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时2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课题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型 新授课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12页内容教学目标 1.能初步区分物质的哪些性质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2.明确物质用途所运用的性质,判断该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教学重点 理解物质的两种性质。教学难点 运用性质判断物质的用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及试剂等。教 学 过 程 备注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上节课学习了“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课件再次演示) 指名学生进行回答。 教师引导: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变化说明蜡烛具有什么样的性质?(给予提示,如颜色、状态、可以燃烧等) 教师:有些性质可以直接观察到,如颜色、状态;有些性质不能直接观察到,如燃烧。那么这些性质如何分类呢?(板书:一、物质的性质) 【情境导入】一瓶酒精。(课件展示) 教材:让学生观察一瓶酒精,学生依据观察和生活经验,说出酒精有哪些性质?(给予提示,如颜色、状态、可以燃烧等) 点拨:燃烧是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观察到的。 那么性质跟变化是否一样分为两类呢?(板书:一、物质的性质)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回忆阅读】回忆实验1-1和P11“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教师】在上一节课做过的实验中,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蓝色沉淀生成;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种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化学性质。而“水的沸腾”“石蜡的熔化”没有新物质生成,这种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物理性质。 【板书】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提问】上一节做到实验中,各种物质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讨论】列举实例。例如,胆矾是蓝色的固体、水是无色液体、大理石能与稀盐酸反应、硫酸铜溶液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等。 【小结、板书】化学性质常见的有可燃性、稳定性、毒性、酸碱性、助燃性、腐蚀性、金属活动性等。 物理性质常见的有颜色、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等。 【学生讨论、归纳对比】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词:能、易、难、会、可以等。(板书)例如: 化学变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化学性质:大理石能与稀盐酸反应。 【指导阅读】课本中熔点、沸点、密度的相关内容; PPT简单介绍,强调记忆水的密度。 【演示】实验1-2(或视频播放) 【提问】氧气和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如何区分?如何鉴别O2和CO2两种气体。 学生举手回答,或指定某些学生回答。 【小结】归纳学生的总结。 【板书】3.闻气体气味的方法: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引导提问】实验1-2中燃烧的木条在二氧化碳中熄灭了,那么该性质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讨论】灭火。 【讲解、板书】二、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性质 用途 三、当堂训练 1.下列是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 A.我是红色的固体 B.我在自然界硬度最大 C.我会生锈 D.我在常温下是气体 2.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稳定性 B.酸碱性 C.可燃性 D.挥发性 3.铜是人类发现最早的金属之一,也是较好的纯金属之一。①呈红色光泽;②熔点为1 083.4 ℃;③沸点为2 567 ℃;④密度8.9 g/cm3;⑤具有很好的延展性;⑥导电、导热性较好,但含杂质时则导电性大受影响;⑦在干燥的空气里很稳定;⑧在潮湿的空气里表面可生成一层绿色物质,俗称铜绿;⑨高温时可被氧化,生成一层黑色氧化铜; ⑩铜溶于硝酸和热浓硫酸。阅读完这段话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铜的物理性质有 (填序号,下同); (2)铜的化学性质有 。 4.将A.物理变化 B.物理性质 C.化学性质 D.化学变化 填入下列空格内: (1)硫是淡黄色固体_____。 (2)将少量硫粉放入燃烧匙中,将燃烧匙放在酒精灯上火焰加热,硫粉熔化_____。 (3)继续加热,硫在空气中燃烧_____。 (4)硫能燃烧_____。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判断,并能区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就需要课后多做一些练习巩固知识。、 再就是利用性质判断物质的用途。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13页练习与应用4题、5题、6题。 《初中学霸创新题》第3页1-9题。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再集中交流 阅读思考,回顾知识 教师要适时引导,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各为哪些 让学生对比记忆 观察现象,尽可能多的描述物质的性质 关注学生的易错点,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板书 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的有可燃性、稳定性、毒性、酸碱性、助燃性、腐蚀性、金属活动性等。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的有颜色、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等。 描述性质时有能、易、难、会、可以等字词。 3.问气体气味的方法: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二、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性质 用途教后 反思 本节课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联系,还没有养成观察实验的习惯和化学思维的思考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要循序渐进,逐步铺垫,才能让学生慢慢理解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本节课的难点有两处:一是对于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本质区别不能准确地把握;二是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性质通常指物质可以、易、能够发生什么变化,或者是包含相似意思的表述,变化指过程,是物质发生变化的整个过程,学生较难理解,需要重点帮助学生掌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