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统编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掌握近代中国新式教育和传媒事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到教育革新的重要性,通过商务印书馆的出版事例理解近代传播的积极影响。 2.了解民国时期文学艺术取得的成就,通过对典型文艺作品的深入分析,理解作品背后反映的时代主题,培育学生时空观念的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精神。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与学习内容的特点。 2.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与文学艺术的成就。 教学难点: 1.民国时期文艺作品反映出的时代精神。 2.文艺作品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展示:一个评价与一个诗句,让学生猜一个人物,由此导入本节课主线人物鲁迅。 师:我们今天就透过鲁迅先生的教育、工作以及文艺创作等经历来看近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设计意图]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近代史内容的最后一课,从近代教育的起步、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文学艺术的成就三个方面做总结归纳。近代以来,教育、新闻出版乃至文学艺术,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是中国近代史特殊历史环境下的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近代步步推进,直至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推动力。因而本课需要运用八年级上册所有近代史的内容,放在既定的时空观内进行理解和分析。 鲁迅的教育、工作以及文艺创作经历与本课内容非常契合,笔者将鲁迅主要经历与教学内容相融合,进行点线教学,展示近代中国变幻风云,以“第一篇章:新式教育育新才”“第二篇章:新式传播启民智”“第三篇章:文学艺术振强音”建构本课框架,在这个过程中涵养学生相关历史学科素养。 【第一篇章:新式教育育新才】 展示:鲁迅早期教育经历 师:大家来看看,鲁迅先生早期先后在哪些地方接受教育?(先后在私塾、新式学校以及留学接受教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中国正摆脱传统教育,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环节1: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经的阶段及其取得成果。请同学们结合学习任务单的内容,完成表格。 问题:近代教育的革新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推动发生的呢? 师:联系前面所学知识,从1840年开始,我国就先后遭遇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步步加深,救亡图存迫在眉睫,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改变学习内容,教育革新才能拯救国家危难。 环节2:近代新式教育的学习内容“新”在何处?结合两则材料,思考问题。 师:材料一提到的就是八股取士,考试命题限定在四书五经范围内,考生不能发挥自己的见解。可以看出,八股取士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人的思想,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材料二是根据《奏定学堂章程》整理的关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设置,除了有儒家学习内容外,还设有政治、地理、机器、造船等专业,所以,新式教育不再局限于儒家的四书五经,专业设置更加丰富,专业内容反映了时代的需求。 展示:邓世昌、梁启超、詹天佑、陈独秀 师:我们学习过的历史人物邓世昌、梁启超、詹天佑、陈独秀便是当中的典型代表,他们从各方各面为中国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由此可见,社会需求推动教育革新,教育革新反过来也推动社会进步。 【第二篇章:新式传播启民智】 展示:鲁迅职业经历 师:大家来看看,鲁迅从事过哪些职业? 师:鲁迅分别担任过教师、政府职员、杂志编委,并以作家身份发表作品。当中,我们看到熟悉的《新青年》杂志,还有《小说月报》以及新潮出版社,这些都是当时具有影响力的刊物与出版机构,除此之外,晚清以来还有哪些报纸、杂志报刊、出版社呢? 展示讲解:《申报》、《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延安的《解放日报》 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 展示:商务印书馆标志及馆歌《千丈之松》 师: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今年2022年正是它创办的一百二十五年,它与北京大学一起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堪称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奇迹。这边是馆歌《千丈之松》,歌词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鲜明展示了商务印书馆的宗旨就是昌明教育,开启民智。 播放:CCTV《国家记忆》栏目《商务印书馆·创业之初》片段 环节3:思考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出版工作带来怎样的影响? 师:商务印书馆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不仅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还有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此外,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等,也是当时有影响的出版机构,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小结:以上这些报纸、杂志刊物以及出版机构在各地组织创办,如同万千细流推动新思想新知识的传播,开启民智。 【第三篇章:新式传播启民智】 展示: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作品图片 师:20世纪初以后,鲁迅的个人创作进入到黄金时代。他的作品有发表于《新青年》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短篇小说《阿Q正传》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此时,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 环节4:归纳20世纪初,中国文艺创作的成果。 环节5:走进作品,思考它们反映了怎样的时代主题? ①展示:(文学作品)鲁迅《狂人日记》片段 师:在这段话中,把“仁义道德”看作是吃人的礼教,而这“吃人”指的就是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抹杀,语言犀利,思想深刻。因此,鲁迅《狂人日记》表达的主题就是批判封建道德礼教。 ②展示:(绘画作品)徐悲鸿《愚公移山》 师:徐悲鸿1940年创作的《愚公移山》,这幅画的尺寸是1.43×4.24米,巨幅的尺寸,夸张的人体,用国画的形式表现中国传统故事,坚持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展现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因此,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正值抗战时期,希望此时整个中华民族能够像愚公及其子孙一样明确目标、前赴后继、勇敢坚强,以此鼓舞民众抗战的士气。 ③展示:(音乐作品)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播放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师:不得不感叹,《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就像黄河的怒吼,奔涌着一股阻遏不住的浪潮,爆发着,咆哮着,这也是不甘于遭受欺凌的中华民族的怒吼!这首乐曲的特点就是宏大,壮阔,展现出中国人民的顽强斗志和保卫国家的决心,对抗日斗争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因此,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表现主题是抗日救亡,保卫国家。 环节6:文艺作品与社会现实有什么关系呢? 师:以时间轴的形式来梳理这些作品,再结合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不难发现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宣传民主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成为当时的作品主题,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后,在抗日救亡背景下,“歌颂民族独立、抗击外来侵略”的主题就格外凸显。因此,社会现实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文艺作品反映着时代的特点。 【总结】 展示:本课框架及鲁迅说过的一句话 师:我们来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出路,革新教育,培养人才;利用新闻、出版业传播思想、传播知识,开启民智;文艺创作,振荡出时代最强音。鲁迅曾经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那这些新式教育、新式刊物出版机构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的出现都蕴含着宝贵的民魂,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革新、不断进步。同学们,我们也要秉承这种宝贵的民魂,与时代共进步!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