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专题复习教案 历史(PDF版,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高考专题复习教案 历史(PDF版,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目录
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3
一、古代中国..............................................................................................................................................4
二、古代世界............................................................................................................................................63
三、近代世界............................................................................................................................................92
四、近代中国..........................................................................................................................................162
五、现代世界..........................................................................................................................................239
六、现代中国..........................................................................................................................................316
七、考前冲刺..........................................................................................................................................396
史学常识..........................................................................................................................................396
应试技巧..........................................................................................................................................405
高中历史综合模拟..................................................................................................................................407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
古代中国 古代世界
古希腊:克里特文明~公元前 146年
约公元前 2070年夏朝建立
时间跨度 古罗马:罗马城修建~1453年东罗马
~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
灭亡
(1)古代希腊辉煌的奴隶制民主政治,
(1)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
成为近代西方代议制的渊源
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
(2)博大而缜密的罗马法是对人类文
政治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
明的重要贡献,也是近现代法律的源
文明 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3)对外关系由主动开放走向闭关锁
(3)伴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奴隶制工
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商业的发展,罗马法律不断演变完善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

农业社会的基本经济模式 (1)海外贸易兴盛,奴隶制工商业发

经济 (2)“重农抑商”政策下的手工业、商 达,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兴起与繁
文明 业不断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 荣
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始终未能突破自 (2)海外扩张,航海和海外贸易发展
然经济的束缚
(1)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思想的中国传
古希腊从智者学派到苏格拉底,经历
思想 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乃至世界影
了由崇敬“神”到早期人文精神的萌
文明 响深远
芽,成为近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发源地
(2)中国传统科技发达,思想文化繁荣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一、古代中国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纲展示 考情解读
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中国古代政治史的考查以选
择题为主要考查形式,难度上以中低难度为主,内容
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上相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影响、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
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以及对历史的传承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汉至元政治制度演进的特点、原因和影响
3.明清政治制度中加强对边疆或地方的管理、强化
君主专制
考点 1 分封制与宗法制
主干梳理
关键词: 嫡长子继承、血缘、等级、贵族政治
1.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__王族__、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__王族__是分封的主体。
(3)内容:主要分封__土地__和人口。
(4)作用: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区、扩大疆域;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5)瓦解:春秋时期遭到破坏,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推行郡县制。秦朝统一后推广__郡县
制__,废除了分封制。
2.宗法制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__权力__、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
矛盾。
(2)含义:宗法制是用__父系__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内容:以__嫡长子继承制__为核心;形成相对的大宗和小宗体系。
(4)特点:血缘和政治相结合,形成“家”和“国”一体的统治。
(5)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__统治集团__内部的稳定
和团结。
考点深化
分封制、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1.分封制
(1)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2)中国的姓氏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3)中国的省份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2.宗法制
(1)宗法制导致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也推动了封建社会中的皇位继承的嫡长子
制等原则的形成。
(2)后世的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
渴望亲情等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3)宗法制对今天而言,其重视家庭、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
力。但是,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
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有些违背。
〔跟踪训练〕
1.(新课标卷全国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
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解析】 根据材料“河南”“山东”“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分封王族成
员,使得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形成,
故 A项正确。周不存在君主专制,B项错误,排除;C项错在“直接控制”,排除;材料并
未体现“世袭特权”,且据所学可知“世袭特权”确立于夏朝,D项错误。
2.(全国卷Ⅲ·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 )
A.宗法制 B.禅让制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C.郡县制 D.察举制
【解析】 A对:材料中强调的“孝”“悌”等思想是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其产生的制
度渊源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B错: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族联盟首领产生的方
式,和题干材料无关。C 错:郡县制是对地方实行有效统治的行政管理制度,与材料中的
“孝”“悌”等思想无关。D错:察举制是汉代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中“孝”“悌”
等思想的产生无关。
考点 2 君主专制统治的建立与强化
主干梳理
关键词:官僚政治、皇权至上、分权、君主专制
1.皇帝制度
秦统一全国后创立,具有皇位世袭、__皇权至上__和皇帝独尊的特征。
2.中央官制的演变(君主专制的强化)
(1)秦:实行__三公九卿__制,丞相、__御史大夫__、太尉分别掌握政事、监察和军务,
彼此相互配合又互相牵制,利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实行中外朝制,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实行__三省六部__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分散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
(4)宋:实行__二府三司__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
权、财权,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5)元:中书一省制,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提高行政效率;枢密院为最高军事
机构;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6)明:明太祖废__丞相__,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__内阁__,皇权专制加强。
(7)清: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亡。
考点深化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经济上: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
社会经济的发展。
(3)民族关系上: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使我国古代
人民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
2.消极影响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1)经济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
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与文化的进步。
(4)对外交往上:实行闭关锁国,制约了中外文化、经济交流。
〔跟踪训练〕
