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资源简介

(共54张PPT)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牛马为用何也?人能群而彼不能群”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奴隶主——奴隶
剥削、占有、支配
国家出现(阶级统治的工具)
资本家——工人
占有生产资料
出卖劳动、占有剩余价值
阶级社会
地主——农民
占有土地、地租、
农民有一定的自由和少量土地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高中政治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思考:
1.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原因、三个时期的特点、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评价
2.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及其意义
3.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形式
4.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两大理论基石及其意义
5.《共产党宣言》的意义、主要内容
6.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7.十月革命的时间、领导及历史意义
8.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总议题: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分议题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分议题二:科学社会主义创立
分议题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分议题一:
为什么说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
16世纪初到17世纪末
18世纪
19世纪初
莫尔
闵采尔
康帕内拉
马布利
摩莱里
实业制度
说服感动
和谐制度
富翁出资
新和谐公社
新村实验
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描述了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开始摆脱早期资本主义纯粹虚构的幻想,从法律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
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
①对农民:暴力掠夺
②对工人:无情剥削
③对海外:殖民掠夺 
原因: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在资本主义到来之时,一些先进分子看到资本主义的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述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原因
结合表格与教材12页“探究与分享”,思考:
为什么圣西门、傅立业、欧文建设美好社会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影响和历史局限性?
社会制度 实践结果
圣西门 倡导建立“实业制度” 采用说服的方法,结果钱财花光,他的理想未能实现。
傅立叶 倡导“和谐制度” 寄希望于富翁出资,结果没有富翁支持他
欧文 在美国买地进行“新和谐公社”的共产主义新村实验 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无法持续下去
【批判】罪恶和灾难——私有制——资本主义制度
【提出】未来社会的构想: ①所有制关系:
②地位关系:
③分配关系:
公有制
人人平等
按劳分配
1.进步性: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如何实现?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实现】
圣西门——说服
傅立叶——寄希望于富翁出资
欧 文——尽己所能
空想
没有找到3样实在的东西
2.★局限性:
①空想社会主义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和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没有找到问题根源)。
②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没有找到正确途径)。
③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
哎,怎么就被镇压失败了呢?
还不是咱没文化,缺指导!
那就找个大神好好指导呗!
无产阶级斗争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科学社会主义
应运而生
思考:三大工人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为什么这一时期的工人起义难逃失败的命运?
名称 时间 纲领(口号) 斗争形形式 结果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831 1834 不能劳动而生,就要战斗而死! 推翻富人政权,争取民主共和国! 武装起义 失败
英国 宪章运动 1836 1848 要求取得普选权 工人参与国家管理 集会、罢工、起义、和平请愿。 失败
德国 西西里岛织工起义 1844 反对私有制社会 武装起义 失败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2.历史前提: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资本主义的发展
(2)工人运动的兴起——阶级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发展到剧烈对抗的地步,它周期性爆发而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矛盾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清晰地展现出来。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P12-13
相关链接
P12
1.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形式:
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理论斗争。
2.如何评价三大工人运动?
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社会经济还未发展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分议题二:
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之处有哪些?
