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等基本史实。2.理解汉高祖时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内容、结果等。3.了解汉文帝、汉景帝时期进一步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及结果,体会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的作风。
教学重点 汉高祖及继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 理解休养生息政策为后来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 导入:多媒体展示汉瓦当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王朝是如何建立的? 汉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设疑导入,从汉代瓦当图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
课堂探究 板块一 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3页内容,引导学生梳理楚汉之争的相关史实。提示:交战双方、时间、目的、性质、结果等。2.教师引导学生对比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不同之处。提示:战争目的、代表阶级、战争性质。3.多媒体展示史料,引导学生对比项羽和刘邦的不同做法,并从中得出启示。提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3页内容,引导学生梳理西汉建立相关史实。提示:时间、建立者、都城。板块二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1.多媒体展示史料,引导学生思考西汉之初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提示:(1)社会状况:西汉初年社会经济萧条,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2)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2.教师创造历史场景,请学生扮演一段情景剧,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如果你是汉高祖,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治理天下。提示:推行休养生息政策。3.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4页内容,学生小组合作归纳休养生息政策的概况。提示:含义、原因、措施、作用。板块三 “文景之治”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4-65页内容,教师讲述汉文帝、汉景帝在汉初推行的措施。提示:(1)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进一步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2)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5页内容,引导学生概况这一时期的经济表现。提示:①手工业:纺织、漆器等手工业有较大发展。纺织技术水平高超,丝织品有锦、绣、绢、纱等,种类繁多。漆器造型美观,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②商业: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获利颇丰,成为富商大贾。经过几十年的营建,长安城已初具规模,布局规整,热闹繁华。汉景帝时,西汉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更加频繁。3.多媒体展示史料,教师讲述文景之治的内涵及影响。提示: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为后来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秦朝统治政策相比,汉初统治政策有哪些好处。提示: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了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使得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促使“文景之治”局面出现,巩固了西汉的统治,也为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板书设计
当堂达标 1.(河北唐山乐亭期末)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上画有一格“楚河-汉界”作为红方和黑方的分界线,这是以下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楚汉之争的性质是( C )A.刘邦和项羽争夺农民起义领导权的战争B.秦末农民战争的继续C.刘邦和项羽争夺国家统治权的战争D.汉朝取代秦朝的战争2.【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广东揭阳榕城期末改编)据史料记载,汉武帝继位之初,“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C )A.西汉的赋税十分沉重B.汉初奢靡之风盛行C.“文景之治”的出现D.西汉的粮仓数量较少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大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然后得出结论了解“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了问题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得到问题的答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让学生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文景之治”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