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2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准确地翻译和积累文言字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感受“奇山异水”的特征,学习写景方法。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志趣,培养健康高雅的情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和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并体会其妙处。教学难点: 通过讨论法,抓住文中的动静描写和视听描写,分析文中山水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皆喜好山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他们 无限的情思。富丽江巧夺天工的山水自然景观和旷古悠远的历史遗缀连成片,相映成辉。自古以来,便受 到无数文人的推崇和热爱。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来看看一直被文人墨客所推崇的富丽江有怎 样的特点。二、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吴均,字叔庠 (xiáng), 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他通史学,擅诗文,其诗清新,且 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小品书札以写景见长,诗亦清新流丽。《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 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他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并 称为“吴均三书”。他精通史学,著有《齐春秋》,为《后汉书》作过注释,另有志怪小说《续齐谐记》。2.文题解读“与”给予;“朱元思”是吴均的好友;“书”,书信。标题表明文章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一封信。 3.文体知识骈文,又称“骈体文”“骈偶文”“四六文”。其特点是:句式上,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声韵上, 讲究平仄相对,音韵和谐;用词上,注重用典和藻饰,即常在文章中引用古人文章、言论中的词句,追求 华丽的辞藻。其代表作品有:王勃的《滕王阁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第 1 页 共 5 页4.背景链接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 吴均一生仕途不如意,因而,他只能通过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他曾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 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辞官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因此,这篇文章也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 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寄情于山水,向往自然的志趣;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世间追求利禄之 徒的讽刺之意。三、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播放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2.朗读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注音缥碧 piǎo 急湍 tuān轩邈 xuān miǎo 泠泠líng líng 嘤嘤yīngyīng 鸢飞 yuān戾天 lì 经纶 lún窥谷 kuī3.朗读展示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 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uān]/ 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xuān 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 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 戾[lì] 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 世务者,窥[kui] 谷/忘反。横柯[ke]/ 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 有时/见日。4、文言知识及翻译(1)重点实词① 天山共色(同样的颜色)② 从流飘荡(跟,随)③ 水皆缥碧(青白色)④ 争高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⑤ 泉水激石(冲击,撞击)⑥ 横柯上蔽(树枝)⑦ 疏条交映(互相掩映)第 2 页 共 5 页(2)通假字① 千转不穷(“转”,同“啭”,鸟叫声,这里指蝉鸣)② 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3) 一词多义①天下独绝(绝妙)(1)绝②猿则百叫无绝(停止)①负势竞上(向上)(2)上②横柯上蔽(在上面)(4)词类活用① 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向东或向西)② 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③ 负势竞上(动词作状语,争着;名词作动词,向上)④ 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5)重点句子翻译1.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一路)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惊涛骇浪势好像奔腾的骏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山峦凭借(高俊的)地势,争着向上,互相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得心;那些忙于世俗世务 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四、课文精读(一)结构美1.第一段有写景、叙事、抒情,请指出。明确:写景:风烟俱净,天山一色。叙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抒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读第2段,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 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1)清澈:水色——水皆缥碧(正面描写);水深——千丈见底(夸张);静态(详写) 水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动态(略写)(2)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侧面描写比喻)小结:第二段写水,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突出水静态时的清澈和动态时的湍急的特点,水之异尽现。3.读第3段,思考: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奇山 作者有什么感受 明确:(1)视觉: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第 3 页 共 5 页感受:息心忘反、蔑视功名(2)听觉:泠泠的泉声、嘤嘤成韵的鸟声、千转不绝的蝉声、百叫无绝的猿声 感受:劝友归隐小结:第三段写山,以鸟禽的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动静互现。4.赏析:“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明确:“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以动写静,写出江的两岸崇山 峻岭,高耸人云的雄奇景色;同时“竞”“争”二字化静为动,把静止的山写得具有动态美,形象地写出了 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 什么 表面似乎是写猿鸟等的声音,实质上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5.结尾处的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结尾处补写了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异色彩,写峰 上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郁,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以景结情,使人回味无穷。6.细读《与朱元思书》本文的最后一句写景,有人认为是精妙之语,有人认为多余,你认为呢 ①不多余。这四句使得景物色调又发生变化,由动转静,由明亮活跃转为晦暗沉寂:枝密林茂,幽暗不见 天日。这里实际是写光影的变化,显示富春江景物之多变,又是一个奇景。这样的结尾,表明作者一如既往 沉醉在美好多变的自然景色中。②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照应了前面对“寒树”的描写,给山水增加奇异 色彩,写山上树木枝繁叶茂,长势葱郁,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③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以景结情,使人回味无穷。不多余。五 、主题探讨1、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 你如何理解这种感想 明确:美丽的自然美景,往往有心灵净化的作用,所以面对这奇山异水,作者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由景而生慨叹,符合我们见到美景时的自然反应,反衬出景物之 怡人。当然,这里或许有自述心志的味道,表现出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也有可能是在劝说朱元思, 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这美景。六、课堂小结本文从作者行船游江的实感起笔,着力描绘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 了一幅充满生机活力的山水图,抒发了作者厌倦仕途、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七、布置作业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八 、板书设计第 4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异水寄山异水天下和绝奇山与朱元思书 吴均水 色——缥碧清澈水速——湍急汹涌山势——秀美高峻山声——天籁动听 山色 ——光影摇曳寄情山水 厌弃尘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