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变废为宝有妙招》 课型 新授课 授课 时间教学 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垃圾的来源、分类以及处理方式,认识到垃圾对环境的危害。 掌握废物利用的方法,学会有创意地节约和再利用资源。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 重点 认识垃圾的来源、分类以及处理方式,了解垃圾对环境的危害。 掌握废物利用的方法,学会有创意地节约和再利用资源。教学 难点 能够有创意地变废为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教学设计教具 准备 收集有关垃圾问题和废物利用的图片、视频、案例等资料,制作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复备课(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垃圾污染环境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垃圾问题的严重性。 提问学生:“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受?你知道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吗?” 引导学生思考垃圾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变废为宝有妙招。 (二)垃圾的来源 生活垃圾的产生 (1)提问学生:“请回想一下,你或你的家人曾经丢弃过哪些垃圾?”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垃圾的来源。 (2)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这些垃圾,基本都是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我们称之为生活垃圾。比如,我们吃饭会产生厨余垃圾,买东西会产生包装垃圾,学习和工作会产生废纸等。” 其他垃圾的来源 (1)提问学生:“你还见过其他垃圾吗?”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生活垃圾之外的垃圾来源。 (2)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不仅居民生活会产生垃圾,商业往来、企业经营、城市建设、工业生产等也会产生垃圾。比如,商场里的商品包装、工厂里的工业废料、建筑工地上的建筑垃圾等。垃圾来源于我们每一天的生产与生活。” (三)垃圾的数量与危害 一天垃圾的统计与推算 (1)组织学生进行家庭中一天垃圾数量统计活动。让学生回家后,和家人一起统计一天内产生的垃圾数量,并记录下来。 (2)在课堂上,让学生分享自己家庭中一天垃圾数量的统计结果。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根据统计结果,推算小区、学校乃至整个城市的垃圾数量。 (3)教师拓展介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数量,让学生了解垃圾问题的严重性。 垃圾暴增的特点 (1)提问学生:“过去的生活什么样?垃圾产生情况如何?” 引导学生回忆过去的生活,了解过去垃圾产生的情况。 (2)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生活及垃圾产生情况。然后,教师总结:“在过去,人们的生活比较简单,物质条件也没有现在这么丰富,所以垃圾产生的数量相对较少,种类也比较单一。” (3)提问学生:“现在的生活是怎样的?垃圾产生情况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现在的生活与过去的不同,以及垃圾产生情况的变化。 (4)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现在的生活越来越便利,物质条件也越来越丰富,但是垃圾产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复杂。垃圾的暴增,不仅仅是数量变大了,种类增多了,而且种类还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一切,都使得垃圾问题变成一个越来越难处理的问题。” 垃圾的危害 (1)组织学生进行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看新闻、读文章、进行网络搜索等多种途径,深入调查垃圾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2)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总结和补充,重点介绍垃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挤占我们宝贵的生存空间 播放视频:垃圾围城。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垃圾对生存空间的挤占。 活动:未经处理的电池、混合废塑料、玻璃瓶大概有多长的 “寿命”?让学生了解这些垃圾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会长期占用土地资源。 污染环境,危害人们健康 资料:茶园边的垃圾山。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垃圾对土壤、水源等环境的污染,以及对人们健康的危害。 露天焚烧产生致癌物,对人、动物、植物造成伤害 播放视频:焚烧垃圾产生有毒气体。让学生了解垃圾焚烧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思考:垃圾的污染途径。引导学生思考垃圾是如何污染环境的,如通过土壤、水源、空气等途径。 (3)教师总结:“我们发现,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垃圾,不仅挤占了我们的生存空间,污染环境,还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垃圾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垃圾的产生,保护环境。” (四)垃圾的处理方式 提问学生:“这些暴增的垃圾都到了哪儿,通常怎么处理它们呢?” 引导学生思考垃圾的处理方式。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目前我国垃圾处理的两种主要方式就是填埋和焚烧。填埋是将垃圾埋在地下,但是这种方式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还可能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焚烧是将垃圾燃烧,但是这种方式会产生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这两种处理方式都不是最理想的。” (五)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再利用 回收再利用 (1)提问学生:“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废弃物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吗?” 引导学生思考可回收物的种类。 (2)学生交流后,教师介绍可回收标识,并总结可回收物的种类,如废纸、废塑料、易拉罐、废牛奶纸包装等。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活动。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汇报废纸、废塑料、易拉罐、废牛奶纸包装的回收利用情况。 第一小组汇报:废纸的回收。介绍废纸可以回收制成新的纸张,节约木材资源。 第二小组汇报:废塑料的回收。介绍废塑料可以回收制成塑料制品,减少石油资源的消耗。 第三小组汇报:易拉罐的回收。介绍易拉罐可以回收制成新的金属制品,节约矿产资源。 第四小组汇报:废牛奶纸包装的回收。介绍废牛奶纸包装可以回收制成纸浆,用于生产纸张等。 (4)教师总结:“垃圾如果被善加利用,就会变成宝贝。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是永不枯竭且不断增长的资源。