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振兴中华” 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难点1.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教学过程板块一 词语归类学习,语境解读词义师: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为什么而读书?生:中华之崛起。师:这里的“之”相当于“的”,就是“中华的崛起”。看这个“崛”字,山字旁,本来的意思是“山从平地上高出来、凸起来”。这里是说“中华之崛起”,中国怎么样才叫“崛起”?生:中国强大起来就叫“崛起”。生:中国富强起来就叫“崛起”。师:原来中国是什么样的?生:很贫穷,很落后。师:后来呢?生:慢慢地富强起来了。(板书: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师:这就叫—生:中华之崛起。师:现在,我们再一起来读课题,注意停顿。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文中有很多生字词,谁会读?(出示第一组词)生:(读)江苏淮安、奉天东关模范学校、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师:“江苏省淮安市”是周恩来出生的地方;“奉天”就是现在的辽宁省沈阳市,是周恩来读书的地方;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很多地方都被外国军队占据了,称为租界,香港被英国占据了,澳门被葡萄牙占据了。师:看第二组词,谁会读?(出示第二组词)生:(读)魏校长、为之一振、当效此生。师:“当效此生”的“效”是“效仿”“学习”的意思,魏校长要同学们向谁学习?生:此生。“此生”就是“这个学生”,就是指周恩来。师:这是文言,用现在的话说—生:应当向这个同学学习。师:看第三组词,谁会读?(出示第三组词)生:(读)若有所思、疑惑不解、左顾右盼。师:若有所思,怎么理解?生:好像在思考的样子。师:对的,“若”就是“好像”的意思。“若有所思”是一种神态,突出了哪个字?生:思。师:“疑惑不解”也是一种神态,突出了哪个字?生:疑、惑。师:两个字意思一样,都是不理解的意思。“左顾右盼”还是一种神态,突出了哪个字?生:顾、盼。生:两个字意思一样,都是看的意思。师:“左顾右盼”的近义词是什么?生:东张西望。师:看第四组,谁会读?(出示第四组词)生:(读)清晰而坚定、抱负和胸怀、苦难和屈辱。师:发现了吗?这三个词都是由两个词并列组成的。周恩来的回答既是—(生:清晰的。)又是—(生:坚定的。)周恩来既有远大的—(生:抱负。)又有宽广的—(生:胸怀。)这个女人既受到了—(生:苦难。)又受到了—(生:屈辱。)师:再来看一组,谁会读?(出示第五组词)生:(读)哭诉、轧死、肇事、惩处、训斥、劝慰。师:“惩处”的“处”是多音字,这里念第三声,意思是“处罚”;“肇事”怎么理解?生:惹了事情;引起事故;闹事;做了麻烦事……师:都没错。“肇”就是“发生、引起”的意思。这一串词语都在第16自然段,请你一边读一边把这些词语画出来。(生边读边画)师:女人在哭诉什么?生:这个中国女人在哭诉自己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去报警,中国警察不帮她,反而训斥她。师:概括地说,女人在哭诉什么?生:女人在哭诉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却没处伸冤。师:再概括一点,女人在哭诉什么?生:女人在哭诉自己的不幸遭遇。生:女人在哭诉自己的屈辱遭遇。师:这就叫概括事件,用最短的词句说清楚。这件事让周恩来理解了一个词?生:中华不振。师:你理解吗?请从这件事中找一找,你从谁身上看到了“中华不振”?生:我从这个中国女人身上看到了“中华不振”,她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却得不到赔偿。师: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受到了外国人的欺辱,却得不到保护。这叫“中华不振”。生:我从中国巡警身上看到了“中华不振”。一个中国巡警,看到中国人受难了,却不帮中国人,真让人愤怒。师:中国巡警不给中国人撑腰,不去惩处肇事的外国人。这叫“中华不振”。生:我从洋人身上看到了“中华不振”。一个外国人在租界里,肇事了,轧死了中国人,却还横行霸道,要知道这是在中国的土地上,这真的很屈辱。师: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这叫“中华不振”。生:我从围观的中国人身上看到了“中华不振”。他们明明知道要惩处洋人,却敢怒不敢言,太憋屈了!师:敢怒不敢言,这叫“中华不振”。生:我还从“我”,就是周恩来身上看到了“中华不振”。伯父告诉他不要随便到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一个中国人不能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走走,这算什么事?师:这就算“中华不振”的事啊!什么叫“中华不振”?你明白了吗?生:就是中国不强大;中国太落后了;落后了就要挨打,就会受到屈辱……师:中国地大物博,但当时国力很弱。贫穷落后,就会被世界列强侵略、欺辱,记住这个屈辱的故事,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板块二 关注主要人物,学习概括事件师:课文写了好几个人物,其中的主要人物是—生:周恩来。师:什么时候的周恩来?生:十二三岁的周恩来。师:少年周恩来。写了他的几件事?