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谏逐客书》教案主备人 审核人教学目标 1.了解李斯的相关文学常识和秦时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原由。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3.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4.把握文章的文体特点,体会文章的针对性,感受作者的感情态度。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 李斯让嬴政改变初衷所使用的“攻心术”。教学类型 新授课四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战国末年,秦国为了统一中国,光揽人才。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乘机 派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 洛水,称郑国渠,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军。事情被发觉后,秦宗室大 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提出逐客的主张,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 客,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写了这封《谏逐客书》。“秦王览毕,乃除 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二、相关文学常识介绍 1.了解李斯 李斯,字通古。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战国末年楚国上 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 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 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 政治家: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 客书》阻止,为秦王赵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 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 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 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 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文学家:李斯有散文《谏逐客书》《狱中上书》《言赵高书》等传世。 秦王嬴政统治37年,帝业16年,秦王朝几乎没什么文学可言。秦之文 章,李斯一人而已。1——鲁迅 李斯的《谏逐客书》,有很大的说服力。 ……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思 想上属于荀子一派,主张法后王。后王就是齐桓公、晋文公,秦始皇也算。 ——毛泽东 书法家:《泰山刻石》的作者李斯,可称得上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 记载的书法家。《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其结构 特点,符号化,字体大小一致,笔画间隔圆润。直到今天,印章还在使用这 种字体。 2.写作背景 秦国为了统一天下,广揽人才。韩国为了削弱秦国的势力,趁秦国招揽 人才之际,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 企图以此来消耗秦国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臣 为朝廷延数年之命,就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让他完成这件工程,然 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情对秦王进 行挑拨,说外来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驱逐出去。 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 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秦王 看后,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资料链接——郑国渠 秦王赢政元年,秦始兴建大型灌溉工程。由韩国水工郑国设计,发动近 万人,历时十年。全长126.03公里,沟通泾水和洛河,灌溉面积达18万公 顷,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灌溉渠道。 《史记 ·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 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3.解题——《谏逐客书》 “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客”:客卿,指的 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书”:上书、奏章。古代臣子向君 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与“表”性质类似。《谏逐客 书》:即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补充: 「章」是用来谢恩的; 「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 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 「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当然,关于这些上书的名称和功用,随着不 同的时代也有变化 「疏」也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如汉朝贾谊的《论积贮 疏》,唐朝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 4.