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作用及不可违抗性;了解常见的违法行为及其后果。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深对法律不可违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引导学生形成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习惯。二、授新课【自主学习】1.为什么法不可违?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3.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4.如何做到遵章守法?【导入新课】“法律之光”视频导入。播放一段简短的视频,展示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方面的作用,如警察执法、法庭审判等场景,引发学生对法律重要性的思考。提问:“视频中的场景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法不可违》。【探究】小勤家里生活比较困难,要强的他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里的负担。看到捡废品能赚钱,小勤决定试试。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的铁卡子,准备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工地保安发现后,把他送到派出所。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怎么避免?学生:......(教师提示:①小勤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勤工俭学,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选择了一种错误的方式,触犯了法律,其行为已经构成了违法,因此被送到了派出所。②能避免。我们应该学习法律知识,提高遵守法律的意识。)【展示资料】第十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第七十四条 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思考: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思考法律有什么作用?学生:.......教师:①指引作用: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②评价作用:法律是评价人们和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案例分析】马思纯交通违法,驾车逆行被罚。思考一:马思纯被罚体现了法律的什么特征?思考二:这个案例对我们的启示?教师: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违反法律必然受到惩罚,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教师总结:为什么法不可违(法律的重要作用)①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②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镜头展示】下述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造成哪些危害?行为人承担什么责任?镜头一:国庆期间,朱某在回家路上拾到苏某的手表,拒绝返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学生:......教师: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民法典 (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镜头二:国庆期间李某为能早日回家,在公路上车辆多、行驶缓慢时悄悄驶入了应急车道。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罚款200并扣除6分的行政处罚。学生:李某的行为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被公安机关予以行政处罚。教师: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镜头三:国庆期间,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持刀强夺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10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学生: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教师: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教师补充:1、民事法律规范:《物权法》、《民法》、《商法》、《婚姻法》、《继承法》、《劳动法》、《合同法》、《经济法》等 民法典。常见民事违法事例:捡钱不还、欠债不还、违反合同等。2、行政法律规范:《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常见行政违法事例:拦高铁、无证或超载驾驶、酒驾等。【讨论】违法就是犯罪,这种说法对吗?教师: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5. 案例分析(约15分钟)教师总结:犯罪一定违法,违法不一定犯罪。含义: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分类:①民事违法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③刑事违法行为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分为:①一般违法行为(危害程度较轻)②犯罪(危害程度较重)【探究】网上散布涉疫谣言被处罚:思考一:材料中吴某违反了哪部法律,属于哪种违法行为?思考二:在生活中,我们要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思考三:你还知道哪些行政违法行为?学生:......教师:如何做到遵章守法①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②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③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