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讲义)(PDF版,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07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讲义)(PDF版,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资源简介

第 07 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
目 录
01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
02 知识导图·思维领航 .................................................................................................3
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3
考点一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3
知识点 1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发展 ............................................................................................................3
考向 1 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7
考向 2 宋元商业和城市发展 ................................................................................................................7
考向 3 经济重心南移 ............................................................................................................................8
知识点 2 辽宋夏金元社会变化 ................................................................................................................8
考向 4 宋元社会生活的变化 ................................................................................................................9
知识点 3 辽宋夏金元交通建设(选必二) ..........................................................................................10
考点二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和科技 .........................................................................................11
知识点 1 辽宋夏金元的思想与教育 ........................................................................................................11
考向 1 儒学的复兴 ..............................................................................................................................13
知识点 2 辽宋夏金元文化与科技 ..........................................................................................................13
考向 2 宋元文学艺术 ..........................................................................................................................16
考向 3 宋元科技 ..................................................................................................................................17
知识点 3 文化传承(选必三) ..............................................................................................................17
04 真题练习·命题洞见 ...............................................................................................17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
选择题:辽宁卷、湖北卷、重庆卷、
2024
安徽卷
宋元经济发展及经济重心 选择题:河北卷、浙江卷 6 月、湖北
南移 2023 卷、全国甲卷 本讲为高考命题热点,题型
(3 年 15 考) 非选择题:北京卷 以选择题为主,复习时关注
一些命题关键词:稻麦复种
选择题:全国乙卷
2022 制、基层市场、民间贸易、
非选择题:江苏卷
互市交易、商业革命、经济
选择题:山东卷、广东卷
2024 重心南移、契约租税、海上
非选择题:安徽卷
宋元社会生活的变化 丝绸之路、程朱理学、宋词、
(3 年 5 考) 2023 选择题:全国乙卷 话本、市民阶层、三大发明、
2022 选择题:重庆卷 宋代书院等,这一时期是封
2024 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交融无
1 进一步发展时期,复习时多选择题:江苏卷、山东卷、浙江卷
2023 关注。宋元时期思想及文化成就 月、浙江卷 6 月、全国乙卷、海南卷
(3 年 12 考) 非选择题:辽宁卷
选择题:重庆卷、天津卷、广东卷、
2022
湖南卷、浙江卷 1 月
复习目标:1、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2、认识辽宋夏金元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一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知识点 1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发展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耕作制度: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有些地方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2、经济作物的种植: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宋
朝开始在内地种植棉花,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边疆开发: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
进步。
(二)手工业的发展
1、制瓷业:
①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
质感浑厚。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
①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②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4、纺织业: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5、造船业: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重大进步。
二、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一)商业的发展
1、市场繁荣:
①宋朝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②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有利
于加强各民族政权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民族交融。
2、货币经济发展:
①原因: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
②表现: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
主币发行。
3、信贷契约
①宋朝以后,当铺在进行一般的消费性动产抵押放贷的同时,也开始进行经营性的放货,还逐步发展出了
有息存款;
②宋朝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4、海外贸易繁荣:
①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②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中国的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
③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二)城市兴盛
1、集镇
2、城市
①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②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它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③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市的繁荣
【唯物史观】宋代商业发展的影响?
史料一: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如糖蜜糕、灌藕、缎背心、逍
遥巾、四时玩具。.…画山水扇。中瓦子浮铺有西山神女卖卦……其余桥道仿巷,亦有夜市扑卖果子糖等
物……至三更不绝。
[宋]吴自牧《梦粱录》
史料二: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
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加速社会流动,使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给宋朝科技文教的繁荣创造了契机。
(2)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抑商思想、门第观念等),推动了科举制的发展。
(3)推动了宋代统治政策的调整,如税收、对外政策、不抑兼并等。
(4)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5)促进城市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等。
(6)商业发展反作用于农业和手工业,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经济重心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各个阶段
①先秦到秦汉时期:中原开发早,经济重心在北方;
②魏晋南北朝:南方得到开发,南北差距缩小,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③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④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⑤元朝: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2、影响:
①带动南方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②带动南北交通的发展;
③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促进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科举取士南北分卷制度)
④北民南迁促进民族的融合
⑤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渡开发,一定程度上损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启示: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战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只能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摧毁
经济发展的成果。
【史料实证】经济重心南移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我呢话之向南发展》
史料反映了唐宋时期的哪一经济现象?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经济现象: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原因:北方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政府重视农业
生产;北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资源和生产技术;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四、赋税制度
1、宋朝
①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派发各种徭役。
②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2、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和两税法,但在税粮外又增设“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史料实证】元朝赋税的特点及原因?
史料: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两税法使古
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
郭户”与“乡村户”…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
划为不同户等。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
上……此外,宋代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这样,大量商人、
佣工、流民涌入城市。
据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
特点 原因
南北异制 元朝统治者征服各地的时间不同,只能因时立制,不可能强求统一;元朝疆域辽阔,
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风俗习惯不尽一致,因此只能因地立法,不能强求制度
