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教学目标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两汉政府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意义。2.比较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提升从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3.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培养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而不畏险阻、勇于担当的精神。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 导入:多媒体展示玉门关遗址图像,引导学生思考汉朝的丝绸之路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课堂探究 板块一 张骞通西域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内容,让学生描述西域的地理位置。提示:汉朝人把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2.多媒体展示两段史料,提问学生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提示:(1) 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收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2)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8-79页内容,引导学生梳理张骞第一次和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相关知识。提示:时间、目的、结果、影响等。4.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并提问:这两次出使的作用有何不同?提示:由了解西域到沟通西域。5.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是“凿空”之举。提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打破了西域与汉朝之间的隔绝状态,所以称为“凿空”。6.多媒体展示两段史料,引导学生归纳张骞通西域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提示:(1)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2)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板块二 丝绸之路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0页内容,引导学生归纳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及物品。提示:长安-河西走廊-西域-西亚-欧洲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内容,引导学生归纳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提示:(1)山东沿岸→黄海→朝鲜半岛和日本。(2)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欧洲地区。3.教师提问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的开通具备了哪些条件?提示: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板块三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2页内容,引导学生归纳丝绸之路开辟后,西汉加强对西域管理的措施。提示: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以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府设置在乌垒城。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2页内容,引导学生归纳东汉加强对西域管理的措施。提示:73年,东汉朝廷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西域各国与汉朝重新建立联系。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板书设计当堂达标 1.(教材P81材料研读改编)(山西太原期末)《史记·大宛列传》载:“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对材料中“凿空”理解正确的是( A )A.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B.体现了张骞敢于冒险的精神C.最大规模地扩大了西汉的疆域范围D.见证了中西方经济贸易交流2.【新情境·考古发掘】(广东广州中考)位于广州的汉代南越王墓出土了一扁球形的银盒(如下图)。该银盒的工艺、造型和纹饰与汉代及以前的银器迥异,但在西亚波斯帝国时期的银器中却不难找到与之相似的标本。该银盒反映了当时( A )A.中外交流的现象B.中央集权的加强C.宦官专权的局面D.儒家学说的兴盛教学反思 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点评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张骞和班超的事迹,学习他们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采用了教师分析和示意图来帮助学生加强对丝绸之路的记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