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目标 1.了解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功能、制作工艺及特点,知道商朝高超的科技水平。2.知道甲骨文的基本史实及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关系。3.区分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并掌握历史学习的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4.初步认识、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教学重点 了解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 导入:多媒体展示太阳神鸟金饰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夏商周时期科技文化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设疑导入,从文物图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课堂探究 板块一 天文、历法和医学1.多媒体出示两段史料和商朝牛骨图片。引导学生阅读史料,讲述夏商周时期天文方面的历史成就。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4页内容,并提问夏商周时期历法方面有何成就。提示:夏朝时可能有了历法。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甲骨文中已经开始出现干支纪日。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4-45页内容,并提问夏商周时期医学方面有何成就。提示:传说中神农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相传,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板块二 甲骨文与青铜器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5-46页内容,梳理甲骨文相关知识。提示:甲骨文的含义、发现、内容、造字方法。2.多媒体出示一段史料,引导学生归纳甲骨文的意义。提示: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3.学生阅读教材第46-47页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青铜器的功能和特点。提示: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4.多媒体出示两段史料,引导学生归纳利簋腹内铭文的史料价值,并向学生讲明二重证据法。提示:与《尚书》等文献史料互相印证,证实了牧野之战的历事史实,属于第一手史料,也是实物史料。板块三 《诗经》和“楚辞”1.学生阅读教材第48页,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诗经》相关知识点。提示:时间、内容、地位、意义。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8页内容,引导学生归纳“楚辞”相关知识点。3.学史崇德资料: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担任重要官职,后来因遭到排挤而被流放。流放期间,他忧国忧民的心志从未改变。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被秦军占领。屈原知道后无比悲愤,带着至死不离开楚国的决心,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屈原为国为民而死,人们用种种方式追思他。据说,每年的端午节就是为了怀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学生阅读资料并讨论。根据学生讨论情况,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板书设计当堂达标 1.【新情境·传统文化】(山东青岛黄岛期末)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春秋战国时期其理论基本形成,最基础的检查方式就是望、闻、问、切。望,观气色;闻,听气息;问,询问症状;切,摸脉象。下列名医中最早总结出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方法的是( B )A.黄帝B.扁鹊C.华佗D.张仲景2.(新疆中考)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B )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科技文化范畴的内容,主要是掌握青铜工艺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创设历史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大量图片的分析,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更容易对青铜工艺的发展和特点进行概括。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