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堂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堂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堂练习
一、单选题
1.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1954年6月,完成参加选举的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6%。6月至8月,逐级召开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最后选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226人。这说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A.实现了直接民主 B.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
C.完成了土地改革 D.发扬了政治协商的优点
2.为了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和地位参加了这次重要会议。是指( )
A.朝鲜停战谈判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中非合作论坛
3.1949年,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这些斗争( )
A.从根本上稳定了物价 B.使国民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
C.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D.使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4.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郑重声明,“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强调“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这一声明( )
A.确立新中国大国地位 B.改变“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体现新中国外交策略 D.消除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5.“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把重工业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同时也不忽视粮食生产在内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强调要依靠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来推动重工业。与苏联相比,中国的“一五”计划( )
A.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B.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C.农轻工业增长迅猛 D.较深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6.1978年9月,邓小平出访朝鲜回国后,指出我们需要积极学习西方世界先进的科学理论及社会管理方法体系,需要严格按照价值规律来指导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对原有的旧制度进行简单的改良。这一主张( )
A.厘清了经济理论的认识误区 B.意在彻底否定原有管理制度
C.促进了科学技术设备的引进 D.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7.南京长江大桥于1960年启动设计、审批,1969年年初正式交付使用,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有“争气桥”之称。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表明( )
A.苏联的经济援助助力中国经济建设 B.桥梁建设未受“文化大革命”冲击
C.桥梁工人发挥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 D.城市化进程加快助推基础设施完善
8.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
A.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B.中国已基本实现工业化
C.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促进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6个副主席中,包含了宋庆龄、李济深和张澜3位党外民主人士;21名政务委员中,有11人是党外民主人士;政务院下属34个机构的109个正副职位中,党外人士占49个。这说明新政权( )
A.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B.实行多党派联合执政
C.体现新民主主义原则 D.基层治理制度建设完善
10.从1953年到1957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8%,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4.5%,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9%,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达14.6%。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土地改革在全国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C.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
11.英国出版的《国际事务概览—一九五四》一书评论道:“1954年是中国人民政府威望增强的一年,更是共产主义世界和非共产主义世界一致认为中国是东亚大国和世界五强之一的一年”。这一评论主要基于该年中国( )
A.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国际重要会议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二、材料题
12.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马元老院成立立法委员会,于公元前449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诸方面。
材料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
——摘自《权利法案》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摘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指出《十二铜表法》在古罗马的历史地位。
(2)材料二的内容体现了何种政治体制?
(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个民族区域自治区的名称。
(4)概括上述三部法律文献的主要共性。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科一 由于中国历史上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往来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新中国仍然尽量利用历史关系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以促进国内经济的恢复。“内外交流”是新中国的基本经济政策,中国对西方的大门并没有关闭,中国不题意在立足未稳的时候,在国际上树敌。
——摘编自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小丛书: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材料二 后来的报越抗法和抗美授朝政策尽管都包含着维护国家主权的目的,但也成为一些周边亚洲国家对新中国恐惧的一个重要原因。……1951年朝鲜战争局部化的趋势出现后,中国领导人在2月间认为,经济建设成为中国的“中心任务”,经过22个月的准备,着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在此形势下,过于突出意识形态的外交政策调整势在必行。
——摘编自牛军《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历史含义》
(1)根据材料一,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内外交流”基本经济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年后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目的和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产生具有广泛性,从而说明其能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B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1954年,我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登山了国际舞台,B项正确;朝鲜停战谈判并不涉及印度支那问题,排除A项;万隆会议、中非合作论坛与材料中“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胜利初步解决了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物价暴涨问题,为新政权赢得了人民的信任,D项正确,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从根本上稳定了物价夸大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影响,排除A项;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任务才基本完成,排除B项;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A.材料不能体现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排除;
B.材料不能体现“一边倒”方针的改变,排除;
C.根据材料“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分析可知,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注重发展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增进团结,体现了外交策略的改变,正确:
D.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故选:C。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苏“一五”计划的比较。题干反映了中国“一五”计划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而苏联的五年计划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产业发展比例畸形,可知新中国对苏联五年计划有继承,更有创新与发展,充分考虑国情与长远发展,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相物合,故选D项;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是中苏两国五年计划的相同点,而题干侧重不同点,排除A项;题干只提及发展生产力,未提及生产关系变革的情况,排除B项;“增长迅猛”不合史实,“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发展迅猛,排除C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邓小平指出要重视对科学理论的学习,要按照基本的经济规律来指导经济改革,这有利于解放思想,厘清经济理论的认识误区,A项正确;B项说法不符合材料原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理论的学习,而不是引进科学技术,排除C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而1978年9月尚未开始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南京长江大桥被称作“争气桥”,说明在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中,参与桥梁建设的工人发挥了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故选C项:“助力中国经济建设”与材料“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相悖,排除A项:“未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不合史实,“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1976年,排除B项:“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合史实,1960~1978年中国城市化进程放缓,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体现的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重工业发展迅速,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A项正确;受生产力水平影响,当时我国并未实现工业化,排除B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是“左倾”错误导致的,非一五计划,排除C项;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于1952年底,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奉行新民主主义原则。选择C:根据题干“包含了宋庆、李济深和张澜3位党外民主人士”“有11人是党外民主人士”“党外人士占49个”及所学可知,新中国政权建设中吸收了不少党外人士加入,体现了团结各民主阶级的特点,彰显了新民主主义原则。排除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并未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1956年才确立的。排除B:新中国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权,共产党是执政党,而不是多党派联合执政。排除D:材料述及新中国的中央政权建设,未提及基层治理制度。
10.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年~1957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53年~1957年,中国工农业取得较好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因此,材料中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B项正确;1952年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各项调整,排除C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54年,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增强中国人民政府威望,C项正确;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是在1953年,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是在1953年,排除B项;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排除D项。故选C项。
12、
(1)答案:第一部成文法(或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解析:依据《十二铜表法》从成文法角度回答。
(2)答案:君主立宪制
解析:依据材料二《权利法案》可知是君主立宪制。
(3)答案: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解析:结合所学从民族区域自治名称回答即可。
(4)答案:民主与法制都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或都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从民主与法制都是人类文明的精华角度回答。
13.答案:(1)原因: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建立的人民政权不愿意过多树敌;为国家建设努力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了发展对外贸易和恢复经济的需要。
(2)主要目的:服务于大规模经济建设。表现:出席日内瓦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万隆会议,倡导“求同存异”方针。
解析:(1)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依据材料“新中国仍然尽量利用历史关系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以促进国内经济的恢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依据材料“经过22个月的准备,着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五年计划,全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在此形势下,过于突出意识形态的外交政策调整势在必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