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统编版:八下历史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历史统编版:八下历史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历史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科技文化成就
教科书 书 名:《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
面对中国科技落后的艰难局面,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分重视科技工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特别是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使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本课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的第一课,是整本教材的第18课。第六单元是对前五个单元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的补充,从科技史、社会生活史的视角进行编排,其中第18课编写更加侧重科技方面的知识。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分为科技成就和文化成就两部分内容,教材编排划分为三个子目,分别为代表国防军工和航空航天领域的“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代表农学和医学领域的“杂交水稻与青蒿素”,及“文化事业的发展”。举世瞩目的成绩和具备优秀精神品质的专家代表,为学生品格的塑造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本课知识点较多,较为零散,但难度相对偏低,且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教学素材选择灵活。对于学生认识科技进步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习、内化科学家的优秀精神品质,有积极意义。
教学目标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的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通过新时代中国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领域取得的成就,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及对世界的贡献;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 本课位于八年级下册收尾位置,总结前面课程中各个时期我国所取得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本课通过展现科学家们克服种种磨难,以及党和国家为我国国家安全建设做出的努力,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自测让学生们树立职业理想,学习科学家精神,怀着共产主义的信仰,紧紧围绕党中央,理解中国共产党艰难而光荣、曲折但极富智慧的前进历程。 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教学难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文化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习科学家们的优秀精神品质。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并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的积累和历史学习方法的基础。学生对我国近几年来取得的科技文化成就有所了解,但是这种了解是分散的,只有模糊肤浅的认识,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也不够感同身受。也没有切身的体会,这就需要我们的历史教学更加专业化、系统化,拉近距离。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史料的选择上,在问题的设置上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基础,创设情境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力求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内驱力和学习兴趣,学习科学家精神,感受国家的进步和伟大。
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自主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教学形式为教学中心内容服务的目的。 学法: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提问“2021年5月22日,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世长辞,享年91岁。当天小雨淅沥,很多市民自发为袁爷爷送行。你对袁隆平爷爷有什么了解呢?” 播放视频:《长沙市民冒雨为袁隆平送行》 【设计意图】本课中的袁隆平是学生们最为熟悉的一位科学家,所以以袁隆平的故事作为主线。袁隆平老先生的过世是2021年的重大事件之一,学生们有所了解。通过视频,渲染烘托悲壮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人们对袁老的敬仰之情,引发学生畅谈对袁隆平老先生的了解。 (一)培育杂交水稻有多难? 教师设问:杂交水稻是袁隆平发明的吗? 【设计意图】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通过提问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设置悬念,让学生在对杂交水稻的认识反差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好奇心开始本课的学习,展开对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深入了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师通过问答的形式逐步呈现材料一: 时间研究内容特点19世纪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最早的农作物杂交1963年Henry成功实验杂交水稻最早的杂交水稻,仅在实验室1973年袁隆平培育籼型杂交水稻投入生产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袁隆平尽管不是发明杂交水稻的第一人,但是由于培育的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从理论可能变成了产业可行,并持续影响中国水稻乃至世界的育种方向,所以是名副其实的“杂交水稻之父”。 教师进一步引导思考:杂交水稻的概念提出,到真正地培育出来并投入生产大概花了一百多年,那杂交水稻的培育究竟有多难呢?水稻是一种特殊的农作物,稻花雌雄同体,所以它们就会自花授粉,根本没有办法和别的水稻杂交,所以杂交水稻的前提就是把稻花中的雄蕊灭掉。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稻花小而密,开花的时间很短,一朵花就结一粒种子,单靠人工去除雄蕊根本不可能实现。