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1.1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练习一、单选题1.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秦安县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侧,距今7800—4800年,研究人员在此发现了一批碳化植物种子,经鉴定,属禾本科的黍,其与国际上时代最早的希腊出土的标本年代相当,确认了我国西北是黍的原产地之一。由此可推断,当时该遗址的中国先民( )①处于新石器时代 ②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③受生产力水平所限不得不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④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A【详解】①③:根据材料中大地湾遗址距今7800—4800年,研究人员在此发现了一批碳化植物种子,经鉴定,属禾本科的黍等信息,可知当时该遗址的中国先民处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在原始社会,受生产力水平所限人们不得不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①③入选。②:“黍的原产地”表明原始农业出现,当时的中国先民不再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②不选。④:在奴隶社会,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④不选。故本题选A。2.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仰韶文化时期( )①形成了人类社会最早的阶级 ②畜牧农耕使人类实现了定居③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实现了分工④人们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详解】①:奴隶社会的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①错误。②:距今约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那些得益于畜牧农耕而使人类实现了定居的地方,大都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仰韶文化时期畜牧农耕使人类实现了定居,②正确。③: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出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③不符合题意。④: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这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仰韶文化时期处于原始社会,人们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④正确。故本题选C。3.“任何国家都意味着使用暴力,而全部区别就在于:这种暴力是用来反对被剥削者还是反对剥削者。”这段话折射出( )①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②任何性质的国家都是维护剥削者的利益③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④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详解】①③:“任何国家都意味着使用暴力,而全部区别就在于:这种暴力是用来反对被剥削者还是反对剥削者。”这段话折射出,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①③符合题意。②:国家性质不同,维护的阶级利益也不同,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从阶级本质上讲,国家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其中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国家是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即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剥削阶级统治的工具,而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国家是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②说法错误。④:人类最早的国家是奴隶制国家,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之后,排除④。故本题选B。4.“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下列有关“几个石头磨过”的后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土地变成了私有财产,推动着私有制的确立②个体劳动盛行,逐步取代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③贫富分化因氏族成员地位不平等而开始出现④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开始迈向文明时代的门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详解】①④: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喻指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末期土地变成了私有财产,推动着私有制的确立,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等,标志着人类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①④正确。②:原始社会末期,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②错误。③: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地位越来越不平等,③错误。故本题选B。5.河南仰韶村遗址考古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大型房屋基址。相较其他小型房屋基址,这座地面式、夯土墙基的大型房屋建筑,平面形状呈方形或长方形,推测面积达130平方米以上,从层位关系和出土遗物初步判断为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址。大型房屋建筑的出现( )①是区分新、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②说明当时金属工具得到广泛的使用③说明这一时期当地人已经实现定居④体现出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详解】①:区分新、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为生产工具是打制石器还是磨制石器,不是大型房屋的出现,①不符合题意。②:金属工具得到广泛的使用是在奴隶社会,5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属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②不符合题意。③④:原始社会早期,人们居无定所。仰韶文化晚期大型房屋建筑的出现表明这一时期当地人已经实现定居,也体现出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6.甘肃省临洮县衙下镇寺洼山遗址的墓葬多土坑墓,形若覆斗,葬具有棺或棺椁,除单人葬外,有合葬和火葬墓。随葬品有陶器,上有刻画符号,少数墓中有殉人和陪葬车马,表明当时已进入奴隶社会。下面关于奴隶社会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奴隶主完全占有生活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②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基本矛盾③基于奴隶主镇压奴隶反抗的需要,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产生④奴隶社会中文字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这是历史的进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详解】①:奴隶主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①不选。②: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不是基本矛盾,②不选。