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统编版:八下历史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历史统编版:八下历史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科书 书 名: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标准
知道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
学情分析
1、认知特点:初中生思维较为成熟,并且具备一定的价值判断,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需要接触丰富的感性材料来提升抽象思维水平。 2、基础知识: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有所了解,初中政治课对本课涉及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一定的阐述,有助于开展本课的教学。但本课内容丰富,这一时期社会变革迅猛,需要接触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学习。 3、不足之处:学生知识体系不够完善、知识迁移能力不足,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缺乏理性思考。
教材分析
1、从纵向上看,本课上启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讲述了新中国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这一时期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奠定初步的物质基础。本课讲述《伟大的历史转折》,也为第三单元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总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作了铺垫。 2、从横向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推动了世界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挫折》相呼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发展史。 3、纵横向的剖析,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时空架构,形成历史立体感。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与学科核心素养设置教学目标如下: 1、唯物史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白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伟大决策,正确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历史解释: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形成客观评价与理性认识,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家国情怀: 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核心目标: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其历史意义,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历史解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意义
2.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2分钟) 【开篇】 【导入】 展示孟晚舟女士“回家”的新闻报道。 【设问】 美国为什么处心积虑地挑衅中国? 这是因为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的迅速崛起,引起了美国的忌惮,美国试图阻挡中国崛起的步伐。 以中美搏弈为切入点,通过时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课题。
二、新课教授 (40分钟) (一) 思想破冰 (一)思想破冰——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图片】 【介绍】 1978年,上海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队排演的话剧《于无声处》轰动全国。剧中表达的对解放思想、冲破禁锢、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强烈愿望,引发强烈的社会共鸣。《于无声处》也唤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 【思考】 为什么民间渴望解放思想的呼声需要通过话剧表达出来呢? 【总结】 “两个凡是”成为了拨乱反正的巨大障碍,并引起人民的巨大争议和不满,思想界即将迎来一场风暴! 【材料】 【介绍】 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先导,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过渡】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变革和社会进步都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真理标准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回答:“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阻挠。 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理解社会历史原因。
(二) 扬帆起航 (二)扬帆启航——十一届三中全会 【音频】 【补充】 1978年11-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做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篇讲话实际上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内容】 【介绍】 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思想、组织、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补充】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对外开放受国际局势及国内极“左”思想的严重影响,实际上处于半封闭的状态,随着国内外环境的转变,为加快经济建设,调整了经济政策、对外政策,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思考】 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方向性与路线性的错误,根据教材和材料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总结】 【对比】 遵义会议: ①纠正了博古等人的错误; ②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③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纠正了“左”的思想错误; ②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 ③是建国以来深远意义的转折。 聆听伟人的声音,感悟历史的力量。 明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结合教材进行知识归纳。 了解遵义会议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播放讲话录音,创设历史情景,讲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 提高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多角度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拓展思维,突破本课重点。 通过对比进一步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深远意义,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历史性转折的重大作用。
(三) 团结向前 (三)“拨乱改正”——深入展开 【图片】 【补充】 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全面拨乱反正,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党中央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究”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进行了一系列政策调整。 【图片】 【过渡】 “拨乱反正”不断深化展开,而如何评价毛主席与毛泽东思想、如何看待建国以后党的历史,则是“拨乱反正”工作能否获得最后成功的关键! 【图片】 【介绍】 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统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认识,同心同德地为实现新的历史任务而奋斗,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历史任务的完成。 【过渡】 “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彻底废除了文革强加给广大人民的枷锁,使人民群众精神振奋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总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拨乱反正”是承前启后、除旧布新的重要时期,1982年中共十二大的成功召开,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拨乱反正的任务已基本完成,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国,这艘巨轮正在甩开包袱、解放思想的潮流中昂首阔步地向前迈进! 认识到“拨乱反正”在各领域深入展开的情况。 理解《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产生的历史意义。 通过图片和史料直观揭示了“拨乱反正”所取得的胜利成果,理解先辈们为了国家与民族所做出的牺牲与努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通过归纳分析,学习党在“拨乱反正”过程中发扬的“自我革命”精神,理解“拨乱反正”工作的深入开展及胜利完成后的重大作用。
三、课堂小结 (2分钟) 【小结】 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梳理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脉络,强调重难点。 【寄语】 同学们:昨天,前辈们为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而不懈探索、前赴后继、流血牺牲、艰苦奋斗。今天,我们要珍惜时光,磨练本领,砥砺品行,要始终铭记,民族复兴,中华崛起,吾辈有责!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读书! 回顾整节课知识,理解重难点。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框架,再现重难点,培养学生知识整合的能力。 营造氛围,凸显本课的政治思想教育功能。
四、课后作业 (1分钟) 【思考】 结合材料与本课所学知识思考问题: 1、“深远意义的转折”指的是什么? 2、此次转折与改革开放有什么联系? 3、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布置作业,启发学生课后思考。 既巩固知识,也延伸课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