3.宋初文书写道:“凡制敕所出,必自宰相。”宋仁宗时期,台谏制度得以重视,台谏
官员脱离对宰执的依附,只需对皇帝一人负责。仁宗时期的宰执因台谏而罢免者达 57人,欧
阳修感叹道:“近年宰相多以过失,因言者罢去。”这种变化体现出当时( C )
A.北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 B.谏官地位上升保证了政治统治清明
C.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下降 D.台谏与宰相的斗争削弱了中央集权
【解析】 据材料“凡制敕所出,必自宰相”到“台谏官员脱离对宰执的依附,只需对
皇帝一人负责”再到“宰执因台谏而罢免者达 57人”可知,宰相的权力在不断削弱,皇权不
断强化,故 C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未涉及“政治统治清明”,也未涉及
中央与地方关系,故 B、D两项错误。
4.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方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
并向两边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种建筑特色充分体现了( B )
A.左右对称的建筑理念 B.等级森严的封建礼制
C.结构合理的文化理念 D.轴线分明的政治氛围
【解析】 材料中的“三大殿、后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并向两边展开,南北
取直,左右对称”,体现出皇权的威严和至高无上,以及封建政权内部的森严等级,因此这
种建筑特色充分体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礼制,故答案为 B项。其他三项不是这种建筑特色的
设计用意,排除 A、C、D三项。
考点 3 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主干梳理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关键词:官僚政治、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度、行省制
1.史实
(1)秦:实行__郡县__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2)汉:汉初实行__郡国并行__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__推恩令__”解决了王国问题。
(3)唐:实行道、州、县三级制,玄宗时设置军镇,长官为__节度使__,后形成藩镇割据
局面。
(4)元:实行__行省__制度;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
(5)明:废除行省制,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行政、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监察、军政。
2.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认识
(1)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一系列行政区划与变革,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将地方权力集中
到中央,使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
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
考点深化
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的特点及影响
1.郡县制
(1)特点:①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地方管理区域。②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
且不世袭。③郡县长官只领俸禄,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
(2)影响:①秦朝通过实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建立起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郡县制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了
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郡国并行制
(1)特点:①在地方上继承秦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存。②是西周分封
制度的再现。
(2)影响:①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是当时“无为而治”的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地方经济的发展。②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诸侯国的势力不断膨胀,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经过
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诸侯国名存实亡。
3.行省制
(1)特点:①行省是中央派出的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管理机构。②行省具有双重性,表现
为中央政权和地方分留部分权力。
(2)影响:①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
固。②行省制对后世政治制度有深远影响。
〔跟踪训练〕
5.(江苏·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
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C )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解析】 C对:由材料“汉定百年之间”“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并联系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后,对中央构成威胁。A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错: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B错:独尊儒家学说是汉武帝时期加强思想控制的举
措,与材料不符。D错:“全面推行”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因为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6.(天津卷·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
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
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解析】 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
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
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 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
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 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
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 C项排除;材料中主
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 D项排除。
考点 4 古代中国的选官与监察制度
主干梳理
1.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其趋势
关键词: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1)演变
①夏商周:实行世官制,贵族子弟依靠血缘等级继承族权。主要依据:血缘。
②汉代:实行__察举制__,官吏察访举荐;主要依据:德行。
③魏晋南北朝:实行__九品中正制__,由品评官评定授官。主要依据:门第。
④隋唐至明清:实行__科举制__,由考试选官;明清实行八股取士。
(2)演变趋势
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学识才能。
②选拔方式:由地方官品评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③选官原则: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开、公平、客观的原则。
④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2.趋向严密的廉政监察制度和谏议
关键词:监察、谏议。
(1)监察
①开始于秦朝:御史大夫监理国家监察事务。
②发展于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
权;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③加强于隋唐:门下省有权对宰相决策提出异议,政事堂可对皇帝做法提出不同建议。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④完善于宋元:北宋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
生效,使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元朝,人命重案公文由御史台监察御史复核;御史在纠举官
吏时可采取非常手段。
⑤强化于明清: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并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地方监察、司法;
清代设有监察机构——都察院。
(2)谏议
①唐代门下省有谏议权。
②宋代设立专门的谏议机构——谏院。
【规律认识】
1.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政体下的职能部门。
2.中国古代监察部门的设立实现了中央或地方各部门的分权、制约,为中央集权制度的
巩固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3.趋势:对官吏的监督不断加强;对皇帝的约束不断减弱。
考点深化
科举制的影响
社会整合 打破了历史上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
功能 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涵和价值观念
推动儒学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
发展
积极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强化了专
巩固国家
影响 制主义中央集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
统一
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早在唐朝时其选才的方法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
推动世界
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并改造
文明
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查,造
重才轻品
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消极 官本位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
影响 思想 有消极影响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
禁锢思想
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跟踪训练〕
7.(江苏·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D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解析】 D对:由材料中两人的身份及屡试不中的经历,可知科举制下皇亲国戚、达
官显贵与平民百姓一样参加科举考试,这反映了唐代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A错:表述不
符合史实,唐代科举制下选拔人才是看重诗才的。B错:唐代时贵族可以通过科举入仕。C
错:表述错误,古代社会宗室仍有很多特权。
8.以下是有关古代“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
史料 出处
(943年,张易)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郡事亦赖以济。 《南唐书·张易传》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
《宋史·职官志》
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南宋通判)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 《四库全书·后村集》
据此可以断定的是( D )
A.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南唐 B.南宋通判的职权有名无实