再来,每根稻穗上都会长有200-300朵左右的花,他们开花时间不同,跟天气等因素相关,稻穗上的每一朵小花只会开放一个小时左右,而且稻花一开就会产生自花授粉。所以杂交水稻从技术上来看,非常艰难。所以之后科研人员就踏上了寻找敏感型雄蕊的道路,也就是寻找那些能够在自然条件下雄蕊可以自己坏掉的水稻类型。这便开始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设计意图】通过袁隆平的培育杂交水稻时候面临的大自然障碍,多种形式材料的呈现,以层层深入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认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艰难,使学生对袁隆平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教师总结: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手持放大镜,勘察了14余万株稻穗,终于发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水稻。有了这株野生稻,袁隆平提出的三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路线就获得了关键材料。 教师引导:仅仅克服大自然的障碍就可以了吗?袁隆平还遇到了人为障碍。1968年的一天晚上,袁隆平插下的700多株不育秧苗被拔除,至今没有查出是谁作案。他靠仅存的5科秧苗继续培育工作。最终在1973年培育成功杂交水稻。 教师设问:培育杂交水稻这么艰难,但是袁隆平把一生献在了这个行业上,是因为天生热爱杂交水稻育种工作吗? 【设计意图】通过袁隆平的培育杂交水稻时候面临的人为障碍,引导学生了解袁隆平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科学家精神,使学生对袁隆平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袁隆平的职业选择 展示视频和材料: 材料一 1947年夏,湖北省举行游泳比赛,袁隆平获得湖北省男子自由泳100米和400米两项银牌。因为泳技高超,袁隆平也曾代表川东区到成都去参加比赛,参加国家队的选拔。 ——整理自谢长江《袁隆平传》 材料二 (1950年)当时西南农学院参加飞行员选拔的大学生就有800多人,每个人都要经过三十多项身体检查和测试,只要有一项指标不合格就会被淘汰出局。全校只有8个人被录取,而袁隆平就是其中之一。 ——整理自祁淑英《当代神农——袁隆平》 材料三 我是从战乱和饥荒中走过来的,我的童年是在日寇轰炸重庆的岁月中度过的,日本人的飞机飞得很低,机上的飞行员我都看得很清楚。看见日机丢炸弹,我就一猛子扎进嘉陵江里躲起来…… ——袁隆平 教师:通过视频和材料,我们可以看到,袁隆平让更多的人吃饱饭选择艰苦的农学,从而走上了农学的道路。大家有没有发现袁隆平三次不同的职业选择有什么共同点?第一,袁隆平的每一个工作都用心去做;第二,他的每一项选择都是从人民利益出发。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袁隆平的三次职业选择,认识到袁隆平的职业选择与时代背景相关,他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人民幸福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教师:其实历史上很多科学家走上科研的道路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我们来看看钱学森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袁隆平的三次职业选择,认识到袁隆平的职业选择与时代背景相关,他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人民幸福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三)钱学森的职业选择 材料五 他充满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即“习西夷之长,救中国之短”。那时候,他关注的目光是在铺轨上飞驶的火车……中国的国土如此辽阔,大批铁路亟待兴建。钱学森一心献身于“铁道救国”。 ——叶永烈《钱学森》 材料六 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冯·卡门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 ——叶永烈《钱学森》 教师: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大批铁路亟待兴建,钱学森想要从事铁路行业来救国。30年代,钱学森赴美留学时毅然决然转入航空系学习,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国内爆发了震惊中外的 “淞泸抗战”,日本凭借空中优势,在上海狂轰滥炸,军民惨遭杀戮,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当时孙中山提出的 “航空救国” 理念变成社会热潮,钱学森深受其影响。我们可以看到,钱学森选择航空专业也是把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与自己的特长相结合。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钱学森的职业选择,认识到钱学森的职业选择与时代背景相关,他把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与自己的特长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四)“两弹元勋”邓稼先 教师过渡:走上这条科研的道路不仅艰难重重,甚至还面临着生命危险。我们来看邓稼先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科研的困难,过渡到生命威胁,讲述“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 材料九 1979年,在一次航投试验中出现了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为勘察原因,需要面临致命的核辐射找寻核弹碎片。 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找到核弹碎片。走出来的第一句话是“平安无事,同志们,我们的试验可以开始啦。” ——整理自《邓稼先传》 教师:当时核武器的研究时间紧,任务重,邓稼先坚持要亲自去查看里面的情况,希望能够尽快找到事故原因,推进工作进程。但是核辐射的严重危害大家都知道,邓稼先的这一行为无疑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做研究!而出来后的邓稼先说的第一句话说的是“平安无事”,这个“平安无事”不是指他自己没事了,而是指不会对周边的老百姓造成任何影响和危害。邓稼先因为受到严重的核辐射,对他的身体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影响,没过多久邓稼先便卧病在床,弥留之际,邓稼先说的却是不要让中国落下世界太久! 【设计意图】通过邓稼先的故事,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舍自己为大家的先进事迹,激发学生们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五)屠呦呦与青蒿素 教师:我们再来看看屠呦呦的故事。提取到青蒿素后,因为在部分动物身上出现了一定的副作用,但是这让研究团队迟迟不敢将这种物质运用到临床试验上,屠呦呦认为时间紧迫,这些副作用的出现有可能是这些动物自身存在缺陷所导致的,为了加快实验进程,屠呦呦竟然决定以身试药。她为何愿意以身冒险呢?当时在越南战争中因为感染疟疾而丧失战斗力的人数,竟然远远超过战场上的损失,所以疟疾的治疗迫在眉睫。在她服下这种药物后,身体并没有出现异常,她便当机立断带着这种药物到了中国的疟疾高发区,并对部分病人用药,最终实验确定,这种从青蒿中提取的活性物质并没有毒副作用,而且对疟原虫的杀伤效果也十分出色。 