上的统一;赋税制度的差别,有利于元朝对各族、各地人民实行分而治之的统治
商税和盐税较之 由于商业的繁盛,使商税无论是品类还是数额都有明显增加,成为元朝财政的主要
前代有所发展 收入之一
赋税征钞 元代货币经济发达,国家以钞为法定通货
考向 1 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典例】(2024·湖北卷)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奏议: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
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
纳的官粮却轻。据此可知,元朝前期( )
A.抑制土地兼并 B.优容江南经济 C.简化赋税名目 D.提高南人地位
【变式训练】1.南宋《农书》记载,一是将“地势之宜”列在“天时之宜”之前;二是将天时、地利统一
起来合称为“天地时宜”;三是更重视人的因素。“人定胜天”一词在南宋中期开始出现。据此可知,此
书( )
A.全面总结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 B.标志传统农学完成根本性转变
C.强调积极主动地改造利用自然 D.深受理学格物致知观念的影响
【变式训练】2.宋朝时期,政府颁布《盗耕种法》对盗耕种和盗收割他人田地者加以严惩。但针对业主主
动抛荒的逃田,政府立法规定“逃户亦限半年……限外不归……除坟茔外,充为永业”,而盗耕种逃田者
“免税三年,三年之后为世业”。这可用于说明宋朝( )
A.严格保护个人权益 B.司法过程灵活务实
C.政府缺乏契约精神 D.产权流转渠道多样
考向 2 宋元商业和城市发展
【典例】(2024·辽宁卷)元代官员对上都有如下描述:“在市者,则四方之商贾,与百工之事为多……
奇货用物,本末纤巨,莫不毕至。”下列描写上都的诗句中,可与该描述互证的是( )
A.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 B.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
C.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 D.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
【变式训练】1.景祐元年(1034 年)十一月甲辰,宋仁宗诏曰:“京旧城内侵街民舍在表柱外者,皆毁撤
之,遣入内押班岑守素,与开封府一员专其事”。《宋刑统·侵巷街阡陌》中也规定:“诸侵街巷阡陌者,
杖七十”。到 1079 年,政府又开始陆续征收“侵街钱”“侵河钱”等。上述举措反映了,当时( )
A.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弛 B.市坊制度瓦解的趋势
C.经济立法体系的完备 D.世俗门第观念的淡化
【变式训练】2.北宋时期,具有较强商业功能的城市数十个,主要分布在中原、东南地区,而荆湖路、广
南路等地区(今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及广西北部)的大型贸易中心数量很少。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
素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人口流动的加剧 C.区域开发的程度 D.政治局势的影响
考向 3 经济重心南移
【典例】(2023·浙江卷 6 月)有学者认为,“金宋以后的元明清统一王朝,除了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外,
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下列史料,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元史》记载:“(大都)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B.明末大臣奏称:“国家财赋,专倚三吴,而苏(州)、松(江)独甲于天下”
C.康熙帝诗云:“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
D.清代浙江学者言:“吾乡山水清远,其人明锐而疏达”
【变式训练】1.10 世纪后期,妈祖被福建莆田的百姓奉为保护神,人们认为她具有控驭大海乃至维持沿海
地区秩序的能力。12 世纪中期以后,妈祖被纳入到国家认可的神谱,成为政府主导下祭祀的对象之一,对
后世的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政府认可并接受民间妈祖崇拜 B.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C.东南沿海社会经济影响力上升 D.政府废止了抑商政策
【变式训练】2.《元史》记载:“(大都)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明末大臣
奏称:“国家财赋,专倚三吴,而苏(州)松(江)独甲于天下”;康熙帝诗云:“东南财赋地,江左人
文薮”。以上内容反映了( )
A.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元明清时期,经济重心一直在南方
C.元明清时期,政治重心依然在北方 D.元明清时期,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知识点 2 辽宋夏金元社会变化
一、宋朝时期
1、原因:①世家大族的衰落;②商品经济的发展;③科举制度的发展;④政府政策的调整。
2、表现:
①门第观念淡化
官方:科举考试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
民间: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②社会关系变化
阶层变化:贱民阶层数量减少;奴婢被自由雇佣代替。
契约租佃:佃农较少受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国家限制松弛: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对百姓迁移等限制更加松弛。
二、金元时期:出现了一定的逆转,但从长时段来看,发展趋势没有大的变化。
【历史解释】宋朝社会变动的原因
史料:宋代的社会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封建贵族所有庄园的农奴部分被解放,佃户受地主
束缚的程度降低,以自由平等为原则的新社会出现。……封建贵族专政的特权被削弱,科举制度的公平、
开放有利于平民百姓社会地位的提升,也加强了平民参与政治、受教育的权利。…产生了新兴市民阶层,
城市格局中封闭式的市制和坊制被瓦解,即市(商业区)与坊(居民区)之间相互区分、隔离的传统格局
被打破,各种商店沿街开设,居民区与商业区相混杂,连成一片。
摘编自戴雨薇《宋元时期瓦子勾栏乐人群体研究》
(1)科举制程序完善,提供了严密而又开放的入仕途径。
(2)抑商政策的放松,商人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
(3)土地地权流转加快,推动庶族地主的崛起与流动。
(4)商品经济与城市繁荣(根本原因),拜金主义思想的萌发。
(5)市镇经济的繁荣,为小农的横向空间流动提供条件。
(6)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减弱,社会阶层平等性增强。
(7)两宋社会的自由、开放与平民化社会的发展。
考向 4 宋元社会生活的变化
【典例】(2023·全国乙卷)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
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
任。这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变式训练】1.宋朝为杜绝考官徇私舞弊,建立了“糊名”和“誊录”制度。同时朝廷明诏:“国家开贡
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商人地位的提高 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C.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解决了人才选拔的弊端
【变式训练】2.宋代,兼并之家“物业不一,或有邸店、房廊,或有营运钞物,初无田亩,坐役乡里”,
并通过进纳、科举、联姻等形式进入“贵”的行列。社会用官名称呼富人成为时尚,如员外、承务、郎等
较为普遍。这可用于说明宋代( )
A.科举制度向全社会开放 B.商品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D.商人挑战士大夫的地位
知识点 3 辽宋夏金元交通建设(选必二)
一、国内陆运
1、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
路交通网,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
2、相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二、国内水运
三、对外交通
陆路:
①大都→高丽
②大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利汗国→阿拉伯→欧洲
海路:
①登州、明州→高丽、日本
②泉州、广州→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沿岸
考点二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和科技
知识点 1 辽宋夏金元的思想与教育
一、儒学的复兴
(一)儒学复兴运动
1、背景: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2、兴起: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3、主张: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
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4、口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为北宋张载所说,意
思是,为社会构建一套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精神价值观,赋予民众生命的意义,继承发扬先贤即将消失的
学问,为万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
5、结果:被称为理学或道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
(二)程朱理学
1、概念: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因此这一学派也被称为“程朱理学”。
3、内容: ①宇宙观: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②人生观: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
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③方法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理学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4、传播特点:普及化、通俗化、民间化
5、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注重气节道德,强调责任使命,强化家国观念。②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③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
造性
6、程朱理学宇宙观、人生观相结合的特点:
①“天理”是万物本原,先有理后有物,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
②一方面“理”具有本体地位,相当于“天道”;另一方面,“理”又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万事
万物之中,也体现于社会人际关系当中。
7、受官方尊崇的原因:
①经过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战乱,传统封建纲常伦理遭到极大的破坏,儒家伦理道德急需重建。
②程朱理学是一种以儒、佛、道交融为特征的新儒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适应了
封建统治的需要,为专制统治提供了哲学论据。
(三)儒学教育的探索: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诗
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儒学基础读物。
【家国情怀】程朱理学的价值观引领
史料: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
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
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1)程朱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2)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意识。
(3)具有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
到启示。
(4)强调身体力行、自立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历史解释】中国古代传统教化特点
史料 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
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
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
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
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
(1)教化理念德性化:德教为先与道德至上。“德教为先与道德至上”的核心理念贯穿中国古代教化思想。
(2)教化途径系统化:层级教化与立体网络。传统教化系统既包括各级各类组织化的学校系统,也包括乡
约、族法、家规、祭祀礼仪、蒙学等自发的社会教化系统。
(3)教化手段多样化:典范塑造与制度规约。典范塑造、榜样作用成为古代教化的重要方法。制度规约是
传统教化活动的又一方法。
(4)教化内容综合化:儒学经典教育与通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我国古代传统教化的显著特征是以儒
学经典教育为主,并以通俗教育辅助之。
考向 1 儒学的复兴
【典例】(2023·山东卷)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
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 ”这表明张载主张( )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变式训练】1.北宋时期,散文家的作品常常洋溢强烈的民族意识;南宋时期,从岳飞《五岳祠盟记》到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等,亦是如此。此外,宋代豪放派、婉约派词人,也具有同样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宋代( )
