图可知,R1与R2串联,电压表V1测电源的电压,电压表V2测R2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根据电源的电压可知滑片移动时电压表V1示数的变化,根据滑片的移动可知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和R1两端的电压变化,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知电压表V2示数的变化,进一步可知电压表V2示数和电流表的比值变化。
【解答】 由电路图可知,R1与R2串联,电压表V1测电源的电压,电压表V2测R2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因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所以,滑片移动时,电压表V1的示数不变;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的过程中,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小,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小,
由由U=IR可知,定值电阻R1两端的电压变大,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所以,滑动变阻器R2两端的电压变小,即电压表V2的示数变小;
由电压表V2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大可知,电压表V2示数和电流表的比值变小;
电路中U总和I总的乘积变大,综上所述,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6.【答案】大小;频率;控制变量法;C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物体的振动频率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在探究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据此对各选项逐一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
【解答】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也不同,从而得出声音的音调和振动频率有关;实验过程中,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控制钢尺的振幅不变,这种探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A、小孔成像实验中研究像的大小与小孔的形状、物到孔的距离、像到孔的距离的关系时,涉及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的关系,因此应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
B、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因此应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
C、用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这个实验是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没有应用控制变量法,而是采用了转换法;
故答案为:C。
17.【答案】水;减小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动车加速,杯中的水具有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水面会荡向车子的后面,作出变化后的水面的法线,根据图示比较变化前后的入射角,判断入射角的大小变化。
【解答】动车向右加速,杯中的水具有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水面会荡向车子的后面,水面会前低后高,作出变化后的水面的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即为入射角,比较变化前后的入射角,由下图可知,入射角将会减小。
18.【答案】(1)凹;靠近
(2)晶状体较正常人眼更凸或变厚(或像成在了视网膜之前;或晶状体偏折能力强或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中招的热点.
【解答】解:由题干中实验中“使透镜更凸后,发现光屏上已无烛焰清晰的像”可知: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
近视眼相当于焦距变短,物体到眼睛的距离不变的时候,由于焦距变短相当于物距增大,如不佩戴凹透镜,要想使像呈在视网膜上应减小像距,即应将光屏靠近水凸透镜.
答:(1)凹,靠近.(2)晶状体较正常人眼更凸 或变厚(或像成在了视网膜之前;或晶状体偏折能力强或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
19.【答案】2.5;20
【知识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解析】【分析】 (1)根据图乙中实验数据描绘出的I-R关系图象求出电流与对应的积分析;
(2)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和分压原理求解。
【解答】 (1)由乙图数据可知:当R=5Ω、10Ω、25Ω时,
对应的电流分别为0.5A、0.25A、-0.1A,
此时U=IR=5Ω×0.5A=0.25A×10Ω=0.1A×25Ω=2.5V;即他每次控制电阻的两端电压为2.5V;
(2)每次控制电阻的两端电压为2.5V时,电源电压为 4.5V,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特点,滑动变阻器需要承担电压为2V,变阻器分得的电压为电压表示数的倍,当实验中R的阻值最大为25Ω,利用分压原理,可得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至少为:

