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高考生物学一轮复习 易混易错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高考生物学一轮复习 易混易错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14)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2025高考生物学一轮复习易混易错专项复习
易混易错梳理
1.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记忆不牢
(1)血液≠体液,血浆≠内环境: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所以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浆只是内环境的一部分。
(2)体内液体≠内环境: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寰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3)细胞内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一切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胞内酶(如呼吸氧化酶)等,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组织水肿的含义及原因
组织水肿简单理解就是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部分肿胀的症状称为水肿又称浮肿。因某种原因导致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或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就会相应地造成血浆的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这时组织液增加,就会出现组织水肿的现造成组织水肿的可能原因有:
(1)严重营养不良或肝脏功能减弱,引起合成血浆蛋白减少,从而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力量减弱,组织液增加
(2)花粉等过敏原导致过敏反应时,组织细胞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血浆蛋白进入组织间隙,血浆中蛋白质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增加
(3)在某些病理条件下,淋巴管道堵塞,淋巴回流受阻,引起组织液增加。
(4)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如肾炎导致肾小球过率下降,导致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
3.对内环境的稳态理解不透彻
内环境的稳态既包括内环境成分的相对稳定,也包括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方式,当稳态遭到破坏时,要依据具体的破坏因素来确定对机体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
易混易错通关
1.淋巴液来源于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吸收组织液的动力源于组织液与淋巴液之间的压力差。毛细淋巴管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内皮细胞呈叠瓦状排列,构成向管腔内开启的单向活瓣(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组织液中的物质可以进入毛细血管,也可进入毛细淋巴管
B.组织液一旦进入淋巴管就成为淋巴液,淋巴液的成分与组织液的相近
C.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减小,从而使得淋巴液减少
D.叠瓦状开口保证了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后不会倒流
2.房水是由睫状体突产生的,充满在眼前、后房内的一种透明清澈液体,经后房-瞳孔-前房角排出进入血液。房水中蛋白质的含量仅为血浆中含量的1/200,葡萄糖含量约为血浆中的80%,主要作用是供应虹膜、角膜和晶状体营养,并把这些组织的代谢产物运走。如果房水过多,就会导致青光眼,青光眼是我国主要致盲原因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知房水不属于细胞外液
B.房水不同于泪液,泪液是泪腺分泌的一种液体
C.房水中无机盐的含量可能高于血浆,以便维持渗透压的平衡
D.利用药物促进房水排出是治疗青光眼的措施之一
3.下表是人体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要穿过3层生物膜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4.低渗性脱水是指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血浆中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需采用含盐溶液或高渗盐水静脉滴注予以治疗。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治疗时输入的溶液可从血浆直接进入组织液
B.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水分均丢失
C.滴注高渗盐水是为了减少细胞外液的液体总量
D.长时间大量出汗后若只补充水分,易转变为高渗性脱水
5.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①表示细胞,②③表示结构,甲、乙、丙表示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新陈代谢主要发生在丙中
B.甲、乙、丙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C.②处细胞的生活环境为血浆
D.细胞①直接从丙中获得糖原等营养物质
6.“醉氧”即低原反应,指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进入平原地区一段时间后会发生不适应,从而出现疲倦、嗜睡、头昏、腹泻等症状;而某人从平原进入高原地区后会出现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经检查后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发生“醉氧”反应可能与内环境中氧含量增加有关
B.“醉氧”导致严重腹泻,会使人体的内环境渗透压下降
C.进入高原后呼吸困难会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浓度下降
D.高原型肺水肿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组织液增加
7.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健康人到高海拔地区旅游时,容易出现血浆中乳酸浓度升高、肺水肿、脑水肿等症状,补救措施是针对性输液、吸氧和强心治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中乳酸主要与缓冲物质中的Na2CO3反应
B.出现肺水肿的原因可能是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多
C.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可减轻脑水肿的原因是葡萄糖提供的能量增加
D.人体具有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因此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8.如图表示正常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B可表示泌尿系统,③→①的过程发生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
B.②大部分流回①中,因此与①成分相似,而③中蛋白质含量较高
C.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脑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脑细胞
D.此图可说明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9.流感病毒感染者往往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咽痛等症状。感染者的常规治疗需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感染者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
B.感染者机体内的O2、血红蛋白等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C.感染者血液中每一种成分的含量都是固定不变的
D.感染者肺泡上皮细胞及肺毛细血管壁细胞受损可能会引起肺水肿