文化常识 (1)合纵:齐、楚、燕、赵、韩、魏等国联合抗秦,此法为苏秦所提2倡;但因六国彼此利害不同,秦人又加以挑拨,合纵仅偶尔出现,随即瓦解。 (2)连横:某几国跟从秦国进攻其它国家,这样一来,不但六国不能 团结一致,而且可能造成彼此之间的内讧。此法为张仪所提倡。 (3)五帝三王:五帝,《史记 ·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帝喾、唐 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4)黔首:指平民、老百姓。无爵平民不能服冠,只能以黑巾裹头, 故称“黔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称百姓为黔首。 三、文本研读 (一)自学反馈 ①缪公(mù) ②蹇叔(jiǎn)③丕豹(pī) ④鄢(yān) ⑤ 郢(yǐng) ⑥功施到今(yì) ⑦范雎(jū) ⑧穰侯(rǎng)⑨灵鼍(tuó) ⑩ 玩好(hào) 缺是(jué tí ) 宛珠(yuān) 珥(ěr) 阿缟(ē gǎo) 瓮 ( w è n g ) 6缶(fǒu) 搏髀(bì) 黔首(qián)⑩藉寇兵(jiè)0 赍盗粮(jī) (二)疏通文意 臣闻吏议逐客,窃(私下,自谦副词)以为过(形容词.错误的)矣。 昔缪(同“穆”)公求士,西(名词作状语)取由余于戎(对西部少数民族 统称)【状语后置】,东(名词作状语)得百里奚于宛【状语后置】,迎蹇 叔于宋【状语后置】,来(使动,使……来,招致、招揽)丕豹、公孙支于 晋【状语后置】。此五子者,不产(出生,生长)于秦【判断句+状语后置】, 而缪公用之,并(兼并、吞并)国二十【定语后置】,遂(终于)霸(称霸) 西戎【省略句,状语后置】。孝公用(采用)商鞅之法,移(转变)风易(改 变)俗,民以(因为)殷盛(殷实,富裕)【省略句】,国以富强【省略句】, 百姓乐用(乐于为用;用:被动,被任用)【被动句】,诸侯亲服(亲附归 服),获(俘获,缴获)楚、魏之师(军队),举(攻取、占领)地千里【定 语后置】,至今治强(安定强盛;治:社会安定)。惠王用张仪之计,拔(攻 取)三川之地(指黄河、伊水、洛水相交之地),西(名词作状语)并巴、 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吞并、囊括)九夷(泛指当时楚国境内的各 少数民族。九,代表众多,是虚指。夷,对东部少数民族的统称),制(控 制)鄢、郢,东据(占据)成皋之险,割(割取)膏腴(肥沃)之壤(土地), 遂散(拆散、瓦解)六国之从(同“纵”),使之西面(面向西)事(侍奉) 秦,功施(延续)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使动,使…… 增强,使……巩固)公室(王室),杜(堵塞)私门(指贵戚豪门),蚕食 (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步侵占;蚕:n-状语)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3皆以(凭借,依靠)客之功【判断句】。由此观之,客何负(辜负)于秦哉 【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向使(如果,假使)四君却(拒绝)客而不内 (同“纳”,接纳),疏(疏远)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 大之名也。 译文: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 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 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 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 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 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 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 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 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 ·巩固了王室的权力, 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 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 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 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第二课时 今陛下致(获得,取得)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侯珠和和氏璧), 垂(悬挂)明月之珠,服(名作动,佩戴)太阿之剑,乘(驾驭)纤离之马, 建(名作动,树立)翠凤之旗(翠羽装饰的凤形旗帜),树灵鼍(扬子鳄, 皮可蒙鼓)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同“悦”,喜欢)之, 何也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这样以后)可,则是(这)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犀象之器,不为玩好(供玩赏的宝物);郑、卫之女不充(充实、充满)后 宫,而骏良缺醍不实(充实、充满)外厩(马棚),江南金锡不为(表被动) 用,西蜀丹青不为(作为)采(1.同“彩”,彩饰;2.采用)。所以(用来 …… 的东西)饰后宫、充下陈(古代殿堂下放置礼品、站列婢妾的地方。这里借 指姬妾。)、娱(使欢乐,使动用法)心意、说(同“悦”,使动用法)耳 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镶嵌着玑珠的耳饰。“傅” 同“附”,镶嵌。)、阿缟(齐国东阿所产的细绢。缟:白色的丝织品,这 里泛指丝绸)之衣、锦绣之饰不进(进献)于前,而(表并列)随俗雅化(娴 雅变化而能随俗)佳冶(娇美妖冶)窈窕(美好的样子)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敲击瓮、缶来奏乐。秦国的风俗。瓮:用来汲水的陶器;缶: 一种瓦制的打击乐器。)弹筝搏髀(弹奏秦筝,拍打大腿打拍子。搏:拍打。 