③④: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压迫奴隶阶级,基于奴隶主镇压奴隶反抗的需要,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产生,奴隶社会中文字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这是历史的进步,③④入选。故本题选D。7.2022年6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三星堆遗址最新考古成果。考古队对近200个样品进行了碳-14测年,测年数据集中在公元前1131年至1012年,距今约3000年。在三星堆遗址中,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也有以金杖为代表的彰显权力的金器和玉器。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由于铁制农具的使用,耕作技术显著提升②出现了一定的社会分工,手工业有所发展③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对大自然存在敬畏意识④人们以氏族为单位共同生活,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详解】①:材料反映了青铜文明,没有体现铁器文明。铁器在封建社会得到广泛使用,而材料体现的是奴隶社会,①不符合题意。②:在三星堆遗址中,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也有以金杖为代表的彰显权力的金器和玉器,可见当时出现了一定的社会分工,手工业有所发展,②正确。③: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显示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对大自然存在敬畏意识,③正确。④:该选项描述的是原始社会。而材料中,彰显权力的金器和玉器反映了不平等现象,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8.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该馆将展出文物近4000件套,其中四分之三的文物是首次亮相,展陈文物数量之多、类型之全,堪称商代文物展览之最。除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主要展品外,大型牛祭祀坑、马祭祀坑和镶嵌绿松石的甲骨、漆罍等精美文物,都可以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商代的文化现象,以及巧夺天工的技术工艺。殷墟博物馆新馆展品印证了( )①当时的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②当时的奴隶主能组织一定规模的生产协作③生产力的进步取决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健全④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进一步摆脱蒙昧野蛮状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详解】①:原始社会末期,生产资料由公有转归家庭私有,而晚商时期处于奴隶社会,①错误。②:考古人员在遗址发现商代铸铜作坊、陶器生产区和居址区,说明当时的奴隶主能够组织一定规模的生产协作,②正确。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健全取决于生产力的进步,③错误。④:出土多件带有“册”字铭文的青铜器,说明这一时期广泛使用金属工具,文字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处于文明时代,进一步摆脱蒙昧野蛮状态,④正确。故本题选C。9.2023年4月,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首次向社会公布了大珠山遗址的研究结果:大珠山遗址是青岛地区发现的首个有地层依据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这个发现将青岛地区人类活动史推到了距今6万到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下列描述或评价符合当时情形的是( )①社会结构明显变化,贫富分化加剧②当时人们主要靠采集天然食物为生③这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实证④人们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详解】①:社会结构明显变化,贫富分化加剧是新石器时代后期出现的社会现象,①排除。②:这个发现将青岛地区人类活动史推到了距今6万到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②正确。③:旧石器时代是史前文明,人类在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迈入文明时代,③不符合题意。④: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④正确。故本题选C。10.世界各地都有原始社会,形式多样。有些以狩猎和采集为主,有些则以渔业为主,或者以简单的自然农业为主。但是原始社会的消亡则各地参差不一。在原始社会末期( )①生产资料由家庭私有转归氏族公有②人类进入了旧石器时代③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④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详解】①: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①说法错误。②:原始社会末期,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②说法错误。③④:在原始社会末期,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11.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漫长的原始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解体,被奴隶社会所取代。以下符合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历史情景的是( )A.一位奴隶主手捧青铜器举行祭天仪式B.一名氏族长正挨家挨户收取地租以宣示自己对土地的所有权C.一个原始人用小篆把氏族长的话记录下来D.一个奴隶说:“家里的老婆孩子等着我回家收庄稼”【答案】A【详解】A:奴隶社会已具有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奴隶主手捧青铜器举行祭天仪式符合当时场景,A正确。B: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氏族长也没有土地的所有权,B排除。C:小篆是秦代的文字,原始人不可能使用,同时在原始社会也没有文字,C错误。D: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奴隶的话不符合当时场景,D排除。故本题选A。12.某班同学在学习“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时,绘制了如下几个传导关系图。其中正确的是( )A.生产力发展→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私有制确立B.生产力发展→私有制确立→阶级产生→国家产生C.私有制确立→生产力发展→阶级产生→国家产生D.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私有制确立→生产力发展【答案】B【详解】ABCD: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劳动产品有了剩余,生产资料相应地逐渐转归个体家庭私有,私有制产生并确立,贫富分化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逐渐形成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B符合题意,ACD错误。故本题选B。13.2023年9月26日,“凝视三星堆一四川考古新发现”特别展览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幕。该展览聚焦商代晚期三星堆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展出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金器及陶器等珍贵文物。据此可推测,三星堆遗址所处的时期( )①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了部落 ②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的状态③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 ④存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详解】①:三星堆遗址所处的时期为奴隶社会。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了部落,①错误。②④:商代晚期三星堆遗址展出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金器及陶器等珍贵文物。