20.【答案】(1)变大;变小
(2)10
【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分析】 (1)由电路图可知,R1和R2串联,电压表测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根据滑片的移动可知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变化,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特点可知电压表示数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电流的变化;
(2)根据两次电流比先计算出I2,再根据串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列出电路中的电流的表达式,联立即可求出R1的阻值。
【解答】 (1)由电路图可知,R1和R2串联,电压表测滑动变阻器R2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R2的滑片向上移动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大,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大,
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可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变大,即电压表的示数变大;
由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小,即电流表的示数变小;
(2)由题知,I1:I2=3:2,且I1=0.6A,所以,
当滑片在中点时,由串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有:,即:-----------①
同理,当滑片在上端时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全部连入电路,
则:,
即:----②
解①②可得:R1=10Ω,R2=20Ω。
21.【答案】(1)0
(2)不变
(3)变大
(4)320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1)因为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乙距离相等,声音的传播速度相等,根据速度公式可计算比较时间;
(2)由于乙和甲的距离是不变的,所以乙接收到的时间总是比甲晚一定的时间;
(3)声速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所以在相同距离内,时间减少;
(4)设声速为v,利用速度公式和题中的时间差列出一个方程,就可以求解出声速。
【解答】 (1)如果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的距离和与乙的距离是相等的,且由于声速相同,所以声音从铜铃到达甲、乙的时间相同,因液晶屏显示甲、乙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故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0;
(2)因为铜铃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所以铜铃离乙的距离总是比甲正好远甲、乙间的距离,由于乙比甲远的距离是一定的,所以声音传到乙和甲的时间差是不变的,即液晶显示屏的数值不变;
(3)甲和乙之间的距离一定,由于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所以声音传播到甲和乙的时间都会减少,所以时间差也会减少,即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变小。则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说明声速随气体温度的增大而变大;
(4)设声速为v,则声音从铜铃传到甲的时间为:,
声音从铜铃传到乙的时间为:,
由题意知:t2-t1=1.875×10-3s,
所以;
解得,v=320m/s。
22.【答案】0.5A;
【知识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解析】【分析】将R和L串联在三节干电池的两端,可知电源电压的值;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且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根据图象读出符合要求的电流与电压值;根据欧姆定律求出此时L的电阻。
【解答】 由题知,电源由三节干电池组成,则电源电压U=1.5V×3=4.5V,
现将R和L串联在三节干电池的两端,
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且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所以,由图象可知,当电路中的电流I=0.5A时,UR=2.5V,UL=2V符合;
由欧姆定律可得此时L的电阻:

