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水的作用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 水的作用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

资源简介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____课时
课题 《水的作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理解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明确雨水降落到地面会对土地产生侵蚀作用,包括侵蚀的过程和表现形式。 掌握河流对河床和两岸的侵蚀以及在水流缓慢处的沉积作用,了解由此形成的各种不同地形地貌及其特点。
教学 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包括侵蚀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全面掌握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以及形成的各种典型地形地貌的特征和形成机制。 (二)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准确观察和分析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理解其中涉及的侵蚀、搬运和堆积等复杂过程。 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河流形成的各种地形地貌进行科学解释,分析其形成过程中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具体表现和相互关系。
教学 准备 教学课件(包含水在地球表面循环的动画、降雨侵蚀土地和河流地貌形成的视频、各种地形地貌的图片等)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地球美丽自然风光的视频,展示高山、平原、河流、海洋等不同地形地貌,视频中突出水在各种场景中的存在形式,如奔腾的河流、飞流直下的瀑布、平静的湖泊、大气中的云雾等。 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地球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水在这些美景中无处不在。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水在地球表面的变化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观察到的水的各种形态和现象,以及与地形地貌的关系,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简要总结和点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水的作用”,并在黑板上写下课题。 (二)新课讲授 水在地球上的循环(8 分钟) (1)展示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循环的示意图,结合动画演示,详细讲解水循环的过程:太阳照射使海洋和陆地上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空中遇冷形成云,云在大气运动的作用下飘动,当云中的水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降雨、降雪等形式落回地面。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一部分流入江河湖泊,最终又汇入海洋。 (2)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水为什么会在地球表面不断循环?(提示:与太阳的热量、地球的引力等因素有关) 水循环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生命活动有哪些重要意义?(例如:维持地球上的水量平衡、调节气候、为生物提供生存所需的水资源等)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交流,并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倾听学生的讨论结果,给予肯定和补充,加深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 降雨对土地的影响(12 分钟) (1)过渡:“我们知道了水会在地球上不断循环,而降雨是水循环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降雨落到地面后,会对土地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2)引导学生进行猜测: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猜测降雨可能会使土地发生哪些变化,如土地变得湿润、出现小坑洼、有泥土被冲走等,并让学生简要说明理由。 (3)实验探究: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介绍实验材料:展示泥土、有颜色的沙子、报纸、小桶、自制喷壶、塑料盒等实验材料,让学生了解它们在实验中的作用。 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在塑料盒底部铺上一层报纸,防止泥土弄脏实验桌面。 将泥土倒入塑料盒中,约占盒子的一半高度,用手将泥土表面抚平,使其形成一个较为平整的 “小山丘”。 在 “小山丘” 的表面均匀地撒上一层有颜色的沙子,以便观察降雨对土地的侵蚀和搬运过程。 将自制喷壶装满水,调整喷头,使喷出的水呈细小的雨滴状。 将喷壶放在距离 “小山丘” 顶部约 20 厘米的高度,模拟降雨,持续喷水 2 - 3 分钟。注意喷水时要保持均匀,尽量覆盖整个 “小山丘” 表面。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要仔细观察 “雨水” 对 “小山丘” 的影响,包括土壤和沙子的移动方向、“小山丘” 表面的变化等。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被水溅到眼睛。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各小组的实验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相互协作,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停止喷水,仔细观察塑料盒中 “小山丘” 的变化。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 “小山丘” 表面的细节,如土壤的纹路、沙子的分布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思考以下问题: 降雨后,“小山丘” 的形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土壤和有颜色的沙子是怎样移动的?这说明了什么? 你在 “小山丘” 周围的塑料盒底部发现了什么?这些物质是从哪里来的?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降雨会侵蚀土地,使土壤变得松散,部分土壤和沙子会随着雨水被搬运到其他地方,从而改变土地的样貌。 (5)知识拓展:结合实验结果,向学生介绍水土流失的概念和危害。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水土流失对农田、森林、河流等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如土壤肥力下降、河道淤积、洪涝灾害加剧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土地资源、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性。 河流对地形地貌的影响(15 分钟) (1)展示河流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河流的形态、水流速度以及河岸和河床的特征,提问学生:“你在生活中见过河流吗?你觉得河流对周围的地形地貌会产生影响吗?如果有,会是哪些影响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观察图片和分析资料: 给每个小组发放黄河第一湾 —— 乾坤湾和黄河入海口的沙洲的图片,以及相关的文字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的地形地貌特征,并阅读资料了解这些地方的形成过程。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观察乾坤湾的形状,它的河岸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种形状是怎样形成的?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是什么样子的?它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是从哪里来的? 结合图片和资料,分析河流在流经不同地段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有哪些不同? (3)小组讨论与汇报:学生在小组内围绕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教师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 (4)教师总结与讲解: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对河流对地形地貌的影响进行系统总结和讲解,重点强调河流的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 侵蚀作用: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由于水流的冲击力和携带的泥沙等物质的磨蚀作用,会对河床和河岸进行侵蚀。河流的侵蚀作用主要包括下蚀作用(使河床加深)、侧蚀作用(使河床拓宽)和溯源侵蚀作用(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延伸)。以乾坤湾为例,凹进去的河岸是由于河流的侧蚀作用,河水带着泥沙不断冲刷河岸而形成的;凸出来的河岸则可能是由于泥沙在水流速度减缓时沉积下来形成的。 沉积作用:当河流的流速减慢时,其携带的泥沙等物质会逐渐沉积下来。在河流的入海口、中下游平原等水流缓慢的地方,常常会形成大面积的沉积地貌,如沙洲、三角洲等。黄河入海口的沙洲就是由于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流速减慢,泥沙逐渐沉积而形成的。 通过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进一步展示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其他典型地形地貌,如峡谷、瀑布、冲积扇等,帮助学生加深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降雨对土地的侵蚀作用以及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水的作用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降雨和河流在改变地形地貌方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水资源和防止水土流失?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水在地球表面变化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四)拓展延伸(5 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自己所在地区的河流或其他水体,了解其周围的地形地貌特征,并思考这些地形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同时,要求学生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上的相关作业,包括绘制降雨对土地影响的实验示意图、填写河流地貌形成原因的分析表格等。 开展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开展 “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 的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当地水资源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一些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并制作成手抄报或宣传海报在班级内展示,向其他同学宣传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水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降雨和河流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同时,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实验探究环节,由于学生的操作水平和观察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未能准确观察到实验现象,影响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