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课时3 走进科学探究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课型 新授课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1-23页内容教学目标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3.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室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教学重点 1.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方法。 2.知道蜡烛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会用实验进行验证。教学难点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初步学习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的一般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及试剂等。教 学 过 程 备注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 【名著导入】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课件展示)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成果和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得出的,所以要学好化学九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板书: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课时3 走进科学探究) 【诗词导入】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有一句著名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以将老师比喻成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下面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课件展示)。 举例:(1)蜡烛燃烧时可能发生几种变化? 你猜想蜡烛会有哪些性质? 你先沟通过什么实验来证实它们? 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向老师咨询? 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的化学成果和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实验。 【情境导入】一根蜡烛。(课件展示) 快速抢答:与他有关的成语和诗句有哪些? 如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秋夜床前蜡烛微,铜壶滴尽晓钟迟。 红蜡烛前明似昼,清毡帐里暖如春。 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的化学成果和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实验。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教师讲述】蜡烛,我们生活中的常用品,在黑暗中给予我们光明,同学们都曾无数次地点燃蜡烛,又无数次地将它吹灭,但你们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过仔细的研究吗?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化学世界,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看着你们桌上的蜡烛,告诉我你们想研究它的什么? 本节课最好采用小组讨论模式。 【学生讨论】学生说出他们想要研究蜡烛的哪些项目。 (板书: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总结归纳】把学生想要研究的内容进行归纳。 【教师】每个小组的同学都有了自己想要研究的内容了,我把大家的研究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对蜡烛点燃前、燃烧时、熄灭后的研究。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踏上科学探究之旅,探科学之真,你们准备好了吗?带上你们的思想与技艺,跟我出发。 (板书:1.对蜡烛点燃前的探究) 【学生活动】让学生观察蜡烛的组成、颜色、气味、形态、硬度、密度等物理性质。 并要求学生自己做好记录。(提示,用小刀从蜡烛上切下一小块石蜡让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 【小组归纳、教师总结】(板书或课件展示) 研究步骤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组成:由石蜡和棉线做的烛芯组成; 颜色:X色(每个组的颜色不统一); 形态:一般为圆柱形固体; 气味:一般具有轻微的气味; 硬度、密度:用小刀切下一块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硬度和密度较小【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归纳要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观察点燃蜡烛时及燃着的蜡烛由哪些特点。 【学生活动】固定好蜡烛,用火柴点燃。 【提问】(1)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适当总结归纳】 例如,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安静地燃烧;蜡烛燃烧过程中缓缓变短;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是湿热的,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的捏塑,距离火焰较远部分的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着的蜡烛顶部受热熔化形成一个凹槽,浸没着烛芯;如果有风吹动蜡烛,凹槽中的液态石蜡会顺着烛身流下,在流下的过程中遇冷变成半透明状固体,并凝固附着在烛身上。 【提问】(2)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哪层最明亮?哪层最暗?(教师要适当指导) 【学生讨论、探究】(教师适当总结归纳) 探究1:点燃蜡烛,仔细观察燃着的部分,描述火焰的分层情况并回答问题。 [参考]蜡烛的火焰在轻微的闪烁,在火焰上方可能有黑烟产生。如果没有风,火焰一直保持轻微的闪烁。 火焰分为三层,最里边一层火焰较暗淡,底部呈淡蓝色;第二层火焰较明亮呈圆锥形;最外层火焰呈黄色,最明亮。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归纳,适当纠正错误。 【过渡】(3)探究完蜡烛火焰,那么蜡烛燃烧时产了哪些物质呢?(提示:让学生利用教材P22实验方法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 探究2:分别取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 [参考]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过一会儿,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内壁变浑浊。 【小结】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过渡】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记录。 请同学们熄灭蜡烛,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探究、记录】熄灭蜡烛后,发现有一缕白烟生成。 【追问】这缕白烟是什么?能否燃烧呢? 【学生演示、探究】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的白烟。 火焰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小结】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白烟能燃烧。 【提问】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可让学生阅读教材P22-P23作为参考) 【课件展示】通过今天的探究活动可以总结出化学学习的一些特点: 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石蜡能否燃烧、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化学性质。 关注物质的变化,如蜡烛受热时熔化等物理变化;燃烧时发光,放热的现象,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等化学变化。 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系统地、细致地观察和描述,而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种性质或变化,经过比较和分析等思考过程,得出可靠的结论。 三、当堂训练 1.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2.关于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石蜡受热熔化,发生了化学变化 B.石蜡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C.由石蜡能漂浮在水面上的现象可得出石蜡的密度比水小的物理性质 D.石蜡能在空气中燃烧,描述的是石蜡的化学性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方法,懂得在实验过程中学会正确观察、描述和理解化学实验现象。如观察和描述蜡烛燃烧时火焰的特点等。 同时,通过实验还要了解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即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种性质和变化,而是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地观察和描述,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25页练习与应用4题。 创设情境,活跃课题,激发兴趣 让学生跨学科回忆与之相关的知识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活跃课题气氛,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强调安全和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提示:石蜡的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课题1已学习) 可重新点燃后再熄灭,如果不成功可多做几次板书 设计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课时3 走进科学探究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研究步骤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组成:由石蜡和棉线做的烛芯组成; 颜色:X色(每个组的颜色不统一); 形态:一般为圆柱形固体; 气味:一般具有轻微的气味; 硬度、密度:用小刀切下一块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硬度和密度较小点燃时烛身的变化:石蜡熔化(物理变化),蜡烛燃烧(化学变化); 火焰的分层:火焰分三层,内层最暗,外层最亮; 生成的产物: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熄灭后产生白烟,白烟可以燃烧二、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教后 反思 本节课是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思考和探究,教师重点在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引导分析实验结论。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看似简单,其实有着比较深刻的内涵。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此项探究活动,敢于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谁观察到的现象越多,描述越详细、越准确就越好;要鼓励学生敢于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别人进行交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改进自己的短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