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学习任务单【初读古诗解诗题】1.自主学习生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移舟泊烟渚()宿建德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①移舟泊烟渚。(②路转溪桥忽见。(③日暮客愁新。(④明月别枝惊鹊。(【答疑汇报诵诗文】1.《宿建德江》的作者是()代诗人(),这首诗描绘了建德江)时分恬静清新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淡淡的()。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代诗人()在西湖边似醉非醉时写下的一首诗,四句诗分别描绘了()这样四个场景。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它的作者是()代词人是从(、和)三方面描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品读交流明画面】想象画面,品读诗句,这首诗描绘了几幅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41(共21张PPT)03.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初读古诗解诗题学习任务一宿建德江[唐]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初读诗句右边中间不能写成“四”,“心”字上面一横不能丢。书写指导宿建德江[唐]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住宿时间初读诗句地点宿建德江[唐]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自读诗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了解诗人了解诗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了解诗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听老师范读答疑汇报诵诗文学习任务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借助注释,说出大意翻墨:打翻的墨水。形容云层很黑。白雨: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跳珠:跳动的珍珠(水珠),形容雨点大,杂乱无序。卷地风:从地面卷起的大风。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样开阔明净。品读交流明画面学习任务三想象画面,品读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雨前诗人把乌云比作被打翻的墨水,用新奇、贴切的比喻写出了乌云扩张、蔓延的变化过程,而且这一变化几乎发生在一瞬间。黑云像被打翻的墨水,还没来得及遮住周围的群山。想象画面,品读诗句白雨跳珠乱入船诗人用新奇、贴切的比喻把雨点比作跳珠,加上“乱”字,表现了雨的大、猛、急。雨中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想象画面,品读诗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两句写大风吹散乌云,天气转晴的景象,动静结合,以“忽”字连接,鲜活生动第写出西湖盛夏时节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雨后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我登上望湖楼向下望去,只见湖面像天空一样开阔明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有感情地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对比阅读读一读,比较异同。相同点:都写了西湖雨景,都用了比喻。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对比阅读读一读,比较异同。先雨后晴先晴后雨以景喻景以人喻景课堂小结通过两首古诗的对比,我们知道了这两首古诗都描写了景色,但是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请大家借助刚才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旅夜书怀》和《五月十九日大雨》这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自主作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一项或两项完成。1.配乐朗读古诗,尝试背诵。2.借助本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旅夜书怀》和《五月十九日大雨》这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时设计课题 《古诗词三首》+《过故人庄》课型 精读引领课 课时 1 授课对象 六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第三学段学生需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课等体 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本课将通过指名读、男女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 熟读古诗,把握停顿,读好节奏,以标读促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第三学段分要求学生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析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本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了目解诗歌大意。标教本课由三首极富画面感的古诗词组成。《宿建德江》刻画了秋江确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析材立湖雨中奇景,将一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西江月·夜行黄分依沙道中》则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据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学集的背景资料理解诗词的大致内容。但是,由于三首古诗词创作年代久远,且学生对诗词的感受力不是很强,因此,学生很难与诗人情所描绘的景色共情,从而受到心灵的熏陶。教学时,需要老师引导分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链接资料等,感受诗词中的美景,进而体会诗析人表达的感情。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诗人的生平经历,大致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为学习古诗词作好准备。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背诵《宿建德江》 任务一:初读古诗解诗题理解诗题,读通诗句,感情诵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任务二:答疑汇报诵诗文解疑答惑,理解诗文,熟读成诵。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 任务三:品读交流明画面描绘的画面。 通过精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变化之快。核心知识 有感情地朗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核心能力 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审美品味。学教活动一、课前预习1.朗读古诗,初步理解诗文大意。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人搜集相关资料。二、课堂学习任务一:初读古诗解诗题1.激趣导入,初读诗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对草原有个整体的认识,初步感受其美丽,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情感铺垫。)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今天,我们将学习《古诗词三首》。(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理解诗题,读通诗句课件出示课题:《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指导书写:注意“德”右边中间不能写成“四”,“心”字上面一横不能丢。(2)引导学生抓住“宿”“六月二十七日”,知道写诗的时间:抓住“建德江”“望湖楼”.(3)自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任务二:答疑汇报诵诗文1.根据课前布置的自主预习卡,结合自己的完成情况,汇报预习成果。【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学会在预习中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学生对课文内容也有了进一步的感知,为下一步研读课文打好基础。)课件出示自主预习卡。2.同桌交换“自主预习卡”,互相检查生字的读写。3.同桌互看,对方提出的问题探究能不能解决。4.选择一两位同学的问题在全班交流。任务三:品读古诗明画面精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变化之快【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画面,感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描绘的雷阵雨的变化之快,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并通过比较阅读加深理解。)1.教师范读。2.指名学生借助注释,说出诗词大意。3.想象画面,品读诗句。(1)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提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知道描述的时候要加上“好像”“仿佛”等比喻词才能准确表达诗句的意思。看到这幅画面,你会联想到哪些四字词语?【预设】 乌云翻滚、乌云密布、乌云滚滚…和“黑云翻墨”比较,联系生活经验,感受诗人用新奇、贴切的比喻写出了乌云扩张、蔓延的变化过程,而且这一变化几乎发生在一瞬间。(2)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提示:描述画面,同样体会比喻的贴切、新奇,感受雨的大和急。(3)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提示:描述雨后的画面,感受雨后湖面的平静。(4)有感情地朗读。提示:六月二十七日这一天,苏轼站在望湖楼上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西湖雨景,是一种怎样的心境?(愉快,陶醉、愉悦、沉醉…)苏轼不仅醉在酒中,还醉在景中啊。(5)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比较异同。【预设】:①相同之处:都写了西湖雨景,都用了比喻。②不同之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先雨后晴,《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晴后雨:前者是以景喻景,后者是以人喻景。课堂小结:通过两首古诗的对比,我们知道了这两首古诗都描写了景色,但是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请大家借助刚才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旅夜书怀》和《五月十九日大雨》这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业布置:1.配乐朗读古诗,尝试背诵。2.借助本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旅夜书怀》和《五月十九日大雨》这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 .pptx 【大单元整体教学】六上第一单元 第4课时 精读引领课《古诗词三首》+《过故人庄》第1课时 教学设计(PDF版).pdf 【大单元整体教学】六上第一单元 第4课时 精读引领课《古诗词三首》第1课时 学习任务单.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