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课文是作者应当地政府之约,为中小学生写的一篇 有关丽江的散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收录的课文为四篇风格、写法各异的游记,意在展示游记自由多样的 特点,打破语文教学中对游记的一些刻板印象。本文出自名作家阿来之手,亦为游记中的“异类”,不写人的“游览”而写 水的“经历”,用一滴水从融化成形,到汇入大江的过程,串起了丽江的景物与 建筑、人文与地理、历史与现实,构思、视角,新颖独特,语言饱含深情。二、学情分析前三篇游记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游记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能够把握游记 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但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 还有待提高,生活感悟有限,深刻体会课文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和丽江的文 化内涵有一定困难,需要老师适当多给些指导。三、教学目标1.理清游踪,体会文章新颖独特的视角。2.品析语言,欣赏、评点文章精彩的语句。 3.体悟情感,发现文中厚重的文化内涵。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理解这种写法的妙处。(2)品味作品的语言,概括语言特点。教学难点:把握文章“‘一滴水’串联全文”的写法,体悟情感,发现文中厚重 的文化内涵。五、教法学法教法:1.创设情景法2.提问点拨法3.品味感悟法学法:1.圈点勾画法2.朗读法3. 自主、合作、探究法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老师收到了一条求助信息。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生: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我是阿来的好朋友阿水。我可以穿梭古今,变幻身 形,四处旅游。可是在一次旅行中发生了意外,我竟然失忆了。只模模糊糊 记得自己去过一个叫作丽江的地方。麻烦你们在阿来的文章《一滴水经过丽 江》中,帮我找回记忆吧。谢谢你们!师:为了更快的帮阿水找回记忆,给同学们提出几点要求,大家自由地朗读一遍。 (设计意图:以帮助阿水寻找记忆导入,使学生很快就进入到我设置的情境中, 而且迫不及待的想要走进文本。。)(二)阿水的前世今生师:阿水只记得自己去过丽江,所谓“丽”,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如是说道: 丽——“旅行也。此麗之本義,其字本作丽,旅行之象也。”也就是与旅行 有关。“丽江”作为地名,始于忽必烈南征大理革囊渡金沙江。金沙江作为长 江的支流,最早因发源于青藏高原犁牛山下,被称为“犁水”,后因“犁”与 “丽”古音相近,金沙江又称“丽水”,因江得名。师:自古以来,它便享有“金生丽水,玉出昆冈”的美誉。——《千字文 ·全文》 师:首先让我们速读课文,说说阿水的蜕变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预设】 生:雪 生:冰 生:水(三)阿水赏沿途风光师:时过境迁,沧海桑田。无论形态如何变化,它的初心依旧不改。我们继续跳 读课文,找出描写阿水历经的地点,感受阿水的奇幻生命旅程。【预设】生:玉龙雪山。生:丽江坝草甸。 生:落水洞。生:黑龙潭。 生:四方街。 生:玉河。生:城外的果园和田地。生:金沙江边。 生:大海。(设计意图:梳理游踪,再次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感知文章视角的独特性、构 思的新颖性。)师:(明)董其昌《画旨》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 壑内营。”在沿途的水声山色间,洞察另一番浩然天地。这番天地的内涵和真谛就是一生:情,感悟,感受。师:这就是我们之前讲到的一种学法 生:一线串珠。板 书 :一线串珠 【屏显】:线:课文内容的主要线索珠: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 (冰糖葫芦法)所谓“线”是文章的线索,是贯穿全文的链条,起联结作用。 所谓“珠”是能够多角度、多侧面表达主题的一个个材料。师: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学期的第三单元文言游记中我们曾了 解《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的独特魅力,一个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 实社会的不满,一个是诗人被贬之后孤凄、悲凉的心境。这就是一线串珠中的珠。 而这条贯穿游记始终的线,便是 【预设】生:渔人的行踪。生:作者的行踪。师:以此类推,本文的线便是 【预设】生:阿水的行踪。师:这是以水的视角来写游记。至于本文的“珠”是为何物 就让我们去字里行 间细细斟酌。师:走走停停,或南或北。阿水在去丽江坝的路上都看见了些什么 (所见) 【预设】生: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作杜鹃,叫作山茶。生: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 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生:在街道,银匠“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玉器店老板挂出了翡翠;字画店老板卖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 生:晚上,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师:跟随着阿水的脚步,我们看到了丽江的花草树木、山川湖海,听到了丽江人 的欢歌笑语,感受到了丽江的自然之美以及人文之美。(设计意图:通过一滴水的视角,展现沿途的风景、文化以及丽江坝的独特魅力。) 师:所谓山水慰藉君心,自然抚平失意。在帮阿水寻找记忆的过程中,你肯定也有印象深刻的一处或几处场景。自由朗读,小组内交流,说说从所选的语句 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丽江。