A.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文学作品的传承发展 D.科举制度的推行
【变式训练】2.与唐文化开放博大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相比,宋文化则趋向单纯内敛高雅,注重人文品性涵
养,审美情趣方面也从外在的羁旅漫游、征戍迁谪逐渐转向丰富多彩的心智活动。据此推知( )
A.科举制是影响宋文化特征的主要原因 B.宋文化特征的形成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
C.宋文化的发展逐渐转向封闭保守落后 D.国家分裂动乱影响了宋文化的发展特征
知识点 2 辽宋夏金元文化与科技
一、文学艺术
(一)文学
1、宋词:
①兴起: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
②特点: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③代表人物: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2、元曲:
①构成:元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形式)。
②散曲: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③元杂剧:演员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
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了杂剧。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
等。
3、话本: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二)艺术
1、书法: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2、绘画:
①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②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二、科技成就
(一)三大发明
1、概况:在宋朝基本成熟。
①印刷术: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②火药: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
③指南针: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2、影响: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唯物史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中国和世界文明产生的影响
误区警示:印刷术与造纸术:毕昇不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人,因为唐朝时就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术,他发明
的是活字印刷术。蔡伦也不是最早发明造纸术的人,西汉时已出现纸,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
1、对中国的影响:
①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里程碑,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
③由于受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和社会环境的限制,明清时期以后,四大发明未能转化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
的巨大动力。
2、对世界文明(欧洲)的影响:
①造纸术的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促进了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发展。
②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进程,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③火药传入欧洲,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④指南针的使用,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技术支持,改变了世界面貌。
(二)著名科学家
1、沈括:北宋科学家,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2、郭守敬:元朝科学家。
①最突出的成就是设计和监制了多种天文观测仪器。
②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3、王祯:元朝农学家,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
富。
三、其他成就
(一)医学
针灸: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治疗效果显著,简便经济,受到中国人的欢迎,也被世界许多其他国家所
接受。
(二)文字
辽夏金文字
1、特点: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
2、内容: ①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
②金也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③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
蒙古文字
1、畏兀体蒙古文:
①创制: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
②代表作及意义:《蒙古秘史》,作为游牧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价值。
2、八思巴字
①创制: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用以拼写蒙古语,
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
②意义:这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唯物史观】宋元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之间的关系
史料:两宋市民们无意于追求典雅的意境,浓郁迷离的诗情,而是醉心于能直接并情调热烈地满足感官享
受的艺术样式,因此,市民文化从诞生起,便显示出一种野俗的活力与广阔的普及性。而因文人介入,宋
词、宋画趋于雅化,苏轼提出“文人画”这一观念,文人画家力图挣脱现实的束缚,借着灵活、自由的表
现手法,以“表现自我”为创作原则,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不
可估量的作用。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政治 中央集权的加强 两宋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
需要
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
较低,促进了元曲的繁荣。
国家的分裂和统一 两宋时期,国家分裂,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两宋诗歌、辞赋和
绘画艺术的发展
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
的宋词、话本、风俗画、戏曲等得到发展
科技 印刷术的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并为科举制的发展完善提供了条
件。
【历史解释】宋元科技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史料:宋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科技成就走在世界的前端,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称它为“中
国的文艺复兴”……在数学、传统医学、传统天文学、法医学、传统农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政
府推动出版了一系列的科技作品如《梦溪笔谈》《圣济录》《洗冤集录》《统天历》….四大发明指南针
用于航海、火药用于军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传播。
摘编自刘芹《儒学与中国古代科技一—以宋明为例》
(1)高度繁荣。宋元文化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如三大发明、宋词、元曲、世俗文学、史学、绘画等。
(2)科技领先。这一时期是我国科技成就的辉煌时期,许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
进程。
(3)全面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宋元
文化丰富多彩。
(4)市民气息浓厚,城市商业活动的兴盛,使市民阶层得以发展壮大。他们文化程度不高,这就要求文学
艺术领域出现满足其文化需求的新作品。
考向 2 宋元文学艺术
【典例】(2023·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旧唐书》200 卷,后晋刘啕等历时 4 年撰成。编修者以唐代国史、实录及朝报、吏牍、家
状等为主要编撰材料,但对材料缺少剪裁和整理,“敷衍成帙”。纪传中大量抄录唐代皇帝诏敕和臣僚奏
疏、表章、诗赋等,屡现“本朝”“今上”等文字。因其保存很多原始材料,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唐
纪》时,纪事多取自《旧唐书》。
北宋时,仁宗令欧阳修等重修唐史,历时 17 年乃成《新唐书》225 卷。书中创设 4 表,增加 3 志及
列传 331 人,列传部分还参考了碑志、家谱等新材料。新设《藩镇》《奸臣》《叛臣》《逆臣》等类传,
并将《忠义》调至类传第一。大删《旧唐书》所录诏令、奏疏等,或直接将骈文改写成散文,总字数比《旧
唐书》少约 16 万字。
——摘编自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角度分别概括《旧唐书》与《新唐书》的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唐书》的编修原因及其编纂原则。
【变式训练】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郑思肖(1241—1318),号所南,福建人,南宋学者、画家。少时勤奋,侍父读书,明忠孝
廉义,14 岁中秀才,后又考取太学生。宋亡后,不肯仕元,改名“思肖”,暗寓思赵宋。他画兰不画土,
人问其故,则曰:“一片中国地,为夷狄所得,吾忍画耶?”一生写爱国诗歌 400 余首。晚年隐居苏州,
邑宰“胁以赋役”索一幅墨兰,他答曰:“头可断,兰不可得!”逝世前,将田产交托寺庙,用作祭祀家
人和接济乡邻。元末直至清,多人为他作传,成为“遗民”的典范。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在《国画中的
民族意识》里,称赞郑思肖是“民族意识浓烈的人”。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记者招待会回答台湾问题
时,引用其诗作“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摘编自《苏州府志·郑所南小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郑思肖的人格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后世研究郑思肖的价值。
【变式训练】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时期,女性文学进一步发展。据记载,先秦至唐,有作品流传的女作家不过 33位,而
宋代女词人近 90人,女诗人 200多人。宋代女性作家有的来自宫廷嫔妃、大家闺秀,有的来自平民百姓、
婢妾娼妓。她们中,除李清照、朱淑真外,魏夫人、吴淑姬、温琬、张玉娘等人,也是当时较为著名的女
性作家。她们从闺阁中走向了世界,突破了女性文学单一的闺中诗模式,其中更有抒情写景、咏史怀古、
军旅边塞、爱国之诗等,整体质量达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最高峰。
——摘编自李兰《宋代女性文学成因及价值探析》等
材料二 宋代将女性作为文学创作对象的风尚盛行。如词作品中描写最多的便是女性,这与宋代歌
楼酒肆业的高度繁荣密切相关;同时,词的婉约性决定了它更多地以“绮筵公子,绣幌佳人”为描写对象。
除此之外,宋代文学中还有较多女性形象塑造的是话本小说。它对市井小民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尤为成功,
《快嘴李翠莲》中的李翠莲、《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等,她们努力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平等
的爱情和独立的人格,其经典形象深入人心。
——编自杜少静《浅析宋代女性与文学之关系及其产生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女性文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将女性作为文学创作对象的风尚盛行”的原因。
考向 3 宋元科技
【典例】(2023·浙江卷 6 月)我国古代有位科学家改进和创制了简仪、圭表等多种天文观测仪器,“皆
臻于精妙,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未及者”。他还主持大规模科学观测,编制历法,“历成,(世祖)赐
名曰《授时》,颁行天下”。这位科学家是( )
A.郭守敬 B.裴秀 C.徐光启 D.沈括
【变式训练】1.精通天文的宋朝官员苏颂出使辽朝期间,正好遇到辽国冬至,辽人要求宋使入朝贺节,但
苏颂不肯,因为辽历比宋历早一日。他知道对方“不禁天文、术数之学,往往皆精”,“其实契丹历为正
也”,在回朝后将此事奏报宋廷,纠正了这一失误。对这一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
A.宋朝文化科技相对落后 B.契丹注重吸收中原习俗
C.辽国促进天文历法发展 D.辽宋政权长期对立冲突
【变式训练】2.宋时形成了“有相当数量的专门制造纸的工匠和作坊”,许多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
事纸的生产,如陕西路期郡县一带,“人以纸为业,号纸户”,广西的宾州、澄江洞的许多人家以“造楮
为业”等。上述现象可以印证宋代( )
A.传统科技领先世界 B.地域分工日趋细致
C.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知识点 3 文化传承(选必三)
一、学校教育
①宋朝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②南宋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学规
二、书籍
北宋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有利于书籍的普及。
1.(2024·广东卷)宋代巨贾彭则爱好儒学,“为其子延接师友,不问其费”,曾捐书于州学。郡从事为