C.通判行使地方最高行政权 D.通判发挥过地方监察作用
【解析】 从材料“通判歙州……郡事亦赖以济”“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
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督经总制钱为职业”中可以看出,“通
判”在地方上发挥过监察的作用,故 D项正确;材料“宋初……始置诸州通判”说明 A项错
误;材料“督经总制钱为职业”说明通判对知州及所属官吏拥有监察权,其中最重要的内容
就是在财经上实行监督,故 B项错误;C项错误,通判行使的是对地方监察权。
一、考查宗法制的“家国同构”等特点,渗透家国情怀素养;考查中国古代社会主流价
值观的演变
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
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
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宗法制的影响有: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保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
特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封建等级政治结构;形成家国同构的国家结构;注重家庭建
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
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等。
相关热点问题链接:名校学子难出寒门,社会阶层的固化。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体验 1】 (海南·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
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B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解析】 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故 A项错误;官员考核的依据
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故 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故 D项错
误;材料“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
所以本题答案为 B项。
【体验 2】 (全国卷Ⅱ·24)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
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
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解析】 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
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
在说明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 A项;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
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 B项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
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 C项;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
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 D项。
【体验 3】 (江苏·2)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
树上有 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
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B )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解析】 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
封侯,因此这类画像石刻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官晋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故 B项正确;抑制王侯势力是在西汉(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
经对中央构不成威胁,故 A项错误;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违背,故 C项错误;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
故 D项错误。
二、考查学习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
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有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
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史论结合”。
【体验 4】 (全国卷Ⅰ·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
如表所示。
表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D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解析】 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
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
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故 D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
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 A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
不已,故 B项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 C项错误。
【体验 5】 (全国卷Ⅰ·26)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
《新唐书·高祖本纪》
绩。”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
《新唐书·太宗本纪》
诸将为举所败。”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C )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概括史料对唐军与薛举作战记载的共性——唐军“败
绩”,C项正确。A项“皇帝”与材料“秦王”不符,排除;四则材料中仅有一则提到刘文
静,并且其身份是将领而不是主帅,B项不准确,排除;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则指出作战失败
是由于唐太宗生病,但这一记载在其他三则材料中并未出现,排除 D项。
【体验 6】 (全国卷Ⅲ·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
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
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B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解析】 由于时代、世界观、立场等不同,对同一历史事实的记载存在差异,故 B项
正确。历史叙述是历史事实的呈现形式之一,历史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A项错误。C、D两项的表述绝对,排除。
【体验 7】 (全国卷Ⅲ·25)表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宰相人数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B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解析】 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官职
特别是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两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的
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
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的变化,C项不正确;身份地
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D项说法不正确。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三、史观应用
【理论阐释】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
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
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
证的观点。
主要理论: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②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③在
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
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④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
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运用点拨】以唯物史观把握制度创新,助推实现中国梦。
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社会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纵观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凸显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制度创新是一个民族加快或实现跨越
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西周分封宗法制、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
中国古代文明的历次辉煌恰好就建立在这些革命性的制度改革基础之上。当今我国正处于深
化改革时期,只有加快体制转轨才能加速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中国
梦才能真正实现。
【体验 8】 (江苏·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
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 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
载反映了( A )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解析】 A对:由材料 “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 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
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可以买卖,出现私有化,井田制出现松动。B错:材料与世袭
制无关。C错: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D错:礼乐制度崩坏是在春秋后期,与材
料时间不符。
【体验 9】 (全国卷Ⅱ·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
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
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C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解析】 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
权,故选 C项,排除 A项;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
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
故 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
是强化,故排除 D项。
【体验 10】 (北京卷·1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
