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件(共32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件(共32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从“牺尊”的身上,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春秋” ?
国宝在诉说……
牺尊
上海博物馆
图解:出土于山西浑源县,牛腹中空,造型古朴,神色安详,牛鼻突出,虽穿有圆环显得夸张,但又很真实。
“扯犊子”
使鸟获疾引牛尾,尾绝力動,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竖子引其棬(牛鼻环),而牛恣所以之,顺也。
——《吕氏春秋》
证明了人类对牛的驯服
证明了春秋时期,晋(山西)国的实力非同小可。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公元前770年,镐(hào)京被犬戎攻破,周平王东迁洛邑(yì),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时空观念
向封建社会过渡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221年
约前
2070年
约前
1600年

1046年

770年

476年



西周
东周
春秋
战国
政权更替
社会阶段
“春秋”一词的由来
时空观念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政治
军事
经济
学习内容
第一目 王室衰微,现群雄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墨子·告子》
诸侯对天子的朝聘、贡献大大减少,王室财政越来越拮据,不得不仰赖诸侯的资助,周桓王(东周君主)曾派人向鲁国“求赙(丧葬费)”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
史料揭秘
两则材料中的周天子地位有何变化?
诸侯国不再定期朝觐(iìn)天子和向周正室缴纳贡赋,导致周王室财政入不敷出,困难重重。
诸侯定期朝贡天子,并服从周王调兵
王室衰微的表现
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材料研读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泰、晋始大,政由方伯①。
——《史记·周本纪》
想一想:从周平王迁都洛邑,整个政治格局开始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论语》
①一方诸侯之长
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相互攻伐,政令从诸侯那里发出。
“礼崩乐坏”
第二目 诸侯争霸,促交融
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 ①不相征也。
——《孟子·尽心下》
①敌国:指地位相等的国家。"敌"在这里不是"敌对"的意思。
家国情怀
齐桓公如何实现其霸业?
③正确谋略:“尊王攘夷”,深得民心
①自然条件:依山背海,资源丰富
②知人善用: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齐国是东方一个大国,临海,盛产鱼盐矿藏,经济富庶。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结合资料,想一想,诸侯争霸对春秋时期的局势都有哪些影响?
春秋初期有140多个诸侯国
春秋后期诸侯国数量只剩十几个
出现了局部统一的趋势
结论: 。
阅读地图和资料,想一想,诸侯争霸对春秋时期的局势都有哪些影响?
春秋时,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号令诸侯抵抗……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结论: 。
促进了民族交融
结合资料,想一想,诸侯争霸对春秋时期的局势都有哪些影响?
结论: 。
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和痛苦,影响经济发展
春秋时期铜胄、青铜戈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长期延续,使得各诸侯国耗费巨大,难以为继,因此都有了暂时休战、恢复元气的愿望。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戍约集晋、楚、齐、秦、宋、鲁等14国代表来到宋国都城商丘,召开规模盛大的弭(mǐ)兵大会。会议作出决定:以晋、楚为首,各国共同签订盟约,宣布停止战争。弭兵大会后,作为争霸中心的中原地区战争大大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比较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知识拓展
诸侯争霸对春秋时期的局势都有哪些影响?
1、消极影响:
2、积极影响:
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出现了局部统一的趋势
促进了民族交融
推动各国变法图强,促进社会变革
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方法:
①要一分为二,客观评价;
②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评价。
第三目 春秋经济,时代变
牺尊
宗庙之牺,为畎(quǎn 田地)亩之勤。
——《国语·晋语》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会给社会带来哪些变化?
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试诸攘土。
——《国语·齐语》
合作研学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结合所学,梳理生产工具材质的变化,分析金属生产工具的优势是什么,并说说你的理由。
骨器
石器
青铜农具
铁制农具
更锐利、耐用;
成本低,便于广泛使用
课后活动
铁制农具、牛耕
农业发展
手工业发展
商业发展
物质基础
商品来源
商品来源
促进农业深耕细作、山林开发、耕地扩大
提高粮食产量
铁农具和牛耕引发的连锁反应
领域 概况 文物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牺尊
上海博物馆
表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作用:农业深耕细作、山林开发、耕地扩大;粮食、人口增多
表现: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分工细致;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
原因:
勾践剑
湖北博物馆
《战国策 东周》载
齐桓公“宫中七市”。
东周时期,各诸侯国货币
《周礼 考工记》记载春秋时“郑之力,宋之金,鲁之削,吴粤之剑”闻名遐迩。
公元前6世纪,楚国令尹孙叔敖在今安徽寿县修芍陂,可灌溉10000多顷田地。
表现:城市商业,金属货币的使用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产品增加;统治者鼓励和保护经济活动
唯物史观
生产力水平提高
各诸侯势力壮大
分封制瓦解
生产关系变化
经济基础动摇
任免
县令
分封制瓦解
王室衰微的根本原因
任免
任免
任免
县令
任免
任免
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及推广
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学习小结
动荡
变化
分封制瓦解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经济发展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政治
军事
何种制度将取代分封制?
2.《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有学者认为该诗是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打败狄(北方游牧民族)而作,这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
A.牧野之战 B.春秋争霸 C.“国人暴动” D.涿鹿之战
1.史书记载:“王(周桓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引文从实质上反映了( )
A.周桓王权力强大 B.诸侯争霸严重
C.周王室的衰微 D.郑伯想做霸主
学习检测
C
B
3.在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姓、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晋国有位大力士姓牛名子耕,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A.原始农耕 B.西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秦汉时期
学习检测
C
4.下面是王红同学上课记录的学习笔记,其中“★”处是其上课遗漏的知识,此处应补充的内容是( )
A.原始农耕定居生活
B.使用骨耜进行生产
C.阶级分化进程加剧
D.城市出现商业活动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手工业:规模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等有所发展
商业: ★, 使用金属货币
D
5.孔子曾经编纂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因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 )
A.“国人暴动” B.周平王东迁洛邑
C.齐桓公称霸 D.盘庚迁都到殷
B
6.夏、商、西周时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自春秋以来,各诸侯国、各部族间,“诸夏共祖”说和“五帝同源”说成为主流。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B.出现了民族交融
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百家争鸣,文化繁荣
学习检测
B
学业拓展
7.牛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大型动物之一,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精神。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牺尊
上海博物馆
图解:出土于山西浑源县,牛腹中空,造型古朴,神色安详,牛鼻突出,虽穿有圆环显得夸张,但又很真实。
材料二 使鸟获疾引牛尾,尾绝力動,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竖子引其棬(牛鼻环),而牛恣所以之,顺也。 ——《吕氏春秋》
(1)史料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三类。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属于何种史料,概括两则材料有怎样的价值。
材料一:实物史料;材料二:文献史料。
价值:用不同形式印证了牛耕的出现;两则材料共同证明了人类对牛的驯服。
材料三 凡祭……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礼记·曲礼》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诗经·我将》牛为耕稼之本……故杀者徒一年半。 ——《唐律疏议》
(2)从上述材料可推知牛在古代社会具有怎样的地位
牛是重要的祭祀物,也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力,在政治、农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牛的重要性随农业发展而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