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雷雨(节选)》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雷雨(节选)》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课题 《雷雨》教案
主备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知识,理清人物关系,把握戏剧主要矛盾。 2、学会从台词、舞台说明中揣摩人物心理,构建人物形象。 3、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难点 品读戏剧语言,揣摩人物心理,学会理性分析复杂人物形象的多重性格。
教学类型 新授课
四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我国有一剧本的问世,可以用这一个成语来形容。它的问世,就好象 是一场暴风骤雨一般,震惊了当时整个的剧坛。从此以后,我国剧坛才有了可以和世界优秀剧本相 媲美的话剧作品。这部话剧,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常演不衰,成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剧目之一。 那么这部。话剧作品是什么呢 它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现当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著名话剧《雷 雨》。 二、关于戏剧常识 (1)、什么是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 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它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是编剧、导演、演员以 及音乐、美工的集体创作。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如京剧、越剧等),也常专 指话剧。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2)、戏剧的分类 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 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 喜剧和正剧(又称“悲喜剧”,兼有悲剧和喜剧两种因素,既有对正面人物的歌颂,又有对反面人 物的批判);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3)戏剧的要素 戏剧冲突(基本要素)、戏剧语言、 舞台说明 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之 间的矛盾冲突,有时候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 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 (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不是用口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 等等。 舞台说明: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语言,用来直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和所处环境等等, 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 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台二道 幕一次,它就是戏剧中较小的。 (4)、戏剧的特点
1
·要适合舞台表演 ·要有戏剧冲突 ·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三、走近曹禺 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 成就最高的剧作家,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 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著有《雷雨(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日出》《原野》《北京 人》等著名作品,号称“东方的莎士比亚”。 四、作品背景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他青少年时代在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后, 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 《雷雨》。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代, 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 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仿佛有一种 情感的汹涌的激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五、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期中国某个闷热的夏日,在中国北方城市的一幢豪华住宅内,住着某煤矿公 司董事长周朴园。董事长忙于矿务,庞大的住宅,只住着年轻的续弦夫人繁漪、儿子周冲和前妻生 的长子周萍。 周朴园的专横及长期的孤寂生活,使封闭在宅内的繁漪几乎闷死、枯死。和她年龄相差无几的周 萍对她表示了同情和爱慕,这使繁漪犹如得到了雨露的滋润,重新有了生气。 但周萍慑于父亲的威严,耻于这种乱伦关系,对繁漪逐渐疏远。怯懦、自私的周萍又与婢女四 凤产生了恋情。蔡漪出于嫉妒,又不甘忍受周家两代人的欺凌,决心报复,她解雇四凤并让其母鲁 妈接走。 而蔡漪与周朴园所生的小儿子周冲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的新青年,主张自由平等。对四凤产生了 特别的好感,想和四凤一起去上学,过全新的生活。 