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
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D )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权力得
到加强,排除 A项。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B项。结合所学可知,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本身无决策权, 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
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 C项。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
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 D项。
一、选择题
1.(全国卷Ⅰ·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 17代 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
11代 12位王。这反映出( B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解析】 B 对:由“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到“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位王”,并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可以得出由商朝
多为兄终弟及到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A错:夏朝时世袭制已经取代了
禅让制,当时的王位继承注重父子、兄弟之间的传承,这是宗法世系观念加强的表现,不是
受禅让制的影响。C错:不符合史实。D错:西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不是弱化。
2.(永州三模)西周时官员任命和诸侯分封均有一个正式而隆重的册命仪式。在册命时,
周王让史官当众宣读册命书,并把册命书交与受命官员。周王反复强调“勿废朕令”,官员
和诸侯也表态要“万年永保臣天子”。这表明西周时期( C )
A.选官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B.产生了维护等级的儒家伦理思想
C.君臣关系包含了权利义务内容
D.出现了高度集权的地方行政体制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解析】 据材料“周王让史官当众宣读册命书,并把册命书交与受命官员”可知,官
员是周天子的受命官员,但也要“万年永保臣天子”,这体现君臣关系包含了权利与义务的
内容,C项正确;材料中说的是册命仪式,没有体现血缘关系,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
等级秩序,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官员的册命仪式,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最高执政者尚未实
现高度集权,D项与材料无关。
3.表
周幽王宠褒姒,为博一笑,烽火戏诸侯,后来又废黜申后
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申侯大怒,与西夷
据传世文献《史记》编译
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举烽火,诸侯未至,幽王被杀,诸侯
立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
周幽王娶西申女为妻,生平王,又娶褒姒,生伯服。幽王
与伯服追赶平王,平王投奔西申。幽王起兵围攻西申。西
申联合西戎灭幽王与伯服,周亡。诸侯立幽王之弟余臣为 据出土战国竹简《系年》编译
王,是为携惠王。晋文侯立平王,迁都洛阳,后又杀携惠
王。
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述,由此可认定( A )
A.西申、犬戎联合攻击西周 B.周幽王因失信于诸侯致亡
C.周幽王主动兴兵自取灭亡 D.携惠王是西周最后一位王
【解析】 由材料“申侯大怒,与西夷犬戎进攻幽王”“西申联合西戎灭幽王与伯服,
周亡”可以得出两则材料均涉及西申和犬戎联合进攻西周,A项符合题意;B项只是对材料
二的反映;材料一反映的是申侯与犬戎主动进攻,C项不正确;周幽王是西周最后一个王,
D项不正确。
4.(广东六校联考三)据《尚书》记载,西周的刑罚制度已很完备,墨、劓、剕、宫、大
辟五刑的惩罚极其残酷;而《周礼》中明确贵族犯法一般能通过缴纳罚金免刑。由此可知当
时( D )
A.礼乐制度并不完备 B.宗族治理建立起来
C.出现礼法并用思想 D.社会等级色彩明显
【解析】 西周时期是礼乐社会,贵族生活有详细的礼乐约束,排除 A项。同时,西周
刑罚制度也非常完备而且残酷,主要是针对奴隶或其他下层人民制定的,贵族犯法往往可免
刑,这体现了西周社会的等级特色,故选 D项。宗族治理主要体现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治理
特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B项;礼法并用是战国荀子的思想,其内涵也并非对不同的阶层
施用不同的礼、法,排除 C项。
5.(安阳二模)据载,周文王在周地举行过祈请商远祖先王成汤、太甲等册命周方伯为天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下共主的典礼,武王灭商后,继续保留这项礼仪。周王的这一做法( A )
A.意在强调周政权的正统性 B.使商朝文化得到了传承光大
C.使中国古代政权一脉相承 D.表明商先王认可周共主地位
【解析】 周文王与武王时,举行祈请商远祖先王册命周方伯为天下共主的典礼,意在
强调周与商一样具有正统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周对商文化的传承,排除 B项;周灭
商,取而代之,这是政权更替,不是一脉相承,排除 C项;周王通过祈请方式使商先王认可
周共主地位的合法性,并不代表商先王对周共主地位的认可,排除 D项。
6.(武汉四月调研)战国时期,魏惠王大挖鸿沟,把黄河、淮河连为一体,打通了魏国内
外水路航线,使得魏都大梁城成为“诸侯四起,条达辐辏”之地。“(秦王政)二十二年,王
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材料表明( D )
A.鸿沟促进关中平原发展 B.大梁城以经济功能为主
C.水利推动区域长途贸易 D.水利兴修带有军事色彩
【解析】 根据材料“打通了魏国内外水路航线”“诸侯四起,条达辐辏”“王贲攻魏,
引河沟灌大梁”可以看出,面对诸侯争霸兼并,魏国沟通内外水路以及秦国使用水攻,都体
现出了水利在军事领域的考量,故 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水利在军事方面的作用,故
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大梁的经济功能,故 B项排除;C项不符合“王贲攻魏,引河沟灌
大梁”,排除。
7.(湘潭二模)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
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旨在( D )
A.完善选官制度 B.增加政府收入
C.强化君主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通过材料“报告治理状况”可知这不是针对选官制度,排除 A项;通过材料
“把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可以看出,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不是增
加政府的收入,排除 B项;通过材料的叙述,我们可知是下级官员把自己所辖范围的状况报
告给中央,这不是强化君主权力,而是强化了中央集权,排除 C项,故 D项正确。
8.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
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 D )
A.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
B.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
C.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
D.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
【解析】 材料叙述了古代民间将科举及第的美化与神化,表现了古代民间对于考中科
举的进士、举人的崇拜以及对于科举及第的崇拜,并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作用,故答案为 D项。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A、B、C三项都是在论述科举制本身的作用,但材料讲的是民间人士对科举的态度,这三项
与材料不符。
9.(全国卷Ⅲ·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
时达 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解析】 A对:通过材料可知,募兵制使北宋政府掌握了大量军队,而且兵士待遇较
为优厚,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财政负担。B错:不符合史实,北宋积贫积弱,在与少数
民族政权的军事斗争中处于劣势。C错:不符合史实,宋朝收地方的兵权、行政权和财权,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错:募兵制并不能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10.(淮南二模)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谕旨,
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清代司
法实践( B )
A.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B.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C.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 D.违背以人为本的精神
【解析】 据材料“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可看出清
代的司法实践随着时间不断修改,体现了其与时俱进的精神,故 B 项正确。A、C、D三项
的表述和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11.(永州三模)我国历代朝廷常常分割地方事权,将军事、民政、财政、司法诸权分授
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以使其相互牵制。这一做法
( B )
A.通过削弱相权保障了皇权独尊
B.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完善分权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D.消除了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
【解析】 据材料“分割地方事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
中央的相应上级”等信息可知,古代朝廷的做法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削弱相权问题,A项错误;据材料“分割地方事权、以使其相互牵制”等信
息可知,分权的目的是相互制约,不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C项错误;将地方的军、政、财
等权分割,只是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是制度造成的,故 D项错误。
12.(北京·15)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
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
士( D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解析】 D 对:由材料中对顾宪成等人忤旨事件的处理始末可以看出,内阁首辅申时
行首先是酌情修改了皇帝意旨,在皇帝震怒之后,“只得遵旨”,说明内阁大学士虽掌握着
票拟权力,但最终决定权仍在皇帝手中。A错:与材料申时行等“只拟罚俸”,修改皇帝意
旨的做法不符。B错:明成祖时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C错:与材料内容不
符。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巡视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历代也特别重视巡视制度的建设,唐
代制定的“六察法”,内容详细具体,成为历代开展巡视工作遵循的原则;宋辽金时期制定
了《御史台仪制》《御史弹奏格》等;明代制定《出巡相见礼仪》《巡历事例》等制度,从巡
视内容、巡视程序、巡视官台仪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巡视立法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历代巡
视官员的品级一般较低,但巡视时代表皇帝和中央政府,所以权力很大。如汉代巡察郡国的
刺史只是俸禄为六百石的小官,却能监察二千石的地方长官;明代巡按御史的品级只有七品,
但三品以上的布政使、按察使也对之十分敬畏。官员巡视地方时,主要有明察和暗访两种方
式,但具体巡察方法非常灵活多样,注重发现问题,讲求实效。历代也特别重视巡视官员的
