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氧气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氧气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课题2 氧气
课题1 氧气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4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3.学会描述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反应现象。 4.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能书写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教学难点 学会判断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学会分析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相关视频、实验仪器及试剂等。
教 学 过 程 备注
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无影无踪摸不着;火焰见它跳得高,呼吸作用它参加;动物生存离不了。(打一化学物质名称) 为什么离不开氧气呢?氧气具有怎样的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课题2 氧气) 【实验导入】教师拿出事前准备好的三个集气瓶,集气瓶里分别装的是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但没有做好标记,现在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鉴别这三种气体。 [学生活动]推测,小组讨论给出实验方案,并请同学来验证小组的猜想。 【情境导入】假入你去登喜马拉雅山,你将准备哪些用品?为什么?
[课件展示]登山的图片。[学生回答]保暖衣服,干粮,氧气…… [导入]这些都是登山所需要的装备。喜马拉雅山海拔高,空气稀薄,相对来说氧气含量也就比在低海拔地区要低得多,如果不用氧气瓶给氧的话,很可能会发生慢性缺氧,对登山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请同学们翻开书本至38页,进入本堂课学习的课题:氧气。 【传统文化导入】马和是唐朝堪舆家、化学家。1807年在俄国的彼德堡召开的一次科学大会上,年方24岁的德国科学家克拉普罗特在宣读一篇名为《第八世纪时中国人的化学知识》中提到,发现氧气的时间应提早一千多年,氧气发现者是中国唐代的炼丹家马和。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大唐时期,版图辽阔、文化繁荣、经济发达、国力富强。马和在这样的形势下炼丹,并在他生平的工作记录《平龙认》中作出这样的结论:空气成分复杂多样,主要由阳气和阴气组成,其中阳气比阴气多得多,阴气可跟可燃物化合,在空气中消失,而阳气则可安然无恙地保留,阴气存在于青石、火硝等物质中,加热时阴气就会放出来,阴气在水中也大量存在,很难取出。由此可知,马和所讲的阴阳气是如今的“氧气”和“氮气”。 这里“阴气(氧气)”可跟可燃物化合,具体是反应如何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氧气的性质。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提问】要认识一种物质,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活动】交流和讨论,让同学们回答。 【小结】要认识一种物质一般从它的性质、用途入手。 【引入】展示一瓶氧气。 【提问】【课件展示】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瓶氧气有什么性质? (2)想一想它有没有气味?为什么? (3)氧气能溶于水吗?为什么在鱼缸中,要用增氧机往水中送氧气呢? 【学生活动】学生联系实际思考、交流、讨论,回答。 (板书:1.氧气的物理性质) 【小结】【课件展示】 氧气是没有颜色的气体。 氧气没有气味,因为在空气中含有氧气,而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是无味的。 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 L水中能溶解约 30 mL氧气;而鱼儿呼吸又需要氧气。 【提问】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8页,看看氧气还有哪些物理性质? 【课件展示】放一段关于氧气状态变化的视频或三态变化的图片。 【小结】【课件展示】 密度: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 g/L,比空气略大。 熔点、沸点:在压强为101 kPa时,氧气在-183.0 ℃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8 ℃时变成淡蓝花状的固体。 【过渡】现在老师又拿出了一瓶气体,说它就是氧气,依据是它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同学们认同这种观点吗?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回答。 【过渡】不认同。谁能解释一下不认同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由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很多气体都是无色无味的,比如氮气、二氧化碳等等,所以这点性质并不是氧气所唯一具有的,不能作为检验氧气的依据。 【提问】那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来检验氧气呢?哪位同学能根据之前所学习的知识来提出最佳方案呢? (板书:2.氧气的检验)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发言。 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即为氧气。 【探究】[实验2-1]教师演示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氧气;或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教师指导。 【小结】事实上,这就是我们最常用的氧气的检验方法。再强调一下,带有火星的木条能在氧气中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氧气本身是不燃烧的。 (板书:1.氧气的检验 用带火星的小木条 现象:小木条复燃) 【拓展】带火星的小木条在空气不能复燃,可用它鉴别氧气和空气。 【过渡】氧气能支持燃烧是氧气的化学性质。那么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很多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它们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几组对比实验来探究一下。 [板书:(2)氧气与木炭的反应] 【学生活动】(1)教师演示实验[实验2-2],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讨论回答。 (2)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实验,观察,思考,交流和讨论回答。 【小结】【课件演示】教师总结归纳。 实验内容现象木炭在空气里燃烧持续红热,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木炭在氧气里燃烧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提问】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小结】【课件展示】文字表达式:木炭+氧气 二氧化碳 【过渡】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结合此实验进行提问: 那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又会怎样呢? 硫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一样吗? 请小组同学间相互讨论,确定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整理记录。 [板书:(2)氧气与硫的反应]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2-3]。 (1)观察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并与硫在空气中的燃烧进行对比。 (2)完成教材第39页的表格。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讨论、描述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的现象,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小结】【课件展示】 实验内容现象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提问】硫燃烧生成的这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叫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一些化工厂排放的气体中常含有二氧化硫,空气中二氧化硫过多,下雨时会形成酸雨。烟火、爆竹中的火药是由木炭、硫黄等物质组成的。请思考,为什么我国有些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讨论,回答。 燃放爆竹时也会产生二氧化硫,为保护环境,所以禁止燃放爆竹烟花。 【提问】实验时,试剂瓶中有少量无色液体,主要是水或氢氧化钠溶液,它们有什么作用呢?[提示:二氧化硫能溶于水或氢氧化钠溶液]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讨论,回答。 二氧化硫有毒,会污染环境,所以它们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环境。 