据此可推测,三星堆遗址所处的时期为奴隶社会。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出现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②④符合题意。③:封建社会,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③错误。故本题选C。14.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生产力的变革,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原始社会,最终被奴隶社会所取代。下列对原始社会解体过程的分析,排序正确的是( )①个体劳动盛行 ②生产工具改进 ③贫富分化加剧 ④土地变成私有财产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答案】C【详解】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因此原始社会解体起点应该是生产工具改进,故②排第一位。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改进后,出现个体劳动盛行,故①排第二位。④:个体劳动盛行后,逐渐导致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故④排第三位。③:随着土地变成私有财产,私有制确立,这就导致贫富分化开始出现,原始社会逐渐解体,故③排第四位。故本题选C。15.“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用115字提纲挈领,俯察审视,勾画出了人类社会从蛮荒的原始社会到青铜文明,再到封建时代近5000年的历史进程。运用所学知识,下列解读正确的有( )①“小儿时节”,喻指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②“人猿相揖别”,标志人类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③“铜铁炉中翻火焰”,体现社会生产力在不断发展④“不过几千寒热”,说明社会形态自发地由低级向高级更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详解】①:“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其中,“小儿时节”,喻指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原始社会,①符合题意。②: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等,标志着人类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人猿相揖别”说明人类进入原始社会,②说法错误。③:“铜铁炉中翻火焰”体现社会生产力在不断发展,③符合题意。④:社会形态不会自发地由低级向高级更替,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16.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是湖南省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考古专家从该遗址发现的距今1.2万年—1.4万年的水稻谷壳遗存经鉴定为人工栽培稻,兼有野生稻、籼稻的综合性特征,考古专家还发现了陶片、打制的石器和骨、角、牙、蚌制品等生产工具,以及大量动物残骸,其中哺乳动物达20余种。据此可以推断出当时( )A.生产资料开始转归家庭私有 B.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C.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 D.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出现分工【答案】C【详解】A: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描述,该时期应该是属于新石器时期,是原始社会,生产资料是公有的,A不选。B:人类迈入稳定时代的门槛是在奴隶社会,材料体现的是原始社会,B不选。C:考古专家从该遗址发现的距今1.2万年—1.4万年的水稻谷壳遗存经鉴定为人工栽培稻,兼有野生稻、籼稻的综合性特征,考古专家还发现了陶片、打制的石器和骨、角、牙、蚌制品等生产工具,以及大量动物残骸,其中哺乳动物达20余种,这表明该时期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 ,C入选。D:奴隶社会逐步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该时期仍然处于原始社会,D不选。故本题选C。二、主观题17.被唤醒的昨天。你是否想过,如果能回到过去与祖先一同生活,会是什么情景?我们逝去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打开过去的钥匙——祖先的骨骼化石和遗址,这些碎片的背后是我们祖先生与死的秘密。现在就请跟随科学家们利用我们祖先的骨骼化石和遗址,开启探访祖先生与死的秘密之旅吧。【旅程第一站】穿越170万年时空隧道,一起去拜见我们的祖先。【旅程第二站】穿越时空隧道,到禹建立的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去参观。(1)描绘远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2)夏王朝生产力如何?生产关系如何?(3)你是如何评价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答案】(1)提示:①远古时代,人们的劳动技能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劳动对象范围有限。②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2)提示:①生产力有较大发展:突出表现为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还表现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②生产关系: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3)提示:①有历史局限性:是一种剥削制度。②是历史的进步:适应了生产力的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详解】(1)本题属于简答题,依据教材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的知识回答即可,详解略。(2)本题属于简答题,依据教材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的知识回答即可,详解略。(3)本题属于简答题,依据教材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的知识回答即可,详解略。18.材料一 动画电影《疯狂的原始人》讲述了原始人咕噜一家六口在老爸瓜哥的庇护下生活,每天抢夺鸵鸟蛋为食,躲避野兽的追击,每晚听老爸叙述同一个故事,在山洞里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大女儿小伊是一个和老爸性格截然相反的、充满好奇心的女孩,她不满足一辈子留在这个小山洞里,一心想要追逐山洞外面的新奇世界。这部电影引发了很多人的追捧,也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材料二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可以任意买卖奴隶,可以把奴隶当作财产转让、赠送亲朋好友,也可以把奴隶作为遗产继承。奴隶主像对待牛马那样强制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如果发现奴隶稍有懈怠,就用皮鞭和木棒毒打他们,若有反抗,就要处以各种酷刑。材料三 某政治教师在设计“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这一内容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明辨是非、澄清疑惑、锻炼思维、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特组织了一场辩论赛。正反观点: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倒退。反方观点: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现正方提出如下论据:原始社会人人平等,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是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社会;奴隶社会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社会极不公平。结合材料及教材P2和P3的知识,回答问题。(1)请结合材料一,说明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及其根本原因。