选任。唐代时规定巡视官员要有刚正疾恶的品质,要有真才实学,要有实践经验,并规定五
品以上的巡察御史由皇帝亲自选任;明朝时还对巡视官员的最低和最高年龄做了规定;清代
特别规定,对于受过处罚的人员,出现降级、革职等情况者,一律不能选为巡查官,要求日
益严苛。
研究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沿革,借鉴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推动当代中国巡视工作也具
有一定现实意义。
——摘编自余少祥《中国古代巡视制度考略》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巡视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巡视制度的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巡视制度对当代中国巡视工作的启示。
【答案】 (1)巡视有法律保障或重视巡视立法建设;巡视官员的品级较低,但权力较大;
巡察方法灵活多样,讲求实效;重视巡视官员的选任或巡视官员选拔条件严格。
(2)有利于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一定程度上抑制官员腐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
利于巩固统治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3)要不断加强巡视立法建设或巡视制度要法制化、科学化;要不断加强巡视官员的选拔;
要不断创新巡视方式,提高巡视的时效性。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旨在考查
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概括、分析能力。
第(1)问,根据材料文字“历代也特别重视巡视制度的建设”“巡视立法建设有了新的发
展”“历代巡视官员的品级一般较低”“权力很大”“官员巡视地方时”“巡察方法非常灵
活多样,注重发现问题,讲求实效”和“特别重视巡视官员的选任”等概括作答即可。
第(2)问,根据材料文字“巡视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巡视时代表皇帝
和中央政府”“注重发现问题,讲求实效”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抑制官员腐败、加强中央集权、
巩固统治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第(3)问,根据材料文字“唐代制定的‘六察法’……宋辽金时期制定了《御史台仪
制》……等;明代制定《出巡相见礼仪》……等制度……巡视立法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官
员巡视地方时,主要有明察和暗访两种方式……讲求实效”“历代也特别重视巡视官员的选
任。唐代时规定巡视官员要有刚正疾恶的品质……明朝时……清代……”并结合所学知识从
法制化、巡视方式、巡视官员的选拔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太祖废丞相,皇帝精力有限,无法高效处理政务。到了明成祖时代,皇帝选
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参与机密事物的决策,明朝内阁由此出现。主持内阁
的首辅,更是权压群臣,地位非常之高。英国内阁是政府的高级官员,大多被冠以“大臣”
的称号,由议会下院中多数党领袖组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君主同意只是象征性的,
实则对议会负责。
——刘骞、蒋媛萍《英国式政治民主
制的发展特性及文化溯源》
根据材料,指出中英两国内阁产生方式的主要区别并从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来拟定一个
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需有史实依据。)
【答案】 区别:明朝内阁成员由皇帝任命,阁臣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英国内阁成员
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首相)任命,形式上需要得到国王的承认。
论题:中英两国的内阁与社会管理。
阐述:明朝的内阁部分地限制了君权,有利于国家决策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加强了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中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英国的内阁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使君主立宪制更加完善,为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提供了保证。两国的内阁制度都有利于维
护国家的统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进一步发展。综上所述,中英两国的内阁都
加强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皇帝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参与机密事物
的决策”和“由议会下院中多数党领袖组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君主同意只是象征性
的,实则对议会负责”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史实可知,中英两国内阁产生方式存在很大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区别,明朝内阁成员由皇帝任命,阁臣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英国内阁成员由首相任命。从
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阐述不同内阁的作用,应当联系所学,从明朝内阁部分限制君权、加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英国内阁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使君主立宪制更加完善、为
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提供了保证等方面来论述二者的不同。还可以从维护统治、稳定社会
秩序等方面来论述二者都推动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本题的解答还要根据材料信息拟定论题,
然后联系史实进行论述。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纲展示 考情解读
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考查以选择题为
主要考查形式,难度上以中低难度为主,内容上相对集中在以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
下三个方面:
地制度
1.农业方面: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汉代田庄的特点、租佃
2.手工业的发展
制的特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影响
3.商业的发展
2.手工业方面:手工业发展状况及手工业经营方式的演变;资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
本主义萌芽
商”和“海禁”政策
3.商业方面: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对外贸易的发展;海禁闭
关锁国政策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考点 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主干梳理
关键词:刀耕火种、铁犁牛耕、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土地私有、小农经济
1.耕作方式
(1)经历了“刀耕火种”到“__铁犁牛耕__”的发展阶段,后者成为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
方式。
(2)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__曲辕犁__,耕犁已相当完善。
2.经营模式——小农经济
(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农业与__家庭手工业__相结合;男耕女织,__自给
自足__。
(2)评价
①积极:拥有一定的__土地__、农具和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②局限:经营规模很小,承担沉重的__徭役__,十分脆弱。
3.土地制度
(1)井田制:盛行于__商周__,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土地国有制;春秋时期趋于
瓦解。
(2)土地私有制:确立于战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主要形式有君主土地私有制、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__地主__土地私有制和__自耕农__土地私有制。
(3)土地国有制:以北魏、隋唐时期的__均田__制为代表。
4.水利灌溉
(1)灌溉工具:翻车、筒车等。
(2)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时期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
程;西域地区的__坎儿井__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
【规律认识】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
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2)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
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3)在封建社会初期,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阻碍了商
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考点深化
古代的小农经济与政
治、思想、科技间的关系
(1)与政治:小农经济影响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封建小农经济需要一个专制集权
的制度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型地主阶级也
需要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
(2)与思想: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从而形成重视家庭和谐、邻里
和睦的伦理观念和“重男轻女”的尊卑思想。
(3)与科技: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
数学等领域,使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等特点;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
了古代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
〔跟踪训练〕
1.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缴耕
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
一年之久。这将会导致( B )
A.大量自耕农出现 B.土地兼并加剧
C.有效保护非耕地 D.田庄经济产生
【解析】 根据题意,从汉朝初年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和国家税收制度的实施对当时社会
的影响来看,加剧了土地兼并,B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主旨相反,土地兼并会导致大量
自耕农的消失;C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体现出田庄经济的特点,D项不正确。
2.下图体现的是西汉时期的农耕技术。这一技术( A )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A.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B.改善了农作物生长环境
C.缓解了耕地紧张的问题
D.加强了对农作物的管理
【解析】 图片反映的是垄作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垄作法有利于保持地力,增加粮
食产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均与图片无关;图片涉及的是土地
的利用,不是农作物的管理,D项不正确。
考点 2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主干梳理
关键词: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冶金、制瓷、纺织、资本主义萌芽
1.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的三种经营形态
经营 产品及 流通
经营模式 劳动力 地位 特点
形态 流向 方式
由__政府__ 主要生产武 大 作 坊 生
__明中叶__
官营 直接经营, 器和供贵族 无偿调用各 产,资金雄
不投放市场 以前占主导
手工业 进行集中的 消费的日用 类匠户 厚,不以盈
地位