髀:大腿),而歌呼呜呜快(使……感到痛快)耳者,真秦之声也【判断句】;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4乐也【判断句】。今弃击瓮叩缶而就(取用)《郑》、《卫》,退(摈弃) 弹筝而取(取用)《昭》、《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当前,适观(适于观 听)而已矣。今取人(用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是非对错), 非秦者去(离开)【判断句】,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形作动,重视)者 在乎(同“于”)色乐珠玉,而所轻(形作动,轻视)者在乎人民(百姓) 也。此非所以(用来,表凭借)跨海内、制(制服)诸侯之术(方法)也【判 断句】。 译文:如今陛下得到昆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之类宝物,悬挂 夜光珠,佩带太阿剑,驾乘纤离马,建置翠凤旗,树立灵鼍鼓。这么多的宝 贝,秦国不出产一样,而陛下却喜欢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倘若一定要秦国 出产的东西才可以使用,那么就是夜光玉壁不能装饰宫廷,犀角、象牙制成 的器具不能作为玩物,郑、魏之地的美女不能进入后宫,而駛是好马不能充 实宫外的马圈,江南的金锡不能使用,西蜀的丹青不能绘画。倘若用来装饰 后宫、充任堂下、赏心快意、怡目悦耳的一切,必须是出产于秦国的才可以 用的话,那么用宛珠装饰的簪子、缀有珠玑的耳饰、细缯素绢的衣裳、织锦 刺绣的服饰就不能进呈到大王面前,而时髦优雅、艳丽多姿的赵国女子就不 能侍立在身旁。那击瓮敲缶,弹筝拍腿,同时歌唱呼喊发出呜呜之声来快活 耳朵听觉的,才是真正地道秦国的声乐,而郑卫之地的民间俗乐、《昭》、 《虞》、《武》、《象》之类,则是异国它邦的音乐。现在舍弃击瓮敲缶而 追求郑国卫国的音乐,撤下敲击瓦器的音乐而采取《昭》、《虞》之乐,像 这样做为什么呢 只不过是图眼前称心如意,适合观赏罢了。现在用人却不 这样。不问青红皂白,不论是非曲直,不是秦人就得离去,是客卿就得驱逐。 这样做,所重的是女色、声乐、珍珠、美玉,而所轻的是人啊。这不是统一 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啊。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兵器精良)则士勇。是以(因此) 太山(泰山)不让(辞让、拒绝)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通“释”, 舍弃)细流,故能就(成就)其深(形作名,深广度);王者不却(拒绝) 众庶,故能明(彰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 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的原因)无敌也。今乃(却)弃黔首(百姓) 以(来)资(资助、供给)敌国,却(拒绝)宾客以业(使动,使成就霸业) 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停住脚步)不入秦,此所谓“藉(同5“借”)寇(敌人)兵(兵器)而(并列)赍(给予、赠送)盗粮”者也【判 断句】。 译文: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 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为那样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 能变得那样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 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 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现在却抛弃百姓使 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 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效忠)者众。今逐客 以资(资助)敌国,损(减少)民以益(增加)仇,内(在内,n-状语)自 虚而外(在外,名词作状语)树怨于诸侯【状语后置】,求国无危,不可得 也。 译文: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生长于秦,愿 意效忠的却不少。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 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 啊。 第三课时 四、合作探究 (一)理清思路 1.找出每段中心句或能概括段落内容的句子。 明确:第一段: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②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第二段: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第三段:①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②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 粮”者也。 第四段: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 国无危,不可得也。 2.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 明确: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逐客为过 引论部分 第二、三段:进行分析论证。 本论部分 第二段:运用事例分析论证。(摆事实)6第三段:运用理论分析论证。(讲道理) 第四段:收束文章,照应全文。 结论部分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逐客”为过,观点,却并不急于继续批驳,而 是充分陈述客卿之功,这样既避免了过分针锋相对,有给秦王一个正面的良 好印象,为下午批驳错误意见做好了铺垫。第二段分为四个层次,前三层分 别从珠宝、美女、音乐几个方面说明秦王“取物”的标准,第四层把“取人” 与“取物”相比较,揭示秦王“逐客”的错误本质。第三段承接第二段最后 一层,从正反两方面批驳“逐客”的错误。回扣第一段。第四段归结全文, 进一步论证“逐客”危及国家安全。