【提问】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小结】【课件展示】文字表达式:硫+氧气 二氧化硫 【提问】结合硫、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提问: 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为什么? 木炭和硫在空气中燃烧和氧气燃烧生成物一样,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讨论,回答。 【小结】教师总结归纳。 说明了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物质燃烧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空气中氧气含量低,所以在空气中燃烧没有在纯氧中剧烈。 产物一样,说明了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空气中氧气反应。 【过渡】硫、木炭等既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也可以在氧气中燃烧,那铁丝会燃烧吗? [板书:(3)氧气与铁的反应] 【学生活动】[实验2-4]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讨论回答。 (2)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实验,观察,思考,交流和讨论回答。 【小结】【课件演示】教师总结归纳。 实验内容现象铁在空气里燃烧在空气中持续加热变红,离火后变冷铁在氧气里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提问】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小结】【课件展示】文字表达式: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提问】根据实验2-4探究活动,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铁丝使用前为什么需要用砂纸打磨? 问题2:铁丝末端应系一根火柴,目的是什么? 问题3:实验中为什么将铁丝应绕成螺旋状? 问题4:集气瓶中要预先加入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一层细沙目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回答问题1:除锈。 回答问题2:引燃铁丝。 回答问题3:增大受热面积,聚集热量。 回答问题4:防止熔融物溅落瓶底,使瓶底炸裂。 【提问】根据红磷、硫、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总结一下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填写教材第40页表格。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讨论,整理记录。 【小结】【课件展现】教师归纳总结。 实验编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反应前的物质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实验2-2碳+氧气二氧化碳氧气、碳单质二氧化碳实验2-3硫+氧气二氧化硫氧气、硫二氧化硫实验2-4铁+氧气四氧化三铁氧气、铁四氧化三铁
[提示:教师要适当引导,从文字表达式及现象等各个方面着手。] 都是化学变化。 反应条件都是点燃。 都是与氧气反应。 都反应剧烈。 都放出热量。 都是两种物质变成一种物质。 …… 【讲述】不错,从大家填写的表格可以看出,以上三个变化都生成了新物质,我们把这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又叫作化学反应。比如,生活中石油液化气的燃烧、木炭的燃烧都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如石蜡熔化、玻璃破碎、打造课桌椅、物质的三态变化等。 【过渡】从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看,特征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都有氧气参加反应,反应物都是两种,生成物都是一种。 [板书:3.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提问】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很多种类,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三个反应就属于其中一种,哪一种呢? 【学生活动】提示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5页。 【小结】在化学上,我们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作化合反应。 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 【提示】提醒学生注意:化合反应不仅仅是对两种物质而言也可以是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 【过渡】这三个反应都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这里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归纳总结】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应都像燃烧那样剧烈并发光、放热。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觉察,这种氧化反应叫作缓慢氧化。 【提问】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缓慢氧化的例子。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钢铁的锈蚀…… 三、当堂训练 1. 对氧气物理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极易溶于水 B、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大 C、在-183.0℃时变成无色液体 D、在-218.8℃时变成白色固体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B.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 D.蜡烛燃烧的产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下列物质分别在氧气中燃烧,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是 ( ) A、木炭 B、红磷 C、石蜡 D、硫 4、判断下列哪些反应是化合反应( ) A.碳+氧气→二氧化碳 B.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C.乙炔+氧气→二氧化碳+水 D.镁+氧气→氧化镁 5、现有A、B、C、D四种物质。A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在A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气味的气体C。D是一种无色的气体,把D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试判断A、B、C、D各是什么物质,请将答案填在空格内。 A是 ;B是 ;C是 ; D是 。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1-42页练习与应用。 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中,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让学生再次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并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尝试探究的乐趣,并学会全面细致有序地观察实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或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加深印象,利于记忆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发散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探究化学变化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总结归纳能力 对比理解、记录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板书 设计 第二单元 空气和氧气 课题2 氧气 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检验 (1)方法:用带火星的小木条。 (2)现象:小木条复燃。 3.氧气的化学性质 (1)氧气与木炭的反应 (2)氧气与硫的反应 (3)氧气与铁的反应 4.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教后 反思 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并组织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采用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忆的方法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对比三个化学变化,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归纳出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 对燃烧现象的描述不够熟练;受知识的局限,对氧化反应定义的理解不够透彻。重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加强对实验现象描述的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