在外省帮佣的鲁妈得悉女儿被周家雇用继而又遭解雇,心急如焚地赶到周家,鲁妈正是30年前 被周朴园引诱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侍萍。她是周萍的生母,而被她带走的儿子 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正准备与周朴园进行谈判。鲁妈在客厅与 周朴园不期而遇。交谈之中,周朴园得知鲁妈竟是三十年前遭自己抛弃而自杀的梅侍萍,不禁愕然, 惶恐不安。他给鲁妈一张支票以赎前罪。鲁妈撕碎了支票后,拖着四凤回家。她要四凤发誓“再也 不见周家人,否则就遭雷电劈死”。 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鲁大海冲入周公馆的客厅,指责周朴园不答应工人的合理条件,揭露周朴 园发家的罪恶历史。周萍听到鲁大海对父亲的指责,竟在侍萍的面前动手打了鲁大海。当夜,周萍 翻窗潜入四凤房内,被鲁妈发现。四凤跪着祈求母亲,告诉母亲自己已怀身孕。鲁妈顿觉天旋地转, 最后她还是同意周萍带四凤远走高飞,无论生死永不准回来。于是四凤尾随着周萍到周家,正欲离 家出走,被繁漪发现、阻挠。 蔡漪唤出周朴园和二少爷周冲等人,当面揭露周萍与四凤的关系,并指着匆匆赶来的鲁妈和鲁大 海,叫周萍认母、认弟。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 救她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了,鲁妈痴呆了,繁漪疯了,鲁大海出走了。 六、读课文 任务活动一:了解结构、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1、《雷雨》共四幕,本课节选自《雷雨》第二幕,把这幕话剧分成两场,了解戏剧情节。
2
(1) 第一场:写三十年后周 朴 园 和 鲁 侍 萍 _再次相见的情景。 (2 ) 第二场:写周朴园 和 鲁大海的父子会面 2、人物关系: 周朴园——某煤矿公司董事长、侍萍前夫,55岁。 繁漪——周妻,35岁。 周萍——周朴园、侍萍长子,28岁。 周冲——周朴园、繁漪之子,17岁。 鲁贵——周公馆管家、侍萍丈夫,48.岁。 侍萍——鲁贵妻、周萍鲁大海生母,47岁。 鲁大海——周朴园、侍萍次子,工人,27岁。 四凤——鲁贵与侍萍之女,使女,18岁。 任务活动二: 在理清人物关系基础上,把握戏剧主要冲突。 周朴园和鲁侍萍 旧情人关系三十年生死恩怨(爱情纠葛) 鲁大海和周朴园 父子关系 罢工与反罢工的尖锐矛盾(阶级斗争) 七、课后作业:细读本文第一场思考周朴园认出侍萍前后态度上的变化 第二课时 一、细读文本第一场,品味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1、课文中括号部分的内容属于戏剧哪一要素 一般有什么作用 (提示:联系《窦娥冤》里的“科 范”) 明确:舞台说明,一般用来说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或人物的表情、动作。 2.讨论回答:这个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 (提示:联系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午饭后)是雷雨将至的征光 暗示了剧中沉闷的气氛 烘托人物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感染读者和观众 让读者产生“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意识到将会有大事发生,铺垫了情节。 3.周朴园认出侍萍前后态度上的变化如何 两人如何相认的
认出 侍萍 之前 心理 言行
平静 你-—--你贵姓
猜疑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紧张 (忽然立起)你是谁
不知所措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朴:几处“哦”表明情感的变化。 鲁侍萍心理变化:她所说的话步步都在引导,处处设玄机,句句都带有暗示性,说明侍萍希望被 认出,希望谈话能继续下去。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0年前的事刻骨铭心,难以忘怀,有对当年大 少爷的复杂感情,也有三十年来积累的痛苦与怨愤;想知道现在的周朴园如果知道她就是当年的侍 萍,会以什么态度对待她。 补充:戏剧语言的特点: 对话一只有一组对话,采用“你问一句一我全说完”的方式,鲁侍萍的回答与小说中的“叙述”类
3
似,侧重于交代故事情节; 对话二有五组对话,采用“你说半句一我答半句”的互动方式。相比之下,对话二在交代事件的节 奏上更显从容,对话所传递的信息量更加平衡,由于每一组对话中叙事的信息量减少,反而更能激 发观众(读者)对故事情节的好奇。 4、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分呢 明确: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 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待萍 的突然出现,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伪善的 资本家形象
认出 侍萍 之后 手段 言行
责问 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稳住 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
哄骗 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习惯——没忘旧情
平息/打发 取出支票