作为文章的结尾,包举全文,宏阔有力, 掷地有声。) (二)朗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开头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明确:①开门见山的表明观点,先破后立,指出驱逐客卿的做法是错误的。 有话直说,迎合日理万机、野心勃勃的秦王的性格。 ②语气谦和,对于秦王定下的逐客大忌,李斯不便直接出言反对,所以干脆 将过错推给秦国的“吏”们。这也避免了将矛头直指秦王,易于被君王接受。 2.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反面假设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第一段举了四个史实,历数秦国先君启用的客卿对秦的贡献;最后用秦的发展事实证明客卿有功。(举例论证)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反面假设论证(向使四君) 正反对比论证 却客而不内 疏士而不用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 而秦无强大之名也。第二层:正面论证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 第 三 层 :反面假设四代秦君驱逐客卿的后果3.本段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请简要分析。7点明观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分析原因:四君取士的做法与效果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正面论证、举例论证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得出结论:客何负于秦 反面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 (三)朗读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第二段可以划分几个层次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这一段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段首至“何也 ”):举例论证 第二层(“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至“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举例论证、 假设论证 第三层(“夫击瓮叩缶”至“适观而已矣”):举例论证、类比论证 第四层(“今取人则不然”至段尾):类比论证 2.第二段整体是如何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的 类比论证:物——人 取物原则:快意当前,适观而已 用人原则: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结论:重物轻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说明重物轻人绝非一代明君所为,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纳客与逐客之间的关 系。 (四)朗读第三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请为第三段划分层次,指出层次之间的关系。 第一层:“臣闻地广者粟多”至“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故也”。 第二层:“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至“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关系:两层之间是正反对比的关系。 2.第3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简要说明。 ①比喻论证。 通过“粟多”“人众”“士勇”之常理,以泰山、河海两个比喻,启发 秦王认识到“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进一步表明“纳客” 的重要性,进而使秦王反思“逐客”之过。 ②正反对比论证 正面: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正是“不却众庶”,正面论证了 “纳客”为上策。 反面:今秦国“逐客资敌”是“藉寇兵而盗粮”,指出“逐客”的造成危 害是“资敌国”,“业诸侯”“裹足不入秦”,与“纳客之利”对比。8综上,本段为理论概括: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 (五)朗读第五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第四段得出什么结论 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驱逐客卿关乎秦国危亡 作用:总结深化,呼应前文。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二段对物的取舍标准:“必秦国之所生然 后可”;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照应第二段对人的取舍标准:“非秦者去,为客 者逐”;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照应第三段逐客的 危害,指出逐客必然造成秦国的危亡; 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与开头论点“窃以为过矣”相呼应,首尾相连,前后 贯通。 五、课堂小结(引论:提出观点—①逐客为过举先君之史实,阐述②纳客之利本论列生活爱好,阐述③重物轻人着眼未来,对比分析,阐明④用客治国逐客资敌结论:逐客关系秦之兴亡谏逐客书)第四课时 六、问题探究 1.鲁迅在《汉文学史纲》中对李斯的《谏逐客书》曾这样评价:“法家 大坻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词。”请同学们分析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 特点 (提示学生注要从修辞角度赏析,教师补充)。 本文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铺陈手法的运用和排比句、对偶句的大量 使用。