大作坊生产 品 利为目的
主要生产供 __明中叶__ 规模较大,
民营 民间私人经
__民间__消 投放市场 私营主雇工 以后占主导 以__盈利__
手工业 营
费的产品 地位 为主要目的
主要供__自 稳定了小农 规模小,资
家庭 剩余产品投
农户的副业 己__消费和 农民自身 经济,在近 金少,不以
手工业 放市场
缴纳赋税 代破产 盈利为目的
(2)手工业成就
①纺织业:我国是最早开始养蚕缫丝的国家,有“__丝国__”之称。元代黄道婆改进了
棉纺织技术,明朝后期棉布成为主要的衣料,苏州、杭州成为丝织业中心。
②冶金业: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发达;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南北朝时期发明__灌钢法
__。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③制瓷业:东汉生产青瓷;南北朝烧出白瓷;隋唐形成“__南青北白__”两大制瓷体系;
宋朝有五大瓷窑;元代出现彩瓷;明朝有五彩瓷;清代有珐琅彩瓷。
2.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__商品经济__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
(2)实质:__雇佣与被雇佣__关系出现。
(3)特点: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最初表现为分散的__手工工场__;发展缓慢、水
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4)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5)阻碍因素:自然经济;传统观念;重农抑商、__闭关锁国__政策;封建制度。
3.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
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手工业技术先进。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
很早就远销亚、非、欧。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私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7)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考点深化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特性及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1.特性
(1)进步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代表
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革命性:资本主义萌芽冲击并瓦解着传统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
现,对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3)弱小性:资本主义萌芽只在部分地区的少数行业中出现,稀疏而微弱。
(4)缓慢性: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农业和家庭手
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2.阻碍因素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手工业者和商人课以重税,
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3)长期以来,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
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
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跟踪训练〕
3.(湖北八校二模)唐中期平定西突厥后,处在丝绸之路上的九个沙漠绿洲国家,即“昭
武九姓”国,便宣誓臣服于大唐王朝。他们世代善于经商,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入
中原,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这主要反映了( A )
A.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B.大唐王朝政治清明而国力强盛
C.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社会进步 D.唐在西部地区建立了有效统治
【解析】 根据材料“他们世代善于经商,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入中原,把中
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A项符
合题意。材料与大唐王朝国力强盛无关,B项排除;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说法
与材料无关,C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唐在西部地区建立有效统治的结论,D项排除。
4.(湖北七市协作体)湖南蚕桑业原本比荆(州)、襄(阳)落后,在五代时有了一定的发展。
《资治通鉴》记载:“湖南民不事蚕桑,(高)郁命民输税者皆以帛代钱,未几,民间机枢大
盛。”这一变化表明( A )
A.赋税改革促进民间手工业增长 B.手工业专业化趋势加强
C.丝织业成为百姓主要收入来源 D.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解析】 材料“湖南民不事蚕桑,(高)郁命民输税者皆以帛代钱,未几,民间机枢大
盛”体现了赋税改革促进民间手工业的增长,故 A项正确。材料没涉及手工业的专业化,排
除 B项;材料没涉及丝织业成为百姓主要收入来源,排除 C项;经济重心转移的完成是在南
宋,排除 D项。
考点 3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主干梳理
关键词:坊市制、商品经济、工商业城市、交子、商帮
时期 发展概况 阶段特征
①商朝人善于经商,“商人”名称来源于此。②打破官府控制
先秦
商业的局面。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 兴起和繁荣发展
时期
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秦汉
推行__重农抑商__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受到限制
时期
隋唐 ①__长安__、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②农村集市(草市)贸易发 进一步发展,形成__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时期 展起来。③出现柜坊和飞钱 坊市__制度
①商品种类繁多,东京等城市商业发达。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
宋元 打破时空限制,商业
的纸币“__交子__”。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④元
时期 贸易发达
代__大都__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①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②大量农
明清 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
时期 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④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__商帮 展
__”,如晋商、徽商等
【规律认识】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趋势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
限。
(2)交易物品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
品转向市场。
(3)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北宋时还出现
纸币——“交子”。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如晋商和徽商的出
现。
(5)流通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考点深化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
(1)政治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封建的自然经济,原来的统治措施已经不能维护封建
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成为必然。
(2)经济上: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3)思想文化上:产生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理学趋于僵化;小说、戏曲、绘画等
市民文艺繁荣。
〔跟踪训练〕
5.(全国卷Ⅱ·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
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C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解析】 C对:材料反映了清朝大商人的资本远远超过明朝,反映了清朝时期商业活
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A错:清代商人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B错:清代依然固守重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农抑商政策。D错:“开始”说法错误。
6.(湘潭二模)宋代成都几乎每月都有定期的集会如药市、灯市、花市等,不但为物品交
换提供便利,更吸引着全国各地商人前来做生意,贸易极其繁盛。这反映出当时的成都
( C )
A.市民阶层扩大 B.土地兼并严重
C.商品经济发达 D.奢靡之风盛行
【解析】 材料“每月都有定期的集会如药市、灯市、花市等,不但为物品交换提供便
利,更吸引着全国各地商人前来做生意,贸易极其繁盛”反映出当时的成都商品经济发达,
故 C项正确;A、B、D各项材料均不能体现,排除。
考点 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主干梳理
关键词:工商食官、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海禁政策
1.古代的经济政策
工商食官 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后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视
坊市制度
商业活动
产生于战国,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阻碍了__资本主义萌芽__
重农抑商
的发展
“海禁”与闭关 __明__代开始实行,清代前期更加严格地限制对外贸易,是造成中国落后
锁国 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2.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主要表现
(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__轻视商人__的主流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__抑制兼并__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__重税__、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
击商人。
考点深化
古代中国商人为何不能
成为社会变革的动力
(1)政府政策: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抑制了商人地位的提高。
(2)思想观念:古人认为商人不从事生产而徒分其利,且认为商业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反
害农桑,形成了一种轻视商业、鄙视商人的思想观念。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3)商人自身因素:面对这种不公平的观念和社会传统,商人们没有联合起来形成社会力
量去改变它,而是尽力改变自己的身份,或买田置地,成为地主,或直接通过捐纳,跻身士
绅或官宦阶层。
〔跟踪训练〕
7.(湖北名校联盟 4月)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但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
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
大。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A.国家垄断经营和实施专卖制度 B.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加重
C.民间资本的经营方式较为落后 D.私营工商业承担高额赋税
【解析】 由材料“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汉武帝之后……以田庄为
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和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民营工商业