生:两件事;三件事;四件事……师:同学们,判断是不是一件事,要看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结果。先看看前面三个因素—生:时间、地点、人物。师:请你默读课文,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句,想一想写了几件事。(生默读课文,圈画词句。)师:谁来梳理一下时间和地点?生:第一个时间是“新学年开始了”,地点是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人物有魏校长、周恩来和同学们。师:地点再具体些。生:修身课上。师: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道德与法治”课。继续——生:第二个时间是“十二岁那年”,地点是东北,人物有伯父和周恩来。师:地点再具体些,注意周恩来住在哪里。生:地点是伯父家里。生:第三个时间是“一个星期天”,地点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人物有一个女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人、周恩来和他的一个同学。师: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就是“租界”。这样一梳理,是不是清楚了?写了几件事?生:三件事。师:三件事的主要人物是谁?生:周恩来。师:现在,我们来看第一件事,写了关于周恩来的什么事?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生默读)师:这件事的起因是——生:魏校长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师:简单点说,就是—生: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师:这是起因。经过——生:同学们都纷纷议论,可是唯有一个同学没有议论。魏校长就问他,他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你回答得很完整。要突出主要人物,只说一句话—生: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这叫抓主要内容,非常好!这是经过,结果呢?生:结果是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连声赞叹。师:简单地说,就是—生: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师:起因、经过、结果,很完整。现在,谁来完整地说一遍?生: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师:这件事是完整的一件事,可以理清时间、地点、人物,然后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接下来还写了两件事,这两件不像第一件那么完整。我们只要回答几个问题就能把握事情的主要内容了。(出示:何时、何地、谁、干什么)师:第二件事情,何时?生:周恩来十二岁那年。师:何地?生:伯父的家里。师:谁?干什么?生:伯父警告他不要去外国人的地盘上玩。师: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说一说。生:周恩来十二岁那年,在伯父家里,伯父警告他不要到外国人的地盘上去玩。生:十二岁那年,周恩来来到奉天。在伯父的家中,伯父告诉他不要在租界里玩。师:伯父告诉他,伯父变成了主要人物。换一个说法:周恩来听伯父说—生:十二岁那年,周恩来在伯父家里听伯父说别去租界玩。师:第三件事,请同学们先读一读,然后自己回答,看谁写得又快又准确。(生默读后按照四个问题写事件)师:谁来说说第三件事?生:星期天,周恩来在租界的警察局门前看见一个女人在哭诉,她的亲人被外国人的车子轧死了,可是围观的人敢怒不敢言。生:一个星期天,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一个女人正在哭诉屈辱,围观的人敢怒不敢言。生:一个星期天,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一个女人在哭诉屈辱,却被巡警训斥。围观的人敢怒不敢言。生:一个星期天,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一个女人在哭诉自己的不幸遭遇。师:你这一句概括得最简练。板块三 理清事件关系,把握主要内容师:同学们,这三件事都是周恩来在十二岁那年发生的。第一件事,他说了一句话—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第二件事,他听到了一句话—生:不要去租界玩。师:第三件事,他偷偷地去了租界,看见了—生:一个女人在哭诉屈辱,周围的人敢怒不敢言。师:谁能把这三件事连起来,说成一段话。(生大声练习说)师:谁来试试?生:新学年的修身课上,周恩来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十二岁那年,周恩来在伯父家中听伯父说,不要随便去租界玩;一个星期天,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一个女人在哭诉自己的屈辱,周围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师:完整,连贯,好!课文写十二岁的周恩来,写了三件事。第一件是他—说了什么;第二件是他—听到什么;第三件是他—看到什么。现在大家想一想,这三件事有关系吗?生:有。师:什么关系?(生沉默)师:很多同学一脸茫然、疑惑不解,而且还左顾右盼。