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通过任务驱动和史料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具体的时空条件,培养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的时空素养,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等史事之间的关联。 2.通过对《辛丑条约》主要内容的讲解,结合历史地图和图片史料,分析《辛丑条约》各个条款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的危害,使学生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3.通过讲述义和团运动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和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事,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形成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和责任使命。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事,认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以及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的坚定决心。 2.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所犯下的暴行和清政府卑躬屈膝的丑行,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认识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具体的时空条件,理解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等史事之间的关联。 2.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清政府统治的腐败,理解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到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教学过程
一、义和团运动 【探究任务】为什么19世纪末中国会爆发这场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认识历史,理解历史。 【情境创设】1.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兴起于19世纪末呢? 【调用所学】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1895年,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1898年,列强强租中国海港、划分势力范围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史料展示】 【教学过程】通过对19世纪末历史事实的回忆,使学生认识到,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反帝救亡成为了时代主题。并结合历史地图,引导学生认识义和团运动兴起于19世纪末的时代背景。 【情境创设】2.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兴起于山东呢?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历史地图、史料解读,加深学生对山东的了解,使学生对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首先爆发于山东有了更加深刻了认识,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空间理解历史的能力。 【史料展示】 材料一: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材料二: 材料三:1895—1899年全国重点地区灾害统计表 材料四:1898年黄河漫溢,“山东省灾情奇重”,形成“一省偏灾”的局面。由于水漫庄稼,山东全省麦收仅止常年一半,鲁西北黄河两岸地区水灾更重,竟至颗粒无收,以致饥民通地,“纷纷迁徙”。 ——引自《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第4259、4316页材料五:
【教学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阅读和分析,从19世纪末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出发,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山东地区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而山东尚武风气和民间练武组织的阳刚之气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在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剧的时候,山东率先爆发了以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的农民运动。 【情境创设】3.兴起于山东义和团运动为什么能够发展到天津和北京呢?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地图的研读,引导学思考义和团运动为何能够山东发展到天津甚至是北京,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场运动特定的时空环境的认识。 【史料展示】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俄美德尽消然。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教学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对《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的史料进行研读,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具有爱国主义性质。同时义和团运动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清政府为了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由此解释义和团运动能够迅速发展到天津和北京的原因。同时,通过史料研读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如“盲目排外,不利于近代化,具有落后性”“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且带有“封建迷信思想”等,图片教学难点。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究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做铺垫。 【情境创设】4.为什么具有盲目排外色彩和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义和团运动会得到清政府的支持和承认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及其所面临巨大统治危机下的无知和愚昧,企图利用义和团对抗西方先进工业文明,最终引发八国联军侵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由此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等史事的关联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定的时空环境的认识。 【调用所学】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运动——遭到顽固派阻挠 1895年至1898年戊戌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守旧派镇压 【史料展示】 守旧派的选择 材料一:他们鄙视船坚炮利称洋人者,但又找不到一种对抗船坚炮利的现实力量。因此,为一申积愤而信仰超自然的力量便成为他的心理归宿。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刑部侍郎的思索 材料二:“今之义民,真吾赤子也,真吾先家之令子也,佐初闻不信,逐日推求其理,考其行事,真有神奇不可解者。”“神兵之来,理之所有。所谓天之所助者顺也,抑亦我圣祖在天之灵,有以鉴而临之耶!” ——左绍佐:《悟澈源头》,《义和团史料》上册,230-233页官民互动盲目排外 材料三:“(义和团)最恶洋货,如洋灯,洋磁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闲游市中,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者,皆毁物杀人”。 ——《天津一月记》,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二) 材料四:“拳会蔓延,诛不胜诛,不如抚而用之,统以将帅,编入行伍,因其仇教之心,用作果敢之气,化私忿为公义,缓急可侍,似亦因势利导之一法。” ——军机大臣赵舒翘等人奏报材料五:1899年11月20日清廷寄各省督抚的上谕: “现在时势日艰,各国虎视耽耽,争先入我堂奥……万一强敌凭凌,惟有理直气壮,敌忾同仇,同心协力,不分畛域,督饬将士杀敌致果。” ——《义和团档案史料》 ——引自《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第4259、4316页爱国与排外 材料六:爱国心中寓有排外性,排外性中包括着爱国心。在长期闭关自守、妄自尊大与愚昧无知的人们中间,是无法区分其爱国心与排外的界线的。列强的侵略加速了爱国主义的发展,也助长了排外性的滋长。义和团与李秉衡等官员,都是在上述思想支配下逐步靠拢的。 ——廖一中.论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的原因[J].天津社会科学,1983(6)
【历史启示】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存在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第1版,第5页 【教学反思】第一子母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围绕特定的历史时空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层层递进,逐步原历史面貌,使学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定历史时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对中国与世界、山东与北京、农民运动与满洲权贵、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等史事的时空关系有了更加准确的理解,为我们进一步学习《辛丑条约》做铺垫。 二、八国联军侵华 【探究任务】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结合历史地图,按照历史时序叙述八国联军侵华的发展过程。并选择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英雄事迹向同学们介绍。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时序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叙述的能力。并通过介绍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史料展示】 八国联军大沽口登录进攻西什库教堂天津保卫战八国联军斩杀义和团战士《辛丑条约》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历史进程】 1900年6月,联军攻占天津大沽炮台,进犯北京 1900年6月,清政府对外宣战 1900年7月,天津失陷 1900年8月,联军攻陷北京,慈禧逃亡西安,下令剿杀义和团 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 【教学过程】 通过聂士成等清军将士和义和团战士英勇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史事讲解中,使同学们感受到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同时认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历史现实,仅仅靠人民血肉之躯是无法抵御西方的船坚炮利的。使学生认识到,我们不仅要有抵御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勇气,还需要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鼓励学生认真读书,学好知识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通过对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对中国进行惨无人道的烧杀劫掠等史事的讲解,使学生对列强侵略本质和西方人标榜“文明世界”有深刻的认识,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对慈禧对外宣战到逃亡西安,并下令剿杀义和团,无耻地向帝国主义求饶,请求借师助剿义和团等史事的讲解,使学生对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对满洲权贵的愚昧无知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为学习《辛丑条约》和认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做铺垫。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内容讲解】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以关税、盐税等税收做担保;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各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界内不准中国人居住 ;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史料展示】 清政府财政收入与庚子赔款对比图《木偶中国》漫画东交民巷使馆界示意图与外国驻兵分布示意图
【教学过程】 结合史料,对《辛丑条约》的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白,《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列强不仅控制了清政府的经济命脉,同时派兵驻扎北京要地,使清政府的财政和安全完全掌控在帝国主义侵略者手里,从此不得不听命于列强,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由此推出《辛丑条约》的历史影响。 【教学内容】 2.影响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读史明智】探索《辛丑条约》签订后的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通过史料研读,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辛丑条约》签订后,以慈禧为代表的清政府卑躬屈膝,无耻出卖中国主权,甘当列强侵华代理人。自此,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在一起,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民族解放的两座大山,进步而认识到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 【史料展示】 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任务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他们在华的代理人。”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2003年版)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上谕》(1901年2月14日) 【历史回响】本节课最后课本的课后“知识拓展”内容为材料,通过阅读《瓦德西拳乱记》,审视“侵略者眼中的中国与中国人”,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民族精神。作为义和团运动的主体,农民阶级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正确的正当领导,被清政府所利用和出卖,最终失败。历史发展证明,只要有先进的正当领导、先进的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就一定能够取得民族解放斗争的伟大胜利。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就是最好的历史证明。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对中国革命事业产生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 【史料展示】 瓦德西的观察与思考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