由此,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垃圾资源化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回收再利用。” 垃圾分类 (1)提问学生:“你所在的城市是怎样给生活垃圾分类的?” 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垃圾分类方法。 (2)学生交流后,教师介绍不同地区垃圾分类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重点介绍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标准。 什么是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让学生了解这三种垃圾的定义和包含的内容。 (3)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给垃圾进行分类。教师准备一些垃圾卡片,让学生将这些卡片按照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 (4)学生分类后,交流分类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以及分类后可以减少需要填埋或焚烧的垃圾数量。 (5)提问学生:“你的家庭、社区是怎样进行垃圾分类的?” 引导学生了解家庭和社区的垃圾分类情况。 (6)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垃圾要想变成宝贝,就必须从源头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依靠科技的力量,使之资源化。垃圾分类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事情。” (六)变废为宝的方法与创意 可回收物的再利用 (1)交换使用,分享使用 提问学生:“图书、玩具可以怎样处理?” 引导学生思考图书、玩具等可回收物的再利用方法。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一个对我们没用的东西,只要到了需要它们的人的手里,就不再是垃圾了。我们可以将自己不需要的图书、玩具等物品与他人交换使用,或者捐赠给需要的人,让这些物品充分发挥价值。” (2)改造,开发新的价值 提问学生:“有什么妙招把旧衣服变得有用?” 引导学生思考旧衣服的改造方法。 学生交流后,教师展示一些旧衣服改造的案例,如将旧衣服改造成购物袋、围裙、抱枕等。然后,教师总结:“只要开动脑筋、勤动手,我们可以把旧衣服变成很多种有用的宝贝。” 展示塑料瓶和牛奶箱的开发改造案例。如将塑料瓶改造成花瓶、笔筒、储蓄罐等;将牛奶箱改造成书架、收纳盒等。 (3)创意组合 出示学校学生手工制作的一些作品,让学生猜一猜这些作品是什么做成的。 介绍创作过程,让学生了解如何将废旧物品进行创意组合,变成艺术品。 展示一些艺术品欣赏,如用废旧物品制作的雕塑、绘画等,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 教师总结:“废品变为艺术品,作者用独到的创意为其赋予翩翩跃起的灵气,展现出焕然一新的艺术张力的同时,增强每个人的环保意识。” (4)多次利用 提问学生:“玻璃瓶、糕点盒、旧报纸,可以怎样重复利用呢?”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的多次利用方法。 学生填表、交流后,教师总结:“一是让这些物品和别人分享使用,交换使用,充分发挥物品的价值;二是对这些物品加以改造,让它们具有新的功能和利用价值;三是把物品进行创意组合,成为艺术品;四是尽可能的多次使用。” (5)实践应用 提问学生:“找一找,你的家庭中,将要被当作垃圾废弃的物品中,还有哪些是可以多次利用的?你还能选择哪些废弃物进行改造再利用呢?”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变废为宝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播放视频,介绍一些简单的废物利用制作方法,如用旧报纸制作纸艺花、用塑料瓶制作简易花盆等,让学生跟着视频一起做一做。 减少其他垃圾的量 (1)提问学生:“怎样减少其他垃圾的量?” 引导学生思考减少其他垃圾的方法。 (2)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如果我们能提前做一些准备,就能尽可能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使用物品注意节约,从而减少垃圾的数量。比如,出门自带购物袋、水杯等,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瓶装水;吃饭时适量点餐,避免浪费食物,减少厨余垃圾的产生。” 减少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 (1)提问学生:“怎样减少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 引导学生思考减少这两种垃圾的方法。 (2)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要想减少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我们需要在购买或者吃食物之前,先预估好一个合适的量,才能避免产生过量的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对于有害垃圾,我们要尽量减少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产品,如含汞电池、过期药品等。同时,要正确处理有害垃圾,将其送到指定的回收点进行处理。” (七)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垃圾的来源、数量与危害、处理方式、分类与回收再利用以及变废为宝的方法与创意等。 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打算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做到变废为宝,保护环境?”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行动计划。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垃圾问题的严重性,也掌握了一些变废为宝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合理利用资源,变废为宝,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八)布置作业 回家后,和家人一起对家庭中的垃圾进行分类,并将可回收物进行再利用或捐赠。 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一件手工艺品,并在下节课上展示和介绍自己的作品。 写一篇关于变废为宝的心得体会,分享自己在变废为宝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垃圾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掌握了一些变废为宝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我也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汇报和交流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可能是我在小组分工和引导方面做得还不够细致。此外,在时间把控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有些环节的时间安排略显紧张,导致学生的思考和发言不够充分。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和引导,明确每个学生的分工和任务,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同时,我也会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和发言时间,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