【预设】生: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 些薄云掠过月亮 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 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富有地方特色, 给人以美的享受。生: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 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写出了丽江的 纯净山水、人文风情。抚平并净化了心情浮躁的远方游人喧哗的内心世界。……师:热爱漫无边际,生活自有分寸。巍峨的玉龙雪山,漫山遍野的杜鹃和山茶,车水马龙的四方街,游客攒集的茶楼酒吧。我们读出了一个美丽、古朴、和 谐、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丽江。在文字中,我们似乎能做世界的水手,游遍 所有。让我们在齐读中用心感受阿水的所见所感,丽江的得天独厚。(PPT 呈现)生:齐读。(设计意图:利用声音的力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意境, 从而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丽江形象。)(四)阿水的人文内蕴师:阿水知道了自己曾经游览的丽江除了怡人的自然风光,还有和谐的人文风 情。阿水的内心极其欢愉。可是,能自由变幻身形的阿水,为何会化身为一 滴水而不是一片树叶或者其他的样子游览丽江呢 阅读以下材料(PPT 呈 现),得出结论。【预设】材料一:丽江市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最高点为玉龙雪山主峰,属低纬暖温带高 原山地季风气候,境内水利资源丰富,为云南省重点林区、中国水电西 电东送基地之一。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丽江古城的评价中就指出丽江“拥 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的 发挥着作用,水既是风景,也是丽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生: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丽江本身就以水见长,作者选择一滴水而不是一片云一 只鸟,充分考虑了描写对象本身的特点。(选取特色景物)材料二:“藏族的传统观念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有灵魂的,包括花草树木, 山川河流与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投射在阿来的作品中,即为一种平 等的生命观,这种观念决定了其写作的态度与创作视角……阿来于文学 创作中追寻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主题,展现了承寓共生意识的灵魂本真。 ——谢慧《论阿来原生视野中生命的三重内蕴》生:根据材料二可知,阿来的写作追寻平等的生命观,在文章末尾也写道:“在 这里,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用“水”这一形象最能让人感悟到心 灵的一尘不染。(视角巧蕴哲思)(设计意图:体会丽江的人文内涵在于增强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激发民族自豪感等方面,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师:作家阿来借助阿水穿梭古今,任意变幻身形的能力,为我们展现了丽江绝 美的自然风景与和谐友好的民风民俗。可以说阿水对丽江的向往与喜爱,也 就是阿来对丽江深深的留恋与不舍。现在,让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一睹丽江 的风采。(播放视频)(设计意图: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五)课堂小结师:高原水乡不虚名,小桥流水杨柳亭。十里酒吧千年月,绝胜江南别样情。本文以 的视角讲述了一滴水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游过丽江的一段 旅程,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 之美、 之美,抒发了作者对丽江的 与 之情。(设计意图:以回顾课文内容的形式作为课堂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 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记忆,还能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提升。)(六)作业布置师:生活处处有风景,信手写来皆游记。玉龙雪峰白云飞,蓝月湖波翠如翡。阿来笔下的丽江很美。九湖印月鹭戏水,五河泛舟人漾波,我们居住的金乡也很美。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模仿阿来的文章写一写我们家乡的美。你可以是凝望 王杰雕像的一只鸟,可以是经过奎星湖公园的一朵云,也可以是下在金乡大地上 的一片雪。请你化身为 以 经过 为题,仿照本文,分享家乡的美,让更多 的人了解我们美丽的金乡。(设计意图:通过仿写这篇以非人物视角叙述的文章,鼓励学生跳出常规思 维框架,尝试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世界,讲述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 造力。)师:山水有相逢,请大家谨记:“年少的你们,手里握着的不仅仅是登机牌,那 是通往星辰大海的门票。”下课!同学们,再见!(七)板书设计一滴水经过丽江阿来一线串珠(设计意图:通过明确标注“一线串珠”的主线——即那滴水的旅程,帮助学 生快速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脉络。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文章是如何以一滴水 为线索,串联起丽江的各个方面,从而加深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