如第二、三段都铺陈、排比了大量事实,读之令人有应接不暇的感觉。 这不仅使文章论据充实,而且使人感到理直气壮,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气势。 所为铺陈,就是用大量的典型的事实说话,使论据充实,文气饱满,说服力 强。 2. 《史记 ·李斯列传》载,李斯上疏之后,“秦王王乃除逐客之令, 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作为一篇奏疏,《谏逐客书》很好地完成了自己9的“使命”,这篇奏疏是如何成功劝说的秦王放弃逐客的 明确:①设身处地,抓住“秦王之所大欲”。全篇七八百余言,李斯 不仅只字不提个人荣辱进退,避免了身份的敏感性;而是把自己切身利益融 入到秦国的统一大业之中,完全是站在秦国的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进行陈述, 使秦王易于产生共鸣。②道古论今,选例典型。文章的第一段是回顾历史, 也就是道古;第二段是剖析眼前,也就是论今。第三段是展望将来,从古说 到今,从现在说到将来。时间推移有一定的顺序。“道古”是借鉴历史,“论 今”是解释是非,“展望”是家国命运。利害关系一步比一步重要。③正反 论证,利害并举,对比强烈;正面论说,主要是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论, 主要是突出逐客之害。纳客与逐客,利害两相对照,是非就更明显,利害就 更清楚。④结构严谨,语言恣肆。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 造成饱满的气势,加强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 2.秦王读完《谏逐客书》以后,废除了逐客令,你怎么看待他的这个决 定 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一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①秦王的决定,展现了他作为君王的胸怀、眼光和度量。“过则勿惮改”, 秦王用自己的选择告诉我们,成就大事,需要有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改 正进步的胸怀。 ②开放包容才能互利共赢,秦王接受了李斯的意见,接纳了客卿,客卿 也为秦国一统天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实现了君臣共赢。当今社会也是如此, 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优秀的外来事物,推动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 七.拓展阅读 李斯墓前的沉思 ①寒冬里,李斯的墓在萧萧的寒风中兀立着,好似在诉说着那一段辉煌 而凄惨的故事。夕阳把最后一抹余晖投洒在萋萋荒草里,我的思绪飞越到了 那个苍黄的岁月。 ②当看到李斯被秦二世腰斩于咸阳时,我再一次想到了李斯年轻时的一 段“仓鼠论”——“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李斯的这种愚蠢 的“环境论”论断一个人的“贤”与“不肖”的哲学观,我敢断定注定了他 一生的悲剧。 (沉思的主要内容:仓鼠论,哲学观,悲剧命。) ③当他饱学结束西说秦王之前,在向老师荀卿辞别时,讲了一番很有意 味的话,“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10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 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 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私欲太重,人格和人性 的残缺,不是生命的王道。) ④倘若说青年时期的李斯急于建功立业,驰竟才华,以建不世之业的宏 伟蓝图的话,那的确无可厚非。然而他的这一番话却是赤裸裸的流露,流露 出他建功立业的目的,不过就是要实现做一只“摆脱卑贱和贫穷,拥有功名 利禄”的“大庑下的老鼠”的愿望而已。 (格局太小,不念苍生,惟愿富贵。) ⑤于是,愚蠢思想就决定愚蠢行动,可悲性格就决定了可悲的命运。他 的确不乏才华,曾一度协助始皇统一天下,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了车轨、 文字、度量衡制度等,功不可没。他的一番努力也相应地获得了一定的人生 回报,乃至位极人臣,享有了荣华富贵,他的人生辉煌到了人生的顶峰。史 载:“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 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庭车骑以千数。” (书同文,车同轨。千古雄才千古相,千古功德千古事。) ⑥在如此大红大紫的情形下,他似乎也并不是忘乎所以,得意忘形,他 也确曾有一点儿醒悟,史载: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 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骛下,遂擢至此。当今 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小知不及大知。眷念滚滚红尘,殊不知,牵黄犬,出东南,才是人生 极乐。) ⑦这可谓智者的清醒,道家的睿智,然而倘若他能够坚持这一点清醒, 坚守住人生的大义,铭记住先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良言,牢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 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的箴 语,那么,他的历史也许就该另外书写了。然而他的这一点点醒悟还是被那 愚蠢的“仓鼠论”的人生哲学所吞没。他的哲学观过于现实,过于追求利益, 他把权位富贵看得太重,在这样错误的哲学观的支配下,任何人一定都会利 令智昏,从而走向与道义抗衡的反面。 (有醒悟,但趋利的本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功成而身退,才是天之道。) ⑧于是,他在“仓鼠论”人生哲学的指导下愈走愈远,我看到他滑到了 一个罪恶的深渊,直至沦为胡亥、赵高的帮凶,一 切正义良知泯灭了,一切 光明道义沉下去了。而此时,他心中浮起的是什么 是蝇营狗苟,趋炎附势, 为虎作张。可惜啊!一个曾经令人仰慕的政治明星,一个曾经才华卓绝的千 古一相,就这样,覆灭在了“仓鼠论”的哲学观下,覆灭在了人生最辉煌的 时刻!这真是人生的一大败笔啊!