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版课标要求知道法国大革命的进程,了解《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等文献内容,初步认识法国资产阶段革命的历史意义。教材分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生建立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初步认识,对其世界代现代史的学习具有奠基性意义。本课为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的第三个课时,它与前面的《君主立宪的英国》、《美国的独立》成为17-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的典型代表,并且与前二者比较,法国大革命显示出最彻底性,并具有世界性的影响,所以是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中非常重要的一节课。本课由 “旧制度的危机”“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三大子目组成,前者为后二者的背景与条件,为学生理解“法国大革命”复杂性与彻底性作好认知的铺垫,“法国大革命”是本课的中心环节,“拿破仑帝国”以战争的方式将大革命成果向欧洲其它国家传播,动摇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秩序,是“法国大革命”延续,三个子目逻辑紧密。同时又伴随启蒙运动的兴起、发展、传播的过程,所以本课是一节规模宏大、事件复杂、视野广阔的新授课,对师生都一个重大的挑战。学情分析经过两年的历史学习,九年级的学生理性思维增强,具体一定的历史素养,加之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课,有了前面两节的基础,学生对本课的接受力会有所增强。但由本课涉及的专业术语多,事件纷繁复杂,学生在原来的认识基础不足应对学习要求,容易产生抗拒感与失败感。所以,本课的学习前,教师需要提前充分预估学生学习盲点,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挖掘生动具体的资源创设情景,设计层级递进的问题,由具体到抽象,由生活到理论,搭建学生现实生活与历史时空的桥梁,以降低学生认识的难度,帮助学生深入浅出中感觉历史脉搏。教学目标学生在18世纪的法国封建社会的时空背景中理解旧制度的特点与社会危机,从而理解启蒙运动以法国为中心、三级会议重开,法国大革命爆发等重大事件的社会根源,为其理解法国大革命的彻底性奠定基础。(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历史理解) 学生制作法国大革命大事年表,重点理解攻“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等大事件,关注法国人民在外国力量武装干涉中将平等、自由等启蒙思想观念转为政治目标追求的曲折历程,从而实现对其革命彻底性与世界性意义的认识。(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历史理解) 学生梳理拿破仑帝国的建立过程,重点理解拿破仑维护与巩固大革命成果举措,特是对《拿破仑法典》历史作用的认识。学生通过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双重性的探究认识,实现对拿破仑对欧洲封建制度的打击及历史贡献的辩证理解.( 素养目标:唯物史观) 学生通过现实素材,如法国国名、国旗、国庆、国歌,及反映大革命的文学、艺术、音乐等资源,初步感受“生活即历史”,激发学生对现实西方政治与社会了解的热情。(素养目标:家国情怀)教学内容基于第一部分的“教材分析”,本课是一节规模宏大、事件复杂、视野广阔的新授课,对师生都一个重大的挑战。首先就是相关史实的认识,既要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框架,又要重占突出,详略得当,所以这是史实认知本课的教学重点。其次,教学的最重要目标是通透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的曲折过程与复杂的现象,探究历史发展的本质,理解前后两个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初步认识法国大革命意义,它是对于法国、欧洲、甚至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都产生重大影响,所这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教学重点:相关史实的认识 1. 法国大革命的相关史实,突出《人权宣言》2. 拿破仑帝国的相关史实,突出《拿破仑法典》教学难点:法国大革命意义的初步认识 1. 法国旧制度的危机与大革命意义2. 拿破仑帝国历史影响(或拿破仑战争的双重性)教学构思整合教材以重构教学逻辑,设计六个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对法国革命的探究,从现象再本质,从具体再到抽象。情景一“一首歌曲、一段大历史”引导学生初步梳理大革命的过程;情景二“一座监狱、一种旧制度”引导学生以巴士底狱以切口,推进到法国旧制度专制性与危机的认识;情景三“一面旗帜、一场大解放”引导学生以法国国旗的象征意义开启启蒙运动思想大解放的认识;情景四“一份纲领,一张新蓝图”引导学生以《人权宣言》原则领悟它在大革命波折发展中的纲领指引意义,经以上三个环节后,自然流畅过渡到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情景五“一位英雄,一个大帝国”以拿破仑生平介绍为线,呈现帝国的建立过程,设置情景问题探究拿破仑帝国的影响(或拿破仑战争的双重性);情景六“一部法典,万古存荣光 ”以拿破仑的回忆与普希金的诗歌,再次突出《拿破仑法典》的意义,帮助学生认识到拿破仑帝国是法国大革命的延续,实现对大革命意义的整体认识。