之记,称其为“贩夫”,彭氏子孙皆耻之。知州认为,彭则所为是善事,遂删“贩夫”二字。这可以用来
说明当时( )
A.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 B.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
C.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 D.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
2.(2024·安徽卷)1311 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
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
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
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 )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
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 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
3.(2023·全国甲卷)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
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4.(2023·浙江卷 1 月)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
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
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
建书院以养士。”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 B.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
C.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 D.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
5.(2023·全国乙卷)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
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
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6.(2023·海南卷)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
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
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第 07 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
目 录
01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
02 知识导图·思维领航 .................................................................................................3
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3
考点一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3
知识点 1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发展 ..............................................................................................................3
考向 1 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7
考向 2 宋元商业和城市发展 ......................................................................................................................8
考向 3 经济重心南移 ..................................................................................................................................9
知识点 2 辽宋夏金元社会变化 ................................................................................................................11
考向 4 宋元社会生活的变化 ....................................................................................................................11
知识点 3 辽宋夏金元交通建设(选必二) ............................................................................................13
考点二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和科技 .........................................................................................14
知识点 1 辽宋夏金元的思想与教育 ........................................................................................................14
考向 1 儒学的复兴 ....................................................................................................................................16
知识点 2 辽宋夏金元文化与科技 ..........................................................................................................17
考向 2 宋元文学艺术 ................................................................................................................................20
考向 3 宋元科技 ........................................................................................................................................22
知识点 3 文化传承(选必三) ..............................................................................................................23
04 真题练习·命题洞见 ...............................................................................................23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
选择题:辽宁卷、湖北卷、重庆卷、
2024
安徽卷
宋元经济发展及经济重心 选择题:河北卷、浙江卷 6 月、湖北
南移 2023 卷、全国甲卷 本讲为高考命题热点,题型
(3 年 15 考) 非选择题:北京卷 以选择题为主,复习时关注
一些命题关键词:稻麦复种
选择题:全国乙卷
2022 制、基层市场、民间贸易、
非选择题:江苏卷
互市交易、商业革命、经济
选择题:山东卷、广东卷
2024 重心南移、契约租税、海上
非选择题:安徽卷
宋元社会生活的变化 丝绸之路、程朱理学、宋词、
(3 年 5 考) 2023 选择题:全国乙卷 话本、市民阶层、三大发明、
2022 选择题:重庆卷 宋代书院等,这一时期是封
2024 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交融无
1 进一步发展时期,复习时多选择题:江苏卷、山东卷、浙江卷
2023 关注。宋元时期思想及文化成就 月、浙江卷 6 月、全国乙卷、海南卷
(3 年 12 考) 非选择题:辽宁卷
选择题:重庆卷、天津卷、广东卷、
2022
湖南卷、浙江卷 1 月
复习目标:1、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2、认识辽宋夏金元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一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知识点 1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发展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耕作制度: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有些地方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2、经济作物的种植: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宋
朝开始在内地种植棉花,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边疆开发: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
进步。
(二)手工业的发展
1、制瓷业:
①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
质感浑厚。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
①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②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4、纺织业: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5、造船业: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重大进步。
二、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一)商业的发展
1、市场繁荣:
①宋朝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②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有利
于加强各民族政权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民族交融。
2、货币经济发展:
①原因: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
②表现: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
主币发行。
3、信贷契约
①宋朝以后,当铺在进行一般的消费性动产抵押放贷的同时,也开始进行经营性的放货,还逐步发展出了
有息存款;
②宋朝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4、海外贸易繁荣:
①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②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中国的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
③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二)城市兴盛
1、集镇
2、城市
①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②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它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③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市的繁荣
【唯物史观】宋代商业发展的影响?
史料一: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如糖蜜糕、灌藕、缎背心、逍
遥巾、四时玩具。.…画山水扇。中瓦子浮铺有西山神女卖卦……其余桥道仿巷,亦有夜市扑卖果子糖等
物……至三更不绝。
[宋]吴自牧《梦粱录》
史料二: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
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加速社会流动,使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给宋朝科技文教的繁荣创造了契机。
(2)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抑商思想、门第观念等),推动了科举制的发展。
(3)推动了宋代统治政策的调整,如税收、对外政策、不抑兼并等。
(4)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5)促进城市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等。
(6)商业发展反作用于农业和手工业,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经济重心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各个阶段
①先秦到秦汉时期:中原开发早,经济重心在北方;
②魏晋南北朝:南方得到开发,南北差距缩小,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③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④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⑤元朝: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2、影响:
①带动南方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②带动南北交通的发展;
③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促进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科举取士南北分卷制度)
④北民南迁促进民族的融合