探究与分享 P13-14
阅读P13-14“探究与分享”,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束缚,创立了唯物史观。
社会主义理论发展
意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问题根源),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强大力量),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正确途径),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三揭示一建立)
黑格尔
费尔巴哈
唯物史观
马克思
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论等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社会主义理论发展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三揭示一指明)
社会理论发展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
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揭示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1.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P14-15
(1)唯物史观
(2)剩余价值学说
(3)两大理论基石的重大意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这两个伟大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个人经历和努力
2.当时的历史环境
3.社会上的哲学思想
总结
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诞生标志: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共产党宣言》发表。 P15
(1)历史意义:
(2)主要内容: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②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然性。
③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着无产阶级领导人民群众为实现之而奋斗。
区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
2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区别 阶级本质 没有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科学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明确了资本主义阶级剥削的本质
革命斗争 否认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 主张通过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人民群众 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 肯定了人民群众社会历史主体地位,明确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社会规律 没有认识到社会发展规律 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一定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理想社会 对未来社会的描述处于理想状态 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联系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思想来源
01
02
03
04
【总结】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历史前提
理论基石
诞生标志
空想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的发展

工人运动的兴起
唯物史观和
剩余价值学说
《共产党宣言》
的发表
相关链接【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P17
马克思主义
1
2
3
4
是科学的理论
是人民的理论
是实践的理论
是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站在时代前沿
指引人民改造世界
为人类求解放
揭示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分议题三:
社会主义的实践历程
“英特纳雄耐尔"指的是国际共产主义的理想。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但"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的理想确激励着无数共产主义者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使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
请根据下图提示,梳理、讲述社会主义的实践历程。
视频:国际歌
01
初试
02
飞跃
03
发展
04
曲折
05
上升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首次尝试
措施:摧毁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废除了资产阶级议会制,采取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限制公职人员等方式,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结局:仅仅存在72天,就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意义和价值:马克思评价:“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
01 初试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十月革命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在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通过十月革命斗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02 飞跃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怎样的呢?十月革命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点:
①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劳动者共同占有;
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消灭剥削、互助合作;
③产品如何分配:按劳分配。
区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基础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生产资料完全归资本家占有 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互助合作的关系
是否存在阶级剥削 资产阶级剥削广大劳动者 消除了阶级剥削
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资本家榨取工人创造的 剩余价值 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
小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1.十月革命: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P18
(1)时间:
(2)领导:
(3)历史意义:
1917年
①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②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二战后,有十多个国家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了人民民主的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03 发展
04 曲折
1987年
社会主义国家分布
2019年
社会主义国家分布
▲“东欧剧变”旧照
▲苏联解体
科学社会主义已经过时了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05 上升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
视频《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给我们什么启示?
2.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道路是曲折的:
(2)前途是光明的: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避免的。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课堂小结
资本主义的发展
1、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流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著名代表人物为:莫尔、康帕内拉、欧文、圣西门和傅立叶,主张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以及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是
①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②资本主义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
③社会主义思想的完善与发展
④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不断扩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A
2、下列理论我们能够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读到的是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②从理性、正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社会
③无产阶级是社会变革的领导阶级
④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3、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通知,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国家。社会主义相对资本主义,其优越性是
①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②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超前提高
④阶级对立在社会中消失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C
A
4、《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下列对共产党这一无产阶级政党表述正确的是
①是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最有战斗力的先进部队
②是无产阶级先锋队
③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
④是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的政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下列东欧剧变是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在1989年开始剧变,最先在波兰人民共和国出现,后来不断蔓延,最终以苏联解体告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告诉我们
①社会主义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彻底失败
②社会主义革命必然要经历曲折的过程
③社会主义革命展现出远大的发展前途
④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长期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6.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根本原因在于( )
A.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未参加当时的社会实践
B.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未能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不懂得阶级斗争
D.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不成熟,其根本矛盾尚未充分暴露
D
7.恩格斯晚年在总结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时说,马克思的贡献有两个,一个是发现唯物史观,一个是发现剩余价值。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 )
①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
②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③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④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8.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  )
①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③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 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B
9.马克思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贫困不过是贫困,他们看不出它能够推翻旧社会的革命的破坏的一面,但是一旦看到这一面,这个由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肉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就不再是空论,而是革命的科学了"。促使这一“科学的空论"向"革命的科学"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矛盾的加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工人运动的推动 D.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
10.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新官僚资本主义"等联系在一起,表达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的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形式,不是其他什么主义,是因为我国( )
①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
②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
③以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为根本遭循
④通过开创独立的社会主义流派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的《共产党宣言》专题展,以《共产党宣言》为主题,分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共产党宣言》在世界的传播”“《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画’说《共产党宣言》”等四个单元。展览重点突出《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深入介绍其在中国革命进程中产生的影响,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著作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的意义;挖掘了我国先进分子为寻求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真理,在《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影响下探索发展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付出无数艰辛努力后最终成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
某参观者观看完专题展后深受感动,对下面一段话非常感兴趣: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1)结合材料,回顾历史,分析《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在中国出版和传播的重要意义。
(2)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该参观者所关注的那段话的认识。
11.(1)①《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在中国的出版和传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思想条件。
②马克思主义照亮了中国革命先驱的前行道路,给中国人民提供了全新选择。
③在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2)①相较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其历史进步性,能较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形成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以封建社会生产力为基础的。
③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发展到某一阶段,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了的生产力,反而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这一桎梏被资产阶级打破,是历史的必然。
④资产阶级通过血腥掠夺和圈地运动等手段,获得了大量失去生产资料并能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工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