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7 爬天都峰【教学目标】1.认识“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颤、攀”等10个字,会写“假日、鲫鱼、年纪”等10个词。2.能借助《作业本》中的思维导图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并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登顶后”的顺序将“爬天都峰”这件事说清楚。3.在品读关键词句、符号语言的过程中,了解可以抓住所见、所想、所说、所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尝试小练笔。【教学过程】板块一:情境导入 回顾揭题1.情境导入:同学们,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如果把这一件件事清楚地记录下来,编成一本属于我们自己的小册子——生活万花筒,那一定特别有意义。我们就带着这个任务开启这一单元的学习吧!2.读篇章页:读读单元篇章页,你发现了什么?预设1:习作单元。预设2:语文要素。看看这个习作单元有什么要求?①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②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先走进《爬天都峰》,看看课文是如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板书:写清楚)齐读课题。板块二:借作业本 理清脉络1.检查预习:一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预设:知道了她们去爬天都峰。引读:是的,课文就是讲了——假期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2.联结生活:那你们有爬山的经历吗?谁来分享一下。3.过渡:你们爬山的经历可真丰富,那作者在爬山的过程中,又经历了什么?让我们赶紧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爬天都峰”都写了什么?学习提示: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爬天都峰”都写了什么?交流:爸爸带我爬天都峰,山太高了,我不敢爬。后来,我和偶遇的老爷爷一起爬天都峰。登顶后,我和爷爷在鲫鱼背前照相留念、相互感谢。(2)梳理:聊着聊着,我们就发现课文写了这三个部分。根据这三个部分,《作业本》上的思维导图肯定难不倒你们,和同桌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发现:看看这张图,你发现了什么?小结:是的,作者就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登顶后的顺序来写“爬天都峰”这件事。看来,要把事情写清楚,首先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板贴:爬山前、爬山中、登顶后、按一定顺序)关联: 我们以前也学过这样的方法哦!二下《雷雨》就是写了我看到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我们刚学过不久的《观潮》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写的。启发:刚才,你们都聊了自己的爬山经历,如果现在让你们按一定的顺序再来说说,你会怎么说呢?小结:了不起,你们都按一定的顺序把自己的爬山经历说清楚了。板块三:小组合作 发现奥秘1.过渡:除了按一定的顺序,课文又用了什么办法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小组合作: 默读2-7自然段,思考:“我”开始不敢爬,最后爬上去了。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1)反馈:先写我看到天都峰那么高,内心很害怕;再写我遇到了一位老爷爷,我们之间的对话;最后写我们是如何爬的。梳理:通过同学们的合作学习,我们发现作者在写爬山的时候,写了自己的所见、(所想)、所说、所做,让爬山过程写得更清楚!(板贴:所见、【所想】、所说、所做)2.扶学“所见”“所想”(1)朗读:先走进“所见”看看,读读第二自然段,“我”都见到了什么?(2)指名读,正音:“链”“颤”。(3)交流:见到峰顶很高,在云彩上面;见到了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4)联读:“天都峰”图文资料。看完之后,有什么感受?那文中的作者呢?预设:从 ①语气词;②我爬得上去吗?②真叫人发颤! 等感受到作者的害怕。(5)联结:你有发颤的经历吗?带着这种经历再去读读这段话。(指名、师生读)(6)小结:你看,作者就是抓住所见,写所想,写清楚了自己爬山前不敢登顶的样子。3.合学“所说”“所做”过渡:那作者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呢?同桌两人合作着学习,说说你们的发现。聚焦“所说”,谈发现:老爷爷说的话和我说的话很相似。①朗读:哪组同桌来分角色读读?②猜测:老爷爷和我当时可能在想些什么呢?预设“老爷爷”:这位小朋友年级这么小,看着比我孙子还小呢,竟然有勇气来爬这么高、这么陡峭的天都峰,我比他年长这么多,更应该鼓起勇气攀登呀!预设“我”:这位老爷爷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他都敢爬天都峰,我作为年轻人,有什么好害怕的呢,我要和爷爷一起爬天都峰。③小结:看似简单的对话里藏着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他俩最后为什么能够爬上天都峰,对话中暗含着答案,你们发现了吗?(板书:相互鼓励)④引读:是啊,简简单单的对话里饱含了深深的鼓励,这也正对应了我和爷爷登顶后的又一次对话。我们合作着读。“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老爷爷感谢我鼓舞了他,我感谢老爷爷给了我勇气。怪不得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⑤小结:由“所说”窥见“所想”,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那股登顶的力量呢!(2)聚焦“所做”,谈发现:用了动作词“攀着”“手脚并用”把爬山的艰难写出来。①书写:“攀”。这么陡峭的山峰,稍不留神就会掉下山坡,必须用大手紧紧抓住铁链。在《作业本》写一个。②朗读:简单的几个动作写出了攀登的艰难。我们再来读读攀爬的过程,尤其注意读好这些动作词哦!4.小结:学到这里,我们知道要写清楚一件事,首先按照一定的顺序,还要加入自己的所见、所想、所说、所做。5.质疑:看着看着,我不禁产生疑问,作者怎么花这么多笔墨去写“所说”呢?(为了告诉我们“相互汲取力量”的道理)6.链接:回到你们的爬山之旅,你们想重点写写什么呢?板块四:初试身手 拓展延申1.回顾情境: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平常的小事值得我们记录,我们也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所见、所想、所说、所做把事情写清楚。2.交流画面:这是你们在撞蛋,做青团呢?你想怎么写?重点写写什么呢?3.小练笔:光说不练假把式,现在是你们大展身手的时刻。你可以从自己的爬山经历,撞蛋或做青团中选择一件事写一个片段。注意哦,可以写活动前,也可以写活动中或后,用上今天所学的方法哦!3.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这个单元,我们还要学习《麻雀》,它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把事情写清楚的秘密呢?我们也将一边学,一遍继续完成我们的小册子——生活万花筒。【板书设计】17爬天都峰写清楚 爬山前 所见、所想、所说 相互鼓励爬山中 所做 按一定顺序登顶后 所说 汲取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