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观沧海》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以及创作背景。2、积累语言,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3、掌握鉴赏古诗的手法,学习融情于景,联想想象,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诗歌,领会诗人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导入: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于海”。这句话意思是,登临高山时, 所有的情感就融入了高山之巅,远观沧海,所有的想象就融入了惊涛骇浪。当 一代枭雄曹操登上碣石山观沧海时,那是一幅怎样的图画与情怀呢 让我们走 近曹操,走近《观沧海》四、新课讲解:(一)、知人论世说曹操: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人。当时东 汉末年,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军阀割据,出现“千里无鸡啼,白骨露于野” 的残局,曹操作为军事家,具有远见卓识,决心统一北方,作为军事家足智多 谋,北方乌桓与袁绍之子勾结,骚扰边境,曹操率兵北征乌桓,以少胜多。作 为文学家诗人曹操,在凯旋的路途上,登上碣石山观沧海,诗兴大发,豪情万 丈,写出了《观沧海》。(二)、诵读诗歌感知内容:1、重点词句的解释: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临,登上,向东登上碣石山, 观赏沧海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写出沧海的动态之美。竦 峙,高高挺立,写出山岛的静态之美。③洪波涌起一个涌字,动态的写出了沧 海波澜壮阔和恢宏气势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若:好象, 日月银河都好像从海上升起。2、整体感知内容:我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 岛高高挺立,百草郁郁葱葱,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 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月亮运行好像从浩瀚的大海出发。银河灿烂好像是 从雄浑的海洋中产生,庆幸得很啊,用诗歌表达我的心志五、品读诗歌析手法:1、联想想象的手法:“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 站在曾经秦皇汉武登临的碣石山上,心潮澎湃。日月星辰,银河好像都是从这 浩瀚的海洋出发。诗人看到的这些景象,日月星辰,宇宙万物都好像从眼前的 大海出发。这是联想象之景,采用了联想想象的手法。2、虚实相生的手法:“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 萧瑟,洪波涌起。”这六句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点染眼前之景:海水汹涌,山 岛高挺,在秋风萧瑟之中,诗人看不到悲凉景象,而看到树木百草的生机盎然。 宏大的波浪汹涌而至,站在曾经秦皇汉武登临的碣石山上,秋风吹来秋风吹来, 水面波动,诗人的心潮随着大海不断的翻滚汹涌,一点点的积蓄力量。眼前好 像幻化出日月星辰,银河灿烂,都是从大海中出发升起的。与前面亲眼所见的 山岛海水等实景相结合,采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3、融情于景的手法:“我”站在这里,日月星辰,宇宙万物,似乎不是从眼前大海出发,而是从“我”的内心出发。以“我”观大海,“我”就是大海,“我”的心里装的是大海,“我”的心里装着宇宙日月星河,这就是“我”的“心”的模样,“我”的“心”的欲望,像大海那样博大宽阔,像大海那样汹涌着力量, 像秦皇汉武那样统一天下,结束国家动荡,山河破碎。我一定会要像他们那样 建功立业,实现让天下归我心的豪情壮志。诗人将这种感情融情于景物之中,运用的是融情于景的手法。六、朗诵诗歌悟主旨:全班朗诵诗歌。诗人当时北征乌桓胜利归来五十三岁的心就像一颗十五岁 少年的心,激情澎湃,老当益壮,也像他《龟虽寿》中写的,“老骥伏枥,志在 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内心激荡着浩然之气。沧海观秋色,壮志抒豪情。 这首诗的主旨写出了诗人登山观海的所见所感,表现了诗人壮阔的胸襟和豪迈 乐观的进取精神,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七、板书设计:写景 特点 表现手法眼前之景 波澜壮阔欣欣向荣 融情于景想象之景 吞吐日月 虚实相生博大包容 联想想象八、小 结 九 、作业:1、背诵默写诗歌;2、课外阅读曹操的诗《龟虽寿》《短歌行》感受并理解曹操的情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