受政府约束小;为加强对经济的管控,汉武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推行专卖制度,抑制了富
商大贾的势力,迫使商人将部分资本转向农庄,形成混合经营模式,故 A项正确;材料并未
反映土地兼并现象,故 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间资本的经营方式落后,故 C项错误;材料
现象的原因是汉武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的,不是高额赋税,故 D项错误。
8.(河南六市)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
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
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 C )
A.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B.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市场形成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解析】 材料中“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两种海
上贸易模式的开启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客观上推动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形成,
故选 C项。闭关锁国政策并没有终结,在鸦片战争前一直实行,排除 A项;自然经济开始解
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中的时间“明朝”不符,排除 B项;虽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
朝中后期,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D项。
一、通过考查古代的生产工具、水利工程、耕作方式、土地制度的演变链接长效热点——
三农问题,且渗透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体验 1】 (全国卷Ⅱ·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
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D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解析】 D对:战国后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增强,并且在地方实行县制,加
强了中央集权,因此材料中秦国能够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是因为国家组织能力强大。A错: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起来,而不是公田制度完善。B错:春
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普及的说法与史实不符。C错:
秦朝建立后,在全国修建驰道等,战国时期秦国并未实现交通运输网络的通畅。
【体验 2】 (全国卷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
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
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B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解析】 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少,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
还要把粮食换作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
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
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 B项;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 A项;材料主
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
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 D项。
【体验 3】 (全国卷Ⅰ·25)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D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
的能力。由图片内容可知,这一块地上有 6人在劳作,其中 4人翻地,后面跟着两人播种,
这反映了集体劳作的情形。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庄园经
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因而出现了图片中的情形,故 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图片情
况,排除。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体验 4】 (全国卷Ⅲ·26) 表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解析】 本题考查唐朝土地制度,意在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材
料中占有 20~130亩土地者占总户数的 74.1%,说明多数人都能靠自己的土地生存,反映了
当时敦煌地区自耕农经济盛行,故 A项正确。由材料可知,占有土地 300亩以上的大土地所
有者仅占总户数的 1.4%,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20~130”“74.1%”可知,拥有小块土地者
占多数,排除 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农业生产效率的信息,排除 D项。
其他热点链接:人口增长引发的人地矛盾与环境问题、当今的土地流转、经济结构调整。
【体验 5】 (江苏·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
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
南地区( C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 A项错误;材料
意思是蚕桑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地,故大多农户发展蚕桑,没有体现农耕技术衰退,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以及地主在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
这些说明了养蚕缫丝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故 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主的剥削程度减
轻,故 D项错误。
二、考查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或折射出的时代特征,渗透唯物史观中经济发展与政治思
想观念的关系。
【体验 6】 (全国卷Ⅰ·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
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
反映了( B )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经济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影响,旨在考查考生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的能力。材料中明后期低级官员和普通人家使用玉器的社会现象表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
展,玉器不再是上层社会的专属,故 B项正确。材料信息“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
玉制器皿”与君主专制加强不存在对应关系,A项错误;早在唐宋时期市民阶层已经兴起,
C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并非材料强调的主要意思。
【体验 7】 (全国卷Ⅰ·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
定价为 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
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C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 C对:由材料可知,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万钱的“千户侯”参加献礼时,
必须购买 40万钱一张的“皮币”用来置放礼物,朝廷的这种做法会使诸侯王的经济实力受到
极大削弱。A错:材料没有提及对货币的管理情况。B错:与材料反映的史实不符。汉武帝
时期通过实行儒学独尊,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D错:朝廷这种做法是加强而非“实现了”
对地方的控制。
【体验 8】 (江苏·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
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B )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解析】 B对:由材料“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到了明朝晚期,
“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晚期,随着商品经济
的发展,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A错:明朝晚期没有产生资产阶级。C错:材料
没有体现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D错:明朝时反正统思想处于萌芽状态,还没
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三、考查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体验 9】 (全国Ⅰ卷·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
素是( D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解析】 D 对:由材料“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
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可知北方的棉
花作为原料运到南方,在南方加工生产成棉布后返销北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
江南棉纺织业发达,民营纺织业甚至超过官营纺织业,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因此题干所述
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地区经济的差异。A错:由材料“沿运河运至江南”可知当时棉花、
棉布的运输靠的是水运,材料中并未提到其他运输方式,也未反映交通方式的变革。B错:
叙述错误,明朝中后期没有进行土地制度的调整。C错:材料没有提及商品交易时的支付手
段。
【体验 10】 (全国卷Ⅲ·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
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D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解析】 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
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项符合题意;从图片材料中铁器
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 A项中“普遍”说法不正确;材
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
展情况,故 B、C两项不正确。
四、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发展,考查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链接“一带一路”倡

知识链接:唐宋丝路贸易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
1.特点:唐代陆上、海上并举;宋代以海路为主,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海上丝绸之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路日益繁荣。
2.唐宋丝路贸易形成不同特点的原因
①唐代: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手工业发达,享誉世界,国力强盛;实行开放的对外政