材料十 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加入“523”项目时,一进组就担任项目研究组组长。只不过这个组只有她一个人。 她仅用了3个月时间,一个人收集整理了 2000 多个方药,并以此为基础手写编撰了包含 640 多种药物的《疟疾单秘验方集》,送交“523”办公室。 ——任红雨《屠呦呦·把青蒿素献给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邓稼先和屠呦呦的故事,激发学生们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教师:晚年的袁隆平已经功成名就了,但依然奋战在育种的第一线。因为他始终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紧紧相连,不断更新杂交水稻技术,培育高产的超级稻,把对祖国的热忱结成了一串串饱满的稻穗。他的目标不仅仅是解决中国人的粮食安全问题,而是面向全人类!杂交水稻技术之后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地区,解决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短缺问题。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认可。 材料十一 被称为火炉城市的长沙不管多炎热,(91岁的)袁隆平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洗脸、刷牙、吃早饭,而是下田。每天的第二次“问诊”,是大家都只愿躲空调房里的“烈焰”中午。第三次、四次下田,则在晚饭前和晚饭后。 ——俞慧友《“90后”袁隆平》 教师:正是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们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怀揣着仁爱之心,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也正是因为他们心心念为了人民,人民也不会忘了他。他们受到万民敬仰,收获了来自全世界的赞誉。 【设计意图】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更能体会到科学家们的不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科学家精神,利于突破难点。 (六)研究型职业兴趣自测 教师:你想成为像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吗?你能成为像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吗? 【设计意图】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自测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树立职业理想。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根据艺术型的特点,点出著名作家莫言的文学作品大多立足于中国农村,取材于中国农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七)总结升华 教师设问:那建国以来,我们在科技文化上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归纳整理,概括建国以来科学和文化成就,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设问:我们国家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只是这一个个科学家们的功劳吗?那背后还有谁的力量呢? 材料十二 正是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在全国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艰苦攻关、通力协作之下,取得领先世界近40年的骄人成绩。 ——摘自《袁隆平自传》 2020年,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到了2442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4%,这是历史上最高的,总量稳居世界第二。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 教师:我们国家从被动挨打到走到世界前沿,取得这么多伟大的成就,离不开每一位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人,更离不开党和国家给予我们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我们党和国家给予了科学家持久的力量,让越来越多的人怀着共产主义的信仰,加入共产党,延续光荣传统,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推动国家的进步和强大! 材料十三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新华社北京2022年10月16日电 教师:正如钱学森与袁隆平所说。 材料十四 我回国近三年来受到党的教育使我体会到党的伟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目标的伟大我愿为这一目标奋斗并忠诚于党的事业。 ——钱学森 我是一名无党派人士,我的心深深地向着中国共产党。 ——袁隆平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数据和名人名言,理解党和国家为我国国家安全建设做出的努力,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学习共产党光荣传统,增强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教师总结: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强调:“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们为远行的“国士”送行,也为依旧年轻着的科学家们喝彩,都为了记住这些“最应该被记住的人”。而记住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许多人用“国士无双”评价袁隆平院士,他担得起这个称号。 【设计意图】通过展现过去和现在的科学家们工作的场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认识到,所有的科技文化成就都是集体的力量,每个人都可以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升华:但如果朝前看,我们更期待的是未来“国士有众”——袁隆平和钱学森们都应当有“精神传人”,但更应该成为像他们一样,所有人都有机会做这个传人——未必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只要像他们一样踏踏实实,富有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紧紧围绕党中央,求真、务实、心怀社稷、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设计意图】情感升华,突破难点。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技文化成就,学生领悟到我国部分科技领域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板书设计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他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