最后,以其它的与法国大革命相关的现实素材(如文学、音乐等)完成“生活即历史”的教学主题的升华。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以与现实法国的国家标志(如国旗、国歌、国庆日)、国家政体(如国名)、政治权力中心(如国家现任总统)等信息,初步帮助学生搭建现实法国与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的关联,先行交待一些政治术语,为后面学习作铺垫,此举,较快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增强学生的投入度。 主体教学 情景教学一“一首歌曲、一段大历史”引导学生初步梳理大革命的过程。 显示法国国歌《马赛曲》的演变资料,播放它一段歌曲与显示一段歌词,令学生感受《马赛曲》昂扬情感的同时,以歌词中的“光荣”,“暴君”“鲜血”等词语,令学生思考大革命的思想,敌人、激烈程度等,在如此生动的情景中,学生进一步增强对大革命的探究意愿。结合课本内容,学生梳理出法国大革命的主要过程,初步建立构架式认识。 情景问题 “你最想了解是哪一事件?”让学生表达对法国大革命的所思所想,明白学生困惑点、兴趣点,为后一阶段针对性教学调较方向,增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 情景教学二 “一座监狱、一种旧制度”引导学生以巴士底狱为切口,推进到法国旧制度专制性与危机的认识,完成对法国大革命背景与爆发根本原因的认识。本部分分三个梯度完成。 显示巴士底狱的文字资料及《攻占巴士底狱》油画,引导学生对法国旧制度的认识,继续以法国等级图与路易十四“朕即国家”的图片,以情景问题“从材料中,你可以提供出什么信息?”引导学生认识18世纪法国旧制度的等级严格与专制王权。 以路易十五、路易十六、及玛丽王后的油画与统治腐败事例,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法国旧制度腐朽导致严重的财政危机。再出示以下材料,学生通过认识制度危机的严重性,从而理解三级会议召开的原由。 材料:1789年,法国政府的债务几乎达40亿里费尔,其价值大致接近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亿美元。——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显示法国等级示意图,以情景问题“结合课本P89内容,传统上究竟向谁征税呢?”引导学生了解法国旧制度下,第一、第二等的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第三等级在政治经济上的遭受的剥削与在压迫。学生结合以下材料,明白到第三等级中的资产阶段的实力强大,但其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严重不相称,所以资产阶段为首的第三等级在三级会议重开后,谋求相应政治的地位,由此引爆了与专制势力的冲突,而这冲突最终演变为革命。所以,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就是“法国的封建专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学生也从而理解第三等级中下层人民力量的调动,是法国大革命大革命的彻底重要体现。 材料:到18世纪中叶,法国资产阶级已经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他们掌握着国内工业企业,操纵国内贸易,并控制大量地产。当时拥有百万财产的富豪在资产阶级中并不少见。 ——牛伟宏著《世界近现代史专题研究》 情景教学三“一面旗帜、一场大解放”引导学生以法国国旗的象征意义开启对启蒙运动思想大解放的认识。 启蒙运动,教师在单元导读与美国独立战争中都有略提,但教材中没有它独立成课,而本课它所占分量也不多,种种限制下,教学中不能过分展开,所以借了法国国旗的导入,以强化学生对自由、平等、博爱等启蒙运动的思想的印象及理解它对法国强大的影响力。教学中,以代表人物与主张连线的小活动,鼓励孩子们积极阅读P88的相关资料,简单直接实现学生对其认识,师生总结它的性质及影响,减轻学生负担。并且以情景问题:“ 如何由思想变为政治现实”过度到《人权宣言》的学习。 情景教学四“一份纲领,一张新蓝图”引导学生以《人权宣言》原则领悟它在大革命波折发展中的纲领指引作用,自然流畅过渡到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本部分由两个步骤递进完成。 以课本P90的材料研读为材料,师生共同归纳《人权宣言》原则,引导学生领悟它是大革命曲折发展中的重要法律文献。继而结合大革命过程再回顾,着重表述法国大革命的曲折性,不仅要面对内部封建力量的斗争,还面临外国封建力量的武装干涉,但法国人民一路敢于斗争,结束君主制,建立共和新体制,在雅各宾派的统治下,打败了反法联盟,但内忧外患,沦入了恐怖统治困境,大革命高潮随之结束。此部份,强调《人权宣言》一直作重要的政治纲领起理论旗帜重大作用。接以恩格斯的话作为材料,探究大革命的彻底性特点。本部分回顾史实,完成教学重点的同时,为突破“法国大革命的意义”难点的作铺垫。 材料:它是直至把斗争进行到底,直至交战的一方即贵族被消灭而另一方即资产阶级完全胜利的首次起义。——恩格斯 以列宁的话为材料,探究大革命的历史意义,突破教学难点,经过前面三个情景教学环节后,自然流畅过渡到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并且以情景问题“形势紧张,时代需要什么“过渡到拿破仑帝国的学习,并且为学生辩证地分析“时势与英雄”关系奠定基础。 材料:“它被称为大革命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次革命给本阶级、给它服务的那个阶级,给资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以至整个19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渡过的。”——《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 情景教学五“一位英雄,一个大帝国”以拿破仑生平介绍为线,呈现帝国的建立过程,设置三个情景问题,师生共同探究拿破仑帝国的历史影响(或拿破仑战争的双重性),完成教学重点与难点突破,本部分由两个步骤递进完成。 