然而这正是他酷嗜“仓鼠论”人生哲学的 必然结果! (泯灭良知,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前后呼应。) ⑨接着,一场阴谋开始了,我看到了秦国的最后的一丝残喘,西去的太 阳落下了最后一丝余晖。这黑暗的一幕的上演就发生在始皇驾崩之时,史载: “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 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置始11皇居辐掠车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官者辄从辐京可诸奏事。” ⑩在这个决定秦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这个决定是正义战胜黑暗还 是黑暗战胜光明的关键时刻,赵高从浓黑的幕后走来,他说了利诱李斯的一 段精彩言论,史书载高言:“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 功高孰与蒙恬 谋远不 失孰与蒙恬 无怨于天下孰与蒙恬 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 ”高的这一番 问话,可谓步步紧逼,极为精彩,在封建君主专制的时代,“一朝天子一朝 臣”的规律使他始终抓住了李斯唯恐失去眼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尊位 的心理,使他抓住李斯贪慕权势自私自利的心理,高强烈的语言压力句句打 在李斯的心尖上。在此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我看到李斯的眼前迅速地闪现 出两幅画面,一幅是惶惶食厕中不洁之物,见人犬俱皆惊恐的老鼠;一幅是 坐在大庑下优哉游哉品尝富贵的大老鼠。于是,他断然做出了选择,西天幕 最后一丝余晖也被乌云遮断,可笑的是在做出选择的同时,他却还要做出一 番表演,说:“嗟乎!独道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 ”于是一场苟合 就开始了,一场罪恶的交易也上演了,一场血腥屠杀启幕了,秦朝最黑暗的 一页掀开了。就这样,一个能够挽救秦国命运的机会被扼杀了,我看到秦国 的这艘大船驶向了风雨飘摇的岁月。史载:“斯乃听高。于是乃相与谋,诈 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 (后起身才能身先,外其身才能身存。如此贪慕权势,自私自利,岂能 长保 ) 如果说这是他人生唯一的一个败笔的话,那还有情可谅。然而,在他 迈向了罪恶深渊的第一步的时候,他的步子就再也无法收拢了。在他儿子李 由镇压农民起义不利,大将章邯要追查李由的责任时,在赵高时时刻刻的倾 轧的情况下,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为了家族的富贵,为了得到二世胡亥 的信任,又变本加厉地提出一套“督责之术”。“督责之术”的实行更加荒 诞,也更加使秦二世奢侈腐化,胡作非为,秦朝的苛律已升华到了极点,荒 诞的一幕也上演到了极点,杀人多者为“忠臣”,残忍者为“明吏”,天下 怨声载道。而秦国在数代先王努力下的千秋基业自然就摇摇欲坠了。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如此,无 私才能成其私。) “仓鼠论”的人生哲学使一个本来可以在历史上彪炳千秋的杰出人物 毁于一旦,李斯的人格,给我的感觉是始终定格在大庑下的老鼠的形象上。 他后期的所作所为也成为他人生历程中极为不光彩的一页。司马迁批评还算 中肯: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 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 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嫡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 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 功且与周、召列矣。诚哉斯言! (不做阿谀事,青史有忠魂。引用司马迁的批评,一语破的。) 望着凄凉的李斯墓,我不由得将目光投入到了与之人格相对的另一个 人——屈原。是的,同大庑下的老鼠的形象相比,我感觉屈原是汨罗江边的 鸾凤。在战国争雄各国延揽人才的大混乱时代,处士横议、谋士论道、纵横 捭阖、各为其主、各谋其利的情况下,屈原却能够始终坚定地站在楚国的土 地上,哀叹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忧虑这块土地的前途。凭借他的才华,他本 也可以像其他士子一样为了富贵到其他诸侯国担任要职,谋取功名利禄,摆12脱被贬的不利环境,然而,他却没有选择离开,而是处处心系家国。即使在 流放之时,也不忘国家的振兴、人民的安危。这种品格与李斯“人之贤不肖 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的“仓鼠论”哲学有着多么大的差别!屈原的流放, 不仅没有贬低他人格的高度,反而是他人格的升华。在这最困难的时刻里, 我们看到了一个赤子的衷心和热诚,看到了“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而固 然”的高尚情操,这岂能与那些蝇营狗苟、趋炎附势之徒相提并论。 (将李斯与屈原作对比,高尚与卑下,泾渭分明。) ④萧萧寒风中,瑟瑟枯草声,我的耳边传来汨罗江畔的潮水声。蓦然, 一个巨大的问号出现在我的眼前:如果要论屈原和李斯在传统文化品格里的 价值,那么你怎么来看呢 那么,我只能说屈原就如那巍巍昆仑上的明月, 照亮了从古到今士人的价值走向。我听见了范仲淹响亮的回声——“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听见了陆游的回声“位卑不敢忘忧国”; 我听见了顾炎武的回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听见了“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的铮铮之言。而这些远不是“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的回声。夕阳下,李斯墓沦为一个醒目的“戒”字,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 (耻辱成为历史,李斯也成为历史。穿越千年的历史,只留下一声叹息。) 作者:郭军平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1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