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型 新授课 授课 时间教学 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志向和品质的写作方法。教学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学习其优秀品质。教学 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 “中华不振” 的含义及对少年周恩来的影响。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教学设计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音乐等素材。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周恩来同志的生平事迹和名言警句。 教师准备反映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教学过程 复备课一(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旧中国被列强侵略、人民生活困苦的视频片段,画面中呈现出硝烟弥漫的战场、流离失所的百姓、被炮火摧毁的房屋等场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的黑暗与艰难。 提问学生: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那个时候的中国最需要什么? 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感到很悲伤,有的说觉得中国需要强大起来,有的说需要有人来拯救。 教师引导: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有一位少年立下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宏伟志向,他就是周恩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重点指导 “崛”“嚷”“惩” 等字的读音和写法。 “崛” 字,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字形演变过程,让学生理解其含义为 “高起,突起”,与课文中 “崛起” 一词相呼应。强调读音为 “jué”,不要读成 “qū”。 “嚷” 字,让学生注意读音为 “rǎng”,不要读成 “rāng”。可以通过组词 “叫嚷”“吵嚷” 来加深记忆。 “惩” 字,读音为 “chéng”,可以结合词语 “惩处”“惩罚” 来理解其含义。强调 “惩” 字的写法,右边是 “征”,不要写成 “正”。 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让学生理解 “中华不振”“模范”“巡警”“惩处”“抱负” 等词语的意思。 “中华不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讲述当时中国贫穷落后,遭受列强侵略,人民生活困苦,在外国人面前没有尊严的状况。让学生体会到这个词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模范”,可以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些人可以被称为模范,从而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巡警”,通过图片展示旧中国巡警的形象,让学生了解巡警的职责是维护社会治安。 “惩处”,结合课文中的句子 “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让学生理解 “惩处” 的意思是处罚、惩罚。 “抱负”,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抱负是什么,从而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是远大的志向。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明确: 课文主要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后,深刻体会到 “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故事。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10 自然段):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志向。 第二部分(11-17 自然段):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以及他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的令人气愤的一幕,深刻体会到 “中华不振”。 第三部分(18 自然段):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立下远大志向,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学习第一部分 指名朗读 1-10 自然段,思考: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志向? 引导学生从修身课上魏校长的提问和同学们的回答入手,体会当时大多数学生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等,而周恩来的回答与众不同,他把个人的学习与国家的振兴联系起来。 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同学们的回答,如 “为明理而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挣钱而读书” 等,与周恩来的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周恩来的志向远大。 分角色朗读魏校长和周恩来的对话,体会周恩来坚定的语气和远大的志向。 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朗读魏校长的话,读出疑问和期待的语气。然后让学生朗读周恩来的话,读出坚定、自信的语气。可以让学生多次练习,互相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提问:从周恩来的回答中,你能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有抱负、有志向、爱国等) 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周恩来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有的说他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有的说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评价,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周恩来的品质。 学习第二部分 自由朗读 11-17 自然段,思考: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中,伯父提到的 “中华不振” 是什么意思?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了什么?他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 “中华不振” 的含义。当时中国贫穷落后,遭受列强侵略,人民生活困苦,在外国人面前没有尊严。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展示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旧中国的悲惨状况,从而深刻理解 “中华不振” 的含义。 重点研读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的那一幕,分析中国巡警、外国人、中国妇女以及围观的中国人的表现,体会 “中华不振” 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痛苦。 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描写中国巡警、外国人、中国妇女以及围观的中国人的句子,如 “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那个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等。让学生分析这些人的表现,体会中国人民的无奈和愤怒。 提问:如果你是周恩来,看到这一幕,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想些什么? 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想象自己是周恩来,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有的说会感到很气愤,有的说会想一定要让中国强大起来,有的说会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的心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周恩来的愤怒、无奈和坚定的决心。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朗读,然后指名朗读,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可以通过强调关键词语、调整语速、语调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表达出情感。 学习第三部分 齐读 18 自然段,思考: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远大志向,他后来是如何为实现这个志向而努力的? 教师补充周恩来的生平事迹,介绍他在革命生涯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 教师可以讲述周恩来在五四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中的表现,让学生了解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一生。 提问:从周恩来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你打算如何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要学习周恩来的爱国精神,有的说要学习他的坚定信念,有的说要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多媒体展示一些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图片和视频,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让学生感受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发展。 教师可以边播放图片和视频,边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些历史事件的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组织学生讨论:中国是如何从 “中华不振” 走向繁荣富强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肩负起怎样的责任? 学生们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有的说中国是通过无数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才走向繁荣富强的,有的说中国是通过改革开放等政策才实现了快速发展,有的说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以及如何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 学生们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中国已经从曾经的 “中华不振” 走向了繁荣富强。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要牢记先辈们的付出和努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以周恩来为榜样,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五)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有的说学到了很多生字词,有的说了解了周恩来的故事,有的说明白了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道理。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同时也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朗读、发言、讨论等方面进行评价,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同时也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教师总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并为之奋斗终身。我们应该学习周恩来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和背诵,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搜集周恩来的其他故事或名言警句,与同学交流分享。 让学生通过搜集周恩来的故事和名言警句,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周恩来的品质和精神,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搜集信息和交流表达能力。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理解和感悟。 让学生通过写读后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引导、朗读感悟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同时,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关注不够,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