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3课梅兰芳蓄须【设计说明】《梅兰芳蓄须》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上第七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天下兴亡,人人有责”的家国情怀,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教学时要在前面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巩固方法,为后面学生自主运用方法起到中间桥梁的作用。作为略读课文,本着“重其所重,略其所略”的原则,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深度探究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给予学生自学、合学、展学的空间。但由于本文的时代背景、职业特征、人物认知对学生来说有较大的距离感,因此,创设“布置民族气节展厅”情境,搭建合适的支架,帮助学生感悟梅兰芳的民族精神,是本课教学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一、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蓄、迫”等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宁、要”的读音。2.借助表格等支架,梳理梅兰芳拒绝演戏的办法以及经历的危险和困难,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3.结合“布置梅兰芳民族气节展厅”为情境任务,通过选择展区、挑选展品、进行解说的学习活动,感受梅兰芳的民族气节。二、教学准备1.教师课件准备,导学单准备2.学生熟读课文,搜集资料三、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初识大师1.聊梅兰芳,了解京剧大师。2.播放视频,云游梅兰芳纪念馆。揭示课题,了解任务1.情境创设:出示梅兰芳纪念馆“民族气节”展厅的征集令。2.梳理要求:板书活动任务。3.读课题,了解什么是蓄须。(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板块一:了解故事,把握主要内容出示学习提示一: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想想梅兰芳用了哪些方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圈画关键词。预习反馈,聚焦日本人的暴行。出示资料,走近时代背景:1937年-194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空前浩劫。日本人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南京大屠杀;用中国人进行“活体解剖”细菌试验;杀害中国平民数千万,并造成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4.交流:面对日本人这些卑劣的行径,梅兰芳用了哪些方法来拒绝演出呢?(1)预设1:藏身租界(2)预设2:深居简出(3)预设3:蓄须明志(4)预设4:打针装病5.出示表格,呈现梅兰芳拒演的办法。6.资料补充,情感朗读:在过去这一段漫长的岁月中,我心如止水,留上胡子,咬紧牙关,平静而沉闷地生活着。7.出示学习提示二:默读第2-7自然段,根据表格,找出梅兰芳经历的危险和困难,圈画关键词。(1)预设1:因为深居简出,梅兰芳不能登台、不能创作,无异于虚度生命。(2)预设2:因为蓄须后不能登台,就没有了经济来源,梅兰芳只能卖房度日。(3)预设3:因为打针装病时,梅兰芳差点儿丢了性命。8.再次出示表格,呈现完整事件。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回扣篇章页的学习目标。学习布展,感悟气节板块二:确定展区,选择展品比较顺序,明确标题:这三个故事可以分为三个展区,它们能调换顺序吗?(1)预设1:这是按时间顺序的。(2)预设2:日本人的逼迫越来越猖獗了。(3)预设3:梅兰芳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了。2.观察表格,获得取展区标题的灵感。3.学习布展,确定展品:引学第一个故事,确定第一个展区的展品。(1)抓“细声吟唱”,感受梅兰芳对京剧的热爱。(2)抓“知足”,体会梅兰芳的民族气节。(3)拓展想象:看到这块厚窗帘,我仿佛能看到什么,还能看到什么?4.学习解说,搭设支架,梳理出解说词的要求:聊展品,说故事,谈感受。板块三:自选展区,合作布展出示学习提示三:选择展区二或展区三,四人小组合作,挑选展品,分工解说。小组练习,教师指导: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解说卡,组长快速分工,每人负责一个版块,卡上的展品供大家挑选。小组展示,“游客”评价。再次回扣篇章页,深化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板书 梅兰芳蓄须“民族气节”展厅展区 深居简出 蓄须明志 打针装病 人物+事件展品 厚窗帘 ……解说 聊展品 说故事 谈感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