⑤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渡开发,一定程度上损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启示: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战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只能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摧毁
经济发展的成果。
【史料实证】经济重心南移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我呢话之向南发展》
史料反映了唐宋时期的哪一经济现象?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经济现象: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原因:北方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政府重视农业
生产;北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资源和生产技术;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四、赋税制度
1、宋朝
①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派发各种徭役。
②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2、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和两税法,但在税粮外又增设“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史料实证】元朝赋税的特点及原因?
史料: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两税法使古
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
郭户”与“乡村户”…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
划为不同户等。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
上……此外,宋代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这样,大量商人、
佣工、流民涌入城市。
据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
特点 原因
南北异制 元朝统治者征服各地的时间不同,只能因时立制,不可能强求统一;元朝疆域辽阔,
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风俗习惯不尽一致,因此只能因地立法,不能强求制度
上的统一;赋税制度的差别,有利于元朝对各族、各地人民实行分而治之的统治
商税和盐税较之 由于商业的繁盛,使商税无论是品类还是数额都有明显增加,成为元朝财政的主要
前代有所发展 收入之一
赋税征钞 元代货币经济发达,国家以钞为法定通货
考向 1 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典例】(2024·湖北卷)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奏议: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
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
纳的官粮却轻。据此可知,元朝前期( )
A.抑制土地兼并 B.优容江南经济 C.简化赋税名目 D.提高南人地位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
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可
知,元朝前期,南方地区纳税较北方轻,这说明元朝前期,政府优容江南经济,B 项正确;元朝政府并未抑
制土地兼并,排除 A 项;材料没有简化赋税名目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 C 项;元朝实行四等
人制,南人地位低下,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变式训练】1.南宋《农书》记载,一是将“地势之宜”列在“天时之宜”之前;二是将天时、地利统一
起来合称为“天地时宜”;三是更重视人的因素。“人定胜天”一词在南宋中期开始出现。据此可知,此
书( )
A.全面总结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 B.标志传统农学完成根本性转变
C.强调积极主动地改造利用自然 D.深受理学格物致知观念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三是更重视人的因素。‘人定胜天’一词在南宋中期开始出现”可知,
这反映了人在农业中的作用高于自然地理环境,反映了该书强调积极主动地改造利用自然,C 项正确;材料
只涉及人定胜天的理念,没有涉及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排除 A 项;南宋的《农书》虽然出现了新的
理念,但仍旧属于传统农学的范畴,排除 B 项;格物致知指的是充分的认识万物从而加深对理的认识,与
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训练】2.宋朝时期,政府颁布《盗耕种法》对盗耕种和盗收割他人田地者加以严惩。但针对业主主
动抛荒的逃田,政府立法规定“逃户亦限半年……限外不归……除坟茔外,充为永业”,而盗耕种逃田者
“免税三年,三年之后为世业”。这可用于说明宋朝( )
A.严格保护个人权益 B.司法过程灵活务实
C.政府缺乏契约精神 D.产权流转渠道多样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朝(中国)。材料中提到的《盗耕种法》对盗耕种和盗收割他人田地者进行了严惩,这体现了
宋朝政府对个人财产权的保护。然而,对于业主主动抛荒的逃田,政府的立法规定则显示了一种灵活务实
的态度。政府并没有强制要求逃田的业主返回耕种,而是在一定期限后,允许盗耕种逃田者免税三年,并
在三年后将其作为世业,这体现了政府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的灵活性和务实性,B 项正确;“严格保护个人权
益”主要体现“政府颁布《盗耕种法》对盗耕种和盗收割他人田地者加以严惩”这部分材料,排除 A 项;
“政府缺乏契约精神”不符合史实,排除 C 项;材料显示了产权流转的一种方式,但这并不是题目的主要
考点,而且这种流转方式是在特定情况下(逃田)才出现的,不能全面代表宋朝的产权流转情况,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考向 2 宋元商业和城市发展
【典例】(2024·辽宁卷)元代官员对上都有如下描述:“在市者,则四方之商贾,与百工之事为多……
奇货用物,本末纤巨,莫不毕至。”下列描写上都的诗句中,可与该描述互证的是( )
A.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 B.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
C.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 D.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根据材料“在市者,则四方之商贾,与百工之事为多……奇货用物,本
末纤巨,莫不毕至。”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当时的市场上可以见到各种珍奇少见之物,各种工匠的活计都存
在,这反映出元代商品贸易较为发达。元人“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的诗句,反映其商业区
繁华热闹的景象,A 项正确;“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记录的是元上都的风物人情,以及元上都这座
草原生态城市的繁荣,排除 B 项;“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和“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
描写的是自然风景, 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 CD 项。故选 A 项。
【变式训练】1.景祐元年(1034 年)十一月甲辰,宋仁宗诏曰:“京旧城内侵街民舍在表柱外者,皆毁撤
之,遣入内押班岑守素,与开封府一员专其事”。《宋刑统·侵巷街阡陌》中也规定:“诸侵街巷阡陌者,
杖七十”。到 1079 年,政府又开始陆续征收“侵街钱”“侵河钱”等。上述举措反映了,当时( )
A.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弛 B.市坊制度瓦解的趋势
C.经济立法体系的完备 D.世俗门第观念的淡化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京旧城内侵街民舍在表柱外者,皆毁撤之,遣入内押班岑守素,与开
封府一员专其事”与“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前期,政府对于街巷阡陌的
限制较为严格,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加,原有的市坊制度确实出现了松动和改变,坊市之间的界
限被打破,市场开始扩散到城中各地,宵禁制度也逐渐废弛,因此题干内容反映了这时期坊市制度逐渐瓦
解,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于“商业”的压制与管理的具体措施,无法得出“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弛”
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只体现“《宋刑统·侵巷街阡陌》”的部分条款,无法得出“经济立法体系的完
备”的结论,排除 C 项;材料主旨“市坊制度瓦解”,而“世俗门第观念的淡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变式训练】2.北宋时期,具有较强商业功能的城市数十个,主要分布在中原、东南地区,而荆湖路、广
南路等地区(今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及广西北部)的大型贸易中心数量很少。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
素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人口流动的加剧 C.区域开发的程度 D.政治局势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宋代。根据
材料,北宋时期,具有商业功能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中原和东南地区,而中部和西南地区较少,因为这些地
区开发较晚,较落后,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宋时期转移到南方,排除A项;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无关,
排除B项;北宋时期境内整体都比较稳定,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考向 3 经济重心南移
【典例】(2023·浙江卷 6 月)有学者认为,“金宋以后的元明清统一王朝,除了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外,
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下列史料,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元史》记载:“(大都)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B.明末大臣奏称:“国家财赋,专倚三吴,而苏(州)、松(江)独甲于天下”
C.康熙帝诗云:“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
D.清代浙江学者言:“吾乡山水清远,其人明锐而疏达”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元明清(中国)。根据材料“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
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全国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元明清时期南方经济在压倒
北方的形势下继续发展,D 选项的意思是“我的家乡山清水远,那里的人们聪明敏锐而待人开放”,这无
法反映经济重心在南方,D 项正确;A 项中“无不仰给于江南”可分析出经济重心在南方,南方成为主要
粮食供给中心,排除 A 项;B 项中明末国家财赋专倚三吴,强调江南经济繁荣,对国家财政的重要性,排
除 B 项;C 项中的“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说明东南是经济文化重心,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变式训练】1.10 世纪后期,妈祖被福建莆田的百姓奉为保护神,人们认为她具有控驭大海乃至维持沿海
地区秩序的能力。12 世纪中期以后,妈祖被纳入到国家认可的神谱,成为政府主导下祭祀的对象之一,对
后世的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政府认可并接受民间妈祖崇拜 B.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C.东南沿海社会经济影响力上升 D.政府废止了抑商政策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 10 至 12 世纪的中国。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妈祖崇拜原本是具有地域色彩的民间信仰,妈祖被赋予佑护渔民和海商航海安全及
维护沿海地区安定的特殊社会功能。宋元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东南沿海地位上
升,妈祖信仰的影响力随之不断扩大,折射出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C 项正确;妈祖由民间自发崇
拜的地方保护神发展为屡受朝廷册封的国家神明,体现了政府对民间崇拜的认可,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
除 A 项;材料无法得出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结论,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废止抑商政策的相关信息,
与史实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训练】2.《元史》记载:“(大都)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明末大臣
奏称:“国家财赋,专倚三吴,而苏(州)松(江)独甲于天下”;康熙帝诗云:“东南财赋地,江左人
文薮”。以上内容反映了( )
A.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元明清时期,经济重心一直在南方
C.元明清时期,政治重心依然在北方 D.元明清时期,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元朝以及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其财赋都仰仗江南地区,说明
