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风的作用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 风的作用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

资源简介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____课时
课题 《风的作用》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理解风的力量能够磨蚀岩石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明确风对地形的作用和变化是一个缓慢且持续的过程。 能够基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 “风对地形的作用” 提出合理的看法和依据,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进行完善和分享。
教学 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资料分析和研讨交流等多种方式,深入探究风的力量对岩石的影响,理解风蚀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全面了解更多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包括风蚀地貌的形成、风的搬运和堆积作用等,掌握不同风蚀地貌的特征和形成条件。 (二)教学难点 运用模拟实验的结果和所学的科学知识,对风蚀地貌的形成过程进行合理的推测和解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将风的作用与火山、地震等内力作用进行比较,清晰地认识到外力作用对地球表面的改变特点,以及内外力作用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科学概念。
教学 准备 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包含风蚀地貌的高清图片、风的作用原理动画演示、模拟实验操作视频、雅丹地貌形成过程的视频资料等,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 分钟) 播放一段狂风呼啸、飞沙走石的视频,视频中展现出风沙对大自然的强大破坏力,以及风蚀地貌的奇特景观,如千疮百孔的岩石、形态各异的风蚀柱等。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风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描述风的强大力量和对地球表面的显著影响。 展示一系列风蚀地貌的高清图片,如新疆的魔鬼城、甘肃的雅丹地貌、内蒙古的戈壁等,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风蚀地貌的独特魅力。在学生欣赏图片的过程中,适时介绍这些风蚀地貌的地理位置、形成特点和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提出问题:“这些令人惊叹的风蚀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风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风又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呢?” 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顺利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 风的作用。 (二)科学探索与研讨(30 分钟) 探索一: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8 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 “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 这一问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猜测。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的想法,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例如,提示学生可以从风对岩石、土壤、沙子等物质的作用方面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回忆在刮风天气中看到的现象,如沙尘飞扬、树枝摇晃等。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将各小组的观点汇总在黑板上,对于相似或重复的观点进行合并,对于不同的观点进行分类整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哪些观点是合理的,哪些观点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据支持。通过全班同学的共同讨论,初步形成对风改变地球表面的方式的认识,如风可以吹走松散的土壤和沙子,形成沙漠;风可以侵蚀岩石,使其表面变得粗糙或形成奇特的形状;风还可以搬运沙石,在不同的地方堆积起来,形成各种风积地貌等。 探索二: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10 分钟) 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关于风对岩石作用的猜测,那么风到底是如何影响岩石的呢?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探究一下。” 教师介绍模拟实验的材料和方法: 材料:岩石(选用质地较为疏松的砂岩,以便更好地观察实验效果)、砂纸(模拟风卷起的沙子)、放大镜、镊子、托盘、量杯、水。 方法: 首先,用镊子轻轻地夹起岩石,放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岩石的表面特征,如颜色、纹理、硬度等,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然后,用量杯取适量的水,缓慢地倒在托盘中,使砂纸完全浸湿。 接着,用浸湿的砂纸轻轻地包裹住岩石,注意砂纸的粗糙面要与岩石表面接触。 最后,用手握住砂纸包裹的岩石,模拟风卷起沙子打磨岩石的过程,轻轻地来回摩擦,持续摩擦约 2 - 3 分钟。在摩擦的过程中,要注意力度均匀,避免岩石滑落或损坏。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如不要用力过猛,避免砂纸划伤手指等。同时,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再次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表面变化,并与实验前的观察结果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你观察到岩石表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些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模拟实验中的砂纸和水分别模拟了自然界中的什么? 通过这个模拟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和讨论情况,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风卷起的沙子就像砂纸一样,不断地对岩石表面进行摩擦和侵蚀,使岩石表面逐渐变得粗糙,甚至出现一些小坑洼和划痕。这说明风的力量可以对岩石产生磨蚀作用,从而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探索三:了解更多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12 分钟) 教师展示更多风对地球表面影响的图片和资料,包括沙漠、戈壁、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在展示图片的过程中,详细介绍每种地貌的特点、形成过程和分布地区,让学生对风蚀地貌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沙漠:展示世界上著名沙漠的图片,如撒哈拉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等,介绍沙漠的特点是大面积的沙质荒漠,几乎没有植被覆盖,沙丘形态多样。