(2)请结合材料二,说明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3)请结合材料三,设想你也参与了辩论赛,如果你是反方,将会如何反驳正方 【答案】(1)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特点: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根本原因:生产力低下。(2)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特点: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3)①与奴隶社会相比,原始社会已不能适应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了,已变成了落后的社会制度。②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虽存在残酷剥削,但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这是历史的进步。【分析】背景素材: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变迁考点考查:原始社会的解体与阶级社会的演进相关知识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与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调用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一所体现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及其根本原因。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原始人咕噜一家六口在老爸瓜哥的庇护下生活→可联系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关键词②:每天抢夺鸵鸟蛋为食,躲避野兽的追击,每晚听老爸叙述同一个故事,在山洞里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可联系原始社会的生产力。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调用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所体现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他们可以任意买卖奴隶,可以把奴隶当作财产转让、赠送,也可以把奴隶作为遗产继承→可联系生产资料与奴隶的占有。关键词②:奴隶主像对待牛马那样强制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如果发现奴隶稍有懈怠,就用皮鞭和木棒毒打他们,若有反抗,就要处以各种酷刑→可联系奴隶的人身自由。关键词③:奴隶主强制奴隶劳动→可联系产品的占有和支配。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3)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知识范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需要证明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可运用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证明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可联系原始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奴隶社会文明的进步状况。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1.1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练习一、单选题1.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秦安县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侧,距今7800—4800年,研究人员在此发现了一批碳化植物种子,经鉴定,属禾本科的黍,其与国际上时代最早的希腊出土的标本年代相当,确认了我国西北是黍的原产地之一。由此可推断,当时该遗址的中国先民( )①处于新石器时代 ②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③受生产力水平所限不得不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④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2.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仰韶文化时期( )①形成了人类社会最早的阶级 ②畜牧农耕使人类实现了定居③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实现了分工④人们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任何国家都意味着使用暴力,而全部区别就在于:这种暴力是用来反对被剥削者还是反对剥削者。”这段话折射出( )①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②任何性质的国家都是维护剥削者的利益③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④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下列有关“几个石头磨过”的后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土地变成了私有财产,推动着私有制的确立②个体劳动盛行,逐步取代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③贫富分化因氏族成员地位不平等而开始出现④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开始迈向文明时代的门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河南仰韶村遗址考古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大型房屋基址。相较其他小型房屋基址,这座地面式、夯土墙基的大型房屋建筑,平面形状呈方形或长方形,推测面积达130平方米以上,从层位关系和出土遗物初步判断为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址。大型房屋建筑的出现( )①是区分新、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②说明当时金属工具得到广泛的使用③说明这一时期当地人已经实现定居④体现出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甘肃省临洮县衙下镇寺洼山遗址的墓葬多土坑墓,形若覆斗,葬具有棺或棺椁,除单人葬外,有合葬和火葬墓。随葬品有陶器,上有刻画符号,少数墓中有殉人和陪葬车马,表明当时已进入奴隶社会。下面关于奴隶社会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奴隶主完全占有生活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②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基本矛盾③基于奴隶主镇压奴隶反抗的需要,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产生④奴隶社会中文字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这是历史的进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2022年6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三星堆遗址最新考古成果。考古队对近200个样品进行了碳-14测年,测年数据集中在公元前1131年至1012年,距今约3000年。在三星堆遗址中,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也有以金杖为代表的彰显权力的金器和玉器。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由于铁制农具的使用,耕作技术显著提升②出现了一定的社会分工,手工业有所发展③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对大自然存在敬畏意识④人们以氏族为单位共同生活,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该馆将展出文物近4000件套,其中四分之三的文物是首次亮相,展陈文物数量之多、类型之全,堪称商代文物展览之最。除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主要展品外,大型牛祭祀坑、马祭祀坑和镶嵌绿松石的甲骨、漆罍等精美文物,都可以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商代的文化现象,以及巧夺天工的技术工艺。