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运动的小车》 课型 新授课 授课 时间教学 目标 深刻理解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并且明确物体运动的速度不同,所具有的能量也不同。 全面认识到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同时知晓能量以各种形式存在,有的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能够熟练地通过观察敲击实验和撞击实验,准确认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善于通过对比观察、测量,敏锐地发现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同具有不同的能量。教学 重点 通过精心设计的敲击实验和撞击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能量的存在,以及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一关键科学概念。 引导学生准确观察实验现象,从实验现象中提炼出运动物体具有能量的证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 难点 帮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和测量不同速度下运动物体的表现,深刻理解物体的运动速度与能量大小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结果作为证据进行科学推理和形成科学观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教学设计教具 准备 教学课件、各种关于能量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一些具有不同能量表现的物体(如充足气的气球、拉伸的橡皮筋等)、实验示范器材教学过程 复备课一(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精彩的赛车比赛视频,视频中赛车飞速行驶,引擎轰鸣,展现出强大的动力和速度。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赛车为什么能够跑得这么快?” 引导学生思考赛车运动的原因和动力来源。 展示一些其他运动物体的图片,如飞行的子弹、踢飞的足球、呼啸的狂风拔起大树、奔腾的江水驱动水轮转动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所产生的效果。提问学生:“这些运动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强大的力量和影响力。 教师总结:“这些运动的物体都具有能量。今天,我们就以运动的小车为载体来认识能量。”(板书课题:运动的小车) (二)探索实验一:敲击实验 教师拿出音叉和橡皮槌,向学生介绍音叉的结构和用途,让学生了解音叉是一种发声工具,通过敲击可以发出声音。然后,教师提出问题:“音叉和橡皮槌在什么情况下具有能量?我们可以通过什么现象来判断它们具有能量呢?” 引导学生思考音叉和橡皮槌的能量表现形式。 教师用课件或微视频呈现敲击实验的步骤: 第一次缓慢挥动橡皮槌敲击音叉。 第二次快速挥动橡皮槌敲击音叉。 在实验过程中,仔细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并用手触摸音叉,感受音叉的振动情况。 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敲击音叉时要注意力度,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坏音叉。 听音叉声音时要保持安静,以便更好地感受声音的大小变化。 触摸音叉时要轻轻触摸,感受音叉的振动强度。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提问学生:“在敲击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声音的大小、音叉的振动强度等方面描述实验现象,并分析这些现象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挥动着的橡皮槌具有能量,从橡皮槌敲击音叉时声音的大小和音叉振动强度大小可以判断能量的大小。敲击的速度越快,代表运动的橡皮槌具有的能量越大,转化为声能也越大,音叉的振幅越大,反映出声音也越大;相反,当敲击的速度越慢,代表运动的橡皮槌具有的能量越小,转化为声能也越小,音叉的振幅越小,反映出声音也越小。 (三)探索实验二:撞击实验 教师用课件或微视频呈现撞击实验的步骤: 从三个不同坡度的斜面上释放小车,让小车滑下后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 测量、记录木块每次被撞后滑行的距离。 课件上出示几点提示: 坡度的大小会影响小车速度的大小,坡度越大,速度越快。 释放小车的位置要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位置,实验时可以在小车放置的位置上作标记。 建议木块在平面上放置的位置也一致,这样便于对比观察前后距离;可以在木块放置的起始位置和撞击后的位置标上小红旗,这样便于测量距离。 提醒每次实验后,都要记录关于撞击前后距离的数据。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手册记录,讲解如何用软尺测量距离,以及如何在活动手册上记录数据。强调重复实验三次,算平均值,以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鼓励学生认真测量木块被撞后的滑行距离,仔细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提问学生:“在撞击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木块被撞后的滑行距离、小车的速度等方面描述实验现象,并分析这些现象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运动着的小车具有能量,从小车释放后撞击木块的滑行距离可以判断。坡度越小,小车获得的能量越小,滑下后的速度越小,木块被撞击滑行的距离越小;坡度越大,小车获得的能量越大,滑下后的速度越大,木块被撞击滑行的距离越大。 (四)研讨交流 问题一:在敲击实验中,你观察到哪些现象? 组织学生回顾敲击实验的过程,让学生表达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鼓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确保学生对敲击实验的现象有全面的认识。 问题二:哪些现象说明橡皮槌具有能量? 引导学生分析敲击实验中的现象,让学生交流实验中的发现。得出结论:挥动着的橡皮槌具有能量,从橡皮槌敲击音叉时声音的大小和音叉振动强度大小可以判断。 问题三:小车在什么情况下具有能量?证据是什么? 师生一起交流,回顾撞击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得出结论:运动着的小车具有能量,从小车释放后撞击木块的滑行距离可以判断。 问题四:运动着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证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敲击实验和撞击实验的结果,让学生思考运动物体的能量与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缓慢挥动橡皮槌时,橡皮槌获得的能量小,敲击音叉发出的声音弱、音叉振动小;快速挥动橡皮槌时,橡皮槌获得的能量大,敲击音叉发出的声音强、音叉振动大。坡度越小,获得的能量越小,小车滑下后的速度越小,木块被撞击滑行的距离越小;坡度越大,获得的能量越大,小车滑下后的速度越大,木块被撞击滑行的距离越大。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其运动速度有关,即物体的速度越大,它具有的能量越大。 小结:通过研讨交流,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强化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以及能量与运动速度关系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 教师总结:“挥动的橡皮槌、运动着的小车具有能量。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能量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教师用课件图片或视频列举一些本单元涉及到的能量的现象,如运动的小车、充足气的气球、拉伸的橡皮筋等都具有能量。提问学生:“说一说怎样判断它们具有能量?”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具有能量的表现形式。 学生交流对这些物体具有能量的想法,各抒己见,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物体的能量表现。 鼓励学生举例,还有哪些物体具有能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发现身边更多具有能量的物体,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六)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运动物体具有能量、能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认识能量等方面。 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能量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在生活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与能量有关的现象?”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能量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以及以各种形式存在的特点。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关注能量问题,探索更多关于能量的奥秘。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以及能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的操作不够规范,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同时,在讨论交流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今后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此外,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能量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合理利用能量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环保意识。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