此时,经济重心一直在南方,B 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 A 项;
元明清时期,政治重心依然在北方,与材料描述的主要意思不符,排除 C 项;元明清时期,经济格局未发
生重大变化,经济中心依然在南方,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知识点 2 辽宋夏金元社会变化
一、宋朝时期
1、原因:①世家大族的衰落;②商品经济的发展;③科举制度的发展;④政府政策的调整。
2、表现:
①门第观念淡化
官方:科举考试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
民间: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②社会关系变化
阶层变化:贱民阶层数量减少;奴婢被自由雇佣代替。
契约租佃:佃农较少受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国家限制松弛: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对百姓迁移等限制更加松弛。
二、金元时期:出现了一定的逆转,但从长时段来看,发展趋势没有大的变化。
【历史解释】宋朝社会变动的原因
史料:宋代的社会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封建贵族所有庄园的农奴部分被解放,佃户受地主
束缚的程度降低,以自由平等为原则的新社会出现。……封建贵族专政的特权被削弱,科举制度的公平、
开放有利于平民百姓社会地位的提升,也加强了平民参与政治、受教育的权利。…产生了新兴市民阶层,
城市格局中封闭式的市制和坊制被瓦解,即市(商业区)与坊(居民区)之间相互区分、隔离的传统格局
被打破,各种商店沿街开设,居民区与商业区相混杂,连成一片。
摘编自戴雨薇《宋元时期瓦子勾栏乐人群体研究》
(1)科举制程序完善,提供了严密而又开放的入仕途径。
(2)抑商政策的放松,商人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
(3)土地地权流转加快,推动庶族地主的崛起与流动。
(4)商品经济与城市繁荣(根本原因),拜金主义思想的萌发。
(5)市镇经济的繁荣,为小农的横向空间流动提供条件。
(6)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减弱,社会阶层平等性增强。
(7)两宋社会的自由、开放与平民化社会的发展。
考向 4 宋元社会生活的变化
【典例】(2023·全国乙卷)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
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
任。这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及所学知识可知,书籍作为
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南宋时期书籍的流行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D 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
知,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
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所以,士族阶层并非在南宋时期出现,排除 A 项;汉武帝时期,儒学
正统地位确立,排除 B 项;隋朝时期确立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发展,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变式训练】1.宋朝为杜绝考官徇私舞弊,建立了“糊名”和“誊录”制度。同时朝廷明诏:“国家开贡
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商人地位的提高 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C.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解决了人才选拔的弊端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糊名”“誊录”制度有利于防作弊,有利于维护科举制的公平公正和社会中
下层读书人进入仕途,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据材料“广搜罗之路……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
群者,亦许解送”并结合所学“宋代科举制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可得出,这种做
法有利于工商业者进入仕途,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综合材料两层意思,可知,C 项正确;A 项有一定道
理,但只解释了第二层意思,片面理解了材料,排除 A 项;科举制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
集权,但是材料不是强调的这个角度,排除 B 项;“解决了”表述太绝对,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训练】2.宋代,兼并之家“物业不一,或有邸店、房廊,或有营运钞物,初无田亩,坐役乡里”,
并通过进纳、科举、联姻等形式进入“贵”的行列。社会用官名称呼富人成为时尚,如员外、承务、郎等
较为普遍。这可用于说明宋代( )
A.科举制度向全社会开放 B.商品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D.商人挑战士大夫的地位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商人和地主通过进纳、科举、联姻等形式进入“贵”的行列,并
且社会用官名称呼富人成为时尚,体现了商品经济影响社会生活,B 项正确;材料可用于说明宋代商品经济
影响社会生活,未体现科举制度向全社会开放,排除 A 项;材料可用于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未涉及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情况,排除 C 项;材料可用于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影响社会生活,D 项说法错误,
不符合材料,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知识点 3 辽宋夏金元交通建设(选必二)
一、国内陆运
1、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
路交通网,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
2、相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二、国内水运
三、对外交通
陆路:
①大都→高丽
②大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利汗国→阿拉伯→欧洲
海路:
①登州、明州→高丽、日本
②泉州、广州→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沿岸
考点二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和科技
知识点 1 辽宋夏金元的思想与教育
一、儒学的复兴
(一)儒学复兴运动
1、背景: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2、兴起: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3、主张: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
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4、口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为北宋张载所说,意
思是,为社会构建一套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精神价值观,赋予民众生命的意义,继承发扬先贤即将消失的
学问,为万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
5、结果:被称为理学或道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
(二)程朱理学
1、概念: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因此这一学派也被称为“程朱理学”。
3、内容: ①宇宙观: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②人生观: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
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③方法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理学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4、传播特点:普及化、通俗化、民间化
5、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注重气节道德,强调责任使命,强化家国观念。②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③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
造性
6、程朱理学宇宙观、人生观相结合的特点:
①“天理”是万物本原,先有理后有物,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
②一方面“理”具有本体地位,相当于“天道”;另一方面,“理”又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万事
万物之中,也体现于社会人际关系当中。
7、受官方尊崇的原因:
①经过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战乱,传统封建纲常伦理遭到极大的破坏,儒家伦理道德急需重建。
②程朱理学是一种以儒、佛、道交融为特征的新儒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适应了
封建统治的需要,为专制统治提供了哲学论据。
(三)儒学教育的探索: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诗
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儒学基础读物。
【家国情怀】程朱理学的价值观引领
史料: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
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
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1)程朱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2)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意识。
(3)具有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
到启示。
(4)强调身体力行、自立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历史解释】中国古代传统教化特点
史料 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
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
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
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
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
(1)教化理念德性化:德教为先与道德至上。“德教为先与道德至上”的核心理念贯穿中国古代教化思想。
(2)教化途径系统化:层级教化与立体网络。传统教化系统既包括各级各类组织化的学校系统,也包括乡
约、族法、家规、祭祀礼仪、蒙学等自发的社会教化系统。
(3)教化手段多样化:典范塑造与制度规约。典范塑造、榜样作用成为古代教化的重要方法。制度规约是
传统教化活动的又一方法。
(4)教化内容综合化:儒学经典教育与通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我国古代传统教化的显著特征是以儒
学经典教育为主,并以通俗教育辅助之。
考向 1 儒学的复兴
【典例】(2023·山东卷)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
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 ”这表明张载主张( )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
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可知,张载认为,若一切都由中央
朝廷来管,必有许多事情管理不好,所以,要实行“封建”,扩大地方的权力,这与北宋时期地方的边防
无力有一定的联系,A 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央权力过大,而非主张恢复郡国并行制度,排除 B 项;材
料描述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没有体现中央机构的健全以及官员选拔制度,排除 C 项和 D 项。故选 A
项。
【变式训练】1.北宋时期,散文家的作品常常洋溢强烈的民族意识;南宋时期,从岳飞《五岳祠盟记》到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等,亦是如此。此外,宋代豪放派、婉约派词人,也具有同样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宋代( )
A.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文学作品的传承发展 D.科举制度的推行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两宋时期文学作品洋溢强烈的民族意识,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两宋时期理学兴起,强调历史使命,加之当时民族问题复杂,北宋与辽、西夏时有战争,北宋后
被金所灭,南宋偏安一角,与金对峙,故此期间主流意识是理学思想激起民族意识,A 项正确;B 项是宋文
学繁荣的原因,但无法体现文学主题的主要因素,排除 B 项;C 项与相关史实不符合,排除 C 项;科举制
度的推行是为朝廷选拔合适的人才,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变式训练】2.与唐文化开放博大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相比,宋文化则趋向单纯内敛高雅,注重人文品性涵
养,审美情趣方面也从外在的羁旅漫游、征戍迁谪逐渐转向丰富多彩的心智活动。据此推知( )