殷墟博物馆新馆展品印证了( )①当时的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②当时的奴隶主能组织一定规模的生产协作③生产力的进步取决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健全④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进一步摆脱蒙昧野蛮状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2023年4月,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首次向社会公布了大珠山遗址的研究结果:大珠山遗址是青岛地区发现的首个有地层依据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这个发现将青岛地区人类活动史推到了距今6万到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下列描述或评价符合当时情形的是( )①社会结构明显变化,贫富分化加剧②当时人们主要靠采集天然食物为生③这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实证④人们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世界各地都有原始社会,形式多样。有些以狩猎和采集为主,有些则以渔业为主,或者以简单的自然农业为主。但是原始社会的消亡则各地参差不一。在原始社会末期( )①生产资料由家庭私有转归氏族公有②人类进入了旧石器时代③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④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漫长的原始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解体,被奴隶社会所取代。以下符合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历史情景的是( )A.一位奴隶主手捧青铜器举行祭天仪式B.一名氏族长正挨家挨户收取地租以宣示自己对土地的所有权C.一个原始人用小篆把氏族长的话记录下来D.一个奴隶说:“家里的老婆孩子等着我回家收庄稼”12.某班同学在学习“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时,绘制了如下几个传导关系图。其中正确的是( )A.生产力发展→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私有制确立B.生产力发展→私有制确立→阶级产生→国家产生C.私有制确立→生产力发展→阶级产生→国家产生D.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私有制确立→生产力发展13.2023年9月26日,“凝视三星堆一四川考古新发现”特别展览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幕。该展览聚焦商代晚期三星堆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展出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金器及陶器等珍贵文物。据此可推测,三星堆遗址所处的时期( )①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了部落 ②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的状态③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 ④存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生产力的变革,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原始社会,最终被奴隶社会所取代。下列对原始社会解体过程的分析,排序正确的是( )①个体劳动盛行 ②生产工具改进 ③贫富分化加剧 ④土地变成私有财产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15.“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用115字提纲挈领,俯察审视,勾画出了人类社会从蛮荒的原始社会到青铜文明,再到封建时代近5000年的历史进程。运用所学知识,下列解读正确的有( )①“小儿时节”,喻指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②“人猿相揖别”,标志人类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③“铜铁炉中翻火焰”,体现社会生产力在不断发展④“不过几千寒热”,说明社会形态自发地由低级向高级更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6.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是湖南省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考古专家从该遗址发现的距今1.2万年—1.4万年的水稻谷壳遗存经鉴定为人工栽培稻,兼有野生稻、籼稻的综合性特征,考古专家还发现了陶片、打制的石器和骨、角、牙、蚌制品等生产工具,以及大量动物残骸,其中哺乳动物达20余种。据此可以推断出当时( )A.生产资料开始转归家庭私有 B.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C.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 D.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出现分工二、主观题17.被唤醒的昨天。你是否想过,如果能回到过去与祖先一同生活,会是什么情景?我们逝去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打开过去的钥匙——祖先的骨骼化石和遗址,这些碎片的背后是我们祖先生与死的秘密。现在就请跟随科学家们利用我们祖先的骨骼化石和遗址,开启探访祖先生与死的秘密之旅吧。【旅程第一站】穿越170万年时空隧道,一起去拜见我们的祖先。【旅程第二站】穿越时空隧道,到禹建立的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去参观。(1)描绘远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2)夏王朝生产力如何?生产关系如何?(3)你是如何评价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18.材料一 动画电影《疯狂的原始人》讲述了原始人咕噜一家六口在老爸瓜哥的庇护下生活,每天抢夺鸵鸟蛋为食,躲避野兽的追击,每晚听老爸叙述同一个故事,在山洞里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大女儿小伊是一个和老爸性格截然相反的、充满好奇心的女孩,她不满足一辈子留在这个小山洞里,一心想要追逐山洞外面的新奇世界。这部电影引发了很多人的追捧,也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材料二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可以任意买卖奴隶,可以把奴隶当作财产转让、赠送亲朋好友,也可以把奴隶作为遗产继承。奴隶主像对待牛马那样强制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如果发现奴隶稍有懈怠,就用皮鞭和木棒毒打他们,若有反抗,就要处以各种酷刑。材料三 某政治教师在设计“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这一内容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明辨是非、澄清疑惑、锻炼思维、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特组织了一场辩论赛。正反观点: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倒退。反方观点: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现正方提出如下论据:原始社会人人平等,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是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社会;奴隶社会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社会极不公平。结合材料及教材P2和P3的知识,回答问题。(1)请结合材料一,说明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及其根本原因。(2)请结合材料二,说明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3)请结合材料三,设想你也参与了辩论赛,如果你是反方,将会如何反驳正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1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练习(原卷版).doc 1.1.1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练习(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