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课型 新授课 授课 时间教学 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的过程。 理解人耳各部分结构在声音接收和传导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通过设计和进行模型探究实验,深入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机制。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综合科学探究能力。教学 重点 深入理解人耳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尤其是鼓膜和耳郭在声音接收和传导中的关键作用。 掌握通过模型探究实验来分析耳郭和鼓膜作用的方法,能够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并得出科学结论。教学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声音在人耳中的传导过程,以及鼓膜振动与内耳神经信号传递的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声音和听力相关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教学过程教具 准备 精心制作的教学课件,包含人耳的结构动画、声音传导过程演示、模型探究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准备多个不同类型的人耳结构模型、“耳的结构” 挂图、听诊器、鼓膜演示材料、杯子、实验用细沙等教学道具。教学设计 复备课一(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音乐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一段美妙的音乐,那么大家知道我们是如何听到这些声音的吗?”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被我们的耳朵接收和感知的。 展示一些与声音和耳朵相关的图片,如音乐会现场、人们戴着耳机听音乐、医生使用听诊器等,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场景,并说一说自己对声音和耳朵的认识。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我们的耳朵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知识讲解,初步认识人耳结构 教师出示 “耳的结构” 挂图或人耳结构模型,向学生介绍人耳的基本结构。讲解人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和听觉神经等结构。 结合挂图或模型,详细介绍人耳各部分的功能: 耳郭形如喇叭,具有收集声音的作用,可以将周围的声音汇聚到外耳道中。 外耳道是一条弯曲的通道,将声音传导到中耳的鼓膜。 鼓膜是一个很薄而且有弹性的组织,能够感应声波并产生振动,将声音信号传递给听小骨。 听小骨是一组小型的骨头,能够将鼓膜的振动放大并传递到内耳的耳蜗。 耳蜗是一个形似蜗牛壳的结构,内部充满了液体和毛细胞。耳蜗能够将声音的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通过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 听觉神经将耳蜗产生的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听觉中枢,大脑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我们就能够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提问学生:“大家现在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你们能说一说声音是如何在人耳中传导的吗?”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人耳中的传导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这个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人耳结构的初步认识,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猜想。例如,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耳郭为什么是这样的形状?它对声音的收集有什么作用? 鼓膜是如何感应声波并产生振动的? 听小骨是如何将声音信号传递到内耳的? 耳蜗是如何将声音的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的?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将本小组提出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分类,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后续探究实验的重点。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例如,对于 “耳郭为什么是这样的形状?它对声音的收集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耳郭的形状与声音收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猜测耳郭的形状可能对声音的传播方向和强度有影响。 (四)实验探究一:了解耳郭的作用 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材料:每人一张 A4 纸。 实验方法:两人一组,一名学生用纸卷成喇叭形,放在自己的耳朵上,另一名学生在喇叭旁边发出微弱的声音。拿掉纸喇叭,再听一听同样的声音,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然后两名学生交换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如不要发出过大的声音,以免损伤听力。同时,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提问学生:“在实验中,你们发现用纸喇叭听声音和不用纸喇叭听声音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声音的大小、清晰度等方面描述实验现象,并分析这些现象与耳郭作用之间的关系。 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耳郭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收集声音,就像一个声音收集器,将周围的声音汇聚到外耳道中,使我们听到的声音更清晰、更响亮。 (五)实验探究二:模拟鼓膜的振动 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材料:1 个塑料杯、1 块大于塑料杯口的薄橡胶皮(气球皮)、1 根橡皮筋、1 个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盐或细沙。 实验方法: 制作鼓膜模型:将一块气球皮覆盖在杯口,并用皮筋扎紧,将气球皮的边缘向下拉,让杯口的气球皮尽量绷紧。杯口的气球皮就是模拟的鼓膜。 在杯口的气球皮上面放少量细沙(精盐)或纸屑。用音叉等能发声的物体,在模拟 “鼓膜” 上方制造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模拟 “鼓膜” 是否发声振动,并将模拟 “鼓膜” 的振动状态记录下来。在模拟 “鼓膜” 上方远近不同的位置制造同样强度的声音,观察模拟 “鼓膜” 是否发声振动,并将模拟 “鼓膜” 的振动状态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中。记录时,可以用 “强”“弱” 或 “幅度大”“幅度小” 等词语描述。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提问学生:“当音叉与气球皮的距离不变,使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气球皮的振动情况怎么样?保持音叉发出声音的强弱相同,改变音叉与气球皮的距离时,气球皮的振动情况又怎么样?” 引导学生从声音的强弱、距离的远近等方面描述实验现象,并分析这些现象与鼓膜振动之间的关系。 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能够引起鼓膜的振动,声音越强、距离越近,鼓膜振动越明显。这说明鼓膜能够感应声波的强度和距离,并将声音信号传递给听小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六)研讨交流,深入理解人耳结构和功能 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研讨交流: 根据我们前面的研究,大家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耳郭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 声音在人耳中是如何传导的?请描述一下整个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例如,对于 “声音在人耳中是如何传导的?请描述一下整个过程。” 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人耳的结构和实验结果,逐步描述声音从外耳道进入人耳,经过鼓膜、听小骨、耳蜗等结构,最终被大脑感知的过程。 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耳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声音在人耳中的传导过程。 (七)拓展延伸,了解听诊器的工作原理 教师出示听诊器,让学生观察听诊器的结构,特别是听诊头的薄膜结构。提问学生:“大家观察一下听诊器,说一说听诊器是如何工作的?它的薄膜结构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听诊器的工作原理。 教师讲解听诊器的工作原理:听诊器的听诊头也起收集声音的作用,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胶管中的空气传到医生的耳朵里。听诊头的薄膜结构类似于耳郭,能够更好地收集声音,提高声音的强度和清晰度。 鼓励学生利用实验材料自制一个听诊器,体验听诊器的工作原理。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制作方法和指导,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听诊器工作原理的理解。 (八)课堂总结,巩固知识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人耳的结构和功能、耳郭和鼓膜的作用、声音在人耳中的传导过程、听诊器的工作原理等方面。 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如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嘈杂的环境中、不要用尖锐的物品挖耳朵、定期进行听力检查等。同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关注声音和听力问题,探索更多关于声音和人耳的奥秘。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通过模型探究实验来分析耳郭和鼓膜作用的方法,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水平。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实验探究环节,部分学生的操作不够规范,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同时,在讨论交流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今后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此外,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更多与声音和听力相关的科学技术,如助听器、人工耳蜗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