23.【答案】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像对称,画出光源S的位置;连接SO,可得入射光线;在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解答】 作像点S'关于镜面的对称点S,即为光源S的位置;连接SO,可得即为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如图所示:
24.【答案】(1)C
(2)4500
(3)A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 (1)声可以传递信息,声可以传递能量,通过声获得一些消息,属于声传递信息,通过声引起其它物体的运动,属于声传递能量;
(2)知道超声波在水中的速度和时间,根据s=vt求出海底深度;
(3)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等,知道传播时间,根据s=vt判断传播距离,可以判断指纹情况。
【解答】 (1)超声波指纹识别是通过超声波获取指纹信息,说明声能传递信息。
A.超声波焊接器,是超声波焊接器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的振动传递到两个需焊接的物体表面,在加压的情况下,使两个物体表面相互摩擦而形成分子层之间的熔合,超声波引起物体振动,这属于声能传递能量,故A不符合题意。
B.超声波清洗器,是超声波清洗器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引起水的振动,水的振动引起污垢振动,污垢脱离机械,达到清洗的目的,说明声能传递能量,故B不符合题意。
C.医生用B超诊断病情,B超向人体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碰到人体的内部器官发射回来,通过发射回来的超声波得到一些人体内部的器官状况,说明声能传递信息,故C符合题意。
D.医生用超声波击碎结石,是碎石机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的振动引起结石振动,结石被振碎,随尿液排出体外,这是超声波引起结石的运动,属于声能传递能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若6s后收到回声信号,
根据得,超声波运动路程为:s'=vt=1500m/s×6s=9000m,
所以海底深度为:;
(3)手机发出超声波遇到手指上A、B、C、D、E五个位置,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ms、0.36ms、0.30ms、0.36ms、0.26ms,
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相同,根据得,手机到B和D点距离最大,并且这两点到手机距离相等,手机到A和C点距离变小,并且这两点到手机距离相等,手机到E点距离最小。
A、如图,B和D到手机距离最大,并且两点到手机距离相等,A和C到手机距离变小,并且两点到手机距离相等,E点到手机的距离最小,故A符合题意;
B、如图,B到手机距离最大,并且两点到手机距离不相等,故B不符合题意;
C、如图,B和D到手机距离最小,故C不符合题意;
D、如图,D到手机距离最小,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5.【答案】(1)缩小;远离
(2)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u>2f,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凸透镜成实像时遵循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
(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以及其应用来解答此题。
【解答】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镜头靠近人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会远离透镜,像要变大。
(2)由表中数据可知,当物距u>0.50m时,像距v保持在0.5cm=0.005m左右,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可知,当物距远大于2倍焦距时,像距就越接近焦距,即手机镜头的焦距约为0.005m,故选D。
26.【答案】(1)确定像的位置
(2)不需要
(3)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1)实验时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既能看到物体的像,也能看到像一侧的代替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本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像的位置,而若是点燃后方蜡烛则无法分辨像与后方蜡烛的真实火焰,影响实验效果,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
(3)根据物像相对于镜面对称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1)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本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像的位置,而若是点燃后方蜡烛则无法分辨像与后方蜡烛的真实火焰,影响实验效果,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没有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这说明了像和物大小是相等的;
(3)当蜡烛A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时,根据物像相对于镜面对称的性质,蜡烛A在平面镜中的像做竖直向下运动,故C正确。
27.【答案】(1)
(2)定值电阻断路
(3)在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4)A
【知识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解析】【分析】(1)电压表应与定值电阻并联;
(2)左表为电压表,示数满偏,说明电压表与电源连通;右边为电流表示为0,说明电路断路或总电阻很大,据此判断故障所在;
(3)分析图丙,得出电流和电阻的反比例关系;
(4)根据分压原理,确定滑片移动的方向。
【解答】(1)将电压表并联在定值电阻的两端,如图所示;
(2)乙图中,左表为电压表,示数满偏,说明电压表与电源连通;右边为电流表示为0,说明电路断路或总电阻很大,由此可知,与电压表并联的定值电阻断路了;
(3)由图丙所示图象可知: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值的乘积为0.5A×5Ω=0.25A×10Ω=-----=2.5V保持不变,是一个定值,这说明:在电压不变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4)在探究导体的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2.5V不变,当小金用10Ω的电阻替换5Ω的电阻时,根据串联电路电阻特点可知,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大,由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小,根据U=IR可知,此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变小,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知,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变大,为保持定值电阻的电压不变,应减小电路中的电流,由欧姆定律可知,应增大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他应该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A端移动,使电压表示数为2.5V。
28.【答案】(1)火车的速度:
v;
(2)声音传播的路程:
s声=v声t=330m/s×5s=1650m,
司机鸣笛时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
则:2s=s声-s车,
所以。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1)已知火车头距离桥头的距离和鸣笛时间,利用公式可计算火车的速度;
(2)声音和火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司机鸣笛时火车车头距山崖距离的2倍,据此可求出鸣笛时火车头距山崖的距离。
29.【答案】(1)由图知,若只闭合开关S时,R1与R3串联,电流表测电路中电流,
所以电路的总电阻:
R=R1+R3=30Ω+15Ω=45Ω;
(2)由欧姆定律可得,电源电压:
U=IR=0.1A×45Ω=4.5V
(3)由图知,当S、S1、S2都闭合时,R2与R3并联,电流表测干路电流,
由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知,U2=U3=U=4.5V,
由欧姆定律可知,通过R2的电流:

通过R3的电流:

由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可知,干路电流:
I'=I2+I3=0.15A+0.3A=0.45A,即电流表示数为0.45A。
【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分析】 (1)若只闭合开关S时,R1与R3串联,由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求此时总电阻;
(2)根据欧姆计算计算电源电压;
(3)当S、S1、S2都闭合时,R2与R3并联,电流表测干路电流,根据欧姆定律和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计算干路电流。
30.【答案】(1)30Ω
(2)当拉环不受拉力时,滑片P处于a端,闭合开关后电压表的示数是0V
(3)作用在拉环上水平向右的拉力为200N,此拉力器的量程为0~600N。
【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分析】(1)根据串联电路特点与欧姆定律求出电阻阻值。
(2)根据电路图分析答题。
(3)由串联电路特点与欧姆定律求出与电压表并联的电阻阻值,然后求出弹簧的伸长量,再求出拉力大小;最后由图象求出拉力器的量程。
【解答】 (1)电压表示数为3V时,
电路电流:,
此时电阻R0的阻值:

(2)由图示可知,滑片在a端时,电压表所测电压为零,电压表示数为0V。
(3)电路电流:,
与电压表并联电阻的阻值:

弹簧的伸长量:,
由图乙所示图象可知,此时拉力为:200N;
由图乙所示图象可知,拉力器的量程为:0~600N;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