A.科举制是影响宋文化特征的主要原因 B.宋文化特征的形成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
C.宋文化的发展逐渐转向封闭保守落后 D.国家分裂动乱影响了宋文化的发展特征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朝(中国)。宋文化的内敛高雅,注重人品涵养以及丰富多彩的心智活动,与理学的“格物致
知”理念、讲究心性诚明的哲学体系和道德修养有关联之处,B 项正确;唐宋都实行科举制,这不是造成唐
宋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 A 项;内敛高雅,注重人文涵养不代表其封闭保守落后,排除 C 项;国家分
裂动乱与单纯内敛高雅的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心智活动无内在逻辑,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知识点 2 辽宋夏金元文化与科技
一、文学艺术
(一)文学
1、宋词:
①兴起: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
②特点: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③代表人物: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2、元曲:
①构成:元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形式)。
②散曲: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③元杂剧:演员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
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了杂剧。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
等。
3、话本: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二)艺术
1、书法: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2、绘画:
①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②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二、科技成就
(一)三大发明
1、概况:在宋朝基本成熟。
①印刷术: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②火药: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
③指南针: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2、影响: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唯物史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中国和世界文明产生的影响
误区警示:印刷术与造纸术:毕昇不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人,因为唐朝时就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术,他发明
的是活字印刷术。蔡伦也不是最早发明造纸术的人,西汉时已出现纸,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
1、对中国的影响:
①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里程碑,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
③由于受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和社会环境的限制,明清时期以后,四大发明未能转化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
的巨大动力。
2、对世界文明(欧洲)的影响:
①造纸术的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促进了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发展。
②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进程,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③火药传入欧洲,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④指南针的使用,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技术支持,改变了世界面貌。
(二)著名科学家
1、沈括:北宋科学家,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2、郭守敬:元朝科学家。
①最突出的成就是设计和监制了多种天文观测仪器。
②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3、王祯:元朝农学家,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
富。
三、其他成就
(一)医学
针灸: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治疗效果显著,简便经济,受到中国人的欢迎,也被世界许多其他国家所
接受。
(二)文字
辽夏金文字
1、特点: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
2、内容: ①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
②金也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③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
蒙古文字
1、畏兀体蒙古文:
①创制: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
②代表作及意义:《蒙古秘史》,作为游牧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价值。
2、八思巴字
①创制: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用以拼写蒙古语,
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
②意义:这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唯物史观】宋元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之间的关系
史料:两宋市民们无意于追求典雅的意境,浓郁迷离的诗情,而是醉心于能直接并情调热烈地满足感官享
受的艺术样式,因此,市民文化从诞生起,便显示出一种野俗的活力与广阔的普及性。而因文人介入,宋
词、宋画趋于雅化,苏轼提出“文人画”这一观念,文人画家力图挣脱现实的束缚,借着灵活、自由的表
现手法,以“表现自我”为创作原则,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不
可估量的作用。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政治 中央集权的加强 两宋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
需要
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
较低,促进了元曲的繁荣。
国家的分裂和统一 两宋时期,国家分裂,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两宋诗歌、辞赋和
绘画艺术的发展
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
的宋词、话本、风俗画、戏曲等得到发展
科技 印刷术的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并为科举制的发展完善提供了条
件。
【历史解释】宋元科技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史料:宋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科技成就走在世界的前端,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称它为“中
国的文艺复兴”……在数学、传统医学、传统天文学、法医学、传统农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政
府推动出版了一系列的科技作品如《梦溪笔谈》《圣济录》《洗冤集录》《统天历》….四大发明指南针
用于航海、火药用于军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传播。
摘编自刘芹《儒学与中国古代科技一—以宋明为例》
(1)高度繁荣。宋元文化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如三大发明、宋词、元曲、世俗文学、史学、绘画等。
(2)科技领先。这一时期是我国科技成就的辉煌时期,许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
进程。
(3)全面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宋元
文化丰富多彩。
(4)市民气息浓厚,城市商业活动的兴盛,使市民阶层得以发展壮大。他们文化程度不高,这就要求文学
艺术领域出现满足其文化需求的新作品。
考向 2 宋元文学艺术
【典例】(2023·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旧唐书》200 卷,后晋刘啕等历时 4 年撰成。编修者以唐代国史、实录及朝报、吏牍、家
状等为主要编撰材料,但对材料缺少剪裁和整理,“敷衍成帙”。纪传中大量抄录唐代皇帝诏敕和臣僚奏
疏、表章、诗赋等,屡现“本朝”“今上”等文字。因其保存很多原始材料,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唐
纪》时,纪事多取自《旧唐书》。
北宋时,仁宗令欧阳修等重修唐史,历时 17 年乃成《新唐书》225 卷。书中创设 4 表,增加 3 志及
列传 331 人,列传部分还参考了碑志、家谱等新材料。新设《藩镇》《奸臣》《叛臣》《逆臣》等类传,
并将《忠义》调至类传第一。大删《旧唐书》所录诏令、奏疏等,或直接将骈文改写成散文,总字数比《旧
唐书》少约 16 万字。
——摘编自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角度分别概括《旧唐书》与《新唐书》的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唐书》的编修原因及其编纂原则。
【答案】(1)《旧唐书》价值:较多保存唐代原始文献的面貌,缺少剪裁和整理。
《新唐书》的价值:文字精湛,却失去许多珍贵史料。
(2)原因:《旧唐书》史料较多,文字冗长;强调本朝统治的正统性。
编纂原则:语言精炼;总结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
《旧唐书》价值:根据材料“保存很多原始材料”、“对材料缺少剪裁和整理”可分析出较多保存唐代原
始文献的面貌,缺少剪裁和整理。
《新唐书》的价值:根据材料“大删《旧唐书》所录诏令、奏疏等,或直接将骈文改写成散文,总字数比
《旧唐书》少约 16 万字”可分析出文字精湛,却失去许多珍贵史料。
(2)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
原因:根据材料“保存很多原始材料”可分析出《旧唐书》史料较多,文字冗长;结合所学可知,强调本
朝统治的正统性。
编纂原则:根据材料“保存很多原始材料”可分析出语言精炼;根据材料“新设《藩镇》《奸臣》《叛臣》
《逆臣》等类传”可知,总结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
【变式训练】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郑思肖(1241—1318),号所南,福建人,南宋学者、画家。少时勤奋,侍父读书,明忠孝
廉义,14 岁中秀才,后又考取太学生。宋亡后,不肯仕元,改名“思肖”,暗寓思赵宋。他画兰不画土,
人问其故,则曰:“一片中国地,为夷狄所得,吾忍画耶?”一生写爱国诗歌 400 余首。晚年隐居苏州,
邑宰“胁以赋役”索一幅墨兰,他答曰:“头可断,兰不可得!”逝世前,将田产交托寺庙,用作祭祀家
人和接济乡邻。元末直至清,多人为他作传,成为“遗民”的典范。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在《国画中的
民族意识》里,称赞郑思肖是“民族意识浓烈的人”。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记者招待会回答台湾问题
时,引用其诗作“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摘编自《苏州府志·郑所南小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郑思肖的人格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后世研究郑思肖的价值。
【答案】(1)人格内涵: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爱国情操。
(2)价值:弘扬民族精神;宣扬爱国精神;研究宋代理学的社会影响。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人格内涵:据材料“他画兰不画土,人问
其故,则曰:‘一片中国地,为夷狄所得,吾忍画耶?’”“晚年隐居苏州,邑宰“胁以赋役”索一幅墨
兰,他答曰:‘头可断,兰不可得!’”,可得出: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据材料“一生写爱国诗歌
400 余首”,可得出:爱国情操;据材料“遗民的典范”,可得出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在《国画中的民族
意识》里,称赞郑思肖是‘民族意识浓烈的人’。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记者招待会回答台湾问题时,
引用其诗作‘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可得出:弘扬民族精神;宣扬爱国精神;据材料“少时勤奋,
侍父读书,明忠孝廉义,14 岁中秀才,后又考取太学生。”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研究宋代理学的社会影响。
【变式训练】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时期,女性文学进一步发展。据记载,先秦至唐,有作品流传的女作家不过 33位,而
宋代女词人近 90人,女诗人 200多人。宋代女性作家有的来自宫廷嫔妃、大家闺秀,有的来自平民百姓、
婢妾娼妓。她们中,除李清照、朱淑真外,魏夫人、吴淑姬、温琬、张玉娘等人,也是当时较为著名的女
性作家。她们从闺阁中走向了世界,突破了女性文学单一的闺中诗模式,其中更有抒情写景、咏史怀古、
军旅边塞、爱国之诗等,整体质量达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最高峰。
——摘编自李兰《宋代女性文学成因及价值探析》等
材料二 宋代将女性作为文学创作对象的风尚盛行。如词作品中描写最多的便是女性,这与宋代歌
楼酒肆业的高度繁荣密切相关;同时,词的婉约性决定了它更多地以“绮筵公子,绣幌佳人”为描写对象。