策;政府设立市舶司管理;文化繁荣。
②宋代:局部统一;手工业特别是制瓷业发达,造船技术提高,商业发展;政府重视,
海外贸易税成为重要财源;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体验 11】 (北京·12)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
土了公元前 7~前 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A )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解析】 A 对:由材料可知,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
地,出土了公元前 7~前 5世纪楚国生产的丝绸,此时期处于东周时期,说明这一时期已能
够生产做工精良的刺绣丝绸且产品传播到了当时的西域地区。B错:楚国不是中西交通起点,
材料更不能说明楚文化有西域特征。C错:“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的表述与材料信息矛盾。
D错:西域生活方式不同于中原农耕文明,所以“生活方式趋同”的说法错误。
【体验 12】 (全国卷Ⅰ·1)
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
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B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解析】 图中的动物是长颈鹿,而明朝君臣则认为这是传说中的麒麟,麒麟在传统中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国被视为祥瑞之物,这说明明朝君臣在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的贡品,故 B项正确;该图
属于古代绘画中的动物画,属于传统的绘画类型,故 A项错误;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严
重,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 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观念仍然是“天朝上国”
的观念,故 D项错误。
五、以货币为媒介考查商品经济的发展,链接人民币国际化等热点问题
知识链接:中国古代史上的货币演变及其规律
1.商朝:前期以贝作为货币,后期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标志着自然货币向人工货
币的演变。
2.战国:各诸侯国都有铸币权,如赵国铲币、齐国刀币、秦国圆形方孔钱、楚国蚁鼻钱
比较著名。这一方面反映了经济发展、城市兴起和商业繁荣,也反映了诸侯割据和国家分裂
的历史状况,妨碍了各地区的经济交往。
3.秦朝: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半两钱)作为统一的货币,通行全国。它标志着古代货币
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制演变,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4.两汉: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王莽时又发行
大钱。
5.隋唐:隋朝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唐初改
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从此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唐
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设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这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6.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
必然结果。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
高度发展。
7.明清:明初,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明中后期,白银成
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这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适应了“一条鞭法”的实行和海外
贸易的发展。
【体验 13】 (江苏·21)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
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
利 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
蚕。嘉定区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
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
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
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
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
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
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 (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
(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背景:
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
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
的经济联系。
【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开辟、明朝的经济政策。第(1)
问,根据材料信息“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 5两白银”“因
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徽州商人”等
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民间海外贸易兴起”“明朝政府
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等作答。第
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并结合所
学知识作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商业很发达”“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
各国”“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等方面作
答。
一、选择题
1.(淮南二模)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
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据此可知西周( B )
A.形成契约精神 B.规范商业行为
C.履践重农抑商 D.出现货币经济
【解析】 根据材料“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并结合
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奴隶主国家设立了专门机构和管理市场的官员,质人掌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管买卖双方订立的契约,处理与此有关的纠纷争讼,所以 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
是题干表达的主旨,故排除。
2.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
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 B )
A.推广精耕细作 B.推动社会转型
C.抑制土地兼并 D.改变地租形式
【解析】 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比较粗糙,材料中的奴隶生产依然属于粗放式的
集体生产,故 A项错误;材料阐述了授田制下君主将土地直接分给农民和军功贵族,改变了
分封制和井田制下各诸侯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由贵族组织奴隶在井田上劳作,先公
田后私田的传统,加强了君主权力,削弱了贵族的权力,有利于军功地主和自耕农的形成,
推动了社会的转型,故 B项正确;材料中把土地赏给有军功的贵族,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会导致土地兼并,故 C项错误;地租是地主与佃农之间的经济关系,材料中未体现,故 D项
错误。
3.(湖北八校二模)汉武帝时期,政府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收回并禁止诸侯国
铸钱。上述措施有利于( B )
A.强化皇权专制 B.加强中央集权
C.促进商人崛起 D.形成藩镇割据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削弱地方割据
的经济基础,加强中央集权,B项符合题意。盐铁官营体现为中央对地方的政策,与加强皇
权无关,A项排除。盐铁官营抑制了民间商业的发展,C项排除。藩镇割据局面是在唐中叶
后出现的,D项排除。
4.(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三)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部分文献记载。据此可认定
的历史事实是( C )
记载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勠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解析】 根据图表文献内容可知,三则文献均体现了汉代男女共同耕治土地的生产场
景,反映了以自给自足、精耕细作为特征传统农业模式形成,C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
衡水中学历史教研室讨论稿——高三复习 7.28
汉代牛耕技术是否推广普及,排除;B项表述未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D项,材料中
未体现女织的相关信息,不能概括材料信息,排除。
5.(安徽宣城二调)如表是中国古代前期冶金业发展的重要史实。据此可知( B )
春秋晚期 发现人工冶炼的铁器,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冶铁遗物
秦朝 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了约 4万件青铜铸造的兵器,铁兵器很少
汉朝 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汉代冶铁使用煤为燃料,用水排鼓风
南北朝 出现灌钢法,制作兵器更加坚韧锋利
A.铁器的出现不应早于东周时期
B.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
C.军事战争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
D.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先进的冶金技术,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表中不同时期冶
金技术发展的史实。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排除 A项;“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了约 4万件
青铜铸造的兵器”“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可见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B项
正确;C项说法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题干没有社会生产方面的信息,排除 D项。
6.(永州三模)《唐律疏议》规定,每年八月由户部验证度量衡器是否准确,合格者印署
后方可使用;使用不合规的量器,笞五十;致他人损失者,准盗论;监校官徇私不平,治罪。
这表明唐代( C )
A.欺诈不实的商业行为十分普遍
B.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
C.诚信成为政府倡导的价值准则
D.政府垄断了度量衡器具制造
【解析】 据材料“《唐律疏议》规定,每年八月由户部验证度量衡器是否准确,合格
者印署后方可使用;使用不合规的量器,笞五十;致他人损失者,准盗论;监校官徇私不平,
治罪”可知,唐朝法律不允许商业活动中的欺诈行为并对各种情形给以不同的规定,政府倡
导诚信,C项正确;材料中只是唐律规定,没有体现欺诈不实的商业行为十分普遍,A项错
误;材料中说的是唐朝法律不允许商业活动中的欺诈行为,没有体现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
限制,B项错误;材料中只说“每年八月由户部验证度量衡器是否准确”,没有涉及制造的
问题,D项错误。
7.(郑州考前最后一卷)北宋真宗成平年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