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____课时课题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教学 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耻、矣、岂”等生字,准确读准多音字“识”,并能规范书写“耻、诲、谓、诵、岂”等生字。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朗读能力。教学 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 借助注释、工具书等理解课文大意,感受文言文简洁、典雅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蕴含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能结合自身实际,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表达和语法结构上的差异,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古人读书的故事和名言警句。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一)趣味导入(5 分钟)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和大家玩一个“猜谜语”的游戏。(课件出示谜语: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往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打一物品) 对啦,谜底就是“书”。书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文明。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都热爱读书,他们也留下了许多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老师这里就有几句,看看大家能不能猜出是谁说的。(课件依次出示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同学们可真厉害!这些名言都和读书有关,它们都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和方法。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聆听古人是如何谈读书的。(板书课题:古人谈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识”的读音,以及文中的长句和停顿。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文由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的作者分别是谁? 指名回答问题,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记录了古人关于读书的言论。 课文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读书学习的言论;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 (三)学习第一部分(《论语》选段)(15 分钟) 课件出示《论语》的相关资料,学生默读了解。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其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第一则语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指名朗读第一则语录,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知:知道。 为:是。 是知也: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小组讨论: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总结: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朗读这句话,读出孔子教诲弟子时的语重心长。 学习第二则语录: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教师范读第二则语录,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和句子的意思。 敏:聪明。 好:喜好。 耻:以……为耻。 下问: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少的人请教。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然后全班汇报。 教师提问: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耻下问的事情?或者你觉得哪些人是具有不耻下问精神的? 学生举例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引导学生明白:无论我们的身份地位如何,都应该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向他人请教问题并不丢脸,反而能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则语录,读出对“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种精神的赞美和推崇。 学习第三则语录: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生自由朗读第三则语录,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默:默默地。 识:记住。 厌:满足。 诲:教诲。 小组合作,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语录的意思。 全班交流,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引导思考:从这则语录中,你能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孔子是一个勤奋好学、永不满足、乐于教诲他人的人。他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从不感到厌倦;同时,他也毫不疲倦地教导学生,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高度的责任感。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孔子教导学生时的情景,带着敬佩之情朗读这则语录。 多种形式朗读第一部分课文,如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等,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学习第二部分(朱熹谈读书)(15 分钟) 课件出示朱熹的简介,学生默读了解。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尊称为“朱子”。 学生默读第二部分课文,思考:朱熹认为读书有哪“三到”?这“三到”之间是什么关系? 指名回答问题,教师相机板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精读课文,理解“三到”的含义。 出示句子:“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引导学生理解:“尝”是曾经的意思;“谓”是说的意思。这句话是朱熹对读书方法的概括。 出示句子:“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指名朗读句子,其他学生思考:这句话是从反面说明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从反面说明了读书时心到的重要性。如果心思不在读书上,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不专一,即使随意地诵读,也不能记住书中的内容,就算记住了也很快就会忘记。 出示句子:“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 小组讨论:“急”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心到最急”说明了什么?“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急”在这里是“关键、重要”的意思。“心到最急”强调了在读书的“三到”中,心到是最重要的。只有心到了,眼睛和嘴巴才能专注于读书,才能真正地理解和记住书中的内容。“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心已经到了,眼睛和嘴巴难道会不到吗?它强调了只要心到了,眼到和口到自然就能做到。 联系实际,谈谈对“读书三到”的理解和体会。 教师引导:同学们,朱熹的“读书三到”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启示。在平时的读书学习中,你做到“三到”了吗?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你在读书时是如何做到心到、眼到、口到的,或者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教师总结:读书时,我们要做到心到,就是要用心思考,专注于书中的内容;眼到,就是要认真看清楚书中的文字和图表;口到,就是要出声朗读,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只有做到这“三到”,我们才能提高读书的效率,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生再次朗读第二部分课文,边读边体会朱熹的读书方法,尝试背诵。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题(10 分钟) 交流古人读书的故事和名言警句。 同学们,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古人热爱读书,并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和宝贵的名言警句。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相关资料,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代表汇报,全班分享。教师适时补充一些古人读书的故事和名言警句,如: 故事:凿壁偷光(匡衡)、悬梁刺股(孙敬、苏秦)、囊萤映雪(车胤、孙康)等。 名言警句: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对比阅读,体会不同的读书方法和态度。 课件出示《诫子书》中的片段:“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学生自主阅读,与《古人谈读书》中的内容进行对比,思考:这两篇文章在读书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异同?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学习的环境、态度、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教师总结:这两篇文章都强调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古人谈读书》主要从学习态度(如实事求是、谦虚好学、勤奋刻苦等)和学习方法(如心到、眼到、口到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而《诫子书》则更侧重于强调学习需要静心、立志,以及要避免放纵懈怠和浮躁偏激。虽然两篇文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读书收获和启示。 教师引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人的读书方法和态度。那么,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你从这些古人的智慧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呢?你觉得自己在读书方面有哪些进步和不足?今后你打算如何改进自己的读书方法,提高读书效率呢?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并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引导。 (六)课堂总结(5 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聆听了孔子和朱熹两位古人关于读书的教诲。孔子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谦虚好学、勤奋刻苦,朱熹则教导我们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智慧,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同学们能将古人的读书方法和态度铭记于心,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养成热爱读书、善于读书的好习惯。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和总结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让读书成为我们一生的朋友。 (七)作业布置(5 分钟) 背诵并默写课文。 用自己的话把课文中古人谈读书的内容讲给家长听,并和家长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言文,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尝试理解其大意,并将故事内容讲给同学听。 (八)板书设计 古人谈读书 《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谦虚好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勤奋刻苦) 朱熹 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心到最急) (九)、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我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引导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体会古人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于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和字词含义的讲解还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拓展延伸环节,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交流和讨论不够充分,有些学生的想法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注重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和语法知识;同时,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地思考和表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