将重大历史事件“拿破仑发现政变夺权”与“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介绍整合到拿破仑的生平介绍中,并且展示帝国的示意图,令学生在宏大在时空背景中认识拿破仑与他的帝国,力求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生动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流畅理解“时势造英雄”的唯物史观,增加历史的生动性。 拿破仑称帝对学生对理解拿破仑帝国与法国大革命关系的一个障碍点,只要理清拿破仑帝国的历史影响(或拿破仑战争的积极性),这个教障碍点才可以扫除。所以,教学中设置三个情景问题,师生进行共同的探究 。 情景问题1:拿破仑是革命的后继者 还是封建的维护者? 情景问题2: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是反侵略还是侵略战争。 情景问题3: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是欧洲人民的福祉,还是灾难? 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利用课本91页的内容为素材进行讨论,师生得出拿破仑上台后,在经济上采取维护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政治上颁布了巩固大革命成果的《拿破仑法典》,所以他继承与巩固了大革命成果。通过两则材料,请学生结合材料分析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影响,学生探究出它废除各地封建特权的积极和对当地人民进行压榨与掠夺消极意义。学生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明白拿破仑通过对外战争,对欧洲封建制度进行沉重的打击,传播以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为世界历史作了巨大贡献。所以拿破仑多次打败反法联盟,在前期是属于反侵略战争,但后期就属于侵略的扩张战争。 材料一: 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这些改革意味着进步,或至少意味着维新。——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在1807-1809年间,从普鲁士掠得十亿法郎。在威斯特伐利亚王国掠走七千一百万法郎。——程向东编《简明世界近代史教程》 情景教学六“一部法典,万古存荣光 ”以拿破仑生平介绍他失败至死亡的过程。以拿破仑的回忆与普希多的诗歌,再次突出《拿破仑法典》的历史作用,经过以上两个环节,学生认识到拿破仑帝国是法国大革命的延续,强化学生对大革命意义的整体认识,完成突破教学难点,树立辩证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唯物史观。 材料:我的光荣不在于我打胜了四十多个战役,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胜利的记忆。但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会万古长存的,那就是我的法典即民法典。——李宏图,郑春生,何品著《拿破仑帝国》 材料:还有谁,胸怀里异常偏狭\(让我們羞退这样的小人),\在今天,想以无理的谴责\烦扰他的废黜的阴魂\赞扬吧!他给俄罗斯的人民\指出了崇高的命运;\在幽暗的流放里,他死了,\却把永恒的自由遗给世人。——(俄)普希金《普希金抒情诗一集》 教学小结(教学板书) 本课教学顺序重新整合,学生难免有混乱,所以中心教学内容结束后,再次六个情景为引子,一步步呈现教学内容逻辑,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笔记。 教学升华 以其它的与法国大革命相关的现实素材(文学、音乐等)完成“生活即历史”的教学升华,拓展学生了解历史的资源途径。 作业安排(具体见作业练习文件) 完成五道单项选择题 完成英、美、法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表格整理教学反思 创新性尝试:本课是一次整合课的勇敢尝试,教师对教学内容、逻辑关系、授课顺序、呈现方式等都进行大胆的重组,呈现出教师独特的教学驾驭力,体现教师的教学追求。 情景化教学:教师选择了六个与大革命密切相关的素材进行情景化创设,将教学内容在情景的帮助下逻辑地融为一体,学生每一个知识性认知都是在生动的情景启发下进行的,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高效,历史课堂的味道浓郁,体现教师以生为体的教学理念。 教学资源整合:本课形式上有所创新,但决不是为新而新,本质上非常重视教材,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并没过多添加其它资源,增加学生的负担。而在添加的资源中,无论是文献史料,还是图片史料,教师非常注重来源说明,体现教师治学的严谨性。 教学主题鲜明:教学从新课导入至教学的提升,始终地选择与现实法国或与学生现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切入,如法国的国名、国旗、国歌、国庆日,卢浮宫的油画藏品,普希多的诗歌,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贝多芬的交响曲等,在教学过程中细节处体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力,彰显历史的魅力,形成有灵魂的课堂特色。 不足:由历史事件呈现顺序有所跳跃,学生可能会跟不上节奏,虽然在教学中针对性进行了两次的强化,第一次是法国大革命的过程再回顾,第二次情景为引导梳理的课堂小结,但仍有教师仍有这方面的担忧。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