10.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正常情况下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人体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化学成分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会出现一定的波动,原因是外界环境在不断变化和_____在不断进行。
(2)如图1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四大系统模式图。其中3、4分别是_____、_____。
(3)如图2是某同学构建的人体体液之间的关系模型,其中d表示_____,能表示细胞内液的是_____。
(4)尝试构建人体肌肉组织部位血浆、组织液、成熟红细胞内液间O2扩散的模型(在图3用实线箭头连接)。
(5)病人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浆pH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浆中的_____发生反应,使血浆的pH维持相对稳定。
(6)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调节网络下进行。
(7)若某人由于寄生虫感染导致毛细淋巴管堵塞,会引起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可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一部分组织液也可经图示过程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A正确;由图可知,组织液直接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液,组织液与淋巴液的成分相近,B正确;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会使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中,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吸水增多,组织液与淋巴液之间的压力差增大,组织液进入淋巴管的量增加,最终使得淋巴液增多,C错误;由题图分析可知,叠瓦状开口保证了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后不会倒流,D正确。
2.答案:A
解析:根据房水能供应虹膜、角膜和晶状体营养,并把这些组织的代谢产物运走,可知房水属于内环境中的组织液,A错误;由分析可知,泪液是泪腺分泌的一种液体,B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房水中无机盐的含量可能高于血浆,以便维持渗透压的平衡,C正确;若房水过多,就会导致青光眼,因此可推知利用药物促进房水排出是治疗青光眼的措施之一,D正确。
3.答案:C
解析:细胞外液的Na+含量高,细胞内液的K+含量高,故①是细胞外液,④是细胞内液;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中的,故②是血浆,若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则其渗透压降低从而失水导致③组织液吸水增多;肝细胞中的CO2产生于线粒体,扩散到②需穿过5层生物膜,即10层磷脂分子。
4.答案:A
解析: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的物质交换,组织液和淋巴之间只能是组织液→淋巴;淋巴和血浆之间只能是淋巴→血浆。组织液和血浆之间为双向渗透,治疗时输入的溶液可从血浆直接进入组织液,A正确;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细胞吸水,细胞内液会增加,B错误;滴注高渗盐水是为了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减少细胞吸水,增加细胞外液的液体总量,C错误;长时间大量出汗,同时丢失水和无机盐,若只补充水分,会造成低渗性脱水,D错误。故选A。
5.答案:B
解析:据题图分析可知,甲为血浆,乙为淋巴,丙为组织液,①表示组织细胞,②表示毛细血管,③表示毛细淋巴管。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溶胶,A错误;甲为血浆,乙为淋巴,丙为组织液,它们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正确;②表示毛细血管,其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C错误;细胞①直接从丙中获得葡萄糖等营养物质,糖原不存在于内环境中,D错误。
6.答案:C
解析:A、发生“醉氧”反应是由于平原地区氧气含量较高,会导致内环境中氧含量增加,A正确;
B、“醉氧”可导致严重腹泻,若发生严重腹泻,会使无机盐离子丧失,导致人体的内环境渗透压下降,B正确;
C、进入高原后呼吸困难会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浓度上升,C错误;
D、肺水肿是由于血浆中的蛋白质等渗出到肺部组织间隙中,导致肺部组织间隙的渗透压上升,D正确。
故选C。
7.答案:B
解析:A、乳酸可与NaHCO3反应产生CO2,通过呼吸作用排出,从而使血浆pH值维持相对稳定,A错误;B、若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从周围吸收的水分增多就可能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多,从而引发组织水肿,故肺水肿的原因可能是组织液渗透压升高,B正确;C、补充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进而从组织液中吸收水分,以减轻脑水肿症状,C错误;D、人体具有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但是人体的自我调节是有限度的,超过一定限度,人体稳态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D错误。故选B。
8.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根据②→③→①是单箭头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毛细淋巴管中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即③→①过程,A正确;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其中组织液大部分流回血浆中,由于三者之间有如题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因此组织液的成分与血浆和淋巴相似,但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低,B错误;K+通过消化系统被吸收后进入A(循环系统),由①(血浆)进入②(组织液),最后进入脑细胞,C正确;在各系统的参与下,外界环境中的物质通过内环境被组织细胞吸收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等通过内环境进入外界环境因此题图可说明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正确。故选B。
9.答案:D
解析:A、感染者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但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错误;
C、内环境中各成分的含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感染者肺泡上皮细胞及肺毛细血管壁细胞受损可能会导致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液增多,导致肺水肿,D正确。
故选D。
10.(1)答案:体内细胞代谢活动
解析: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
(2)答案:泌尿系统;呼吸系统
解析:分析图1可知,1是消化系统,2是循环系统,3是泌尿系统,4是呼吸系统。
(3)答案:淋巴液;c
解析:图2中d表示淋巴液,a表示血浆,b表示组织液,c表示细胞内液。
(4)答案:
解析:O2顺浓度梯度进行自由扩散,红细胞运输O2,故肌肉组织部位成熟红细胞内液中O2浓度最高,其次是血浆,图中O2浓度最低的是组织液,则模型如答案所示。
(5)答案:下降;缓冲物质(或)
解析: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浆pH下降,但乳酸可以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如)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分解为CO2和H2O,CO2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将过多的CO2排出体外,使血浆的pH维持相对稳定。
(6)答案: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下进行。
(7)答案:组织水肿
解析:若某人由于寄生虫感染导致毛细淋巴管堵塞,则会使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