5、怎样看待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 他对侍萍是否真有感情 ● 多次向人打听,特地派人到无锡打听 ● 侍萍的下落 ● 打听坟墓所在,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 一 直保留着侍萍喜欢的家俱 ● 一直保留着总是关着窗户的习惯 ● 一 直记着侍萍的生日 ●一直保留着侍萍绣了花的衬衣 明确:第一,指出周朴园多少年来纪念梅侍萍的种种表现是真的,不是装的。周朴园对侍萍的怀 念“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周朴园也是一个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曹 禺语)。他怀念侍萍的一些举动,并不完全是自作多情的矫情,也多少反映了人物的真实情感;侍 萍年轻时聪慧美丽,并为他生了两个孩子,周朴园难免会留恋过去他和侍萍的感情生活,这种留念 之情是真实的。精神的纪念堂有各种作用,包括梅侍萍被当作偶像来尊重,包括用来祭奠自己逝去 的美好青春,还包括在缺乏温柔时成为他一片情感的绿地。但最重要的作用,却是塑造了周朴园自 己的偶像。因为在纪念堂化中,周朴园自己成了一个有情有义的男人。 第二,指出突然翻脸的原因是怀疑鲁妈此来是要找他算账,甚至是受鲁贵的指使。 只是,他怀念的是当年温柔、聪慧,且早已死去,不会对自己有任何威胁的侍萍,这种上怀念更多 是出于他自己要寻求良心上的安慰的需求。当还活着的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现实的利害关系便立 刻占了上风。一切真相都得知之后,在处理现实问题的流畅与严谨,他表现出自己多年来成就的社 会人的面貌。这是一个老练、成熟的现实主义者,在利益面前,他在此刻成了一个冷酷的情人,用 金钱解决问题。 小结:第一场是从生活场景揭露周朴园的伪善、自私、冷酷的资本家面貌。 周朴园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我们既不能因他见到侍萍后的无情,而否定他对侍萍怀念的某种真实 性和特殊的赎罪心理,当然也不能因他以往对侍萍的怀念而否定他与侍萍见面时的自私、冷酷。他 的思想行动的变化,正是这一形象的丰富性和真实性的体现。 课后作业:细读本文第二场体会周朴园与鲁大海斗争过程的对话,比较二人的态度。 第三课时
4
一、细读文本第二场,抓住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探究本文主题。 面对三十年未见的儿子,周朴园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我们看一下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对话。 1、片断演读:父子相遇 周朴园(打量大海)你叫什么名字 鲁大海你不要同我摆架子,难道你不知道我是谁么 周朴园我只知道你是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代表 鲁大海对了,一点儿也不错,所以才来拜望你。 周朴园你有什么事吧 鲁大海董事长当然知道我是什么来的。 周朴园(摇头)我不知道。 提问:对话体现了二人各自什么语言特点 周——明知故问(傲慢、一本正经的姿态) 鲁——直截了当(勇敢、不卑不亢的姿态) 2、细读周朴园与鲁大海斗争过程的对话,比较二人的态度。 周朴园 父子相遇 鲁大海 明知故问 立场坚定 用钱收买 斗争坚决 开除大海 阶级斗争 揭露、怒斥 面对多年前遗弃的亲生儿子,却没有一点父子顾念之情,而是将现实利益摆在第一位,始 终以一种傲慢、一本正经的姿态对其进行打击,手段阴险老到,资本家面目毕露,足以体现他冷酷 无情、狡猾的性格特点。 3、通过鲁大海之口揭露了周朴园哪几大罪行 这些罪行的揭露体现了周朴园的什么形象特点 明确:收买工人代表;血腥的发家史;血腥镇压工人。 有力地揭露了他狠毒无义、奸诈的性格特点。 4、这一场剧的结尾,鲁侍萍有两句欲言又止的话,非常巧妙,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句话里包含了 怎样复杂的感情。 明确:“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见着了三十年没见的亲生骨肉却不能相认,本已无奈痛苦;眼看周萍已经成了资本家的帮凶,和鲁 大海相仇恨,更多了一份失望和愤恨,只好马上转口。 两句话充分表现出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 5、冲突背后隐含着怎样的社会意义 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只是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更是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 冲突。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的敌对是彻底的,是剧烈的。以鲁大海为代
5
表的工人阶级已经觉醒,他们已经有勇气、有决心与资本家作斗争,我们可以看到,一场暴风骤雨 式的变革已经迫在眉睫,这正应了“雷雨”这一标 题 。 二、探究标题含义 明确:一方面,《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 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这样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作者又交代 了作品的社会环境,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 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作者正是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 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正在酝酿大雷雨般大变动的20 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三、总结人物形象 周朴园: 对过去的侍萍始乱终弃自私残忍 对“死去”的侍萍怀念虚伪 对面前的侍萍凶相毕露,软硬兼施冷酷无情 对鲁大海、工人阴险狡诈资本家嘴脸 鲁侍萍: 悲愤控诉——心软——撕支票抗议 反抗性轻信、纯朴、善良自尊、有骨气 鲁大海: 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决心 斗争经验不足,鲁莽、幼稚 四、主题归纳 鲁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雷雨》给我们展示的是人性中 良知、温情的毁灭,揭示的是资产阶级冷酷无情的嘴脸。 《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 矛盾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 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没落、腐朽、污浊的内幕作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 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历史。 课后作业:1、完成导学案《雷雨》第1-5题。
口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