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藤野先生》教案(三课时)
教学目的
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2. 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3.透过事件,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
4.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在童年时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提到的寿镜吾先生, 同学们还能回忆起有关的情节吗 (学生讨论、回忆)鲁迅后来在日本留学期间又遇到了好 老师-藤野先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听他讲述他与藤野先生 的交往的故事,感受一下他们之间那不平凡的师生情谊。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基础知识
1.简介作者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 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 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代表作小说集《狂 人日记》《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散文集《野草》《朝花夕 拾》。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 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 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 或记事兼议论,通过这些文章我们可以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本文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
2.介绍时代背景。
这篇课文是回忆性散文。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 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自己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的文章, 就是在这一时期写的。
3.注意字音字形
挟 (xié) 樱花 (yīng) 绯红(fēi)
落第(luò) 畸形 (jī) 不逊 (xùn)
呼(wū) 凄然(qī)
油光可鉴 (jiàn) 查无消息 (yǎo) 正人君子 (zhèng) 深恶痛疾 (wù)
【多音字】
会 huì 会馆 kuài 会计
教 jiào 教诲 jiāo 教书
喝 hè 喝彩 hē 喝 茶
宛如 (wǎn) 匿名(nì)
抑扬顿挫 (cuò)
掌故 (zhǎng) 诘责(jié) 呜
4. (学生对照注释)解释下面字词的意思
(烂熳)颜色鲜明而美丽。现在写作“烂漫”。
〔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斗乱)飞腾纷乱。斗,同“抖”。 〔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 (模胡)这里指马虎、不讲究。现在写作“模糊”。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傲慢无礼。逊,谦虚。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诘责)责问。
〔托辞〕找借口〔电影〕这里指幻灯片。 〔适值〕恰好遇到。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正人君子〕这里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 (wù) 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三学生带着问题,速读(或听)课文,在文中做出标注。
问题:1.找出文中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标出相关语句)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根据顺序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四阅读完毕,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讨论明确:
1.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2.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 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 崇高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五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
思考提问:
1. 作者抓住什么特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
明确:抓住盘辫子的细节特征,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 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 扮。(学生自读相关语句,展开想象)
2. 他们不止逛公园,还热衷于学跳舞,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些清国留学生是怎样
的精神状态
(启发学生:当时的国家状况、留学生的使命)
明确: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务正业、腐朽堕落、庸俗麻木。
3.从这些描写中你可以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哪些词语中看的出来 (提示学生再读课文,做出标注)(鼓励表达,说出自己的看法)
明确:(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 的憎恶、失望和不满。
(2)“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 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清国 留学生的丑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因此鲁迅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六课堂总结
鲁迅是怀着救过救民的远大志向东渡日本的,没料到东京竟也像南京一样乌烟瘴气。 失望、痛苦、愤懑的心情和强烈的报国热望,使他百感交集,远大的抱负和恶劣的环境形成 尖锐的矛盾,因而,他不得不离开东京,寻求一个有利于实现理想的环境。
七布置作业
1. (思考探究一)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2. (预习思考)文章题目是《藤野先生》,但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那这 部分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指名学生回答(鼓励其他学生补充)
文中记述的事情有:离开东京之缘由,仙台求学受优待,初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先 生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离别先生。
二根据这些事例与刻画人物的关系,我们试着把它们分成三类。
第一类:写藤野先生,直接为刻画人物服务。 第二类:字里行间并未写藤野先生的人和事。
第三类:写作者离开藤野先生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 (学生速读课文,给事件分类)
三研读第一类事件,分析藤野先生人物形象。
1.初识藤野先生
(指名学生读相关语段)
提问:作者怎样描写藤野先生 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思考回答: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抓住了藤野先生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衣着“模糊”、冬天 穿旧外套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活画出一位生活简朴、治 学严谨的学者的形象。
2.指名学生分读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个典型事例。
提 问 :四个事例分别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思考回答: (1)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求实问理
小结:这是对藤野先生的直接描写。通过语言、动作、肖像、细节等表现了藤野先生认真负 责、从严治学、正直诚恳、热情关怀学生,毫无民族偏见的崇高精神品质。
四、研读第二类事件,思考作用。
除了写藤野先生,文中还写了另一些人和事,找出来并思考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读相关语段,小组讨论)(重点读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明确:1.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作者离开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2.仙台医专的职员优待作者
(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陪衬。)
3.日本“爱国青年”: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为写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看电影事件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并决心不学医学的 直接原因。)
小结:这是对藤野先生的侧面描写。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 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五课堂总结
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 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鲁迅先生高度评价“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 伟大的”(教师启发,学生用教材原文齐答)。
六布置作业
1. 概括: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2. 再读课文,说说为什么藤野先生“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思考探究二)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文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事件,终其一生,作者对藤 野先生是感激、思念的。
二研读第三类事件,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相关语段)
提问:
1. 作者决定离开仙台,告知藤野先生后,藤野先生的态度如何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要点:
藤野先生感到悲伤、惋惜,但是尊重作者的决定。 可以从“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凄然”“叹息”等词句中看出来。
2.离开仙台后,作者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 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要点:
(1)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
(2)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 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
小结:这些事例,从独到的角度含蓄地表现了鲁迅对恩师无言的感激与思念。
三再读课文,赏析语句,分析作者的爱国情怀。
指名学生概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那么作者(鲁迅)又是一个怎样的学生呢 我们可以体会的到他最高尚的精神品质是什 么呢
(学生齐答:爱国)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体现了作者爱国情怀的句子,做好标记)
提问: (鼓励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示例:
1.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赏析: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
2.从东京到仙台途中,作者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
赏析:“日暮里”中“日暮”,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水户”则是富有民 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
3. “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
赏析:“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 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 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又隐约
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 4. “居然睡安隐了。”
赏析:“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表达了作者对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他留学的目 的是学成报国,而不是贪图安逸享乐。
5.“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也无怪他们疑惑。”
赏析:“弱国”与“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国人”前面加上“所以”, 并用“当然”来强调,揭露这种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慨和抨击。“也 无怪他们疑惑”,貌似“表示理解”,实则写出了作者在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 愤懑的感情。
(文中这样的句子很多,鼓励学生课下继续补充)
教师概括:
1.文章有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叙事线索,作者的爱国之情是内在的情感线索。 2.文中有不少语句,或使用反语,辛辣讽刺;或含义深刻,意味深长。让我们领略到了鲁迅 的语言冷峻、犀利、幽默的独特风格。
四课堂总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段,高度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无私、认真负 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 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 主义情感。
五布置作业。
1 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 (要求: 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选读几段感彩浓烈的文字,细细体味作者的情感和语言风格。
板书设计:
1 填改讲义 一 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 一 严格要求 感激
藤野先生
3 关心解剖实习一热情诚恳 思念
4了解女人裹脚 — 求实问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