沙漠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风的搬运和堆积作用,将大量的沙子从其他地区搬运到这里,并堆积形成沙丘。同时,讲解沙漠地区的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对沙漠的影响。 戈壁:展示戈壁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戈壁的地表特征,主要是由砾石和粗砂组成,地面平坦,几乎没有土壤。讲解戈壁的形成过程是风将细小的沙粒吹走,留下了较大的砾石和粗砂,长期的风化和侵蚀作用使砾石表面变得光滑。介绍戈壁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风蚀蘑菇:展示风蚀蘑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独特的形状,像蘑菇一样,顶部较大,底部较小。讲解风蚀蘑菇的形成是由于岩石的不同部分受到风的侵蚀程度不同,下部岩石较软,容易被侵蚀,而上部岩石较硬,不易被侵蚀,经过长时间的风蚀作用,就形成了这种奇特的地貌。 雅丹地貌:播放雅丹地貌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雅丹地貌的壮观景象。详细介绍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是在干旱地区,由于风力长期的侵蚀和雕刻,将原本平坦的地面吹蚀成各种形态的垄脊和沟槽,沟槽之间残留的岩石形成了高低错落的土丘。同时,介绍雅丹地貌在中国的分布情况和其独特的科学研究价值。 学生分组观察图片和资料,结合教师的讲解,深入讨论风在这些地貌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每个小组选择一种风蚀地貌,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这种风蚀地貌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它是如何形成的?风在其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与其他风蚀地貌相比,它有哪些独特之处? 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共同探讨风对地球表面的各种影响。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术语准确地描述风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 研讨(30 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全班研讨,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在模拟实验中,是什么力量使岩石发生了改变?(引导学生回顾模拟实验的过程,明确是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摩擦和侵蚀作用使岩石发生了改变。) 你能根据模拟实验得到的结果,解释风蚀桥和风蚀蘑菇形成的原因吗?(让学生运用模拟实验中得出的结论,结合风蚀桥和风蚀蘑菇的实际形态和特点,进行合理的推测和解释。例如,风蚀桥是由于风长期从不同方向吹蚀岩石,使岩石中间部分逐渐被侵蚀掉,形成了类似桥梁的形状;风蚀蘑菇则是由于岩石下部受到风的侵蚀作用更强,逐渐被磨蚀成较小的部分,而上部相对较大,从而形成了蘑菇状的形态。) 地球表面的变化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和地震、火山喷发相比,引发的改变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知识,思考除了风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变化,如水、冰川、生物等。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因素与地震、火山喷发在引发地球表面改变方面的不同之处,如改变的速度、幅度、范围、持续性等。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倾听学生的观点和想法,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对于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举例、类比等方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同时,鼓励学生相互质疑、相互补充,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出地球表面变化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的作用特点,并以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 (三)拓展与应用(10 分钟) 拓展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风的作用除了改变地形地貌之外,还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如风能的利用、风对气候的影响、风灾的危害及预防等。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补充。例如,介绍风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风力发电;风对气候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影响气温、降水等;同时,风也可能带来一些自然灾害,如台风、龙卷风等,我们需要加强对风灾的监测和预防,减少其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应用练习 教师展示一些与风的作用相关的实际问题或案例,如某地区的风蚀地貌景观近年来发生了变化,分析可能的原因;在沙漠地区进行工程建设,需要考虑哪些风的因素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完成练习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总结(5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风对地球表面的作用方式(磨蚀、搬运、堆积)、风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模拟实验的方法和结论以及地球表面变化的其他因素等。 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风的作用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风的作用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它与其他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塑造了我们美丽而多样的地球表面。同时,提醒学生要珍惜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保护好自然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五)、板书设计 风的作用 一、风对岩石的作用 磨蚀:风卷起沙子打磨岩石,使岩石表面粗糙、出现小坑洼和划痕。 二、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风蚀地貌 风蚀桥:风长期从不同方向吹蚀岩石形成。 风蚀蘑菇:岩石下部受侵蚀强于上部形成。 雅丹地貌:风力长期侵蚀和雕刻平坦地面形成垄脊和沟槽。 搬运和堆积作用 形成戈壁:风搬运细小沙粒,留下砾石和粗砂。 形成沙漠:风搬运大量沙子并堆积。 三、风与其他因素对地球表面变化的影响比较 地震、火山喷发:内部因素,作用剧烈、迅速。 风、水、冰川、生物等:外部因素,作用缓慢、持续。 (六)教学反思 通过播放狂风呼啸的视频和展示风蚀地貌的图片,成功地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模拟实验、资料分析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在拓展与应用环节,我引导学生思考风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影响,并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