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上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2. 理解文章的观点,把握其思路,感受文章体现出来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3. 思考作者是怎样选择新闻事实来支撑观点的,体会其开阔的视野和运用事实的技巧。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的观点,把握其思路,感受文章体现出来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思考作者是怎样选择新闻事实来支撑观点的,体会其开阔的视野和运用事实的技巧。教学过程:一. 导入播放南京大屠杀视频,让学生了解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历史。出示国家公祭日的有关资料,了解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过程。二. 检查预习1. 读准字音初衷(zhōng) 杀戮(lù) 呓语(yì) 篡改(cuàn) 磅礴(páng) 妄图(wàng) 辱没(mò) 铭记(míng) 彰显(zhāng) 惨绝人寰(huán) 振聋发聩(kuì) 无处遁形(dùn)2. 解释词语:杀戮 lù : 杀害(多指大量地);屠杀:~无辜。 篡cuàn改:别有用心的改动或曲解。 抵赖lài : 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过失或罪行。 呓yì语:即“梦呓”。梦话。 遁dùn形:隐藏形体。 铭记:深深地记在心里 彰zhāng显:鲜明地显示 惨绝人寰huán :人世间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振聋发聩kuì: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三. 简介背景: 1937 年年底日军占领南京后,残忍的杀害了中华30万南京同胞,血淋淋的历史事实,让人无法忘记!为了“勿忘国耻,珍爱和平”,2014 年 2 月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要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 12 月 13 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7年12月13日,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四.文体链接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所发表的言论的一种文体,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手段。特点有:导向正确、就事论理、新闻性强、有的放矢、科学合理、便于传播五.朗读课文,理清新闻要素活动:按照新闻评论的新闻六要素完成一下问题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如何 :六.梳理文脉,概括内容活动:速读课文,概括本通讯稿的内容预设:第一部分(1)简述举行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仪式的基本情况、点明全文的主要观点: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第二部分(2-4)从正反两方面证明必须要牢记历史,点明设立国际公祭日意义。第三部分(5-6)回扣并强化主要观点,介绍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命运的转变,将牢记历史与维护和平联系在一起,传达出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七. 明确新闻事实,概括作者观点学习任务一:概括第1段的新闻事件,明确作者观点提问:文章第1自然段点明文章的新闻事实和历史事实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预设:文章第1自然段点明文章的新闻事实:中国举行国家公祭日,悼念死难同胞。历史事实:日本侵入南京,制造南京大屠杀。主要观点:牢记历史,维护和平。学习任务二:归纳第2-4段的新闻事实,明确作者观点第2-4自然段列举了哪些事例?分别发表了哪些评论?预设:第2自然段:列举事例:美国:新闻媒体态度《波士顿环球邮报》—《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市图书馆——举办活动讲述史实 街头——给东京审判第一位证人献花加拿大:议会——通过“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动议评论: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第3自然段:例1:在连锁酒店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篡改教材。例2:美国旧金山议会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日本右翼解除姐妹城市关系。评论: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扭曲历史、丑态百出、辱没良知。第4自然段:例1.日内瓦裁军会:取消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例2.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并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学习任务三:归纳第5、6段的新闻事实,明确作者观点活动:速读第5、6段,想一想这两段列举了什么新闻事实,这一新闻事实支撑了什么观点?预设:第5段通过《纽约时报》一则报道指出南京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通过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和协会执行会长的话说明南京已经成为和平之城。作者观点:和平何等珍贵。中国有能力保卫国家,捍卫世界和平。第2-4段用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抨击日本活动:纵观全文,说说第2-4段、第5、6段与第一段之间分别有怎样的关系?你认为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把第1段和2-4段的观点联系起来可以发现,第2-4段用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共识来抨击日本右翼分子的丑行,回应第1段,侧重阐述如何牢记历史,把5、6两段和第1段的观点联系起来可以发现,5、6两段也回应了第1段,侧重阐述要维护世界和平。核心观点:我们要牢记历史,维护世界和平。八.作业布置请你自由选择一个新闻热点,写一篇新闻评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