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3 影响气候的因素—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随堂小练1.下列叙述能说明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的是( )A.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B.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C.春节,北国银装素裹,南方春意盎然 D.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2.日本是中国的近邻,自然风光优美。读图,完成下题。导致日本樱花开放时间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差异 B.海陆差异 C.纬度差异 D.土壤差异3.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时,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A.植树造林 B.外出聚餐,使用一次性木筷C.离开教室,随手关灯 D.绿色出行,少乘坐私家车4.阿拉伯半岛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纬度大体相同,但阿拉伯半岛气候干旱,而长江中下游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因素 D.人类活动5.下列现象中属于气温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有( )①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子墙厚、窗子比较小,这样可以减少房屋内气温的变化②夏季时,冷饮热卖的原因主要是气温高③寒冷的冬天,中国东北的农民喜欢待在炕上聊天④近两个月没下雨了,农田干裂,无法下种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人类活动与气候状况息息相关、相互影响。读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6.图中的气候特征体现为( )A.气流均由郊区流向市区 B.市区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C.郊区平均气温高于市区 D.郊区气流上升降水丰富7.城市产生热岛效应的原因可能为( )A.人工造林,植树种草 B.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C.人口稠密,工业集中 D.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大读某岛屿沿20°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及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图,完成下面小题。8.甲、乙两地( )A.1月气温低于7月,位于北半球 B.7月气温高于1月,位于南半球C.1月气温高于7月,位于南半球 D.7月气温低于1月,位于北半球9.甲地比乙地降水少的主要原因是甲地位于( )A.沿海地区 B.暖湿气流的背风坡C.内陆地区 D.暖湿气流的迎风坡10.读“世界局部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导致①、③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因素 B.纬度因素 C.地形因素 D.人类活动(2)②地所在大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____,该大洲东部和南部____气候显著。(3)②地人口稀疏的主要原因是____。(4)④地所在大洲气候类型分布特征是____。(5)⑤地所在大洲是世界上____(发达或发展中)国家最多的大洲。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横断山区海拔高,气温低,气候出现垂直地带性规律,导致植被分布出现垂直变化。这也是形成一些高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顶积雪终年不化的主要原因,说明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A正确;“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一生活谚语反映的是新疆的气候特征,特别是其昼夜温差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是海陆因素的影响,B错误;春节,北国银装素裹,南方春意盎然,反映纬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C错误;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描述的是云南昆明的气候,是由纬度和地形因素的共同影响,D错误。故选A。2.答案:C解析:日本南部岛屿纬度位置低,春季气温回升快,樱花开放时间早;随着纬度位置的升高,气温回升逐渐推迟,樱花开放的时间也将推迟;因此日本樱花开放季节,由南向北依次盛开;纬度位置是影响日本樱花由南向北依次盛开的主要因素,C正确;与地形差异、海陆差异、土壤差异无关,排除ABD。故选C。3.答案:B解析:植树造林可以增加植被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吸收,有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A选项做法可取;使用一次性木筷,会消耗大量的森林资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吸收,不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B选项做法不可取;“离开教室,随手关灯”、“绿色出行,少乘坐私家车”,可以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CD选项做法可取。本题要求选择做法不可取的一项,B选项符合题意,故选B。4.答案:B解析:我国东部背靠亚欧大陆,面临太平洋,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非常明显,因而夏季高温多雨,阿拉伯半岛处于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高温少雨;由此可知,造成两个地区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不是纬度位置而是海陆位置:正是由于海陆位置的影响,才使地处同纬度大陆西岸的阿拉伯半岛气候干旱,沙漠广布,而地处同纬度大陆东岸的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位于世界上著名的东亚季风气候区而且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因而成为气候湿润、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故选B。5.答案:B解析: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与生存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形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气候因素就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为了应付高温,在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子墙厚、窗子小,这样可以减少房间温度变化;夏季时因为气温高,人们用吃冷饮的办法来解热,因此冷饮热卖;东北在冬天气温低的情况下,喜欢在热炕上取暖,以上都是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而两个月没下雨,农民无法播种,是受降水的影响,故选B。6.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热气流由市区流向郊区,市区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市区降水丰富,郊区的平均气温低于市区,B正确,ACD错误,故选B。7.答案:C解析:热岛效应是由于城市中人口稠密、工业集中、排放的热气流过多导致,C正确。植树种草和修建水库可以减缓热岛效应,不是由于污水排放导致,排除ABD,故选C。8.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甲、乙两地1月气温高于7月,位于南半球,C正确。故选C。9.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甲、乙两地距离海洋都较近,海陆位置不是甲地比乙地降水少的主要原因,A、C错误;乙地处于迎风坡,湿润气流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产生较多降水,甲地地处暖湿气流的背风坡,气流较干燥且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B正确、D错误。故选B。10.答案:(1)B(2)温带大陆性气候;季风(3)海拔高,气温低(4)以赤道为轴,呈南北对称分布(5)发达解析:(1)读图可知,①、③两地都沿海,排除海陆因素,A错误;①在低纬度地区、③在高纬度地区,故纬度因素影响两地气候,B正确;①地形主要是平原,③地形主要有山地和平原,地形对两地气候影响不大,C错误;人类活动对大范围的气候类型不会有大的影响,D错误。故选B。(2)②地所在大洲是亚洲,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特征明显,其中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亚洲东部和南部主要是季风气候,故季风气候显著。(3)②地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不适宜人类居住,故人口稀疏。(4)④地所在大洲是非洲,南北回归线分别穿过非洲的南部和北部,故非洲的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5)⑤地所在大洲是欧洲,欧洲是世界上发达国家最多的地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