除此之外,宋代文学中还有较多女性形象塑造的是话本小说。它对市井小民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尤为成功,
《快嘴李翠莲》中的李翠莲、《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等,她们努力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平等
的爱情和独立的人格,其经典形象深入人心。
——编自杜少静《浅析宋代女性与文学之关系及其产生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女性文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将女性作为文学创作对象的风尚盛行”的原因。
【答案】(1)特点:女性作家数量增多;女性作家出身阶层广泛(或创作群体的广泛性);名家辈出;文
学作品题材多样;作品内容丰富等。(任意答出 4 点即可)
(2)原因:社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娱乐业的发展;受宋词、话本等文体自身特点的影响;商业的发展和城
市人口增加(或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文学家对女性觉醒意识的认同等。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特点:据材料“宋代女词人近 90 人,女诗人
200 多人”得出女性作家数量增多;据材料“宋代女性作家有的来自宫廷嫔妃、大家闺秀,有的来自平民百
姓、婢妾娼妓”得出女性作家出身阶层广泛(或创作群体的广泛性);据材料“除李清照、朱淑真外,魏
夫人、吴淑姬、温琬、张玉娘等人,也是当时较为著名的女性作家”得出名家辈出;据材料“突破了女性
文学单一的闺中诗模式,其中更有抒情写景、咏史怀古、军旅边塞、爱国之诗等”得出文学作品题材多样,
作品内容丰富。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原因:据材料“与宋代歌楼酒肆业的高度繁荣密切相关”
得出社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娱乐业的发展;据材料“词的婉约性决定了它更多地以‘绮筵公子,绣幌佳人’
为描写对象。除此之外,宋代文学中还有较多女性形象塑造的是话本小说。它对市井小民中女性形象的塑
造尤为成功”得出受宋词、话本等文体自身特点的影响;据材料“《快嘴李翠莲》中的李翠莲、《碾玉观
音》中的璩秀秀等,她们努力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和独立的人格”得出文学家对女
性觉醒意识的认同;此外还可以从商业发展、城市人口增加等方面分析。、
考向 3 宋元科技
【典例】(2023·浙江卷 6 月)我国古代有位科学家改进和创制了简仪、圭表等多种天文观测仪器,“皆
臻于精妙,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未及者”。他还主持大规模科学观测,编制历法,“历成,(世祖)赐
名曰《授时》,颁行天下”。这位科学家是( )
A.郭守敬 B.裴秀 C.徐光启 D.沈括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还主持大规模科学观测,编制历法”、“赐名曰《授时》,颁行天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郭守敬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订出《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
最先进的一种历法,为修订历法,还改制、发明了简仪、圭表等多种天文观测仪器,A 项正确;魏晋时期
的裴秀著作是《禹贡地域图》,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排除 B 项;明朝的徐光启修订了《崇祯历
书》,排除 C 项;北宋的沈括代表作是《梦溪笔谈》,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变式训练】1.精通天文的宋朝官员苏颂出使辽朝期间,正好遇到辽国冬至,辽人要求宋使入朝贺节,但
苏颂不肯,因为辽历比宋历早一日。他知道对方“不禁天文、术数之学,往往皆精”,“其实契丹历为正
也”,在回朝后将此事奏报宋廷,纠正了这一失误。对这一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
A.宋朝文化科技相对落后 B.契丹注重吸收中原习俗
C.辽国促进天文历法发展 D.辽宋政权长期对立冲突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精通天文的宋朝官员苏颂出使辽朝期间,得知辽历比宋历
早一日,他知道契丹历为正,回朝后将此事奏报宋廷,纠正了这一失误,由此得知辽国促进天文历法发展,
C 项正确;宋朝文化科技在当时处于领先位置,排除 A 项;材料没有说契丹注重吸收中原习俗,排除 B 项;
宋朝官员出使辽朝不能得出对立冲突,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训练】2.宋时形成了“有相当数量的专门制造纸的工匠和作坊”,许多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
事纸的生产,如陕西路期郡县一带,“人以纸为业,号纸户”,广西的宾州、澄江洞的许多人家以“造楮
为业”等。上述现象可以印证宋代( )
A.传统科技领先世界 B.地域分工日趋细致
C.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 宋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宋朝时期造纸业繁荣,说明纸张的用量增大,由此可以折射出文化
事业的繁荣发展,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宋朝时期传统科技领先世界,排除 A 项;材
料说明宋朝时期造纸业繁荣,并不能体现低于分工日趋细致,排除 B 项;宋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
动,但是材料强调文化事业的发展,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知识点 3 文化传承(选必三)
一、学校教育
①宋朝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②南宋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学规
二、书籍
北宋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有利于书籍的普及。
1.(2024·广东卷)宋代巨贾彭则爱好儒学,“为其子延接师友,不问其费”,曾捐书于州学。郡从事为
之记,称其为“贩夫”,彭氏子孙皆耻之。知州认为,彭则所为是善事,遂删“贩夫”二字。这可以用来
说明当时( )
A.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 B.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
C.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 D.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知州认为,彭则所为是善事,遂删‘贩夫’二字。”可知,富商彭则
因向州学捐书,所为是善事,得到知州赞赏而删除原先所记之“贩夫”身份,这说明国家倡导的文治政策
在地方治理中得到应用,D 项正确;封建社会下,士农工商界限始终存在,只是会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冲
击,排除 A 项;富商彭则并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无法体现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排除 B 项;地方官学
教育的普及说法绝对化,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2024·安徽卷)1311 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
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
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
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 )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
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 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政府为了解决粮食北运的问题,开始海运的尝试,但初期并
非一帆风顺,而是遇到很多困难,如曾经尝试用海船到长江沿岸将税粮通过长江运输,但航道险阻,损失
较大;湖广、江西的税粮匀速同样也遇到问题,于是最终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
岁征之粮一并海运,海运虽然遇到一定困难,但为了解决北方粮食赋税运输的问题,反而促进海运发展,
这体现了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B 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南方税粮的运输,和江南粮食商品化无关,排除 A
项;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说法绝对化,排除 C 项;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不符合史实,这时重心还是在
东南地区,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3.(2023·全国甲卷)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
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唐以后,随着坊市制和宵禁制度的松弛,夜市,这一经济
形态才在夹缝中逐渐萌芽。到了北宋时期,坊市制终于成为过去,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
定,经济的繁荣,造就了夜市的产生。历史上夜市的真正开放并形成规模是在宋代。据《宋代商业史研究》
载:乾德三年(公元 965 年)四月十三,太祖赵匡胤下令开封府:“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
所以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B 项正确;玉米在 1531 年最早传到广
西,红薯进入中国约为 1593 年,而北宋的存续时间是 960 年—1127 年,排除 A 项;中国历史上大量使用
银子做货币开始于明朝中期,此时欧洲殖民者携带这海量白银从美洲来到中国沿海,这些银子的涌入才让
中国市场上白银的储量达到了可以支持日常交易的地步,排除 C 项;宋朝仁宗之时规定不准一般人身着黄
色为底色和配图花样,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4.(2023·浙江卷 1 月)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
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
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
建书院以养士。”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 B.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
C.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 D.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
建书院以养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书院曾经一度衰落,后来中央太学、地方书院都是人才培养的
机构,D 项符合题意,选择 D 项;根据材料“五代学校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
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可知,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A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根据材料“后
库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可知,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B 项不符合题
意,排除 B 项;根据材料“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可知,宋
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C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5.(2023·全国乙卷)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
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
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及所学知识可知,书籍作为
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南宋时期书籍的流行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D 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
知,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
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所以,士族阶层并非在南宋时期出现,排除 A 项;汉武帝时期,儒学
正统地位确立,排除 B 项;隋朝时期确立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发展,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6.(2023·海南卷)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
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
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宋代识字率较高,即便是农村地区的村落,文化风气依然浓厚,因此可
以推断宋代整个社会形成崇文风气,C 项正确;材料仅显示宋代形成崇文风气,材料没有讲明是因书院制度
完备而形成的,排除 A 项;B 项表述符合史实,据材料无法得出宋代雕版印刷术相当普及,排除 B 项;D
项表述基本符合史实,材料中虽然有“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的信息,但是材料重点不是强
调宋代南方文化重心南移,材料整体上突出宋代崇文的社会风气,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