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第7课 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特征的学习,知道百家争鸣的背景,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进而树立唯物史观。2.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主张,掌握孔子及其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通过对各个学派的学习,了解各学派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3.理解百家争鸣的影响,认识百家争鸣与社会大变革的关系,构建时空观念,培养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教学重点 老子及其思想主张孔子及其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教学难点 百家争鸣的影响
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 导入:上面是著名学者易中天对春秋战国时期几位思想家的评价,他为什么给予这些思想家这样的评价?这些思想家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带着问题,我们来学习第7课《百家争鸣》。设疑导入,从历史学者对诸子百家的评价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
课堂探究 板块一 老子和《道德经》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9页内容,完成老子相关知识的表格归纳。提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2.多媒体展示两段史料以及塞翁失马的故事,引导学生归纳老子的思想主张。提示:(1)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2)一切事物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3. 多媒体展示两段史料,引导学生归纳老子的政治主张。提示: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板块二 孔子和儒家学说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内容,完成孔子相关知识的表格归纳。提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大教育家,思想收录在《论语》一书中。2.多媒体展示一段史料,引导学生归纳孔子的思想主张。提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3. 多媒体展示两段史料,引导学生归纳孔子的政治主张,并提问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的积极意义。提示:(1)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他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认为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2)主张实行德政,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统治者与下层人民的矛盾,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端正社会风气,弘扬正气。4.多媒体展示四段史料,引导学生归纳孔子的教育成就。提示: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5.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内容,并提问儒家学说的影响。提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板块三 百家争鸣1.多媒体展示一段史料,引导学生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提示: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思想上:私学勃兴,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政治上:士阶层崛起;诸侯为富国强兵网罗人才。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1、42页内容,完成诸子百家相关知识的表格归纳。提示: 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孙武。3.教师提问:百家争鸣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板书设计
当堂达标 1.【新情境·传统文化】(山东枣庄峄城期末)《淮南子·人间训》中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样一则寓言,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变成好事。最早提出类似观点的思想家是( A )A.老子B.孟子C.墨子D.韩非2.【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山东潍坊潍城期末)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D )A.孔子办私学后人们思想解放B.夏桀实行暴政引起人民不满C.西周灭掉殷商后实行分封制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易中天的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组建小组,通过讨论,完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其代表作、主要思想观点的归纳,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分析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本课的内容较多,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是比较关键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