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科书 书名:中国历史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 了解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的原因、经过及意义,认识时代背景下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2. 提供历史地图,当事人回忆录、文字史料等,让学生学会从史料阅读和分析中得出不抵抗政策的原因,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及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史料分析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 4.能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认识日本侵略带给中国人民的巨大伤害,树立和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九一八事变
2. 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 1.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位人物,他,是东北军阀张作霖的长子,在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当上东北军统帅,人称少帅,在他的一生中,曾经背负“不抵抗将军”的骂名,也曾被赞千古功臣。他就是张学良,说到张学良,就不得不提到他生活中的一个习惯,写日记。现存24本日记中,用毛笔书写的6本大字日记中的5本是以9月18日开篇的。那这个日子有什么特殊之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本节课我们将从张学良的心理历程,自责,觉醒,无悔来感受他的拳拳赤子心,浓浓家国情。 一、山河破碎—自责 1.张学良日记中有近6年时间的日记每年都以9月18日开始,让他深深自责的9月18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实力占大优势的东北军为什么会丢失东北?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于次日清晨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师:实力占大优势的东北军为什么会丢失东北?我们来看看张学良将军是怎么说的。从材料中我们知道,原来是张学良将军下了不抵抗政策啊! 展示材料: 1931年9月19日,张学良在协和医院对天津大公报记者谈话时说:“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 ——姜念东主编 .《历史教训——“九·一八”纪实》 第198页 师:同学们,此时你们是不是很想问问张学良将军,为什么不抵抗?我们接着看材料。 展示材料一: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 ———郭冠英《完满的结局———李震元陪张学良纪实》 师:原来张学良将军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那同学们,日本真的不会占领全中国吗?我们根据书本的材料一起来分析归纳九一八事变的原因。 从时间线来看,日本早已有计划,是蓄谋已久的。那么为什么会选在这个时候呢?原来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那我们国内这一时期是怎样的呢?国共合作破裂,处于内战时期。国民党安内攘外的政策给了日本可乘之机。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相继占领东北三省,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成立伪满洲国,在东北屠杀无辜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日本帝国主义还向东北青少年灌输“中日亲善”、“日满不可分”、“民族协和”、等奴化思想。把东北青少年培养成会讲日本语而不知道中国语、只会劳动而文化水平低下、只供日本人驱使的顺民。 3.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各阶层是如何回应的? 国民党依然是不抵抗的态度,东北各族民众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变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在艰苦的环境下同残暴的敌人进行游击战争。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了。在东北的反抗中,涌现出一大批的英雄人物,如杨靖宇,从日本的《满洲国警察外史》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杨将军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那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能抵抗住日本的侵略野心吗?显然是不能的。 二、华北危机—觉醒 占领东北满足不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为了转移视线,于1932年1月28日进攻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1933年,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1935年1月策划“华北自治运动”,妄图是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在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桌子了”的呐喊,他们示威游行,向群众宣传抗日,与国民党军警英勇抗争,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掀起了爱国救亡的一二·九运动。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此时,也有两个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不抗日转为联共抗日。他们是张学良和杨虎城。 1.请根据课本材料归纳1931年—1936年这5年期间,有哪些事件促使张学良和杨虎城的觉醒? 2.觉醒后的张学良和杨虎城做出了什么决定?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逼蒋抗日。史称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震惊了全世界,引发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响。如何解决西安事变,当时就有不同的看法。 1.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国共产党最终是如何解决西安事变的?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中共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到西安,在蒋介石通电答应“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前提下,放蒋介石回南京,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 师:有什么意义呢? 材料一 西安事变是划时代的转变,是新阶段的开始! ——毛泽东在西安事变后 材料二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成为中国由长期内战走向全民抗战的转折点,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 ——《党史文汇》 (1)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2)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西安事变后,杨虎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张学良则被幽禁了54年。那他后悔了吗?我们来看看张学良怎么说,他说没什么可后悔的,那同学们,你从他身上感受到了什么。对了,就是咱们的主题,拳拳赤子心,浓浓家国情。接下来老师给同学们留个作业,在民族大义与个人安危之间进行选择时,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抉择?在和平时代的今天,我们又应该为国家做些什么?这个同学们课后去写写,我们下节课再交流。接下来我们进行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张学良的心路历程出发,讲了日本的侵略与中国的抗争,九一八事变时,由于张学良错判时局,导致东北三省迅速沦陷,因此深深自责,随着日本侵略的扩大,中国抗日救亡新高潮的到来,张学良将军觉醒了,并发动西安事变,力挽狂澜,最终被幽禁54年,但始终无悔,体现了他的拳拳赤子心,浓浓家国情。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