请同学们看最后一个自然段,大声读一遍。生:(读)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师:“此时”是指什么时候?生:在周恩来看到一个中国女人哭诉屈辱的时候。师:这个时候,周恩来真正理解了—生:中华不振的沉重分量。师:与上文哪里呼应?生: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师:很接近了,再看看。生: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师:对了!第二件事中,周恩来疑惑不解;第三件事后,周恩来真正理解了。两件事什么关系?生:前后呼应的关系。师:前后呼应是一种写作方法。生:后面一件接着前面一件的关系。师:这就是“承接关系”。再往下看,周恩来一直在思考什么问题?生: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师:概括为四个字。生:拯救人民;拯救国家;救国救民。师:这句话与前文哪里呼应?生: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其实就是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救国救民?师:这句话呼应的是第一件事。现在我们看,第二、三件事与第一件事是什么关系?生:因为……所以的关系。师:别急,说清楚。生:因为周恩来真正理解了“中华不振”的沉重分量,一直在思考怎么救国救民这个问题,所以当魏校长问“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他就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什么关系?生:因果关系。师:课文先把“结果”那件事写在了前面,把“原因”那两件事写到了后面,颠倒了一下顺序,这叫——(板书:倒叙)生:倒叙。师:简单地说,之所以要为中华之崛起读书,是因为—(板书:中华不振)生:中华不振。师:“中华不振”是—生:原因。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生:结果。板块四 解读恩来诗句,表达自己志向师:这是少年周恩来十二岁那年发生的事。在青年时代,他读完中学,要去日本留学。在临行前,他写了一首诗。跟老师读—(出示)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师:这首诗什么意思呢?(出示译文,生读。)师:读完中学后,他发现中国太贫穷落后了,于是要去日本留学。于是他唱了一首大江歌,是苏东坡词的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词很有气势,请同学们课后找来读一读。唱完后,他就去了——生:日本。师:日本在我们的东面,所以叫“掉头东”。去日本要干什么?生:邃密群科。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来拯救我们的国家。面壁十年,说的是达摩祖师在山洞里参禅,整整十年,在这里是说学习十分刻苦。图破壁,又是一个典故。我们学过一个成语叫“画龙点睛”,龙破壁而出,说明本领非常精湛。“十年”是一个虚指,学习要到一个让龙破壁而出的境界,才算成功。这“龙”指的就是——生:中国。师:对,要让中国这条东方的巨龙腾飞起来。再来读一读这句。生:面壁十年图破壁。师:最后,如果我的理想不能实现,我就去跳海。当时有个人叫陈天华,也是去日本留学。但是看到我们的国人太愚昧无知,于是就跳海殉国,以此来警醒国人,他是—生:英雄。师:这首诗写出了青年周恩来的雄心壮志,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生齐读)师:作为中华儿女,要有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师:那个贫穷落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一代一代革命志士的努力下,中国站起来了,富起来了,逐渐强大起来了。那么,我们现在又为什么而读书呢?生:为了更好地建设祖国。生:为了美好的未来。生:为了我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为了感恩祖国。生:为了炎黄子孙。师:现在请同学们先看一看补充的相关材料—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背景、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锁,再把你的读书志向写下来,并写下理由。(生静心写作)师:谁来谈谈自己的读书志向?生:我的志向是为文明而读书,(师:改成“社会的文明与国家的强盛”。)因为只有努力读书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建设祖国,(师:三个“才能”说得很有气势。)让周恩来看到现在的祖国越来越好。(师:改成“让周恩来在九泉之下也能看到祖国越来越美好”。)生:我的志向是为社会发展而读书。理由是可以帮助贫困落后的人们,让祖国更加富强。只有国家强盛了,人民富裕了,这样才不会被外国人欺负。师:很善良,世界上还有很多贫困的人,需要我们的帮助。生:我的志向是为我的子子孙孙而读书。理由是让自己的子子孙孙读好书,让国家更美好富强。(众笑)师:把“我”改成“我们”,这样“胸怀”就大了,“抱负”就远了。师:同学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国家强盛才能人民幸福。你们为什么而读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